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郭沫若与田汉的友情

作者:黄禹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田汉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响起时,郭沫若、田汉这对老朋友的心是何等的激动与兴奋?选这是党和人民给予革命戏剧运动奠基者和杰出的诗人田汉的崇高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一直是文化界的泰斗和主要领导人。他先后担任过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田汉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剧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郭沫若、田汉开会见面的机会多,推心置腹地谈话机会却少了。
  1958年,田汉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关汉卿》,郭沫若读了剧本,高兴地写信称赞说这“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并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读完郭沫若的来信,田汉激情满怀,5月8日深夜,给郭沫若写了回信。田汉回顾了近40年来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交往及其文学活动和革命生涯,特别提到了他们青年时代以“歌德和席勒暗自期待”的心情,热情地称赞郭沫若在文艺和科学上的一些成就,与歌德相比,“已无多让”。谦虚地称自己“成就太少了,太浅了”,觉得席勒的艺术,“赶上去也不很容易”。田汉在信中还提到了《关汉卿》创作的动机、经过,根据郭沫若和其他同志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修改的情况,以及自己对一些史实的理解、看法。郭沫若和田汉的通信,如田汉所说,是他们青春时代友谊的继续与发展。
  1962年,郭沫若写了历史剧《武则天》,力主为长期遭受歪曲的武则天翻案,从而达到挖掘历史文化精髓的目的。早在桂林时期,田汉也写过京剧剧本《武则天》,着力刻画这一中国女性特异的性格,说明她虽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而这种单纯报复性的个人主义是无补于整个妇女解放的。到了1961年,田汉又将碗碗腔《女巡按》改编为13场京剧本《谢瑶环》。改编本褒扬了武则天一贯与豪门贵族斗争的精神,对武则天作了充分的肯定。可见,在看待武则天这一长期有争议的人物方面,郭沫若与田汉的心是相通的。
  从1964年起,江青与康生一唱一和,将田汉的京剧《谢瑶环》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并公开批判。郭沫若是了解田汉的,也是了解当时的批判情况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批判和批判者:“哪里谈得上开诚布公。两面三刀,落井下石,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甚至不惜卖友求荣者,大有人在。”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康生、江青之流更加肆无忌惮地加紧迫害田汉。他们给田汉加上“叛徒、“黑帮”、“文艺黑线祖师爷”、“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罪名,并将田汉送进牢狱。这时的郭沫若身处逆境,欲救无能。田汉终于被迫害致死。
  10年之后,“四人帮”垮台,郭沫若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曙光,但他未能等到为田汉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便告别人世。这两位亲如兄弟、气质相近的诗人、戏剧家兼革命斗士,虽然先后告别了他们奋斗一生的政治文化舞台,但他们留下的《凤凰涅槃》、《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将永远响彻神州大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