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试论网络文学的民间属性及其衍变

作者:谢弥丽




   (一)受众群体衍变
  传统民间文学的受众群体从最初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到改革开放初期扩展为工农商学兵,劳动者的队伍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然而,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任何人(包括精英文化人群)都可以品读网络文学,并且参与传播、批评和再创作。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以其特殊的虚拟空间升华了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劳动人民群体。这对于网络文学的接收和传播都是有好处的,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扩大了网络文学的对外接触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待网络文学——它作为新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渠道打通了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泾渭分明的关卡,使得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产生更灵活的互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作为传统民间文学的先锋队,为拓展民间文化的受众群体抢占先机!
  (二)创作群体衍变
  在民间文学中,人人都可以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这是由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从开始的“杭育”派到出现一批无名氏(或者虚拟网名)网络写手,这样看来确实也在遵从民间文学匿名性的发展轨迹。然而当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却显现出作家文学的某些特征:个人发表文章到一定数量成为民间迅速窜红的名人,大众则标榜他们为“网络作家”。从网络写手到网络作家,网络文学显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迎合大众消费模式的过程中,渐渐的剥离了民间文学当初的形式外衣,而外显出作家文学的某些功利性的特点。勿庸质疑,网络文学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同时影响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两者之间的一种润滑剂,使传统民间文学在对外寻求发展空间的同时巧妙地与作家文学相互融合。可以预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必将朝着兼容并蓄且互惠互利地方向发展。相信这种趋势会促使民间文学在新时代演化出更多合民心乎民意的文学样式(例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短信段子)。
   (三)传播渠道的衍变
  我们从分析民间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传播媒介、手段及方式入手,发现网络文学不仅继承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传承特性,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又拓展了新时代民间文学的发展空间,延展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深度与广度。
  民间文学一个最大的传承特点就是口耳相传,这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决定的。过去,劳动大众多数没有文化,更没有印刷出版的手段和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但这并不是起最后决定作用的因素。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主要还是由口头语言本身的特性和优长所决定的。口头语言灵活多样,简洁传神,既便于流传,也便于记忆[3]。直至今天,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发端也是以口头文学为基础的。无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文学句子和短语成为流行语,一传十,十传百,时不时地从大众嘴里冒出。当别人问你:“今天你博客了么?”就如同以往问你“你吃过饭了么?”那样平常而自然。或者说,当你心情颓废时,一句郁闷ING足以解释所有。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众传媒手段也逐渐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书籍报刊,电影电视,手机短信,虚拟网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接收并传递大量信息。网络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优秀的口头语言品质,却又不囿于民间文学原始的狭隘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以更宽广的渠道被大众所认可接受。
  1.书籍报刊。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网络文学作品被刊印成册买卖,红火的网络小说如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宁财神《缘分的天空》,李寻欢《数字英雄》,更是几度脱销,成为热门抢手的佳作。而且专门的评选机构也会挑出年度最受欢迎网络文学作品,供大众消遣娱乐。
  2.电影电视。近年来,大量网络小说被搬上银幕,成为时下大众审美新宠。例如最近很红火的宁财神的《武林外传》,当初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就是在网上连载,随后竟引起网络上很大凡响,于是应“观众要求”被拍成电视剧。宁财神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我肯定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位和称号,我不过是个以文字谋生的文人。其实《武林外传》的搞笑只是外部,核心是弘扬‘真、善、美’[4]。”看来正是这种真、善、美才是真正令观众雀跃的本质原因,这也正是民间文学最质朴的体现吧。
  3.手机短信。短信可以看作是新兴的一种网络文学的样式,通过短信的收发,人们也正在实践一种新式的文化传递功能。比如,过年过节,一条包含祝福诗情画意的短信即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彼此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温暖。
  4.虚拟网络。网络文学的发源地,是无数网络写手和普通网民了解网络文学最初始的心情花园。无数人愿意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昼夜不眠,只为好好经营他的博客,引无数路人尽来灌水!
  从以上四种新时代的传播手段来看,传统民间文学按其古老的传播方式传承了几千年,并且也在新时代以文字的形式搜集整理出现在书本中和活跃在影视荧屏上。由于时代的变迁,传播手段与媒介的扩充,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民间文学的弄潮儿占据了主要的传播手段而迅速为大众所熟知,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领域等待新时代的民间文学去挖掘。
  
  三、结语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显出某些有异于传统民间文学的特殊方面。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完全可以认定,网络文学来源于民间文学,根植于广泛的民间立场和丰富的民俗环境,当然它就是新时代下民间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传承人及传播方式等外部条件的变化,网络文学也的确为传统民间文学在新时代文学发展的窘境中指引了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就如同“老枝发新芽”一样,网络文学作为民间文学的新生儿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引导着民间文学之于精英文化阶层的渗透和融合。这种拓展是恰如其分的,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对于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在怀疑网络文学的审美襟抱和艺术承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恐怕是高科技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5]。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在经历诸多非议与庸常时期后,继续以民间立场与民俗环境为根基,汲取民间文学鲜活的乳汁,那就一定会慢慢地茁壮成长起来。我们应该认清这一点,并积极参与到大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来,使网络文学这一新型的民间文学奇葩更好地丰富与服务大众生活。
  
  【参考文献】
  [1]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农学冠.民间文学导论[M].民族出版社,2005.
  [3]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卞梦洁.第一财经日报[N].2006-11-03(11).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谢弥丽(1983-),女,浙江衢州人,温州大学2006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民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