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风筝运动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殷 超 陈玉玲

希望,以春天的“燕子”寓意播撒好运。
  
  三、风筝文化的审美特征
  
  俄国作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并指出:“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就风筝本身而言,它也是一件件千姿百态、风格别致的艺术品。首先,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造型美,即静态美,风筝是在二度空间中完成的造型艺术品,是人们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出的。它可以模仿自然万物,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可以说鸟兽虫鱼、人物花卉,应有尽有。在造型方面,或重神似,或重形似;或以形写神,或形神兼备,更重要的是它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具有扎、糊,绘、放四艺,可谓风格各异,尽态极妍,足以令人赏心悦目。
  风筝借助五丈清风飞上碧云,它给人一种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飞动之美。尤其像蝙蝠、蝴蝶、蜈蚣、鹰等式样的风筝,很难使人辨别它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它不仅给人一种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感,同时它又是一个个以假乱真、飘飘如仙的自然物种。
  风筝在中国作为民间工艺品,应看成是心与物的转换交合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人把放风筝当作一种娱乐,在放风筝时体验到一种精神升华快感,身体虽然未能腾云驾雾自由翱翔,心理却享受着物我神交的乐趣,这恐怕比自己飞在天空中更惬意,更有一种神往之情。当人们仰面欣赏“龙头蜈蚣”飘动舒展呼啸风云的气势时,不仅为它的工艺折服,更为它的神韵所感染,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挚爱,风筝成了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载体。诸如:“蝴蝶”、“苍鹰”、“蝉”、“金鱼”、“凤凰”、“八仙过海”等虽经人们的加工,但已通过艺术的提练,具有了自然的天趣和潇洒清新、空灵漂逸、积极向上的形象,给人们心理上的满足。
  风筝作为一种艺术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反映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不同的方式装点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气。它不仅以高超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呈现给人们,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是起飞,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风筝那精美的造型、细致的制作上艺,色彩的鲜明和饱满,巧妙的装饰,这些都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装饰作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风筝文化的保健与休闲功能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和千姿百态飞行的风筝,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疗效。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随着时代社会的进展,社会余暇时间增多了,如何善度余暇,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放风筝是一项全身性的体育锻炼,在繁忙的劳动之后获得积极休息,而且又能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是人们所企求的。经常放风筝,是寓于娱乐之中的非剧烈性活动,它与常规的竞技运动不同,其形态自然,可以在欢快中,自然的完成操作,达到锻炼的目的。另外,对很多因懒惰而疏于锻炼的人来说,放风筝更是较好的休闲运动。放风筝要的就是随性而为,以“平心、养目、静气”为目的。同时,放风筝入门不难,大人小孩都能玩,而且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运动。一家大小、老幼齐心协力放飞风筝,不仅是其乐融融,而且是锻炼“全家全身”。
  丰富多彩的风筝比赛,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风筝放飞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已纳入了国家体育竞赛项目,这给古老的风筝放飞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可见,放风筝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也是一种休闲体育锻炼。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此时去放风筝,不仅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锻炼身体,增进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余,风筝运动做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喜欢,风筝的休闲、健身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并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作者简介]殷超(1961~),河南许昌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