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及造像探析

作者:韩有成

国各地。须弥山北周洞窟把中心柱雕成方形,不分层,四面一重龛,上下等宽的形制显得粗壮,与巩县、响堂山石窟一致;窟内雕凿仿木式佛帐结构,又与麦积山同期洞窟相近。麦积山第43窟(即西魏文帝乙弗后的瘗窟)后室作盛顶仿木结构,至北周时仿木式佛帐结构仍十分流行,如大都督李允信所凿的上七佛阁(第四窟)即是仿木式佛帐结构。而在须弥山石窟中,这种将仿木结构和中心方柱有机结合起来的形制成为北周洞窟的独有风格。帐形龛在云冈、龙门等石窟中都出现过,至巩县成为规整的主流式样。须弥山北周帐形龛的龛表装饰繁缛,与巩县石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与麦积山北周洞窟相同,形成了具有北周石窟装饰雕刻特点的地方风格。在须弥山北周洞窟中,龛下壁面及中心柱基座四周浮雕供养人、伎乐人、神王等,与巩县、响堂山、水浴寺等石窟中的布局样式相类。中心柱基座前雕神王题材,在中原始见于北魏龙门宾阳三洞,巩县第1、3、4窟,一般刻于壁面、壁脚和中心柱基座四周。至东魏、北齐时,神王题材十分流行,如北响堂北洞、中洞,南响堂第5、7窟,水浴寺西窟等中心柱窟内,神王均刻于基座前的壁面上。须弥山出现的这种式样,显然是受到上述诸石窟的影响所致,而像座下的莲瓣尤为叶阔瓣宽,博大古朴,这又是须弥山北周洞窟在装饰方面有别于其他石窟的一个突出特点。
  七佛题材是石雕和壁画中常见的题材,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就早已出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便是北魏时期规模宏伟、造像内容丰富、以七佛造像为主体的一个典型七佛洞窟。七佛的供奉也是麦积山北周洞窟的主要内容,如李允信所开的七佛龛等。须弥山第51窟便是一个以6米多高的七佛为题材内容而雕凿的大窟,因与周武帝末期毁佛事件有关而未完工,现仅存正壁三佛和右壁一大龛。须弥山北周洞窟内所供奉的七佛题材与麦积山同期洞窟是相同的。
  须弥山北周时期佛像低平肉髻、面相浑网、身体粗壮的造像特点在北周时广为流行,与北齐响堂山、麦积山北周洞窟相同;菩萨璎珞在体侧绕环或交结于腹部莲花饰上的装饰手法,与北齐响堂山、安阳小南海及麦积山北周洞窟的造像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须弥山北周时期的造像更直接地反映出都城长安新型造像的特点。如陕西省博物馆藏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碑龛中的通肩大衣坐佛、建德三年(574年)半圆形螭首造像碑正龛中双领下垂服饰的倚坐佛,应为北周时期关中的标准佛像之例,其主尊佛像肉髻低平、面相丰圆、身躯显胖的造型成为流行式样。这些流行式样也可从西安市博物馆所藏长安城出土的一批北周时期的石刻造像碑中得到进一步佐证。造像碑上雕有天盖帷幕龛,龛内雕像,龛顶上浅浮雕伎乐人或莲花、莲蕾、火焰纹等,龛两侧浅浮雕多节流苏;龛内佛像为磨光高肉髻,面相丰圆,身体健壮,上身外着双领下垂式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高台须弥座上;菩萨像头戴花冠,面相方圆,上身半裸,下着长裙,肩搭披巾,腰束裙带,颈饰项圈,胸佩繁复华丽的璎珞,饰臂钏,腕戴镯。这些流行式样在须弥山北周时期的造像中成为典型。
  综上所述,须弥山北周洞窟的仿木式佛帐结构、帐形龛、造像特点、七佛造像等,已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是继云冈、龙门、巩县、响堂山、麦积山等石窟之后,保存至今而又比较完整的北朝又一较大的石窟造像地。须弥山北周洞窟与敦煌、云冈、龙门、巩县、响堂山等石窟年代蝉联,一脉相承,关系密切,在石窟艺术上同属一个体系。在我国的石窟艺术史上,须弥山北周洞窟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时代,在雕塑艺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隋唐以后新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研究北周时期的佛教石窟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许潞梅]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