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新疆柯尔克孜人的“马上游艺”
作者:袁纳宇
汉的气魄。如果是这样,其意义就会升华,就会转变为一种无声的宣告:她是我的了!观众便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如果没有追上,对于小伙子来说当然是丢了面子。因为,如果是这样,就由小伙子所在的村落要给姑娘颁发奖品。这种结局大半是女孩无意将对方选定为终身伴侣的缘故。但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果极为少见。
柯尔克孜人的马上游艺,还有叼羊、赛马、马上角力、马上斩劈、骑马越障等,花样繁多。崇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寓娱乐性与教育性于竞技性,是它显著的特点;培养智能、锻炼体能、塑造人格、调剂大众生活、培养集体亲和力、增强群体意识是它多维的文化功能。
三、生动形象的木马舞
柯尔克孜民间的木马舞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新唐书》“黠戛斯”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戏有弄蛇、狮子、马伎、绳伎等”。这里的“黠戛斯”就是柯尔克孜族,马伎就是马舞。当时的马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马戏表演,不仅在西域,在内地也很流行。据说,这种马舞艺术是从波斯(今伊朗)传入,流经古称西域的新疆到内地的。最早出现在汉代,在西域乐《倾杯乐》的伴奏下宫廷演出则是在唐代。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描述了这种马舞表演的情景。这里仅引唐玄宗的宰相张说留下的一首诗《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为证:
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
髡鬓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2]。
诗的意思是:皇帝的德行高比青天,天马从西域来朝见。马足缓行弯膝跪拜,原地不动如千蹄舞踏。时蹲时起鬃毛飞扬,直立身躯突然向上跳跃。乐曲终,衔酒杯向观众行礼,垂头甩尾状如沉醉。只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马舞不是马戏表演,而是人演示的模拟性舞蹈和木偶马舞了。人演示的马舞与汉族的民间戏跑竹马十分相似:用一根约1.5米长的木棒,一头系上用树枝或铁丝扎成的马头,再用红布、彩巾等把马头装扮起来,最后系上红缨、铃铛、嚼子、缰绳;另一头按上马尾或牦牛尾;木棒上裹红毡做马身。这样,一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骏马便出现在骑手的胯下。舞马人左手提缰右手挥鞭,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演示纵马奔驰的各种技能:时而马头高昂,舞者前仰后合,紧勒马嚼,神情紧张,表示正在驾驭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时而舞者身体平稳地左右摇摆,一脸的泰然惬意之情,表示骑的是一匹调教有素的走马;时而舞者目视前方,左侧身前倾,扬鞭策马,表示骏马疾驰飞奔,似乎在追赶什么猎物;时而身体前倾,表示爬坡;时而后仰,表示下坡;时而马蹄在焦躁地刨地或直立起来,马尾左右甩动,表示骏马欲奔而长嘶等等。舞姿粗犷豪放,虽有些夸张,但马的神态动作和骑手相应的姿势变化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艺术地再现了柯尔克孜人驾驭骏马的高超技艺和剽悍勇敢的性格。无疑,这是生活真实的升华。
四、活泼有趣的木偶马舞
这是柯尔克孜马舞的另一种民俗形式。艺人先用木料切割、雕刻、镟削等工艺组合成一个小巧玲珑、蹄腿灵活的木偶马,涂上颜色,配以马鞍,然后安装在一只凿有四个小孔的小木凳上,用绳子穿过木凳的小孔,将木偶马的四蹄系上。演出时,将与木偶马相连的绳索拴在库姆孜琴手的手指上,琴手弹琴时,随手指的拨动牵动安装在马蹄下的机关,使凳上的小木偶马活跃起来,时而四蹄腾扬飞奔向前;时而前蹄直立昂首嘶鸣;时而摆头甩尾撒欢[3]。木偶马动作的快慢随着音乐节奏的急缓不断变化,如同经过训练的一匹活马驹,随着库姆孜琴声在马戏台上翩翩起舞,千姿百态。这种木偶马舞因活泼、欢快深受广大牧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
柯尔克孜人的木马舞,通常多在天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夜晚,在空阔的草地上进行。舞蹈者居中,观众围成圆圈。可以一人独舞,也可以几个人同舞。舞蹈时有库姆孜琴手为之伴奏,观众击掌助兴。木偶马舞由专门的艺人多在节假日到各乡村牧区,在人们的庭院或大毡房里演出。那场面象室外表演的木马舞一样红火、热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参考文献】
[1]胡振华,阿不都佧地尔搜集,胡振华翻译整理.柯尔克孜谚语.新疆人民出版社,1963.
[2]赵世骞.从阿斯塔那马俑看西域马上运动[J].新疆艺术,1992.(3).
[3]袁志广.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袁纳宇(1977—),女,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评建办公室主任,馆员,经济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