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张学良读明史

作者:王充闾

岁!!!这回他可大为惊骇了:“我不也是三十七岁遭到拘禁的吗?”——三个人相隔了四百年。竟会有这样的巧合!
  不仅如此。他和杨升庵,都是出身官宦之家,都属豪门公子;都是少年得志,一为三军统帅,一为文场状元;遭贬之前,都曾大红大紫,名震神州;都是因为开罪于一个最高独裁者,而遭到残酷报复,终身监禁……
  杨升庵的父亲官运亨通,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当了十八年宰辅。他自己二十四岁中了状元,而后,任翰林院修撰和经筵讲官达十二年之久。早期仕途上,飞黄腾达,春风得意。后来,明武宗纵欲亡身,没有子嗣,遵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之礼,由同辈庶兄弟继承大统,是为世宗嘉靖皇帝。古礼:“为人后者为人子。”非嫡系之宗藩入继大统,就成了前任君主之后嗣,不再为亲生父之子。而嘉靖皇帝为了提高本宗族地位,要否定这种礼制,追尊其生父为兴献皇帝。这样,就在朝廷内部引起了“承认皇统”还是“尊奉家系”的所谓“议大礼”的激烈纷争。杨升庵心骄气盛,直接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坚持要皇帝以武宗之父孝宗为父考,而称其生父兴献王为叔父;并集众请愿,慷慨陈词:“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嗣复联结群臣,撞撼宫门,大哭大闹,声彻殿廷。因而重重地激怒了嘉靖皇帝。十天内,两施杖刑,死而复苏之后,又把他流放到云南永昌卫,永远充军。嘉靖皇帝在位长达四十五年,这样,杨升庵一直到死也未能回朝任职。直到新的皇帝登极,大赦获罪诸臣,他才复职,无奈已经做鬼七年之久了。这使人联想到张学良。蒋介石弥留之际,还叮嘱儿子:“不能放虎。”结果,直到蒋经国也撒手西去了,张学良仍然没有活动自由。
  当然,若从他们二人“获罪”的根由来考究,我们就会发现其间的天壤之别。论价值,一者重于泰山,一者轻如鸿毛。张学良激于民族大义,同杨虎城一起,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以个人失去半个多世纪的人身自由为代价,换来了国内的和平和全民族奋起抗日救国的新局面,结束了十年内战,“影响了一个大国的整个历史走向”(国外历史学家评语)。而杨升庵为之拼死相争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皇父”、“皇叔”,“继统”、“继嗣”一类礼仪,犯得上去为它撼门痛哭,受杖殆毙,横遭几十年的流放,断送后半生的前途吗?
  半个世纪之后,张学良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过去那段历史”,张学良镇定而平静地回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英雄无悔,始终如一,从而进一步成就了这位“千古功臣”的伟大,使他为自己的壮丽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不妨设问:如果杨升庵同样遇上这种场合,那么,他在回首前尘时,也会这样坦然面对,无怨无悔吗?
  无须后世的论者,就是他自己,数十年后,当他以淡泊的心境回首往事时,恐怕也能够悟解,那场闹翻了天的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大礼议”,不过是“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实在是堪笑亦堪怜的。——这,与其说是痛彻骨髓般的悔恨交织,莫如说是一番彻悟,一份迟到的清醒。
  杨升庵晚年写过一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上起鸿蒙初辟之时,下至元代,共分十部分,以弹词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是一首《临江仙》。清初,评点《三国演义》的毛氏父子,将它移入这部名著的卷首。结果,许多人误以为它出自罗贯中之手,弄出了大笑话。其实,大多传世之作都源于作者血泪交进的生命体验。除了杨升庵,又有谁能够具备这样深刻的人生感悟呢?原词的上阕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上匆匆来去的“千古风流人物”,宛如巨浪淘沙,消逝净尽。这里化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成句,把长江东逝与人物迁流联系起来。接着,诗人从纵观历史,思量世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嗒然无奈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夕阳,象征自然界和茫茫宇宙的恒在与悠远;而万千成败是非,转瞬间烟消云散,与历史长河相比,实在显得非常的渺小与短暂。“转头”状写时间的飞速,加深了“空”字的深邃意蕴。当然,诗人的这番感慨,不仅根植于历史,更多地还来自个人的切身体验。恰如他在词的下阕中说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白发渔樵”是名利场外之人,不妨看成诗人的自喻。他在这里获得一个俯瞰千古兴亡、冷对是非成败、闲看秋月春风的特殊视角。如果说,上阕的“诗眼”是“空”;那么,下阕的“诗眼”则是“笑”。由“空”而“笑”,是一番清醒、透辟的大彻大悟。任凭世事纷纭,千般变幻,诗人却兀自在一旁衔杯把酒,酌古量今,笑谈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拼死拼活、咬住不放的种种可悲可悯、堪叹堪怜之事。一副超然物外、从容潇洒的风姿,跃然纸上。酒浊神清,意浓词淡。愤火燃烧到白炽化的程度,也就没有了焰色。过分复杂、痛苦的事物,反而会转化为极度的简单、意外的宁静。
  杨升庵还曾填写过一首调寄《南乡子》的词,寓意大体相同: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
  可以说,这类词作既是诗人惨淡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赖以求得自我解脱,从一个方面放弃自己,又从另一方面获得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作为一代哲人,他从庄子那里悟解了达生之道,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尽可泯漠那些荣辱、穷通,是非、得失,从而克服心理上的诸般障碍,做到弛张莫拘,舒卷无碍。正是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帮助他度过了漫长、凄苦的谪戍生涯。
  这一切,都使处于同样困境中的张学良,饱受启迪,深获教益。
  
  四
  
  如果说,在三十六岁之前,张学良已经铺设好自己的成功之路,矗立起“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耀眼丰碑;那么,杨升庵呢?无论是科第夺魁,翰林富贵,还是拼死哭谏,“以励名臣风节”,都还谈不上什么“名山事业”。他的功业、文名的实现,端赖于边荒谪戍的赋闲生涯。这又是张、杨二人的迥异之处。
  杨升庵流放到云南之后,当地的贪官污吏嫉恨他的刚直、廉正,企图进一步加害于他。面对极度艰难的困境,他“壮心不堪牢落”,“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见《明史》)在朝夕苦读的同时,著书四百余种,写作诗词近三千首,被史家称作“古来著书最富第一人”。他不仅经史、诗文造诣深邃,而且,在天文、地理、语言、戏曲、书画、医学、金石、博物等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在哲学、文学、史学方面,“拔戟自成一队”,取得了突出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失败促进了他的成功。“蚌病成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