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漫谈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的保护利用

作者:谢勇群




  3.走王:午后,即接以“走王”活动。此风俗千百年来盛况不衰,足见云霄民众对开漳功臣之惠烈与恩德万世不忘。当祭拜献供盛典进行至高潮时,村社耆老带领预先选定的数十个青壮男子,每六个健儿编成一组,各组共擎一尊巨型木雕神像。神像的先后顺序如上述排列于特定地段的起点处,列队待发。起点与终点各有两位礼炮手,专门司事鸣放“三拜枪”(即三声连响的礼炮,系由铁管制成,装火药燃放),而神像前另有两人鸣锣开道,其后又有一个执罗伞者撑遮神轿。值闻鼓擂炮响,各组健儿分别共举各尊神像依次擎跑,奔驰如飞,至划定之终点乃止,礼炮再连鸣三声,以其时速、势壮、姿美者为胜。这一环节,再现了当年开漳先贤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壮场景,实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体育运动,俗称“走王”。
  以上诸项活动共动用陈政、陈元光、种氏、魏敬、陈珦、陈怀玉、马仁、李伯瑶、许天正神像等9尊;神轿9顶;神杠18对,每支长约4.6米;精装带顶木雕神轿1顶;方形木制香炉1个;圆形手提香炉1个;锦绣龙旗4面;锦幛4幅;长方形竖旗8面;出巡布制横批1面;神轿垫椅18只,供桌120张。现场气氛浓烈,吸引不少民众游人参与和观赏。
  早在明清时期,开漳圣王民间信仰就伴随开漳中原府兵后裔播迁至台湾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而“圣王巡安”民俗,也随之向海外传播,架设了连结海内外民俗交流最直接、最友好的文化桥梁,演绎成浓烈的唐山文化链结,成为中华民族神缘文化往外延伸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载体,凸显传统民俗文化的审美魅力。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加深,云霄威惠庙的开漳圣王神像多次巡访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海内外游客也接踵而来,晋谒威惠庙开漳先烈,参观“开漳圣地”云霄境内诸多文物史迹。
  
  三、开漳圣王巡安民俗的保护利用
  
  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形式古朴典雅,队形壮观,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举办时间固定,祭祀方式雅致,供品制作精细颇具艺术性,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特点。崇敬的历史功臣吻合历史,开展活动深富内涵、健康向上,具有积极意义。其学术价值在于传承中原文化,纪念历史上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名人,继承和发展开漳文化,综合展现当地古建筑、雕塑、刺绣等工艺的风格与生活习惯的特征,印证唐代初期中原地区向闽粤沿海大规模移民的史实。这一活动,既渗透着古代儒家思想又融入道教,佛教世俗化的迹象,是研究中华文化传播、衍变、传承、发展状况的鲜活资料。
  不过,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千百年来由民间自发传承,过去没有任何学术机构或政府力量介入研究、保护,每年的活动经费全由各福社捐资、集资。如果各福社当年的收入减少,活动经费也随之减少,活动规模也大为减小,甚至停止活动,这对于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的保存极为不利。同时,随着网络等现代文化的侵入,传统节日让位于现代节日,年轻人对这一古老的活动兴趣降低,熟知这一活动程序及仪式的传承人均年已古稀,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活动,当地文化馆应及时制定保护计划,主动介入,对云霄威惠庙开展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威惠庙内供奉神像及陈设物品的维护和对威惠庙广场的整治。活动期间组织群众维持秩序,组织民俗活动组织加盟,营造浓烈的活动气氛。主要可采取以下做法:
  1.静态保护。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的起源、发展与变革。二是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存档。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特别要研究陈元光开漳过程所产生的民族融合情况,并把研究成果编辑成文本予以出版发行。
  2.动态保护。一是结合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将其加以包装规范,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组建一支表演队伍,聘请民俗专家指导,使这一活动得以传承;举办国际性开漳圣王文化节,用民俗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二是为了提高闽台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充分利用文物史迹和历史名人优势,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加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互访,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闽台文化交流朝着学术化方向发展,实现以学术带动交流,以交流进一步促进闽台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的繁荣。三是每年元宵节举办“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以纪念开漳圣王为主要内容,结合其与台湾、东南亚地区的渊源关系,邀请海内外各界人士参加,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积极做好申遗工作。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动是开漳圣王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这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发挥两岸及海内外民间互动的纽带作用,在取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开漳圣王文化不仅对于增进中华民族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开漳祖地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传承和保护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应适应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开漳圣王文化,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快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工作的发展步伐。这必将有利于激励社会大众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继承先贤业绩,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可持续增进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爱国爱乡,崇贤尚德,光大中华文化,增强民俗凝聚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云霄县志·疆域[M].卷2·地理.
   [2]云霄县志·名宦传[M].卷13·秩官.
   [3]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M].卷17·艺文.
   [4]陈元光.龙湖集[M].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内部资料,1990.
  
  作者简介:谢勇群(1964- ),男,诏安县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与民俗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