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河北丰宁早期墓葬综述

作者:白 光




  2、铜器
  剑1件。WM4∶2,刃前直而后部稍曲,中脊一道较宽圆,剑格与护手各为两个中空的铜泡式装饰。通长35厘米,刃宽3厘米,柄长9厘米(图四,4)。
  短剑1件。WM3∶1,直刃,扁茎,中脊三道。长27.5厘米,柄长10厘米(图四,5)。
  削刀 3件,分三式:
  Ⅰ式WM4∶3,形体厚重,刀尖微上翘,柄稍有弧度,柄首有一个三角形孔。通长24厘米,柄长9厘米,宽1.7厘米(图四,6)。
  
  Ⅱ式WM3∶2,弧背,弧刃,柄有两小齿。长11.5厘米,宽1.5厘米(图四,7)。
  Ⅲ式SM7∶1,弧背,弧刃,环首,椭圆柄,刀尖残。通长16厘米,柄长6.8厘米(图四,8)。
  铜斧 1件。WM4∶4,方銎,弧刃两侧外侈,銎下饰凸棱两道,棱下每面各有一钉孔,其中一面钉孔下铸有斜长方格纹,两侧面正中有铸缝痕迹。长7.5厘米,刃宽4.5厘米(图四,9)。
  铜凿1件。WM4∶5,合范铸成,方銎,銎处较刃处略宽。长6厘米,宽1厘米(图四,10)。
  铜针 2件。截面均为长方形。WM4∶6,长14厘米;WM3∶4,长10厘米。
  铜镞 3枚。其中三翼1枚,两翼2枚。
  虎牌饰 1件。WM4∶12,卧姿,低首,目微睁,尾卷于背,前爪抵于唇边,背面有两纽。长5厘米,宽3厘米(图四,11)。
  马牌饰 1件。WM3∶3,卧姿,立鬃,嘴露三齿。头、蹄、身饰四圆圈,原来当有镶嵌之物。长6厘米,高3厘米(图四,12)。
  另外还有铜镳、铜饰件、铜铃饰、铜泡、耳环、铜串饰、云纹三连珠饰、瓜子形饰件、管状铜饰、铜棒饰、大圈牌饰等。
  3、骨器
  骨镞41枚,出自WM4和SM7。镞尾均为扁平楔形,其长分别为9.5厘米、8.5厘米、9厘米(图四,13)。
  纺锤形骨器1件。WM4∶15,鼓腹,中空。长3厘米,径1.5厘米(图四,14)。
  4、玉石器
  有石纺轮3件、白石管珠488枚、松石珠29枚及玛瑙珠89枚。
  
  六、结 语
  
  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发现的早期墓葬,其葬制、葬具、随葬物品以及埋葬地点等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1]、河北滦平县虎什哈炮台
  山[2]、宣化县小白阳山戎墓[3]相同,有的与内蒙古宁城南山根山戎墓[4]相似,因此,丰宁境内的早期墓群应为山戎文化的氏族墓地。
  《史记•匈奴传》载:“燕北有东胡、山戎。”丰宁在春秋之际属燕北之地。当年“山戎伐燕”,燕“求救于齐”,齐桓公为了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说明当时山戎族活动在今滦河、潮河、桑干河、伊逊河流域地区,其势力非常强大,形成了军事联盟。
  丰宁早期墓葬中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个别为慢轮修制;器体不规整,薄厚不均,口沿与肩的交接处有明显的手工接痕;陶土中夹杂有较粗的砂粒,烧制火候低;器表大多为素面,多杂色斑点,颜色多为红褐色、红色、褐色,少量泥质陶为灰色。铜器以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三翼镞、环首削刀、动物牌饰、棒饰为主,个别有曲刃剑、两翼镞、凸齿削刀等。玉石饰件以白石管珠、玛瑙珠、松石珠为主。殉葬牲物以马、狗为多。
  随葬物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陶器多置于死者头部附近;小铜泡放在面部,耳环和各种石质耳坠在左右耳下,各式项链珠饰多出自颈部至胸前;动物牌饰置颏下胸前,短剑、削刀在死者左右腰间,或与蛎石伴出;铜锥、针、铜锥管处于腰与骨盆间,锛、斧、凿之类工具在骨盆附近和两膝之间,铜镞、骨镞多在膝关节以下至小腿内外侧部位。
  山戎墓葬中出现了覆面巾,其上饰铜泡。根据有关民族志资料,这类覆面巾的意义在于祈望死者的灵魂附体,永远安息,不要出窍再祸害生者,以保佑氏族后代安然无恙。
  ————————
  [1]靳枫毅:《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8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掘》,载《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3]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5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附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