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试论网络文学的民间属性及其衍变

作者:谢弥丽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学的一种新兴体裁,根植于广泛的民间立场与丰富的民俗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民间属性。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拓展了民间文学的传播范畴与受众领域,辐射出其鲜明的民间意向。
  【关键词】网络文学;民间文学;衍变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新兴的一种现代文学样式,凭借网络的特殊时空体,以其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及包容性,吸引了无数为之疯狂的文学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PC(Personal Computer),人人都可以进入虚拟空间随意发表文章及评论,阐发情感与观点。跨越2000年后,网络文学从初期发展经历了一个个小小的高峰后,进入了相对平缓甚至少产的阶段。这种现象立马成为一些本来就对网络文学是否可以称之为文学表示怀疑的人的说辞;甚至一些以高雅自居的文人墨客以此发端,以精英文化的强劲优势压制正处于“婴儿”阶段的网络文学。
  其实,网络文学从新兴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民风格。人们闲暇之余在网络中随意漫游就可以收获大批量文字信息。这些文字浅显易懂,随性但不拖沓,自然却不造作。读后,经典的几句即刻琅琅上口,烂熟于心,成为茶余饭后众人消遣打趣的绝妙谈资。有些甚至发展成为流行语,时不时地挂在嘴边也是当今一种时尚!
  
  一、网络文学中民间属性的集中表现
  
  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文学以夯实广泛的民间根基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民俗环境为母体,有着非常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分析比较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学两者的内在特征,从根本上把握网络文学的民间属性。
  (一)本质特征
  1.集体性。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时空体,极具开放性,又极具包容性,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来往歇息,交流谈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我们所要真正关注地是网民能否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以“民间”的身份获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的话语权。我们发现,网络空间的诸种特征事实上源自其它现实场景的物理转移——大街、酒店、道路旁的小车站、澡堂、轮船甲板、广场和乡村的田间地头等民俗空间的转移[1]。也就是说,网络承载着过去民间文学中的现实民俗生活场景。因此,人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模拟空间,以一种数据形式去争取网络中的话语权,去感受当初民间文学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那份同样的精神鼓舞。网络中的任何个体都可以站在民间的立场,各陈己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网络文学看作是一种“民间的生活样式”,是大众平时娱乐消遣的一种集体互动。
  2.口头性。我们在读网络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大量作品都是口语质感浓郁且酣畅淋漓的佳作。大多数网虫都认为网络文学是“聊”出来的文学(如BBS,博客,灌水等),在他们看来说话要比书写文字更为接近生活本身且更能贴切地抒发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通过键盘文学,书写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潜在意识。因此,我们能够即时地将某时某刻的想法以敲击键盘的方式传递给虚拟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这种“随想随写”的方式犹如在现场谈天一般真实自然。这当然是新时代民间文学口头性在网络时空中的一种变相表现。
  (二)话语特征
  1.诙谐性。网络文学的诙谐性特征是网络文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很多桥段都是在模仿某些经典喜剧的情节。它们大多采用无厘头口吻谴词造句,语言幽默诙谐,易读易记;因而很多经典对白及网络用语迅速流窜民间,成为日常老百姓的“口头禅”。这显然与民间文学的功能和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诙谐性恰恰正是民间精神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具备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的特性,这两个特点正是民间精神存在方式诙谐性的典型表现。例如,《第一次亲密接触》,曾以其诙谐的流行语红极一时,细看下来之所以如此红火,很大程度上,实在是由于作者善于使用民间口语诙谐性的表述方式,容易被老百姓追捧和交流所致。再如,网络上甚为流行的顺口溜、笑话,以及一些俗不可耐的黄色小段子频频成为点击浏览对象,很大程度上与其短小精悍,幽默风趣是分不开的。就这样,民间自我调侃打趣的独特魅力在网络平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异文性。网络世界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随意传情达意。这是由网络开放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才导致层出不穷的异文犹如洪水般肆虐泛滥,这些异文反过来又恰恰放大了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如果我们把开放的网络世界比作无边的田间地头,我们就不难发现,网络文学的异文也就成了田间情感偶发的产物,通由广阔无边的田间从这山传至那山,甚至更远。这种网络世界的异文现象比比皆是。不知何年何月,网络上流行起了BLOG,中文人称“博客”。如果某篇文章点击率高,就会被众网友争相“拿来”,或全文转载,或部分引用,或学习模仿。就这样,一篇文章孵化出了成千上百万的异文,无论版本如何多样,可总有几个经典的版本可以长盛不衰,广为流传。
  
  三、民俗特征
  
  网络文学从民间发展起来,这是勿庸质疑的。
  首先,从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来认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初的网络文学就如同民间文学的起源一般,是“杭育、杭育”派——偶然间个别人的情感宣泄公布在网络上,随后就有几个人“跟帖”。日积月累,“灌水”的人多了,“斑竹”自然就越发来劲,开始努力经营网络上小小的精神家园。发展到后来,随着网络文学羽翼日益丰满,涌现出大批有个性的网络写手,再到个别红透半边天的网络知名作家,例如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等等,他们就如同民间故事传承人一般具有代表性和类型性。
  其次,从网络文学的内容和题材来看,它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民间大众民俗性活动的真实折射。换言之,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学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浓郁的“民俗特色”。在这里,笔者想借由2006年度最新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来作更进一步的阐述。《武林外传》以现代生活的习惯模式作用于古代武侠世界,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时空置换,并没有让读者觉得荒诞不羁,反而有种亲切感和认同感。观看过此部由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的观众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就如同生活在我们身边一般真实。其实,作者宁财神无外乎是将现代民俗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了古代文化背景中,而又和大背景下的古代民俗生活不造成太大的不协调罢了。
  从以上两个层面上来看,无论从网络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还是内容和题材来考察,网络文学总被一股强劲的“民间磁场”所包裹,总浸润在浓郁的民俗风情之中,展现出现时代更多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因而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所传播。
  如前,我们从民间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内部特征所反映出来的几个关键的有可比性的方面入手,可以得出网络文学从本源来看的确属于民间文学这个范畴,且具有鲜明的民间属性。然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觉察出它与传统民间文学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就如同鲁迅先生曾说过:“旧形式要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诚然,民间文学每一次形式上的变革都与历史发展和时代巨变有关,社会的变革推动文学的发展[2]。
  
  二、网络文学中民间属性的衍变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确具有民间属性,是一种新兴的民间文学体裁。可是,网络作为高科技手段的集约体,其资源起先必将为精英文化群体所掌控,因而在外部表象上显示出与传统民间文学相异的某些特性;从而导致民间属性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微妙衍变与拓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