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观风鸟源流研究
作者:耿 超
郑滦明先生认为是“千秋鸟”与“万岁
鸟”[31]。前述河南邓县出土的“万岁千秋”铭文画像砖,在“千秋”二字一侧的人面鸟作女人面鸟身,在“万岁”一侧的作兽首鸟身[32]。有“永乐十八年(高句丽广开土王的年号)”铭文、在朝鲜平安道大安市德兴里高句丽古坟中发现的画在覆斗状天井上的壁画,有一对人头鸟身的神,男性头上有“千秋之象”,女性头上有“万岁之象”的题记[33]。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王去非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人面鸟被看作是陶“千秋万岁”[34]。铜山茅村隋墓出土的两件人面鸟也被认为是“千秋”、“万岁”[35]。
不论是把人面鸟身的形象看作是王子乔、句芒,还是“千秋”、“万岁”,都是鸟图腾神话的传承和变异,是丧葬礼俗的承袭和发展,其寓意都为护卫死者神灵、赐寿延福和升仙导引之意。而且观风鸟在墓中出土的位置,也证明了这一点。除被扰乱破坏的墓葬中出土位置不明外,观风鸟在墓葬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位于甬道口,二是放在棺台前或棺床的东、西侧,一般都是和墓龙、仪鱼、镇墓兽、武士俑等神煞明器排列在一起。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墓志竖在棺台前面的正中,两件观风鸟和两件镇墓兽分别位于墓志基座的左、右侧,狮面镇墓兽和男观风鸟在左,人面镇墓兽和女观风鸟在右[36]。河北南和唐代郭祥墓的两件观风鸟也放置在甬道至墓室的入口处,分别在两件镇墓兽的后面,观风鸟的后面放置仪鱼[37]。清河丘家那唐墓出土的观风鸟位于墓室东侧武士俑和镇墓兽的旁边,与墓龙共同排列[38]。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中武士俑置于墓门,后面紧跟观风鸟[39]。定县南关唐墓出土的两件观风鸟分别位于棺床的东、西侧[40]。
三、唐宋时期人面鸟身形象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面鸟身的形象由壁画的表现题材转变为墓葬中的随葬明器,是丧葬制度及风俗习惯转变的结果。汉晋时期墓葬中的驱除妖怪、护卫亡灵、祈求升仙、保佑生者的寓意主要通过墓中的壁画来表现,方相氏、人首鸟身像、人首龙身像、十二时像及其他神像也出现在壁画中,以安死者亡灵,寄生者之意。南北朝末年到隋代,人们对墓葬的重视更侧重于随葬明器的增多,壁画修饰逐渐减少,因此墓葬中的神煞明器越来越多,方相氏、人首鸟身形象、人首龙身形象等也被制成俑作为随葬器物埋入墓中。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人面鸟身俑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出现的最初时期是在隋代,主要出现在安徽、江苏、湖南等南方地区,而中原地区的隋墓中没有发现。到唐代,由于厚葬习俗的盛行,以及陶瓷业的发展,随葬俑的数量空前绝后,形象各异,用来镇墓避邪的神煞类明器在此时达到鼎盛。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各地唐墓中的武士俑、天王俑、镇墓兽、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鸟身俑、十二生肖俑等不断出土,河北、河南、辽宁、江苏、湖南等省的唐墓都出土了人首鸟身俑。宋金时期堪舆术盛行,墓中随葬明器仍然是社会潮流,但由于宋代很多偶人明器皆用纸扎糊的原因,中原宋墓一改唐代用大量陶俑等明器随葬的习俗,仅有少数碗、罐之类出土。此时期只有四川、福建、江西地区的宋墓随葬器仍以陶瓷俑为主。江西地区虽出土了很多宋代神煞明器类瓷俑,但没有发现观风鸟。此时期人面鸟身俑的出土主要是在四川地区,且都属南宋时期,北宋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另外陕西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也出土有一件三彩人首鸟身俑[41],而唐代出土较多的中原地区却没有发现。
佛教中的迦陵频迦也是人首鸟身,又称妙音鸟,是佛教中象征吉祥、娱乐与佛的神。敦煌变文中记载:“化生童子舞金钿,鼓瑟萧绍半在天。舍利鸟吟长乐韵,迦陵齐唱离攀缘。”[42]《阿弥陀经》亦云:“极乐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迦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43]敦煌壁画中也绘有迦陵频迦正在奏乐的情景。西夏王陵3号坑[44]和河北邯郸观台磁州窑址[45]都出土了迦陵频迦像(图九、一○)。与观风鸟相比,虽然都是人面鸟身,但细看之下却有很大的不同:观风鸟的面部一般都为中原人的形象,或带鸟喙,有双手的都是拱于胸前;但迦陵频迦头部形象则是完全的佛教人物,头戴四角高冠,双手合十。而且迦陵频迦主要用作建筑构件。由此可见,观风鸟虽然和迦陵频迦都为人面鸟身,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唯一的共同之处可能就是源于对鸟形象的崇拜。
四、结语
观风鸟最早在隋代出现,它以独特的造型和本身所带有的神秘寓意登上了墓葬文化的历史舞台,它的人首鸟身、半人半鸟的形象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和震撼。人亦是鸟,鸟亦是人,这种来源于远古图腾崇拜的非人非鸟形象,被认为是羽化升仙的载体和引导墓主灵魂趋吉避凶的神物。它和人首蛇身的墓龙、人首鱼身的仪鱼以及仰观、伏听等同类神煞明器组合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是新时期在丧葬礼俗方面的新发展。此时,汉晋墓葬中流行一时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逐渐衰落,让位于神煞明器,其所表现的羽化升仙、辟邪打鬼等寓意也由带有神异色彩的俑类明器来完成。此时期的唐宋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陶瓷质“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十二时俑。唐前期,观风鸟更广泛地被用作随葬明器出现于墓葬中,尤其是河北地区,这与灵魂观念在民间的普及深化及佛、道的升仙思想在民间的广泛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宋金时期虽是堪舆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地理风水之说极为风靡,但北宋和金代都没有发现观风鸟。南宋时期除四川和陕西外,其他地区也没有出土。此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观风鸟数量大为减少,而且制作粗糙,造型与隋唐时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至此,观风鸟逐渐衰落。如前文所述,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
————————
[1]晋·郭璞撰、元·吴澄删定:《葬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页。
[2]宋·司马光撰:《传家集》,卷65,同[1],第1094册,第603页。
[3][4]《大汉原陵秘葬经》,《永乐大典》卷8199,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3828~3829页。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32、233页。
[6]樊一、吴维羲:《三星堆神坛考》,《四川文物》2003年2期。
[7]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8]刘敦愿:《汉画像石上的针灸图》,《文物》1972年6期。
[9]嘉祥县武氏祠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文物》1979年9期。
[10]曾昭、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