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黑衣壮女性镶牙装饰风俗研究

作者:刘 瑜 张双凤




  (一)“双轨制”婚姻礼仪让镶牙风俗得以合法存在
  在《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中对黑衣壮的婚姻礼仪有介绍。“黑衣壮地区盛行早婚。男女孩子长到12、13岁或17、18岁时,父母便替他们操办婚礼。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进行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改土归流后,男女婚姻也出现了“亦凭媒妁,各取庚贴”,出现了媒聘、定命、纳币等诸礼”。[12]从这份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黑衣壮奉行的是一个“双轨制”的婚姻礼仪,年轻人的婚姻尽管由父母做主,但通过歌圩等场合进行自由恋爱也是合法的。
  歌圩自由恋爱的风俗依然存在、婚后女子不落夫家期间依然拥有社交的自由[13],这些都多少缓冲了封建婚制对人的束缚。这就是黑衣壮传统婚恋文化对强大的封建礼制的一种消化吸收,而黑衣壮女子在这样的新的“双轨制”的婚姻礼仪的作用下,没有完全丧失个人的一些自由和权利。她们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镶牙的数量因此也不可能被限制。
  (二)黑衣壮历来形成的族群文化是镶牙风俗存在的基础
  黑衣壮有一句民俗“女人不上庙堂,男人不喝三朝酒”。意思就是女人不能参加村寨集体性宗教和仪式活动,而男人不参与女人的生育活动。从妻子怀孕到小孩降生举行“做三朝”仪式以前,男性都不会参与女人的生育事宜。而在怀孕和生育的期间都没有任何仪式来保佑妇女和婴儿的安全,实际上婴儿要在出生后举行“做三朝”仪式以后才被承认是家族的一员,在此以前都被归为和女人一体。[14]因为被剥夺了集体性的宗教和仪式活动,女人在族群内部实际上是一种被贬损的角色。尽管黑衣壮有着与清朝社会文化整体统一的妇女贬损价值观,但壮族内部的生殖崇拜和女神崇拜文化[15]又将妇女的地位挽回到一个相对汉族妇女要自由得多的地方。其生殖崇拜和女神崇拜文化主要表现在一些象征元素上,如青蛙、花卉、鱼、“土地”神等。
  第一,以植物花卉为例。壮族对花的生殖崇拜与风俗“拜花求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拜花求子”来自于一个壮族的神话——姆洛甲的诞生:在太古洪荒时代,宇宙中只有一只旋转着的大蛋,有一天大蛋裂开三片,一片变成天,一片化为水,一片化为大地。突然,大地上长出嫩芽,旋转着伸出枝叶,而后开花,花里走出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她就是姆洛甲。据说她把花送给谁,谁家就生娃。因此,壮人乞求生育的方式是祭祀花。同样,为了表达他们对花的崇拜,也把它记录在了自己的服饰里。在南丹壮族的围裙绣花里,一只红色的大牡丹格外艳丽,隐喻着女人强盛的生殖力。同样,在百色乐业的壮族女围裙和隆林委乐的壮族女上衣装饰花边上,也能明显地找到这类的纹样[17]。而黑衣壮妇女尽管浑身上下的衣服都为黑色,只用彩条对衣袖,门禁,下摆等地方做缘边处理,但她们的鞋上都有美丽的花卉图案,而同样作为爱情信物的“月亮袋”上,同样也有精美的花纹。其发钗,手镯上也有花卉图案,有的发钗末端本身就作一朵花状。
  第二,以动物图腾蛙和鱼为例。每年阴历元月初一至三十为黑衣壮的“蚂拐节”,它是壮族一种古老宗教性节日,内容包括找青蛙、祭青蛙、葬青蛙和青蛙歌野等。这原本是一种祭蛙求雨的活动,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祭神、求雨、娱乐与择偶集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在其中注入了动物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双重内容[16]。在黑衣壮女子的银饰当中,有一个挂在脖子上的特殊的双鱼吻样的饰物。双鱼吻银饰是黑衣壮比较特色,也是妇女必不可少的银饰之一。有较多的文献认为鱼多子,是生殖崇拜的一种。比如在赵国华先生的《生殖崇拜文化论》[18]中认为:“鱼腹多子,繁殖力极强,因此对鱼羡慕和崇拜。”并且他还特别强调:“这种羡慕并非是一般的羡慕,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力旺盛的崇拜”。
  第三,以宗教信仰为例。在黑衣壮的道教文化中,一男(紫薇)一女(青童)两神合体方为“土地”19],缺少其中的代表女性的青童,土地神就是不完整的;尽管拜灶神的仪式由男人来进行,但灶神要安放在大堂的右侧,以示对妇女的尊重等等。
  壮族历来就有的生殖崇拜和女神崇拜的文化传统,让黑衣壮妇女依旧拥有族群和家庭中应有的一定的地位。因为黑衣壮妇女在族群中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的恋爱自由就有了基础和保障,镶牙风俗才得以存在。
  
  四、镶牙现象的发展趋向
  
  2007年7月在我们的考察期间,发现年轻的黑衣壮女孩基本都不再去镶牙。在田野考察时发现有的黑衣壮年轻女孩头发已经拉直;而有的小伙子则染黄头发。黑衣壮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水电大会战和边境大会战等活动中逐渐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如今年轻一代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屯里大多时候都只见中老年人和小孩。黑衣壮青年深受打工和学习的地区的文化的影响。
  黑衣壮本身具有的婚恋文化正被外界主流的商业文化所影响。首先歌圩自由恋爱的风俗虽然失去了封建婚制的强压束缚,却因为年轻的族人逐渐外出融入到商业经济的浪潮中,使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环境,从而造成了歌圩更加严重的萎缩现象。再者,通过歌圩来进行择偶和娱乐的方式正渐渐由唱卡拉OK、看电影电视等方式取代[20]。在歌圩中自由恋爱后用镶牙做爱情信物的活动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最后许多黑衣壮青年男女会在打工的过程中结识其它民族的人而结婚。这些年轻人活动范围的扩展大大拓宽了以往的联姻范围,他们逐渐摆脱了族内通婚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社会主流文化对于镶牙的贬低态度使得如今外出打工的女孩也不会冒着被人讥笑的危险来接受镶牙这样的信物。
  
  五、结语
  
  黑衣壮的镶牙现象,很有可能是在结合自身成丁礼仪的需要下,借鉴地域相近地区的镶牙风俗发展而来。镶牙现象的出现标志这社会经济发展到有相当物质财富积累的状态。而黑衣壮内部并不是每一个妇女都有镶牙的现实反映了族群内部经济实力的分化,以及“双轨制”婚姻礼制的形成。
  黑衣壮的镶牙风俗的完全成型最有可能在清朝末期以后。清朝末期歌圩自由恋爱的风俗被清政府大力镇压,历史上有细致的史料记载。但对用镶牙来表达爱情的风俗的镇压的事迹却鲜有记载,这样明显的“违反礼教”的行为没有被列为打击对象说明当时这种风俗还没有完全成型。故此推断镶牙风俗的完全成型应当是在清末也就是歌圩自由恋爱被镇压的时期之后。
  黑衣壮的婚恋文化在不停的历史变革中,经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着。镶牙代表爱情的风俗是黑衣壮婚恋文化中的一种特别的现象,“双轨制”的婚姻礼仪让风俗的存在得以合法;黑衣壮历来延续的族群文化更是风俗存在的基础条件。
  但随着商业大众文化的不断渗透,黑衣壮自身的婚恋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黑衣壮婚恋文化存在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慢慢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得以存在的歌圩自由恋爱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得以存在,却已经转变成一种对外的表演娱乐活动,丧失了最初的社会功能。而通过镶牙来表达爱情的风俗,也因皮之不存,毛将不附。
  
  参考文献
   [1]欧卫军.黑衣壮的审美人类学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2]杨鹓.桶裙·文身·饰齿一壮侗语诸民族的服饰文化类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9,(2).
  [3]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第二卷[M].
  [4][6][12][13]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著.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5]傅光宇.饰齿拔牙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1,(1).
  [7]刘美裕,吴永章主编.中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8]潘其旭.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J].民族研究,1981,(1).
  [9]清·赵翼.檐曝杂记第三卷,“边郡风俗”篇.
  [10]邓飞.从《诗经》情爱类诗歌看中国早期男女婚恋关系的发展[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1]毕新伟.古典时期的女性及其情爱方式[J].妇女研究论丛,2002,(7).
  [14][19]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邵志忠.生殖崇拜与壮族女神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7,(1).
  [16]尹红.广西苗、瑶、壮、侗民族服饰图案中的生殖崇拜[J].艺术探讨.2003,(2).
  [17]吕盛中.五彩衣裳.广西民族风俗艺术[J].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18]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范秀娟.民歌传统的继承与断裂:以黑衣壮婚礼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
  
  作者简介:刘瑜,东华大学服装及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理论部副主任;张双凤,东华大学服装及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染织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