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广东南雄市珠玑镇元代石幢考摘要

作者:王若枫

悲愤交集,走投无路,她为避免祸及民众,深夜投井自尽。胡妃凄惨的死使珠玑巷民众非常悲伤,为怀念胡妃,民众于她投井上面立座石幢,借以为她祈福和纪念。南宋灭亡后,石幢几经战火而毁,元至正年间,时任南雄路同知孙朝列感胡妃的遭遇和民众的愿望而重立石幢。因幢是为纪念胡妃而立,形状又像塔,故民间尊之为“贵妃塔”并加以保护,代代相传。按《宋史·贾似道传》述胡妃事如下:
  咸淳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妃之父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
  通过以上的记载和建筑物的特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被人们称为“贵妃塔”的古建筑物,是一座始建于宋末,经元代重立的石幢,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塔”。遗憾的是这座石幢由于战火,以及石质年久风化等原因,其中部分构件已经缺损(有可能是刻有陀罗尼经文的幢身部分),倒是幢身石雕佛像和几层宝盖保存得较为完好,留有当年的风采。
  佛教始创于印度,是外来文化,其传人中国,典籍可征信者,始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二《楚王英传》,云: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祝。(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谦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佛教传人中国后很快被吸收溶化和改造,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我国佛教主要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之分,不同类别各有其特点。元朝,由于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扶持,迎请西藏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到内地传教,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藏传佛教艺术也随之进入内地,使汉族地区的佛教艺术也受其影响,至今遗留在杭州西湖飞来峰石窟里的造像不少就是典形元代西藏密宗佛教的产物。一直到明清,特别是北方地区还时隐时现地可能发现有关佛教建筑保留有藏传佛教的特点和影响。
  元代立国时间不长,对岭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影响也比较小。因此,这座保存有元朝风格,并有绝对年号的元朝石幢更显弥足珍贵。“珠玑石幢”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文物考古价值和人文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