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恩怨情仇

作者:张家康




  
  1936年,胡汉民逝世后,两广地方实力派失去重心,蒋介石又乘机施反间计,企图分裂两广反蒋阵线。粤方空军司令黄光锐被策反成功,率40余名飞行员架机投蒋,第一军军长余汉谋也通电拥蒋。陈济棠已是众叛亲离,凄凄惶惶地离开广州到了香港。蒋介石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先是电令白崇禧出国考察,调李宗仁来南京,均遭到李、白的拒绝。这下可惹恼了蒋介石,调集兵力欲武力解决。李宗仁也不买他的账,立即动员10万之众,整装待战。这对兄弟已是箭在弦上,眼看一场大战就要开张了。可是,自“九一八”事变后,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救亡图存的民族良知已不允许他们再重开内战。他们开始互派使者,进行频繁的来往。1936年9月中旬,蒋介石飞往广州,并向广西发出和平信号。李宗仁也飞抵广州。他们终于在生死格杀的8年后,握手言和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
  九月十七日,我乃只身飞广州,谒见蒋先生。大家寒暄一番,未及其他。自此大家言归于好,共赴国难。不久,西安事变发生,接着抗战也就爆发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经历,遂又进入另一阶段。
  第二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大敌当前,他们捐弃前嫌,携手抗战。蒋介石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浴血奋战台儿庄,取得台儿庄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之后,他又与第九战区合作,进行了武汉保卫战。转入抗战相持阶段,李宗仁率部坚持在桐柏山、大洪山,粉碎日军3次大规模的“扫荡”,先后取得随枣、枣宜会战的胜利。李宗仁在五战区领导抗战成果显著,在部属和民众中都很有口碑,蒋介石看在眼里,嫉在心里,开始盘算,怎样漂漂亮亮、体体面面地将李宗仁调离五战区,使他与军队脱离干系。
  1943年9月,李宗仁被升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表面看来,这是个很高的职务,所辖有一、五两个战区。可是,这两个战区只受军事委员会节制,凡有行动只向军事委员会报告,仅给汉中行营一个报告副本。显然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设机构。李宗仁常常暗暗发笑:“蒋先生真是煞费苦心,专为我一人而设汉中行营。”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被任命为北平行营(不久,行营又改为行辕)主任,这更是个有职无权的冷板凳。李宗仁不甘愿闲云野鹤的生活,从不认为自己比蒋介石差,一直在与蒋较劲,总想与之一争高低。现在,军事上的较量已毫无资本,但是,却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良好机缘,展现自己的政治智慧。
  北平是中国现代学潮的策源地,每有学生示威游行,李宗仁不仅禁止军警扰乱游行队伍,还喝斥军统特务随便捕人。他对待学生运动的理论是:“学生有一股热忱,你越压迫,他们的反抗越大,给他们游行出口气,反而有好处,等他们把怨气、热情发泄尽了,自会散会休息。”李宗仁由此引来一片赞扬声,赢得“民主将军”、“革新人物”的称号。
  1947年7月下旬,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来华访问后,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国民政府“贪婪无能”、“麻木不仁”,“令人气馁心灰”,并表示:“中国的复兴,唯有待于富于感召力的领袖。”这位“富于感召力的领袖”是谁呢?司徒雷登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称:“象征国民党统治的蒋介石,其资望已日趋式微”,而“李宗仁将军之资望日高”。李宗仁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报刊上,李之“革新人物”的美誉已飘洋过海,传到欧美各国。在此种背景下,李宗仁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与蒋搏击一把。
  
  竞选风波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后,决定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实行所谓“还政于民”,以标榜民主。蒋介石郑重宣布:“本届总统、副总统候选人,本党不提名,由本党同志在国民大会中得依法联署提名参加竞选。”李宗仁有此允诺,便有意参加副总统竞选。他让白崇禧去蒋介石那儿,探探口风。没想到蒋介石听后很不高兴,不赞成李宗仁参加竞选。
  1948年3月11日,李宗仁在中南海正式宣布参加副总统竞选。不多日,他又来到南京,坐镇指挥竞选。刚刚抵达南京,李宗仁便去拜见蒋介石,仍然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真的当了面,蒋介石自然要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说这是民主政治的开端,人人都可以自由竞选。他本人将一视同仁,绝无成见。李宗仁得到这样的答复,当然是载兴而归了。
  蒋介石满以为所谓竞选,还不是走走过场。可是,在国民大会的一般性预测中,李宗仁的当选似乎已成一边倒的言论,这倒太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了,他又懊恼起来,不行,怎么也不能让李宗仁竞选成功。
  会议休息时,李宗仁被引进休息室,推门一望,见于右任、居正、吴稚晖、程潜、吴忠信、张群等已早坐在里面。大家见李宗仁来了,纷纷起立让座,谁也不说话,气氛显得凝重。
  
  吴稚晖终于耐不住,清了清嗓子,说:“本党一向是以党治国,目前虽准备实行宪政,但是,本党还须要意志统一,才能团结。蒋先生认为本党同志参加竞选,应尊重本党的意旨,由党提名。这个办法是极为公允的,每个党员都应尊重照办。”他说起来手舞足蹈,很多人已经听得不耐烦,张群见状便打断他的话头,说:“总裁是怕由于副总统竞选而引起党内摩擦,这才想出由党提名的办法。大家如果没有意见,我便去向总裁报告。”
  李宗仁早已坐不住了,站起来激动地说:“选举正副总统是实施宪政的开始,任何国民都可按照法定程序参加竞选。现在既已行宪,我主张一切应遵循宪法常规办理,除此之外的任何办法,我都将反对到底。”谈话进行的很不顺利,大家面面相觑,只得草草收场。
  不多日,蒋介石单独召见李宗仁,还是希望他放弃竞选。李宗仁早有应对之策,慢条斯理地说:“委员长,我以前曾请礼卿(即吴忠信——作者注)、健生来向你请示过,你说是自由竞选。那时,你如果不赞成我参加,我是可以不发动竞选的。可是,现在就很难从命了。”
  “那又是为什么呢?”蒋介石问道。
  “这就跟唱戏一样,在我上台之前要我不唱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经粉墨登场,打锣鼓的、拉弦子的都已叮叮咚咚打了起来,马上就要开口而唱,台下观众正准备喝彩。你叫我如何能在锣鼓热闹声中忽而掉头逃到后台去呢?……”
  “你还是自动放弃的好,你必须放弃。”
  “委员长,这事很难办呀。”
  “我是不支持你的。我不支持你,你还能选到吗?”
  “这倒很难说!”
  “你一定选不到。”
  “你看吧!”稍微停顿了一下,李宗仁尽量压抑激动的情绪,说,“我来南京竞选副总统,虽不得‘天时、地利’之先,可是,我有‘人和’呀,因为,凡和我相处的,没有不说我是个诚实人,很易相处,这就是‘人和’。我想,就是委员长不支持我,我还是有希望当选的。”
  “你一定选不到,一定选不到!”蒋介石的脸阴郁得像漆黑的锅底。
  蒋介石自有招数,发动CC和黄埔系支持孙科,以和李宗仁争高低。孙科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摆成一副“舍我其谁”的阵势,大造舆论,同时,又造谣诽谤,企图挫败李宗仁。
  可是,所有这些龌龊之举,都没能奏效,4月23日,副总统竞选时,李宗仁的票竟比孙科多195张,因未过半数,需要再投票。孙科这才急了眼,唆使助选者们以《救国日报》刊载不利文章,而大打出手,捣毁报馆。这种恶劣的行经,已成竞选丑闻,孙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二次投票时,李宗仁的票数竟多出了218票,因仍未过半数,所以,还得再选。蒋介石着急了,想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出狠招了,派人于半夜三更,到各代表住处敲门访问,申明总裁之意,从者有官有钱,违者则自毁前程。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