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冰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县梯玛;传承人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践上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本文拟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梯玛”简介
梯玛是土家族的宗教职业人员,民间又称“土老师”。“梯玛”一词是土家语口语,汉语意思是“本事很大的人”,清以来的地方志统称为“巫”或“巫师”。
清“改土归流”前,梯玛在土家族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社会赋予了梯玛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的梯玛还是兼有宗教与军事、政治多重身份的部族首领,所以梯玛对土家族基层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职能为:主持家族或社区范围内各种群体性的大型巫祀活动;主持以家庭为单位的求子、祈福、禳灾、赎魂为目的的各种巫祀活动;求神问卜、行医解厄。在土家族民众心中,梯玛既是通鬼神的使者,能够祈求福祉赐与人间,又能为人们驱疫求吉,还能主持神判,处理纠纷。梯玛在进行法事操作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双重身份,这种亦神亦人的角色,决定了梯玛在更广阔的领域引领着土家族民众的精神生活,彰现出其多方面的作用:其一,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梯玛通过梯玛神歌传承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史诗,记录了这个民族的来源、迁徙和早期的历史文化;其二,梯玛通过法事活动,传授了尊长爱幼、和谐共生等各种传统观念,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其三,很多梯玛具有朴素的民间医学知识,除了在精神上治病外,还用推拿术、针灸和草药治病救人,传承着土家族医药知识;其四。梯玛神坛上的剪纸、神图、面具、服饰等传承着多层面的民间美术工艺;其五。梯玛法事活动的中有娱人、娱神的歌舞表演,既有娱乐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承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的重要手段。
因此,梯玛是土家族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人物,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二、龙山县“梯玛”传承的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986年时,龙山县的“梯玛”主要分布在岩冲、贾市、凤溪、苗市、坡脚、内溪、咱果、靛房等8乡21村,共有40人,均为男性。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上的12人,最大的是彭科顺,85岁;年龄在60~69岁的7人;50~59岁的15人;50岁以下的仅6人,年龄最小的是贾绍展,37岁。40人中对梯玛神歌和法事程序不太熟悉,不能单独掌坛的有7人。时至今日,40人中尚健在的只有16人,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有7人,最大的81岁;60~69岁的8人;50岁以下的仅仅1人。主要分布在岩冲、贾市、凤溪、内溪、咱果、靛房等6乡10村。16人中除极个别外大都没有带徒弟。现在从事梯玛活动的只有8人,而能够完整地做好一堂梯玛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上数据表明,“梯玛”的传承已经濒临着严重危机,不仅空间范围在加剧缩小,而且后继乏人,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承方式的保守性。“梯玛”传承主要讲究所谓“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此一般是父传子或者收本家侄子为徒,或者兄传弟,梯玛接受外姓学徒极少。所以,梯玛多是家族传承,形成了梯玛世家的文化现象。如岩冲乡跃进村(三个堡)的梯玛彭清照(现已故),他从其父彭官真学习梯玛,1928年20岁时插职掌坛,设坛30余年(到1958年),传到彭清照本人时已是13代梯玛,在他之前有太婆、周吉、贤吉、合岁、玉章、官吾、张三、金采、兴隆、顺仁、官阳、官真等共十二代。他自己带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他的儿子彭民龙,现71岁,20岁时就插职掌坛执法,至今仍然从事梯玛活动;另一个是彭民凤,彭民凤只会吹牛角,对梯玛的仪式程式和梯玛歌都记不清楚,只能协助设堂。内溪乡双坪村的梯玛彭武庚(现已故)系三代梯玛世家,他承师其父彭先邦,后授徒儿子彭继龙、彭继星和侄子彭继召。如果梯玛接受外姓学徒,一是因为自己没有后代,二是因为所收的学徒必须是自己的亲戚。如坡脚乡卡柯村的梯玛田齐友(现已故),承师其祖父,而其祖父又承师张志财(无后人);靛房乡百型村的梯玛田金银(现已故),师承其娘舅向国金的父亲,15岁从艺,22岁掌坛,常与梯玛向国金二人同堂执法。这种传承对象的单一性必然使传承的范围大大受限。而学梯玛者,要么先随师傅打杂,熟悉法事程序,师傅加以指点;要么度职后专门跟随师傅学习。由于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在梯玛传承过程中,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无论是梯玛神歌还是各种术诀都是如此。正如凤溪乡拉西峒村尚心文梯玛说的:“路线、人名关口学好了就行了,其他的都是肚内开花。”梯玛主要是学路线、人名关口。路线有阴路和阳路,阴路讲梯玛的来源和法事的主要内容,阳路讲坛门的师承以及到事主家的路径。各个梯玛坛门阴路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阳路。数阳路时“一块岩板都要数到。”其余的主要是看各人的记忆、理解和变通的能力,全靠是“肚内开花”。哒种传承过程中的封闭性,一方面使传承中的变异较大,另一方面又会出现传承过程中师父传徒弟时有所保留的现象,从而使某些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消失或变异,导致民众普遍认为“年轻人不如老家伙”,即使有年轻人学习了梯玛,能够掌坛执法,也是少有人请,久而久之愿意学习梯玛的人就越来越少。如凤溪乡拉西峒村的梯玛尚心文眼见自己一天天老去,想把家传本领传承给儿子,但儿子不肯学,希望长孙跟他学,可儿媳又不乐意,至今找不到徒弟。
二是文化空间的有限性。从梯玛产生、传承的环境来看,是由土家族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决定的。土家族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十分闭塞,在古代是所谓“蛮夷之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十分艰难,贫困和死亡,时时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加上土司时期有“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土家族的认识也就囿于有限的地理范围之内。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宗教科学与神话》里所说的那样:“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凡是希望于恐惧之间的感情作用范围很广的地方,我们就见到了巫术。凡是事业一定可靠,且为理智的方法与技术的过程所支配的地方,我们就见不到巫术。更可以说,危险性大的地方就有巫术……”土家族的很多地方都是“危险性大的地方”,人们的认识观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梯玛”的产生与土家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从人文环境看,土家族地区历来重巫祠、好淫祀,史载:荆楚地区自古巫觋之风盛行,《楚辞·九歌》就有巫觋作乐的描写。《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