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河北长城概况

作者:李建丽 李文龙




  [关键词]河北;历代长城;分布;结构;走向
  [摘要]本文综述了河北境内古代长城的分布情况及修筑时代,对战国长城、秦代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唐代长城、金代长城及明代长城的基本走向、修筑情况、结构形式及保存现状等分别做了介绍。
  
  河北省位于我国中北部,是环绕北京的“京畿重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古代河北地处中国文明的中心区,北部为古代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经济形态以畜牧为主;中南部属农耕区,有着发达的传统农业文明。建立于中原的历代封建王朝,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大多以修建长城作为最重要的防御手段。
  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艰辛的努力,对河北境内古代长城的分布及修筑时代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长城分布于省内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区域,东起渤海之滨,顺燕山而西,横跨冀北山地、坝上草原,又向南纵贯太行山脊,经过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邯郸等9市54个县区。其中金代以前修筑的约3000公里,现地表遗存约1200公里;明代长城约2000公里。
  
  一、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今河北境内的燕、赵和中山三个诸侯国均修筑了长城,其中燕、赵两国分别修筑了防止中原诸侯国入侵的南长城和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北长城。
  1、燕南长城
  燕南长城修筑于燕昭王之前,沿南易水河而建,又称“易水长城”。分布于保定、廊坊两市的易县、徐水、容城、安新、雄县、文安和大城7县,总长约259公里。
  燕南长城墙体有土石混砌和黄土夯筑两种形制,以易县曲城、徐水王坎庄等地的保存较好,基宽4~15米,顶宽1—4米,存高1—6.3米。燕南长城的许多地段是利用古代堤防为墙体,兼具防水、防御的双重功能。
  2、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西端起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黑城子牧场南的滦河东岸(上游称闪电河),沿内蒙古多伦与河北张家口市的沽源交界,经小城子、糜地沟,向东又进入内蒙古多伦境内;从多伦入承德市丰宁县,向东横跨围场全境,在三义永入内蒙古赤峰境。河北境内总长约226公里。
  燕北长城墙体为黄土、沙土夯筑,破坏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已成为一条土垄,残宽4—18米,残高0.4~3米。长城沿线发现10余处障城、烽燧。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燕北长城的部分地段被秦利用,金代承安年间又改建为金长城南线中段的一部分。
  3、赵南长城
  赵南长城修筑于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对赵南长城的分布与走向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河北境内,由漳河北堤连接扩建而成,自涉县、磁县转向东北至肥乡县南;第二种意见认为位于河南境内的林县和辉县,《河南省文物地图集》亦如此标注。
  从文献记载以及赵、魏、齐等诸侯国战争形势分析,赵南长城应在河北境内的漳河北岸。从实地调查情况看,长城以岳城水库为界,可分为西、东两段。西段起点位于涉县西北部的辽城附近。因漳河两岸皆为崇山峻岭,河水湍急,故只在险要地段涉县城洼地、西戍、西达及磁县北羊城等地筑城戍守,有城址遗存。东段自岳城水库循漳河故道向东北方向延伸,历磁县、临漳、成安,止于肥乡南,长城在漳河北堤基础上扩建而成,沿线筑有武城(今磁县讲武城)、列人(今肥乡东北)、肥(今肥乡西)、葛孽(今肥乡西南)等城邑。由于历史上漳河泛滥严重,现在漳河的流向已不同于古代河流的流向,因此东段长城遗迹已湮没在数米深的地下,地表无遗存。
  4、赵北长城
  赵北长城东端起点位于张家口市张北、万全、崇礼交界处的黄花梁北麓,向西经张北的狼窝沟、镇虎台,向西南经过海拔1713米的鱼儿山,由万全洗马林向南转西入怀安县,由桃沟向西进入内蒙古兴和县界。全长约85公里。
  赵北长城墙体为石砌或土石混砌,破坏严重,大多数地段被秦代、汉代、北魏、北齐和明代所修缮利用。
  5、中山长城
  中山长城修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分布于保定市涞源、唐县、顺平、曲阳4县,总长约89公里。长城多为石砌或土石混砌,沿线还发现多处烽燧、屯戍遗址。
  
  二、秦代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部分地段废弃原线另筑新墙,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朝鲜清川江畔延袤万里的军事防线,“万里长城”由此形成。
  秦长城南西向东横跨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两市,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由内蒙古兴和县进入张家口市,经过怀安、尚义、万全、张北、崇礼、沽源和赤城县境,南沽源向东至承德市丰宁县,此后因山为险,未筑城墙。东段秦长城沿用原燕北长城,经沽源、内蒙古多伦、丰宁、围场,向东入内蒙古赤峰境内。
  河北境内的秦长城总长约482公里,墙体土石混砌,坍塌严重,残宽2~3米,残高0.3~1.5米。
  
  三、汉长城
  
  汉代是修筑长城最多的封建王朝,汉长城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地区。
  河北境内的汉长城由内蒙古兴和县入境,向东经张家口的怀安、尚义、张北、万全、崇礼、沽源、赤城和承德的丰宁、隆化、滦平、承德等县,又入内蒙古宁城县。张家口境内的汉长城大部分利用原秦长城,自沽源县小厂村西南的椴木梁开始离开秦长城,至沽源、赤城交界的骆驼砦又与秦长城相接。承德境内的汉长城以城墙和“列燧”两种形式存在,丰宁、滦平、隆化和承德县有夯土长城和石砌长城,并有连续的烽燧。
  汉长城在张家口境内约长233公里,在承德境内的约长21.5公里。烽燧总计28l座,间距约1~3公里。烽燧平面呈圆形,底径4~18米,残高0.5—4.5米,分别以黄土夯筑或石块垒基,上部夯筑黄土。
  
  四、北魏长城
  
  河北境内有三条北魏长城。
  1、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东端起点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东南的四十里长磋南端,向北经白草安梁、北高山至青虎沟村东北,转东北方向至骆驼砦;此后沿用原汉长城向南进入崇礼县,从宣化向西进入张家口市区,向北抵万全、张北;又转向西沿用原秦汉长城旧基,在怀安县桃沟村西入内蒙古兴和县。总长约393公里。
  此北魏长城大部分地段被明长城修缮利用,未被利用的坍塌严重,大部分高不足1米,呈土垄、石堆状。
  2、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畿上塞围”。东由北京市门头沟区东灵山进入张家口市涿鹿县,呈东西走向至西灵山,向西再向西南,之后的长城以山为险,未筑墙。从小五台山北麓的大堡乡开始又筑有墙体,向西南入蔚县,过大南山、金河口、松枝口、九宫口、北口(即飞狐口)等要隘,在西庄头村南进入山西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