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解读“恶搞”现象

作者:高连凤

频、视频等处理软件不仅让更多人可以轻松进行“恶搞”,而且能让大众在这些作品中得到眼前满足。也许大多数人在看一部恶搞作品时,在当时或许有种特别爽的感觉,但过后也不会更多去想起。可以说是瞬间让人一饱眼福。
  最后,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恶搞”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草根”文化。它利用结构、反讽、模仿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多数恶搞作品最初的创作目的是自娱自乐,只是在不经意问经过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播,客观上使更多的大众得到了娱乐。在此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就得到了体现。如前文所说的“Kuso”来自于日语,广泛存在于日本的动漫画等娱乐活动中。几年前,这种文化传入台湾和香港,后又经网络传人大陆,年轻的网民常在网络论坛中大量使用周星驰的影片和日本武打动漫画中的经典对白和词汇,通过制作这种搞笑作品让大众在观赏时发出爆笑,并从中得到娱乐。近来流行的《断贝山》、《—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都无疑体现了这种娱乐的功能,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都是让大众在欣赏时得到娱乐享受。可以说“恶搞"iE是以这种特有的娱乐精神得以流行,并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
  
  三、“恶搞”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厌恶。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正规的、高雅的、僵死的主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更加广泛。他们对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开始抵触,对主流文化中的虚假、恶俗感到厌恶。在现今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已经不单单追求高雅文化,他们希望享受更加大众化的、更加接近他们的一种通俗文化。“恶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草根文化。它与主流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它和传统主流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它是用一种不规则的、逗笑的话语方式让人们在观赏中发笑。这些草根的夸张的搞笑,没有遵循任何原则和道德,随心所欲的挑起人们日益萎缩的想象力和发笑的神经。甚至是把伦理和道德原则都踩在脚下。这种草根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产生的。无可厚非,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无所谓是与非,存在即合理。它只不过是大众对新的文化方式的需求,同时也是大众自身的一种情感倾泻。这种通过网络成长起来的文化方式,有它自己的生存土壤,尽管它颠覆和违背了主流文化,但它以其独特的特点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种文化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这种文化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次,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文化也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原有的正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其主流统治地位,而新的娱乐因素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份额。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将接受到各种文化,可以说“恶搞”这种现象也正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人们不仅需要高雅的、正规的正统文化,也需要这种接近大众的草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体现了文化庸俗、低级的一面,“恶搞”是无所谓什么道德和原则的,它也没有遵循什么文化规律,纯粹是一种相当于有感而发的东西,目的也就是引人发笑。它强调的是文化的娱乐功能,而这种娱乐功能也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发现的东西,只是看使用什么方式而已。由于网络的便利使用,“恶搞”便充当了这个角色。它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庸俗、低级的一面,也把文化中的娱乐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恶搞”现象的存在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方式,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今多元化的时代,这种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样有其存在的价值。研究这种现象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高连凤(1980~),湖南常德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