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正定发现的欧阳玄撰文碑

作者:崔伟丽 郭玲娣 樊瑞平




  正定素有“礼乐政教之乡”之称,这首先体现在教育事业上。正定的教育事业起步早,发展快,据清人梁清远《雕丘杂录》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常山太守伏恭就在此地“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到隋朝,正定产生了教育家房晖远,治三礼、春秋、诗、书、周易之学,教授儒业,门人多达千人,被朝廷视作儒学人才,升任太常博士。唐朝时在各府、州、县皆立官学,“各文学一人,掌以《五经》授生,助教一人”,还创建了真定封龙山学院。府学则于宋代创修。元朝礼乐教育制度甚为完善,由此碑文可知,镇阳郡学中不仅设置了教授、学正、学录等学官,还有相礼、执事,且礼乐生规模相当可观,官府还对礼乐生免除赋税和徭役,为他们专职礼乐创造了条件。
  由来已久的崇教尚学之风,培育出了诸如苏天爵、杨俊民等以礼乐为职事的官场人才。其中碑文提及的苏天爵为元文学家,国子监学士出身,历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监察御史、礼部侍郎、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著有《国朝名臣事略》、《滋溪文稿》[7]。他曾在《燕南乡贡进士题名记》中感叹真定确为养育茂才秀士之地:“当汉唐宋金之世,文武将相之储,经术词章之粹,皆于斯而取焉。”该碑便是苏天爵作为一名满怀敬恭桑梓之意的真定人而请欧阳玄撰文的。杨俊民,真定人,元代进士,任翰林编修,又任山西廉访使,入京为礼部郎中,升国子监司业,又迁为集贤直学士。至正年间,奉命祭祀曲阜的宣圣庙,回京后拜为国子监祭酒[8]。
  此碑碑文收入清沈涛《常山贞石志》卷22和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11,但均有误漏,且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撰文者欧阳玄的“玄”为“元”或“园”。现以原碑录文为准,匡正如下:
  一、《常山贞石志》
  1、第1行第14字“郡”误作“部”。
  2、第18行第16字“涂”后漏掉“出”字。
  3、第23行第1字“西”误作“兴”。
  4、第23行第12字“弘”误作“宏”。
  5、第24行第17字“山”误作“温”。
  二、《正定县志》
  1、第12行第21字“生”误作“通”。
  2、第16行第10字“西”误作“兴”。
  3、第17行第17字“山”误作“温”。
  附:碑阳录文
  真定路学乐户记
  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国子祭酒欧阳玄撰
  赐进士及第、奉议大夫、监察御史李黼书
  正议大夫、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徐篆额
  镇阳郡学礼乐生通七十有八户,郡刺史之所陈请,肃政使者之所建明,省台部之所详定,既复其户,凡诸征繇(徭)无所与于有司矣。教授赵璧、学正孙诚、学录宋举惧岁久籍,谋寿诸石,乃砻坚珉,具梗概,请于郡人春官侍郎苏君天爵,访玄司成之馆,徵辞以记之。玄与苏君俱以礼乐为职事者也,记可辞乎?按郡学始建,置乐生十有六人,春秋二仲上丁释奠犹用俗乐。延五年改作雅乐,增置四十有五人。至顺二年援乐生例请,设相礼及诸执事者,又置礼生二十有五人,寻增置八人,然后声容文物烨然,最圻内诸郡。夫三代以来,学校之制,学者入学无不学礼,亦无不学乐,当时弟子员即礼乐生也。更秦废坏,汉叔孙通以鲁三十生及其弟子百余人,起朝仪于野外,益州刺史王襄命王褒作《中和》、《乐职》、《宣布》等诗,得郫县何武与成都杨覆众等习之,宣帝以为盛德之事,召武等赐帛,此礼乐生见史传者也。今镇阳为河朔上郡,户口繁夥,有司拔一二于千百,以备一郡制作之美,是岂小补哉!矧叔孙生之徒皆起家拜爵为郎,何武它日仕至三公,人材自此涂出亦未可量也。余感苏君敬共桑梓之意,故以远者大者进而之。户在录事司者二十有三,曰陈惟仁、李荣祖、程宣差、武秀实、耿顺和、黄兴、和仁、曹仙、康天益、郭荣祖、傅聚、刘进、赵亨、赵樗、梁聚、郭从、刘郁、李盛、阎恭、宋仲、禄若、陈西,户之杨德新、谢宝,户之王弘毅皆在是数焉。在真定县者十有五,曰董子政、李演、刘成、张斌、秦山、孙爵、郭秉忠、张德、李文成、靳用、李顺、张青、谷德、阎德、王祺。在栾城县者曰陈用、王庆,在藁城县者曰刘、李信,在平山县者曰李好古、李楫,是三县皆二户。在古城县者赵杰,在无极县者吴贯,是二县皆一户。云至元四年闰八月辛亥记。宁昌王节摹勒,鹿泉刘守信刊。
  
  [1]梁勇、杨俊科:《石家庄史志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史记》卷99《叔孙通列传》。
  [3]《元史》卷182《欧阳玄传》。
  [4]《元史》卷194《李黼传》。
  [5]《史记·孔子世家》。
  [6]《论语·泰伯》。
  [7] 《元史》卷183《苏天爵传》。
  [8]张五岳、赵渠川:《正定人物传》,正定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写,内部资料,1990年。
  其它参考资料:
  1、郭开兴:《正定古文选注》,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郭开兴:《正定大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