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山东中北部地区两汉中小型墓葬初论

作者:宋 蓉 滕铭予




  [22]a.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平阴孟庄东汉画像石墓》,《文物》2002年2期;b.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平阴新屯汉画像石墓》,《考古》1988年11期。
  [23]泰安地区文物局:《肥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画像石墓》,《文物》1986年5期。
  [24]德州地区文物组等:《山东宁津县庞家寺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1981年,第125~128页。
  [25]郭世云等:《山东滨州市汲家湾发现汉墓》,《文物》1990年2期。
  [26]泰安市文物管理局:《山东泰安县旧县村汉画像石墓》,《考古》1988年4期。
  [27]郑同修等:《山东汉代墓葬形制初论》,《华夏考古》1996年4期。
  [28][29]郑同修等:《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3期。
  [30]之所以采用“山东中北部地区”这一名称,而未采用“鲁北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鲁北”指泰沂以北的山东北部地区,胶东半岛也包括在这个地理区域内,但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为了明确本文的研究区域,故采用了“山东中北部地区”这个地理概念。其次,本文讨论的这一区域是东周至西汉齐国的统治疆域,其南部是当时的另一大国——鲁国,为明确起见,本文尽量采用现代区划的名称表示地理概念,避免历史疆域与地理区域的混淆。
  [31]所谓中小型墓葬,指除诸侯王墓之外的各级官吏及中小地主、平民的墓葬。
  (下转48页)
  (上接39页)
  [32]这种釉陶器因釉药内含氧化铅而得名,大约在700℃即开始熔融,因此属于低温釉。以铜、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器物表面多呈现出翠绿、黄褐、棕红等色,颜色鲜艳。据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33]简报中多将这类器物称为“鼎”,但其与鼎的用途差别很大,据孙机先生考证,它是汉代最主要的盛酒器。见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13页。
  [34]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一、二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2004年8期。
  [37]李曰训:《试论山东出土的汉代铜镜》,载《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第361~382页。本文对于铜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此文,以下若无注明皆出自此文。
  [38]参见蒋若是:《西汉五铢钱断代》,载《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第104~106、111页。本文对于西汉时期五铢钱的判定主要依据此文,以下若无注明皆出自此文。
  [39][40][49]洛阳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烧沟汉墓Ⅰ型五铢的绝对年代大致相当于武帝到昭帝时期,Ⅱ型五铢的绝对年代大致相当于宣帝到平帝时期。
  [41][5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46页。
  [42][44]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第70页。
  [45]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1期。
  [4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18、116、29页。
  [47]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战国西汉墓葬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99年1期。
  [48]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52]杨哲峰:《汉墓结构和随葬釉陶器的类型及其变迁》,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
  [53]据邵望平:《从海岱区先秦历史沿革看秦置郡县的依据》,载《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1997年,第373~391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1]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