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澳大利亚画家鲁滨逊

作者:欧阳英




  凝视着《手持鹅毛的自画像》,不禁有种欲望,想进一步了解该画的作者。或许,见到这幅形式新颖的自画像的《外国文艺》读者,也会有类似的想法。本文就是为此而写的,希望有助于读者认识鲁滨逊这位澳大利亚画家。
  威廉 · 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1936年4月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首府布里斯班。他的童年经历了二战和父亲之死,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对那时的苦涩回忆,使他的记忆滤掉了彩色,留在心间的大多是感到压抑的事情。
  七岁丧父的鲁滨逊和哥哥、弟弟、妹妹,就靠着母亲的工作维持生计。与他们共住的外公外婆,也承担了一些照顾他们的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中,鲁滨逊努力读书学习。那时的他,像许多同学一样,不得不把精力全部放在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以便应对考试,获取冀求的奖学金。为了升入高年级继续读书,少年鲁滨逊只能克制自己的喜好,减少花在艺术上的时间。有外公外婆料理的家庭虽然温馨,但也有令他失望的缺憾,“没有什么书”。
  当然,鲁滨逊在家里能作画弹琴,这自然是令他愉快的事。绘画和音乐,成为鲁滨逊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选择何者为终生专业,对他来说,也许并不容易,因为他不仅迷恋两者,而且具有从事两者的天赋。二十岁时,鲁滨逊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1957年,鲁滨逊入围昆士兰年度协奏曲与声乐比赛决赛,在昆士兰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演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尽管他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与乐队的不和谐令他失望,他觉得自己的个性难以适应当众表演的形式,于是决定以绘画为业。绘画可独自在私下进行,并不需要当众完成。此次演出不仅帮鲁滨逊确定了专业,还助他加深了与雪莉 · 里斯的感情,第二年,他同这位女画家结为夫妻。
  20世纪50年代,鲁滨逊就学的中央工艺学院的美术教育沿袭着墨尔本美术馆学院的传统,方法上比较保守。照着古典雕塑石膏像和真人画素描成为最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研究色彩要到高年级才开始,学习文艺复兴以来用于创造错觉效果的透视法亦为教学重点。与此相配合,学院在纪律方面也相当严格,像鲁滨逊这样的男生必须穿长裤长衫,教师进来时起立迎接。但凡此种种,并没影响年轻的鲁滨逊的学习热情,一些教师的关爱,也让他感到温暖。总体而言,中央工艺学院的这种教育方式,目的在于避免错误,而不在于培养创造力,因此,也无法带给鲁滨逊心灵上的激动和震撼。
  与罗依 · 丘彻和贝蒂 · 丘彻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这两位美术家于1957年来到布里斯班从事教学。此前,他们分别在英国著名的斯莱德美术学院和皇室美术学院学习,并与戴维 · 霍克尼、彼得 · 布莱克、帕特里克 · 赫伦等人共同投身于当代绘画的探索。同罗依 · 丘彻和贝蒂 · 丘彻这样背景和面目都有别于普通教师的画家接触,既开拓了鲁滨逊的视野,也加深了他的思考。1967年,鲁滨逊在布里斯班设计艺术中心举办首次个展时,贝蒂 · 丘彻为他写了展览前言,指出“鲁滨逊运用色彩的方式是基于自身的发现,这成为其作品中一种生气勃勃的因素”。 朋友的理解,对他是有益的支持。
  促进鲁滨逊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美术书刊。他像当时不少美术家一样,在大量画册和美术杂志里寻找范例。新方向的标志,老作品的启示,全都从中涌现,印刷品使他有可能体验众多美术家的创作,获得令他倾心激动的东西。鲁滨逊欣赏的画家主要是近现代西方具象绘画大师,如凡 · 高、塞尚、瑟拉、恩索尔、莫兰迪、巴尔蒂斯。此外,更早的画家如弗兰切斯卡、华托、夏尔丹、斯塔布斯、弗里德里希,也令他着迷。不过,对鲁滨逊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另一位画家,他就是法国人波纳尔。
  1963年,鲁滨逊离开了中央工艺学院。此后他经常出入位于布里斯班爱德华街的巴克书店选购美术书。有一次,鲁滨逊在楼上一批图书中发现波纳尔的画集。那题材、那风格深深打动了他,从此波纳尔成了他自选的导师,影响着他的绘画创作。
  绘制于70年代的一些室内景绘画,充分反映了鲁滨逊借鉴波纳尔画艺来营造自身绘画天地的成果。《有黑狗的室内景》(1970年)、《有柿子的静物》(1971年)、《带花格门窗的走廊》(1971—1972年)、《卧室里的索菲》(1974年)、《室内》(1976年)、《有来访牧师的室内景》(1976年)、《白门》(1976年)等优美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反复证明着它们与波纳尔作品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展现的全是鲁滨逊熟悉的场景,那一切都与他个人的生活和环境不可分。
  以《有柿子的静物》为例。这幅画是鲁滨逊在自己那所典型的昆士兰住宅里创作的。从标题看,它应当属于静物画。但实际上,它与鲁滨逊欣赏的塞尚或夏尔丹的静物画不同,它的场面更大,更接近波纳尔喜欢描绘的室内景。此外,无论在形状处理,色彩配置、笔触运用上,还是在构图经营、装饰效果、艺术情调上,均能发现波纳尔的影子。当然,面对这幅色调美妙、光感强烈、笔法灵动的油画,有一定美术素养的人是绝对不会误认为它是出自波纳尔之手的,因为在那些决定画风的关键细节上,鲁滨逊与波纳尔是有差别的。比如,波纳尔就不会像鲁滨逊那样用水彩画般的笔法画柿子。正是出于波纳尔而又有别于波纳尔,鲁滨逊这些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气息的作品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在创作室内景绘画时,鲁滨逊有时也选择油画以外的画种。《白门》就是一例。它是水粉画,不过在处理上,鲁滨逊似乎还在追求油画式的厚涂效果。从室内角度描绘的门以及蹲在门内的猫,全都统一在平面化的空间处理中,显得十分和谐。在丰富的色彩交响中,追求一种装饰性的扁平空间,是波纳尔绘画的一大特征,鲁滨逊显然对此心领神会,运用得颇为自如。同样,略加变形的、但仍保持物体基本形状的造型方式,也与波纳尔的作法相似,这给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情调和别致的韵味。
  作于70年代后期的风景画,如《莫尔顿湾》(1978年)、《暴风雨中的风景》(1978年)、《白胶树》(1979年)等,显示出有别上述室内景画的特征。如果说在前一幅风景画中还能略微找出波纳尔痕迹的话,那么在后两幅风景画中就怎么也发觉不了波纳尔的影子了。这两幅用色粉笔画成的风景画被阴沉的色彩和激烈的情调控制着,那世界绝非波纳尔习惯或向往的世界。看来,鲁滨逊要开始新的探索了。
  从70年代末起,鲁滨逊的目光转移到他一家人所居住的伯克戴尔农庄。农庄和那里的牛羊鸡成为鲁滨逊绘画的新题材。《有蓟的伯克戴尔农庄场院》(1980年)、《带山羊的农庄建筑》(1982年)、《养鸡场》(1982年)、《伯克戴尔农庄》(1983年)、《农庄建筑》(1983—1984年)、《奶牛》(1985年)等绘画,向我们展示了远离波纳尔的农庄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变了题材,而且变了画风,它们似乎吸收了现代绘画中的不同因素,不再像那批室内风景画那样明显地效法一位大师。因此,它们呈现着不同的面目,而没有统一的风格。
  《带山羊的农庄建筑》用简洁的几何形,精巧的明暗,含蓄的灰色调,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建筑景观。处理手法不免令人想起意大利静物画大师莫兰迪。《伯克戴尔农庄》似乎不像《带山羊的农庄建筑》那么神秘,但它也不是纯写实绘画。类似俄裔法国画家夏加尔的富于想像力的生动画法,为它营造出一派诗意盎然的农家乐景象。《奶牛》与这两幅画都不相似。它的构图很简单,一头形象夸张的奶牛占据了整个画面,就像是初拾画笔的孩子画的。在此基础上,奔放的线条,恣肆的笔触,冷暖交织的色彩,共同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气氛,从中不难找到表现主义的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