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曹氏春节祭祀活动思考
作者:曹苗苗
[关键词]宗祠祭祀;曹氏祠堂;祭祀流程
古代大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叫做家庙或宗祠,所以,不定期或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家祭,以别于国家层面上的盛大祭祀。有的家族将列祖列宗供奉在专门修建的祠堂、家庙、宗祠内,每到一定的季节(春节、清明或其他一定的时间)举行祭祀。进行家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祭祀祖先,以求得祖先的庇佑,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同姓家族的血族势力,教育子孙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辛,以便将良好的家分继续下去。”总而言之,家祭起到了祈求祖先保佑,团结、激励家族成员的作用。
位于温州龙港平等乡的曹氏祠堂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按照我们的话来讲叫“上祠堂”。时间大都安排在正月的前几天。在祭祀的准备期间,主持祭祀的负责人会逐个打电话给各房的人,向他们询问确定来祠堂祭祀的人数,然后确定凑成的酒席的人数。当然,这个钱是来的人个人自己付的,就好像几个AA制的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只是,这凑份子凑的钱(多则30元每位,少则20元每位)是远远不够一桌酒席的花销的,剩余的钱全部由祠堂垫付,而且每年如此。当我们在酒席桌上看到如此丰盛的酒菜时,二伯就给我们讲起来以前参加祠堂祭祀的情形。我们这一房的太爷因为是在很早就搬离了曹村的聚居地,因此,每当到了过年祭祀的时候,我的爷爷、爸爸、大伯和二伯他们就得从距离曹村大约有几十公里的成圆村乘船到祠堂,并且,那是的酒菜还是自己带着的,想想划着小船,提着一篮子的酒菜,一个宗族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年一次的祭祀活动,该是多么地盛大和隆重。
一、祭祀参与者
老人在宗祠中的地位是宗祠活动本身所决定的,体现在祭祀活动中,就是祠堂对老人的照顾和尊重。每当祭祀的时候,我的爷爷就显得特别高兴,而且没有特殊原因,他是每次都会参加祭祀活动的。我理解他的这种高兴,想着是不是在这个时候,爷爷才不会受到我爸的知识权威和社会经验权威的挑战,只有在这个时候,爷爷才真正地是一家之主。
60岁以上的老人是不用出钱的,而且他们的位置不是按照一房一户来的,在祠堂的最前面的几桌,会固定有他们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按辈分来排的。每桌八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我们这桌的爷爷被请走了,缺了一个位置,因此,祭祀活动的帮手帮我们找来了单独一人的一位瑞安的曹氏族人,才凑成了八人桌。
去参加祠堂祭祀的人大都是曹姓,很少有外姓人来祠堂。曹氏族人的妻子或者嫁出去的女儿多半是不会去的,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妈妈就从来没有参加哪个祠堂的祭祀,不管是曹家的还是她自己家的杨家祠堂。所以,在祠堂里是极少看到女性的,也正因为这样,当我跨入祠堂的时候,就有一位妇人在旁边小声说:“看啊,女的也有来的,下次叫某某来!”
二、祭祀流程
祠堂是一姓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里供奉祖先的香火常年不灭。在祭祀的这一天,祭祀活动的主办人在祭祀活动即将开始的时候,会请人抬上事先准备好的一对大红蜡烛。这对蜡烛可不简单,它身长一米有余,是普通蜡烛的几十倍。曹氏的祖先在最早发源于山东,后经过几十世人辗转迁移,才在龙港平等乡聚族定居。因此,在正中央的三个祖先灵位中,除了第一世祖外,其余两位都是最早在此地落户的二十一世祖。在祖先灵位的正前方,就摆着族人准备好的祭祀物品。桌上最里边供奉着一个煮熟了的完整猪头,猪头的下面,连着排放着六盘的果品,有香蕉、桔子等水果,然后是三个摆放整齐的有着吉祥图案的年糕。三只平脚小杯被摆放在桌子的最末端,边上放在一瓶料酒。
待点上红蜡烛之后,祭祀活动就要开始了。主持人用熟练的本地话(即温州活)宣布:
“2008年曹氏祠堂祭祀开始!”
1 上香:主持人念着“上香!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旁边的几位宗族里的重要老人便听着他的口号给祖先上香,手握着三支香朝祖先灵位恭敬地拜了三拜。
2 敬酒:主持人边念着“敬酒!一敬酒!二敬酒!三敬酒!”,边端起料酒(本地话称“红酒”给祭祀桌上的三个小杯子里斟酒。
3 叩首:同样的,听着主持人念到“叩首!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族里的老人们(两至三位)边跪在祭祀桌前的棉毯上。朝着祖先灵位磕了三个头。
4 烧纸钱:主持人的帮手把事先买来准备好的纸钱(不是冥纸,而是印着人头的百元大钞等,都是按照我们的真钱来印制的纸钱)拿到堂前的大铁锅里燃烧。
5 鸣炮:主持人一声令下,在门外待命的族人马上点燃手中的炮竹,瞬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整个祠堂。
6 子孙磕头:在主程序以后,子孙磕头边显得自由些。由族里的老人带头,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纷纷给祖先灵位磕头。至此,整个祭祀活动的主体部分就算完成了,主持人等族人磕完头就把祭祀桌前面的棉毯撤下,祭祀活动的另一主要部分一吃酒席紧接着就要开始了。
三、吃酒席
围在祭祀桌边上的族人纷纷散开,开始寻找自己那一房的酒席位置。酒席位置的安排主要是按照辈分来排的,在大门口就贴着座位的安排表,所以,到了祠堂的大门,你先看到的就是这张用漂亮的毛笔小楷字体写的座位表了。来过祠堂不止一次的我,每次来祠堂,总能在大门口看到族人们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就好像他们在宗族中的位置一般。
放眼望去,在祠堂大厅里摆的都是八人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八仙桌。乌丙安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原理》中有如下描述:“民俗实物指符的构造是复杂的,它可以是俗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简单器具,如中式木筷或竹筷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日常饮食民俗实物,它是象征中式餐饮文化的一种指符”,“如在中式宴会上,由中式圆桌或八仙桌(正方八人餐桌)为底座,桌面上摆设中式碟、盘、碗、盆、匙、盅、壶、火锅等餐饮具,所有器皿中都盛有中国不同地方的菜肴和酒水之类食物,构成了十分复杂多样的从器物到食物的饮食民俗实物指符”。由此可见,在日常饮食中都能常见到八仙桌的身影,何况是祭祀祖先这么重要的活动呢?
好不容易在50桌的酒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便坐下来等着开席。可是,我刚一坐下,便被我爸叫了起来,原来他旁边的位置是老人位,我是不能坐那儿的,他指了指他对面的位置让我坐下。其他人也都依次做好,我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便向爸爸清教这坐位置的学问。爸爸笑笑,先问其他人知不知道。与我同辈的堂哥堂弟自然是不太清楚的,二伯又不似爸爸这样能将,在加上爷爷也不在我们这桌,因此,爸爸充当了一次讲解员。
“我现在坐的位置是‘上头位’是这一桌最重要的一个位置。”爸爸先介绍自己的位置,然后指着自己右手边上的位置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