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仫佬族依饭节口传文本考析

作者:雷晓臻




  文本二说白马姑娘为仫佬人除害、救得仫佬人谷种、教仫佬人造牛,其神性带有一点农业文明开山人的色彩,但在依饭唱本中,她是一位偷学武功、艺高胆大、截兄货担的女性形象,因为非常显灵而受人供奉。仫佬人对她敬畏有加,为她建有“白马庙”或“白马娘娘庙”,其神像是一位戎装骑马的武者。过去庙里香火很盛,但毁于何时,未见记载。据说解放前,仫佬人但凡家里添丁,或患病遭难,就到庙里许愿,祈求平安;特别是把病难者穿过的一双鞋子钉在神龛前,意即请白马娘娘监护,别让他(她)走(即死)了。这一点又与依饭唱本中说她出圣后的“灵应”相吻合。随着民众求吉心理的增长,白马姑娘的神性逐渐从行侠仗义的农业神过渡到护佑众生的社会神。
  上述传说和依饭唱本都提到一个共同的情节,即白马姑娘骑白马。汉司马迁《史记》提到:“越地无马”。广西考古出土的文化遗物中,也未发现过马骨化石,至少说明广西至今尚无自古产马的依据。范宏贵教授说,他在金绣瑶族自治县调查时,听当地人讲1940年以前都没见过马。如果说马不是广西特产,那广西的马来自何时何地?史书无考。关于岭南有马的最早记录是《汉书·南越传》,书中提及吕后(公元前187~179年在位)执政后,允许向岭南卖马,但禁卖母马。然而,岭南地区有马并不等于仫佬族地区有马,白马姑娘出现的时间只能以此为上限。北宋中叶以后,朝廷在宜州等地设立马市,从云南、贵州组织马匹到这里,由官方购运往北作战。宜州与罗城毗邻,且有仫佬人居住。而来自云南罗殿的马匹道经南丹下河池,经天河(属今罗城)进宜州。马于此时进入仫佬族地区最具可能性。另外,仫佬族神话《稼》(《吴平大王》)是仫佬族民间文学中最早提及马的文本。如果说《稼》是壮族传说《莫一大王》的仫佬化版本,那么,《稼》在时间上应稍后于《莫一大王》。据农学冠、顾有识两位教授考证,《莫一大王》艺术反映的正是宋朝南丹莫氏土司反抗朝廷的史实。那么,壮族《莫一大王》、仫佬族《稼》的出现最早也不超过宋朝。《稼》的出现与宜州设马市在时间上是大致相符的,说明仫佬族地区有马应该是在宋朝,白马姑娘骑白马的情形也就应该在此时或此后出现。由此判断,文本二晚生于文本一。
  文本二说“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个白马姑娘”,结合依饭唱本中白马姑娘是广东绍州人,她在广东曹溪劫兄盐担的情形来看,白马姑娘是一个外来神。那么,文本二中白马姑娘为仫佬人狮口夺稻,并教仫佬人造牛,就应该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的反映。按照牛是广西本地“土产”、马是外来输入的实情,白马姑娘教仫佬人造牛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不过,民间文学允许超现实幻想的存在,这并不妨碍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作为神话思维的产物,它“早已渗透到文化深层次中去了,而神话思维是不遵循逻辑规则——尤其是矛盾律——的”。这个情节恰恰说明仫佬族敬奉开创农业文明的神灵,是其作为农耕民族的心理表露。
  文本一和二都反映了仫佬族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真实,更反映了他们战胜自然的积极思想。传说中的神驯牛、神造牛、神送谷无不体现着仫佬族这个农耕民族的理想追求,罗氏父女实为他们理想的祖先神,是仫佬族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双重表达。
  文本三和四提到仫佬人的祖先蒙冤坐牢,得梁、吴二侯王相助。说明这时已进入到有监狱、法律、官职等机构设置的阶级社会。而仫佬族先民所处的原始社会至唐初才开始解体,这两个文本的出现应在此之后。在依饭唱本以及流传于壮侗语族诸族传说中,二王的身世、神迹与仫佬人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有关,而且并非公差身份,亦无救仫佬族先人的神迹,更非因此得道出圣。故文本三和四经不起推敲。
  至于文本五说是为纪念仫佬族先祖依饭公爷到当地开基立业,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笔者搜集的两个依饭唱本中,没有记录依饭公爷的神迹,而只是在拜请众神时请到他。民间也没有一丁点儿关于该神的传说。一般来讲,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往往会被久唱不衰;反之则容易在流传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和遗忘。如仫佬族掌管人类生育大权的花婆神、诞生于仫佬族灵魂深处的图腾凤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雷王、民族神稼(吴平大王)等,不仅依饭唱本里有其神迹,而且,民间还有大量关于他们的散文体和韵文体传说和歌谣。可是,和仫佬人生活如此密切相关的依饭公爷,怎么会出现传承链条的断裂呢?这反过来对文本五说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很可能是仫佬族过依饭节在前,“依饭公爷”这个神是后来才被创造附加进来的。
  春祈秋报是农业社会的共同特点。依饭节的日子除罗姓定在立冬日外,其余姓氏定在立冬日稍后的日子。银世雄说:立冬时节,我们已经收青,有了钱粮,又进入农闲,所以在这时做依饭。可见,依饭节带有明显的“秋报”的性质。虽然仫佬族此前已在农历八月的秋社日祭社王,行过“秋报”了,但民间自古认为“礼多不怪”,更何况依饭节要酬谢36位神灵,相应求得36位神灵的保佑,此祭非秋社所能比。同时也反映在古代社会,仫佬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力求生存的强烈愿望。
  在中国神话思维里,立冬是个具有原始巫术仪式性质的时间。《后当书·祭天志》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玄冥即冬日,迎玄冥实际是一个助日仪式。旨在让太一神复苏,重返人间,给人以光明、温暖,给万物以生长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的原本意义丧失了,但立冬作为一个节日被传承下来。我们无法得知,依饭节产生的时候,仫佬族先民是否具有这样的原始记忆,但这种原始记忆早已内化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仫佬族人能够拒绝这一古老文化意象的心理暗示吗?仫佬族求36位神灵护佑,不也是求得人寿年丰、本民族生机勃勃吗?古老的立冬祭日在晚上举行,而依饭节也于晚八、九点开始,至翌日六、七点暂告一段落,法师稍作休息。二者之间有无同质异构的关联呢?
  
  三、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文本一《罗义射狮与罗英驯牛》所投射的文化意象中,包含了仫佬族先民凤凰崇拜——即骆越民族古老的鸟崇拜遗迹,以及射狮拓荒、驯牛开恳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联系仫佬族作为农耕民族的文化特性进行考察,笔者认为,《罗义射狮与罗英驯牛》是五个文本中最古老的,也最具有依饭节最初来历之说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包玉堂,吴盛枝,龙殿宝.仫佬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罗日泽.仫佬族风情[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3]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4]吴保华,胡希琼.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5]何宜.仫佬族依饭节[M].广西文史资料选辑.
  [6]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7]广西文物工作队.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D].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8]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9]广西通志馆.二十四史广西资料辑录[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0]农学冠.岭南神话解读[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11]顾有识.壮侗语诸族梅山教人物神祗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3).
  [1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雷晓臻(1969-),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