首页 -> 2005年第3期

美国电视剧的新世纪走向

作者:沈 宁




  传统剧类的系列电视剧作品,信奉比较传统的文艺创作理论,就是把性格创作尊崇为文艺创作的第一标准。不论一个电视剧系列有多长,其中每一集都以不停强化渲染人物性格为乐事,或者不断丰富转化人物性格,并且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冲突来构造故事情节,换句话说,人物性格本身构成剧情的重要部分。在有些警探电视剧中,警官或匪徒的性格刻划和表现,甚至超过诸如谋杀案侦察本身的剧情。
  上面说到的美国频道系列《化名》,剧情非常复杂,人物关系更加复杂,而且几乎每个主要人物的家庭和个人历史背景都很复杂。前苏联克格勃特工渗入美国中央情报局,敌对方两个特工结婚成家生女,夫妻间既相争又相爱,加上父女母女之情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千丝万缕,难解难分。那是一部惊险谍报特工剧,里面打斗频频,同时每集剧里又不断交代和发展人物性格和关系,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关系转变。其实从传统文艺创作的角度看,那是很好看的一部剧,可许多美国观众跟不上人物关系的变化,只好放弃继续观看,造成该剧收视率的衰落,几乎遭到枪毙的命运。
  现代美国人生活节奏快,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没有人能够因为要连续观看某电视剧而把别的事情放到一边。事实上,人生之中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比看电视连续剧更加重要。所以问题出在,对于那种传统剧类的复杂人物性格和故事结构,只要观众错过一集,就可能再也跟不上了,以后若干集会越看越看不懂,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再看下去。观众越来越少,许多传统剧类作品系列,最后只能被迫停演。
  而新型剧类的作品,打破了那个精心塑造人物性格的传统文艺创作理论,强调破案程序第一,故事情节第一,把人物性格放到第二甚至末等地位,尽可能地简化处理。比如《犯罪现场侦察》系列中好几个主要警官都离了婚,所以家庭关系简单,一方面再无需多做交代,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成为工作狂。事实上,在任何电视剧创作中,当电视观众已经了解到某人物离过婚之后,也确实再用不着每集里反复说明他的痛苦感受,除非那是人物性格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或者那离婚跟破案程序有直接关系。
  在国家频道的《警官与检察官》电视剧系列里,几乎所有警官、检查官,以及法官的家庭生活及个人背景,都从来没有细致交代过,完全与破案程序毫无关系。难怪有美国电视评论家相信,在作品中尽可能简化或淡化人物性格的表现,是新型剧类电视节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有力的证据是,这部《警官与检察官》电视剧系列,演出若干年之后,其中主要人物都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原班人马了,但剧情还是继续着。那就说明,剧中的人物和性格表现,是多么的不重要,中途换了演员,甚至不影响故事情节的生存和继续。在去年拍摄《犯罪现场侦察》系列期间,两个主要演员因为要求增加工资,跟剧组领导闹翻。剧组领导很快做出决定,解聘此二演员,临时换上另外两人,剧情不断,观众几乎感觉不到。那两个演员看看闹也没好处,又回心转意,于是剧组将两人换回,系列继续。这种情况,讲起来真如天方夜谭,但在美国新型类剧创作中,屡见不鲜。
  当然这样说并不表示,美国新型类电视剧里所有人物都如一个模子里扣出来,毫无个性,无血无肉,男不男,女不女。在年底的《失踪者》电视剧中,整整一集的时间,讲述联调局探员的离婚谈判,全用于刻划人物性格了,不过那是个特殊情况。
  新型剧类简化或淡化人物性格,意在减少专门用以刻划人物性格的叙述部分,而让人物的性格特征随时随地在剧情发展中泄露。就在最经典的新型剧类系列《犯罪现场侦察》和《警官与检察官》中,也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足够的性格表现,他们通常都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但因警察职业而且经常急迫地进行冷酷操作,于是难免发生许多心理和情感上的冲突和斗争,而那些冲突则又更深刻地表现出了他们的情操和人性。
  事实上,因为新型剧类不再使用篇幅刻意塑造人物性格,对演员的要求就更高,演员需要依靠自己的再创造,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根据人物的某些家庭和生活背景,演员需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举止特征、独特神情等等,用这些外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
  当哥伦比亚频道和国家频道为了争夺观众,先后走上新型剧创作道路的时候,虽然美国频道抵挡不住现实节目的大潮流,也创作了诸如《极端化妆》(Extreme Makeover)两个系列以及《换妻》系列,但在电视剧创作上似乎仍坚持较为传统的文艺观念。电视剧系列《疯狂家妻》(Desperate Housewives)制作之后,美国各电视公司都因它的传统剧结构而将其拒绝,最后是美国频道接受了,本季播出,据说目前收视率不错,或许因为全新主题,独树一帜,赢得了观众。此况能延续多久,尚待观察。
  而在同样的警探或法庭题材电视剧圈中,美国频道坚持传统剧创作原则,命运就不大好。曾红极一时的美国电视剧名家大卫·凯利,上世纪末二十年间,一人独拥五大系列,几乎天天晚上有他的节目播出,包括《警戒线》(Picket Fence)和《律师职业》(Practice),后者更是收视率极高的系列,我自己就每星期天晚上必看。可是现在,凯利的系列一个个消失,目前只剩下两个戏,一个是专讲波士顿律师的现实秀,另一个就是电视剧《律师职业》,但原班人马都已离去。因为他的电视剧系列,保持传统文艺观念,强调人物性格,所以一旦换人,就无以为继,只好换剧名,改叫《波士顿律师》(Boston Legal)。
  警探剧,在惊险之中,因为其涉及生死离别,其实是更能够探究和揭示人性的,包括人行为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况。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恐怕是对此最好的注解。这种注重与揭示警匪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电视剧,在美国并没有销声匿迹,但大多继续生存于有线电视频道里。如福克斯频道播出的电视剧系列《盾牌》(The Shield),在警探破案剧情中,揭示政治的丑恶,政府腐败,正直面临威胁等等内容。但因其内容的复杂,很难在一集四十多分钟的时间里讲述清楚,所以有时制作出来几集,也只得被迫放弃。
  在HBO频道播出的一个警探电视剧系列,叫做《通讯》(The Wire),目前已经是第三季。据说是完全反对新型剧类创作思想的作品,每个演季,从头到尾,连贯不断,只围绕一个案件进行侦破。其中注重揭示众多人物的性格、人性、情感、理性、心理冲突等等。制作人表示,这个系列与其说是警探戏,不如说是劳动阶级如何遭到背叛,很哲理的主题。每季开头,观众会关心警官最后是否能够抓到罪犯,但是看过整个演季之后,人们的关心转向剧中的人物了,就不会在乎破案的结局。所以这个警探电视剧,就完全成为政治剧。
  但有线电视频道的观众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而且因为观众付费看电视,有线电视公司可以有更稳定的资本,可以不在乎收视率而制作电视剧。四大无线电视频道,则没有这种优势,必须尽可能地照顾更多电视观众的喜好,如果不是绝对地跟随观众喜好而行事的话。
  新型剧类创作潮流中的简化趋势,比如简化故事、简化情节、简化性格,并不是说简化创作。事实上,随着新型剧类创作潮流的汹涌澎湃,原本被好莱坞所看不起的电视剧,正在突破界限,向电影化进军。《犯罪现场侦察》系列的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汉姆尔表示:他从电影制作转入电视剧制作,本意就是要将电影带入电视剧,事实上他获得的成功,超出了自己的预想。那些警局化验室的豪华和超现代表现,那些微粒子动作的电脑构图,那些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那些精深专业的科技分析,都把电视剧的创作提高了一个水平,让观众叹为观止,不舍离去。
  电视新型剧类的发展趋势,从内容结构到视觉效果,都产生于观众的喜好,也反作用于影响和构造观众的喜好。可以说,上述那些特征代表了新世纪美国电视观众的审美取向。我觉得甚至可以说,还不仅是电视剧的欣赏趣味,也代表了对整个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包括电影、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因此研究美国电视剧新世纪走向,很有意义。当初全世界都嘲笑美国食物之粗糙和劣等,可是现在麦当劳主导了世界食品的走向,连中国食品也要快餐化。这个现象,太值得人们深思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