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解析周瑜形象演变的民俗心理
作者:杜翠敏
这种审美原则运用到三国故事的创作中,就可以使我们看到人民大众的智慧,人格近乎达到自我完善的贤相名臣诸葛亮和与之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不识大局、气度狭窄、性急气躁又小心眼的周瑜。民间突破了史料的束缚与限制,进行了民间文学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对周瑜的性格加以改造,以他的心胸狭隘反衬孔明的胸无芥蒂,以他的意气用事反衬孔明的沉着老练。如当周瑜用借刀杀人之计派诸葛亮去聚铁山劫粮,孔明明知是计却安然受命,但周瑜闻听孔明说他只会水战,不能陆战时,自以为受到别人的小瞧,竟要亲自引军去聚铁山断曹粮道,性情浮躁得像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他借曹操之手除去蔡瑁、张允之后,竟然派鲁肃去了解孔明是否知道自己的用意,待得知真情后,他不仅大怒,还决心要杀掉孔明,说是为江东除患,借造箭之名谋杀孔明,已经变为忌才杀人了。周瑜的气量狭小,易怒冲动和孔明的宽宏大量,沉着老练都在对比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当然也是在同孔明斗智并多次起意要杀他的过程中,揭示了周瑜性格的鲜明特点。其实,任何一部史书都没有提及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如此恩怨。但是民间为了中心人物塑造的审美需求,这种对比性的描写始终贯穿着周瑜与(下转第43页)(上接第55页)诸葛亮的交锋中,用改造了的周瑜形象来反衬诸葛亮的性格魅力。也体现了人民大众对于三国故事的爱憎心理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列维·斯特劳斯.历史学和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序言[J].哲学译丛, 1976,(6).
[3]张靖龙.文史丛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十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7]钟嗣成.录鬼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9]唐风编.胡适鲁迅等解读三国志演义[G].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10]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1]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杜翠敏(1982- ),女,河南新乡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