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浅析热贡艺术中唐卡的视觉张力

作者:姚 辉




  摘要 唐卡属于热贡艺术形式之一,是藏传佛教绘画中最辉煌的画种,唐卡艺术自从形成以后,在藏族宗教、艺术、建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从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和色彩中所形成的视觉张力论述了唐卡为何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佛教;热贡;唐卡;构成;张力
  
  一、热贡艺术与唐卡
  
  (一)热贡艺术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公元十四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特别是隆务寺的建成,成为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融建筑、绘画、雕塑等为一体的藏传佛教艺术。至十五世纪以后,随着格鲁派(黄教)在同仁地区的迅速发展,各地区大兴寺院,随之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绘塑佛像,装饰寺庙的活动中。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术之精妙,均为其它藏族地区所少见,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形式便统称为“热贡艺术”。
  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四处作画,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国外的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艺术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从西藏绘画艺术、敦煌壁画、汉画和国外的同类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结合青海本地民间艺术的总结和提练,因而技艺日臻娴熟,影响广泛,在中国西南、西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久负盛名。
  在分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色彩单纯,绘画带有较典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至十七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妙,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庄重沉稳,设色清新浓郁,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塑作品已不复存在,但现在仍能零星地在隆务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术精湛的唐卡。
  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代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追求装饰趣味,同时大量用金,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近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让等,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艺术,也是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作品一经拿出,即知是热贡地区的佳作。
  热贡艺术自产生至今的几百年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性。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宗教艺术和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二)唐卡及其绘制工艺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绘画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宗教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唐卡涉及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菩萨、金刚等,也有反映藏族文化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和白描为主。唐卡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壮大,从制作工艺上可以细分为国唐、止唐两大类。“国唐”指丝、绢、绸、缎等材料或绣或织或拼贴缝合等方式制作的唐卡。其中又包括“唐故”,是寺院晒佛用的大型“国唐”。“止唐”即指最为多见和普及的手绘唐卡,这一类手绘唐卡又因背景用色的不同分为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形式。
  在唐卡的绘制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好的画布画料,一般用亚麻布或粗棉布为底布,也有兽皮为底布的,较珍贵的还以丝绸为底布。作画前,先将画布四周用麻线穿起来,撑绷在特制的木框上,使其具有弹性又平展不皱,再用骨胶和滑石粉调成浆糊状涂抹画布,将布上的小孔全部封死,抹匀后用蚌片或光滑石子将糊状刮平磨亮。经过几次打磨最后形成既有韧性,又有柔性;既防腐防虫,又防潮防霉的特殊画布,被当地艺人形容为“色如白雪平如镜,敲如鼓鸣柔似锦,牢如牛筋薄似翼,着色力强有光泽”。其次在画布上作画时,作为画师必须严守戒律,保持心灵上的洁净,以一种虔诚的朝觐心态绘制唐卡,以达到苦修佛法的目的。在起稿阶段,先用朱砂粉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包括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按照度量模式先画主佛,后画上下佛像、菩萨、上师、护法神等的轮廓,再添加周边装饰性景象的轮廓。在此基础之上上色、勾描到最后的装裱。装裱时用锦缎镶边,配有卷轴,并用黄色细丝绸布覆盖其上,配以红色缎带,最后请喇嘛高僧书写经文真言,并诵经开光,才算完成。这时的作品已是形神兼备,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
  
  二、唐卡艺术中的视觉张力分析
  
  张力本身所指的运动,是“不动之动”。在静止的画面中所看到的是不断的运动感而形成的“扩张的力量”。这种“不动之动”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在艺术中,人的心灵调动一切因素去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以寻求并建立艺术家自身特有的形式系统。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本质,最终都应该归结为‘力’的作用。绘画作品中的‘张力’,所强调的是视觉冲击力。即将内部的心灵张力推向视觉,将外部的视觉张力延伸至画面的最后效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绘画,倘若绘画语言不足以传达视觉张力,那它就不利于表现画面以最终唤起视觉张力来增强作品的精神力度。”当面对唐卡时,唐卡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心理震撼,这种力量通过眼睛延伸至大脑以及神经,让人驻足关注、产生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惊叹于其技艺绝伦,敬畏于其意境超然。笔者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唐卡进行视觉张力的分析:
  
  (一)结构严谨稳定
  虽然唐卡画面内容富丽堂皇、画面众佛千姿百态,但在构图时画师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形式进行规划和布局,按《造佛度量经》的比例确定主尊的身体各部、五官比例,然后以中心人物开始展开着色和绘画,扩展到四周人物和背景。每一尊佛像被安排在特定的布局里,让整体上寻找到一种稳定性,但在局部又略有变化,疏密有致,自然生动。纵览其各式唐卡中的构图,都基本以佛祖诸神为中心;以中心、菱形、椭圆、交叉、对称、散点透视等构图法则处理画面结构,反映在唐卡构图中将以上诸点又称为中心构图、三界构图、五坛构图、风俗画构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