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海外所藏两铺河北地区北魏金铜释迦多宝并坐像名品探析

作者:孙 迪




  
  四、北魏熙平三年铭昙任造金铜
  释迦多宝并坐像[18]
  
  本铺北魏熙平三年(518年)铭昙任、道密兄弟造释迦多宝并坐金铜像现藏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 1935—1936年间曾经代表法国卢浮宫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迄今为止规格最高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编为展品第804号(图七)。二战结束后,包括卢浮宫在内全法20余家博物馆所藏的亚洲艺术精品被统一征调到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组建成日后闻名寰宇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 Paris,France)。一举囊括亚洲17国多达45000余件艺术珍品,跻身于全球规模最大的东方艺术馆之列的吉美博物馆,素以馆藏数量、品质俱臻一流的中日历代佛教造像而著称于世,昙任造像即允称个中之白眉翘楚。
  本铺造像镌刻有发愿文共57字,全文如下:“熙平三年二月十六日,蒲吾县□辟寺比丘昙任、道密兄弟二人,上为父母,己身□□,敬造多宝、释迦。□世尊礼拜供养,父王□侍佛时,母□□□□。”造像佛床正面浮雕有二身供养僧造像,一人持莲蕾,一人持香炉,似即为昙任、道密二兄弟的化身。铭文中提及的“蒲吾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属于北魏时代金铜佛精品层出不穷、释迦多宝造像风行不衰的河北故地。传世北朝金铜、白石释迦多宝并坐造像多雕铸于这一地区,且受到对称这一强势审美法则的深刻影响,河北正定—曲阳白石加彩造像系统逐渐在二佛并坐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背屏式二思惟菩萨半跏坐像以及二观音菩萨立姿造像等“双身”作品。本尊昙任造像属于北魏迁洛后晚期的作品,系“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的杰出代表。此像上距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前后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画(图八)作例已达近百年之久,二佛并坐造像题材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化,至熙平三年已经显现出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北魏延兴二年(472年)金铜并坐像(图九)为代表的早期作品中,二佛皆依照经典的记载结跏趺坐,即据《妙法莲华经·现宝塔品第十一》所载:“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加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加趺坐。”而昙任造像中的二佛却结半跏坐,尽管佛床处的双狮仍存经中“师子座”的遗绪,但半跏坐的处理无疑更助长了“秀骨清像”式坐佛的内蕴之美,体现出工匠对经典灵活自如的把握与改造。实际上,一种造像题材发展成熟的标志,正体现于造像匠师这种源于经典而又超越经典的领悟力与变通力。
  
  昙任造像较之多数二佛形象机械重复的单体并坐像而言,显然蕴藉更为高妙的匠意,足堪颉颃云冈、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中现存同时代的大型作品。昙任造像二佛虽在面相、容态、体格、坐姿、衣着、背光诸方面依照传统采用了“对称的设计”,然而造像艺匠能够同中存异,变中求新,佛像头部的发型、大衣的襞褶,特别是双手的姿态,又无不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二者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为造像匠师赋予个性的二佛破颜相视而笑,手势上下呼应,仪态洒落大方,好似正在侃侃清谈,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世说新语》中所一再品评过的魏晋名士。正是这种对称中的不对称设计所营造出的动势真正地点石成金,通过观者的艺术联想,使呆板凝固的佛典图解摇身一变,化现为生动活泼的戏剧性场面。敷演法华妙旨的并坐二佛所沉浸于其中的妙乐法喜也令观者感同身受,与炳灵寺第125龛的北魏石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图一○)实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铺通高26厘米的金铜像,体量上属于北魏同类造像中的小品,然而铸造此像的匠师却能够别出心裁,分铸了两身舟状火焰纹大背光,靠榫铆连接于二佛像背,故而可以自由地调整分铸坐佛间所成的角度(当然从铸造工艺的角度出发,这一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增加技术难度),营造出二佛彼此呼应、相互唱和的场景,一改北朝单体并坐像中所常见的释迦、多宝二佛平板并列,彼此间难以互通有无的通病。更兼铸工精妙绝伦,实属存世单体释迦、多宝并坐造像中弥足珍贵的无上妙品。
  
  [1] 《高僧传》卷9《神异上·竺佛图澄一》。
  [2] 《出三藏记集·传下》卷15《道安法师传第二》。
  [3] 《魏书》志12《释老》:“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谓人曰:‘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4] 《南史》卷7《梁本纪中·第七》、《广弘明集》卷4归正篇第一之四《舍事李老道法诏·梁高祖武皇帝》。
  [5] 据《魏书·释老志》所载: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454年)“敕有司于五缎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
  [6] 《资治通鉴》卷204《唐纪二十》:“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
  [7] 《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至是,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袄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今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以铸钱。”
  [8][9][10]《魏书》卷15《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11] 实例如《北史》卷41《列传第二十九》:“播弟椿……椿临行,诫子孙曰:‘……北都时,朝法严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在高祖左右,吾与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间传言构间者。吾兄弟自相诫曰:今忝二圣近臣,居母之间难,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嗔责,勿轻言。’”
  [12] 王恒:《〈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兼谈佛教艺术中国化》,《敦煌研究》2001年3期;王恒:《二佛并坐及其佛教意义》,《文物世界》2002年1期。
  [13] 拙著:《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第一卷图版73、74,外文出版社,2005年。
  [14] 根津美术馆:《根津美术馆藏品选·教美术编》,“像雕刻第2释迦多宝二坐像”,大冢巧艺社,2001年。
  [15] 李治国:《云冈石窟艺术》,载《云冈石窟》,第14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16] 需要注意某些此类造像龛开工于太和中早期,如龙门古阳洞南壁孙秋生等造像龛(编号S106),始凿于太和七年(完工于景明三年),故雕像时施主及工匠难免仍旧受到旧式造像传统的影响。
  [17] 拙作:《优填王造旃檀释迦瑞像小考》,《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14日第7版。
  [18] 同[13],第一卷图版76。
  〔责任编辑:张金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