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风筝运动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殷 超 陈玉玲




  [摘要]风筝运动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风筝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的一个小小缩影,民俗文化对风筝的题材方面、扎制绘画方面和放飞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构思的巧妙、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关键词]风筝运动;民俗文化;文化内涵;保健休闲
  
  风筝运动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中国风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风筝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的一个小小缩影,凝聚了人们的传统智慧。风筝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风筝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多——放飞比赛、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对外交流、馈赠亲友、装饰厅堂、收藏增值等。
  
  一、风筝运动的文化历史渊源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我国著名的木匠祖师公输般(即鲁班)便“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人们的理想放飞到了天空。不过那时不叫风筝,而称“木鸢”。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
  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捅柳条等风俗。儿童放纸鸢始在民间流行,此时纸鸢的制作技艺、放飞效果,已有较高的水平,唐人将竹木糊以纸,并在上边安放竹哨,能在风中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故名“风筝”。人们“以纸为风鸢”,可放到“高百余丈”的天空中去
  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放风筝已是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并有一些学者对民间风筝开始进行研究。宋代元丰人高承在《事物纪源》中就曾对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等作了专门的考证。风筝也成为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北宋宰相寇准也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明清时期,放风筝成为普通百姓喜爱的活动。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之戏在我国普遍兴起。而清明时节,正是踏青的好时候,放飞风筝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清明放风筝”的民俗。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大好时光,兴致勃勃结伴去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人“于清明时放纸鸢……漫以成俗”,放风筝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清明节放风筝的风俗更加广泛普及,放风筝的内容也被编入小说作品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如我国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不仅把放风筝写进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去,开创了放风筝内容进入小说创作的先河,而且这位艺术大师还对我国的风筝历史、名称演变、风筝种类、扎制工艺等等作了大量的考证、研究,于清乾隆年问,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风筝艺术的专著《甫鹞北鸯考工志》,为我国风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进人十九世纪,我国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给风筝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天津、潍县、济南、青岛、南通以及江苏、广东、河北、安徽等一些地区,由于民间放风筝的普及发展,先后出现大小不同的风筝专卖市场,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畅销于市,各类民间风筝琳琅满目,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以扎、糊、放俱佳著称于世,近代诗人裴星川在其竹枝词中写道:“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记录了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和连续全国风筝邀请赛的举办以及各省市风筝协会的建立,“世界风筝都”的出现,国家体委又把放风筝活动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发展,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制作,放飞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风筝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形成了我国历史上鼎盛时期。
  
  二、风筝运动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将情景物融为一体,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如“新春牛图”风筝。“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至于“清明放风筝”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民问尚有一种说法,称“放风筝就是放心情”。如果谁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把它写在一片纸上,夹在风筝之中,等风筝放上天空,旷野的风会将其吹落别处,将不如意的心情消散在空中。
  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是福娃妮妮,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福娃“妮妮”利用北京传统风筝“沙燕”作为民俗表现体,以传统民俗形式“放风筝”寓意放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