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仫佬族依饭节口传文本考析
作者:雷晓臻
【关键词】仫佬族依饭节;起源;口头传承
依饭节是仫佬族独有的盛大传统节日,通过酬谢36位神灵,来纪念给他们带来丰收吉祥的先祖和神灵。它既是仫佬族的信仰习俗,同时又是集仫佬族民俗、歌舞、宗教等现象于一体的文化载体。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仫佬族在接受汉字之前,其文化主要靠口传心授。依饭节因它在仫佬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早就进入仫佬人的口头叙事系统。
依饭节的口头传承包括节日来历的传说和依饭唱词、唱腔两大部分。在后世,仫佬族习汉字、用汉文后,依饭唱词部分已被法师手头记录下来,人称“依饭簿”,但唱腔、仪式的做法仍然靠法师向传人口头传授。
一、关于依饭节的神话与传说
在民间文化里,神话或传说往往承担着解释节日由来和习俗的责任。民间传说是口述的历史,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古籍所记载的历史。由于口述历史来自社会底层,它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材料,关于依饭节来历、源头的传说可归纳为五个文本。
文本一:《罗义射狮与罗英驯牛》
古时候,仫佬人的祖先住在九万大山的东南面,这里茅草过人,刺蓬(即荆棘丛。)遍地。先民开出盆一块碗一块的田地。但所种五谷还未收成,就被野兽糟蹋了。大家就推选罗义领头捕捉野兽。可是他抓了这个山的野兽,那个山头的野兽又来为害,急得罗义一脚踩崩半个山头,惊动了九冬十二寨。有人献计:狮是百兽之王,只要降服狮子,即可降服百兽。一天,罗义上山打猎,救了两只凤凰蛋,拿回家让母鸡孵出两只金凤凰,他和女儿罗英精心将凤凰养大。金凤凰看到百鸟糟蹋庄稼,昂头叫两声,百鸟即归林。百鸟得治,还有百兽。得知每年立冬是狮子生日,狮子会在生日头一天下山捕食,准备生日宴。罗义就在这一天带上弓箭和金凤凰埋伏候狮。等到日头落山,三只狮子追赶着三只兔子跑来,他正要搭弓射箭,金凤凰已飞扑上去,各啄瞎了三只狮子的一只眼睛。罗义连射三箭,三狮前腿中箭,跪地求饶。罗义命它们日夜守护田庄。时间长了,它们就化成了石狮。这就是县城南面“三狮赶兔”的来历。罗义的三支神箭化成如今的西门河、乐登河、白崖河;一对凤凰立在九头山的东北面,监视着三只狮子,也化成了如今的凤凰山。
仫佬族祖先以前是用钉锄挖地的,很困难。罗义就上山捕头母野牛来翻地,可没等他把野牛驯服,他就过世了。他的女儿罗英继承父志,在闰年立冬这天驯牛。野牛性野,跑回山里,罗英顺着牛蹄印子追进深山,一直找到十五峒。一阵牛叫声传来,罗英寻声找去,发现野牛的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里,痛得眼泪直流。可那石缝任罗英怎么扳也扳不动。罗英只好扯来青草喂野牛,为它唱歌解闷,并把请牛耕地的想法编进歌里。歌声中,石缝悄悄张开,罗英立刻手拍牛腿,使之抽了出来。野牛跟她回村耕田耙地。翌年立冬,野母牛一胎生下十二头小牛崽,长大后分给九冬十二寨,用于耕作。
罗义射狮和罗英驯牛后,仫佬人制服了毒蛇猛兽,又使用了牛耕,从此过上了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饭吃的好日子。为纪念罗氏父女功德,仫佬人逢闰年的立冬聚在一起,唱歌祭神,这一天就叫做依饭节。
文本二:《白马姑娘射狮授谷授牛》
有一年,在仫佬人住的地方,野兽伤害人畜,毁坏庄稼,特别是有一头神狮凶猛异常。正当人们绝望的时候,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不畏神狮。当神狮向她扑来时,眼疾手快的她射出一箭。箭从神狮嘴射入,从神狮屁股射出。白马姑娘把死狮扛下山,走到四把镇冲迈屯时,天已全黑下来,她进村找饭吃。村人都说她是天上派下来为民除害的仙姑,就设宴款待她。白马姑娘和乡亲们载歌载舞,共庆胜利。她把从神狮嘴里夺来的几线谷穗送给仫佬人,使仫佬人不绝谷种;她用芋头红薯造水牛黄牛送给仫佬人耕田犁地;她又教九冬十八寨的仫佬族青年练习武艺,消灭伤害人畜的野兽;她还叫来众神仙帮仫佬人消灾避难。从那以后,仫佬山乡年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德,庆贺当年的好收成,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仫佬人要每隔几年,备办牲畜,轮流举办依饭节。
文本三:“纪念梁善吴辅抵御外敌”说
四把镇大新村新村屯所传的《依饭簿》记载:“帝封敕香大庙梁、吴二帝侯王,助朝护国,八庙王侯并及社王土主祖先统集歇马,一切尊神崇奉香火,始立龛堂一座,五年两会七岁为一期,第逢亥、卯、未年奉新三元师祈神集福依饭地台愿款,祈求人畜平安,天苍五谷,依饭加增,年年有利、岁岁有余,每年轮头人虔心办事,所买牲头,选用吉日,谨用黄金纸钱一办,素供一堂,安坛小鸡一对。”
文本四:“纪念梁吴二侯王和白马姑娘”说
从前,仫佬族有一位先祖蒙冤坐牢,受尽折磨,幸亏得到梁善利、吴广惠两位守监人暗中放出。时值半夜,天黑路险,方向难辨,又幸得一位年轻貌美、心地善良、身着白色戎装、骑着白色神马的姑娘前来相助,让先祖骑上神马连夜逃走,化险为夷。为此,仫佬人的后代把梁、吴、白马姑娘三人当作衣食父母,尊梁、吴二人为侯王,敬白马姑娘为神仙,并以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纪念。
此说流传在龙岸镇珠江村石曹屯的仫佬族中。从母题上看,是文本二和文本三的综合。
文本五:仫佬人先祖——依饭公爷从外地迁来罗城开基立业,为了纪念先祖的艰辛创业而举行依饭节,目的是教育后代不忘祖德,勤俭持家,将祖业发扬光大。
此说流传于罗城县龙岸镇三灵村马寨屯的仫佬族中。据罗现忠老族长说,住在马寨的罗姓仫佬人是当年从大罗屯迁出的。自1999年罗姓恢复联宗祭庙以来,马寨人逢祭必回大罗。同一姓氏、同一宗族,对同一节日的解释因分迁发生了变异。
二、五个文本的时间先后考析
在上述五个文本中,文本一和二内容显得较为古老。二者描述的仫佬人生活环境还很原始,野兽出没,猛狮为害;仫佬人已懂得种植稻谷,但尚无牛耕。这表明仫佬族是一个稻作农耕民族。这是符合事实的。国际学术界关于水稻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我国和印度同为最早的发源地,最早发明水稻种植;二是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种植的国家。而我国农业专家认为,广西自古是野生稻主要分布地带。在水稻栽培的稻作文化上,壮侗语族诸民族贡献最大。而在壮侗语族诸族先民对野生水稻进行改良、栽培时,仫佬族还远未从骆越民族当中分化出来,无疑具备了农耕民族的共性文化。
文本一说,那时的仫佬族祖先只用钉锄挖地,罗英将野牛驯为家牛,仫佬人才开始使用牛耕。广西的考古资料显示,在柳江人时代已有水牛。可以说,牛是广西的原有动物。“岭南西瓯骆越地区大概是在汉代始有牛耕”。作为骆越民族的后代,仫佬族先民的牛耕却晚至唐代。当然,驯牛的时间要比牛耕的应用和推广更早些。此传说很可能形成于唐代。文中的罗氏父女,为仫佬人射狮驯牛,造福于仫佬人的农业生产,受到后人的敬仰,带着强烈的农业文明祖先神的意味。但从二人已有姓名这一点考察,传说产生的年代似乎不算古老,因为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有姓氏是唐朝以后的事。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此传说搜集于罗姓仫佬人,很可能是罗姓仫佬人出于对本宗族祖先的敬仰,在故事流传过程中,将仫佬人的这两个祖先神置换成本姓祖先。此外,文本一还隐含着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仫佬族的凤凰图腾,这是包括骆越民族在内的百越民族鸟图腾的遗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