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

作者:李友唐




  
  美国重申“不能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劝中国“本着友好忍耐的精神”去和日本交涉。英国说:“日本要占领北京或建立对中国事实上的保护权,那将是违背英日同盟意志的”,在日本答应去掉条约中某些要求时,英国公使告诉中国,欧洲大陆顾不上东方的事情,中国无力同日本抗争,劝中国无条件接受日本的要求。俄国虽有顾及,但正依靠日本的军火供应而不敢反对。法国公使到中国外交部劝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这些国家都帮助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暂时搁置下第五号要求。1915年5月7日下午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于5月9日下午6时前承认“二十一条”,到时日本如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则帝国政府将执必要之手段”。
  早在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传出后,国内各界民众都义愤填膺。许多地区人民组织了爱国团体,举行游行示威,从3月起,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回国,并通电全国拒绝日本的侵略要求。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民四条约》。美国随即声明“美国政府得分享按照最惠国待遇应享受的任何特权”。
  全国人民知此讯更加愤慨,抗议袁政府的卖国行为,主张毁约决战,惩办卖国贼。袁世凯政府对国内反日力量采取压制手段,下令各省采取防范措施,禁止议论中日交涉问题,禁止抵制日货,取缔爱国团体。
  由于全国人民的抗议日烈,袁世凯于5月26日发表了“罪己申令”,说屈从于日本是“积弱招侮”,自己“德薄鲜能”。但这之后,袁世凯称帝活动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8月14日“六君子”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通电各省。8月20日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筹安会。9月6日日本大隈首相谈话:“中国推行共和失败,转而回到帝制,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趋势。”
  但不久日本怕引起中国国内骚动触及日本的利益,因而态度又变了,他向西方国家建议联合劝告制止。美国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是支持袁世凯的,但不便得罪日本,也加入“联合劝告制止”之列。于是日本代理公使小幡同英、俄公使10月28日到中国外交部劝告,希暂缓实行帝制,11月1日、11月12日法国、意大利也递交了同样照会。袁命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朱尔典商议,朱又提出中国参战问题,并与俄、法商议过,意见一致。此事被日本知道后,日本在各国间大闹一番,经英国向日本提出决不建立英中同盟的保证才作罢。这时形成了五国干涉帝制的局面。此时德国公使辛慈为了阻止中国加入协约国,宣布德国赞成中国改行帝制。
  191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1993张票“全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向代立法院“承受”地位,接着是授爵封王“册封”亲王大臣,成立大典筹备处,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但因五国干涉,袁不敢于1916年元旦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又不肯宣布延期举行,只是在国内称中华帝国,用洪宪纪元,对外仍称中华民国。
  袁世凯违背历史的潮流悍然实行帝制,全国掀起反帝制、反独裁、反卖国的浪潮,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宣布缓办帝制;他还看到一个缓字是无济于事的,于3月22日发表申令,撤销承认帝位案,结束了83天皇帝梦的丑史,75天后的1916年6月6日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916年10月,又选举冯国璋任副总统,但冯仍兼江苏督军,不来北京。黎元洪手中无一兵一卒,他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直系头领冯国璋也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皖系头领段祺瑞是亲日的。
  美国看到再不参战就失掉了用公开掠夺手段称霸世界的机会,1917年4月6日参战;日本由于已在中国形成霸主地位也不再阻挠中国参战;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从2月1日起,在英伦三岛、法国、意大利、地中海东部附近指定区域进行无限制的潜艇袭击。这使美国也受到威胁,于是美国于2月3日与德国断交,美国号召“中立国和美国采取同一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多次拜访黎元洪和段祺瑞,说服中国和德国断交,因它看到日本已控制了段祺瑞政府,主张中国只与德奥断交,而不参战。
  这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3月3日北洋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和德国断交,并提出条件,把这些条件通知了各协约国驻北京公使。这些条件是:
  1.庚子赔款中属于德奥部分永远撤消,属于协约国部分暂缓10年偿还。2.承认中国及时将进口关税增加5%。3.辛丑条约和附件中,有妨碍中国防范德国人行动的地方希望能够去掉,如天津周围20里内不能驻扎中国军队等。4.中国对协约国的责任是提供原料和劳工。
  
  7个协约国公使很快答复中国政府,表示原则上赞同中国的要求。3月10、11日,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了和德国断交的议案。3月14日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国公使,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同日中国政府将此事通告各国使节,并布告全国。随后,中国警察就占据了德国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海军占据了自战争以来拘留在中国港口的德国船只。但没有取消德国侨民享有的领事裁判权。
  美国于2月3日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后,号召中国和其他中立国也这样做。北京政府要求美国提供一笔贷款作为酬劳。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继而触及到中国政府是否参战问题。北洋政府总统和内阁总理两派势力发生争执。黎元洪和冯国璋一派反对参战,段祺瑞一派主张参战。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免段祺瑞内阁总理职务。段祺瑞并不善罢甘休,他唆使安徽、奉天、山东、福建等8省军阀宣告“独立”,并亲到天津组成各省总参谋处,指挥反黎元洪的活动。以冯国璋为首的江苏、江西、湖北3省军阀虽然不附和段祺瑞的行动,但也没表示积极支持黎元洪。
  这时黎元洪求助于一向主张复辟、其部士兵头上仍留辫子被称为“辫子军”的驻军徐州的军阀张勋。张勋便以调停为名带“辫子军”入京进行复辟罪恶勾当。7月1日拥出废帝溥仪“重登大宝”,重新称“大清帝国”。黎元洪出走。段祺瑞立即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宣布讨伐张勋。7月14日段祺瑞率部攻入北京,粉碎了张勋复辟的丑剧,并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引张勋入京以致造成复辟事件的黎元洪只好辞去大总统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冯国璋8月1日进北京,段祺瑞仍任内阁总理。
  日本过去虽然一直反对中国参战,但这时,日本已经和英、法、俄、意4国秘密达成谅解,4国承认战后日本在山东的权利,段祺瑞政府交给日本3个兵工厂由日本代为整理,并请日本军官帮助中国政府练兵;段祺瑞政府得到日本一亿日元贷款。法国还以日本促成中国与德国断交作为支持日本的条件。这时候日本同意中国与德国断交并参战,因而段祺瑞政府也主张中国参战。
  这时,由于英、法都支持日本的立场,日本还因美国阻止中国参战向美国提了抗议。美国也就同意中国参战。美日双方还于11月2日签订了“蓝辛—石井协议”,美国承认日本在华享有“特殊利益”,日尊重美在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对中国提的具体条件,协约国于9月8日正式答复中国政府:同意1.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不另加利息,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永远撤消对德奥赔款。2.增加5%进口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设一专门委员会来研究。3.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