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潮州文化精神浅说
作者:黄俊明
【关键词】 潮州文化;文化精神;研究;扬弃
潮州文化的源流史、治革史以及她的优秀历史传统,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论述。我只是从潮州文化研究的角度、从潮州文化的精神价值的层面上作一些阐述。
一、潮州文化概念的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区域性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尤盛,而在中国的三晋文化、徽州文化、扬州文化、温州文化、泉州文化、海南文化、赣州文化以及至本省内的广府文化、五邑文化、香山文化、客家文化等都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潮州文化研究也应运而生。
(一)潮州文化概念的准确提法
“潮州文化”这个概念,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规定性的专用名称,是一个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的历史记号,是潮人的祖先留给我们所有潮人的“文化符号”以及共同享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就像英语并不是单单属于英国的语言一样,就像韩江南流经澄海、汕头境内而仍然叫韩江一样。原广东省委书记、人大主任林若同志说得好,我们不能因为行政区域的分割而来分割潮州文化。行政区域有分有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潮州文化作为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不可以分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从历史的视角去看潮州文化。
目前流传在社会上有一种提法叫“潮汕文化”,并出有二本书,一本是1994年4月出版的由杜松年先生编写的《潮汕大文化》,一本是1997年10月出版的由黄挺教授编著的《潮汕文化源流》。这两本书各洋洋几十万字,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潮州文化,不过是将潮州文化的内容贴上潮汕文化标题而已。因为“潮汕”一词的出现毕竟是短短一百年的时间,1906年(清光绪32年)潮州至汕头修成铁路开始叫起的。而汕头开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问世至今也就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客观上讲,把潮州几千年的文化装在一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载体中去认知,笔者认为是一种与历史背景、历史事实有悖的戴帽做法。
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1992年开始倡导“潮州学”研究,开了一届国际研讨会之后,有关方面的人士向他进言,征得他同意改为“潮学”,而不是“潮汕学”。将“潮州文化”改为“潮汕文化”,结果很多历史上原有的固定的和约定属成的名称也改头换面了。如《潮州音字典》改为《潮汕字典》,“潮州陶瓷”改为“潮汕陶瓷”,“潮州大锣鼓”改为“潮汕大锣鼓”,“潮州音乐”改为“潮汕音乐”,“潮州菜”改为“潮汕菜”。但殊不知,有的潮州文化的专用名词是不可改的,比如潮州木雕,将它改为“潮汕木雕”,这就闹出笑话来。木雕一词我们到《辞海》中是查不到的,只有查潮州条目才能查到。“潮州木雕: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因产地潮州而得名。”可见潮州木雕从来就是一个专用的工艺品名称,我们怎么能随心所欲去改掉它呢?“潮剧”也是一个专用名词,总不能叫做“潮汕剧”吧。
(二)潮州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潮州文化发祥于潮州,并至少经历了六千年的漫长历史的积淀,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质和人文价值精神本质的文化,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首先,潮州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州地域内的自然条件环境影响下,在古闽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潮州先民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典型的岭海文化。其次,潮州文化的形成是由原居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互相影响,互相吸引融合而成的,在自成体系之后,随着潮人的迁徙,潮州文化在向海外传播的同时也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动态的开放型的文化体系。再次,潮州文化具有独特的群体认同意识,共同使用一种汉语方言——潮州话,它既与共存于同一个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是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文化共同体。最后,潮州文化具备了一系列由历代潮州人所创造的具有潮州特色并影响古今中外的传承性稳固性的文化成果、文化物标和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如潮州方言(潮州话)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在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就曾经请人用潮州话朗诵《离骚》等古诗词)潮剧(比京剧还早二百年)、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农艺、潮州饮食和众多的文化标物(古城、古寺、古窑等)。潮州文化形成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潮州文化的文化名人。如潮州的“前八贤”“后七贤”、“明清十杰”,文、武状元、榜眼、探花以及现代的杜国庠、张竞生、许涤新、蔡楚生、饶宗颐,陈复礼等,这些人是潮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潮州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潮州文化的外延,从地域上划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以及汕尾市、梅州市、漳州市的一部分地方都曾经是潮州文化所覆盖的地方。从语言上划分就非常明确,凡是讲潮州方言的人都称为潮州人或叫潮人,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潮州文化的血液。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分合合,为了保证潮州文化的完整性、传承性,今天我们所讲的潮州文化应该是大潮州文化。
二、潮州文化精神
关于潮州文化精神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潮州文化这种地域性的文化是具有长期性、稳固性、继承性的文化特征,更具有本地域本民系特有的文化心态,文化价值、文化精神。
(一)开拓拼博的精神
于开拓,勇于拼搏是潮州文化中突出的精神特质,也是潮州人历来引以自豪的一种传统价值观念。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潮州的先民“陈桥人”、“池湖人”就在荒蛮的海边小丘上生息繁衍,过着采野捕猎的生活,他们与天灾斗,与野兽斗,与海斗、与地斗,顽强的生存延续下来。古闽越国时期,大批于越人迁移潮州,这些先民就带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无畏气概。秦汉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潮州的先民多是由中原迁入潮州的,他们辗转跋涉,历尽千辛万苦,遭遇种种艰难险阻,来到潮州开荒拓地,建立家族,那种强悍的生命力和坚韧顽强的品格构成了一代传一代的开拓拼搏精神。
(二)勤劳自强的精神
勤劳自强是潮州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潮州自古远离中原地处南海一隅,偏僻闭塞,得不到中央政权的关照,更是流放朝廷命官的地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潮州先民,祖祖辈辈依附在这片土地上,靠着勤劳的双手,自耕自作,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养成了勤劳的自发心态,自强的心理素质。“惰(只有)吃唾”是潮州人教育小孩的一句口头禅。说明潮州人把好吃懒做,投机取巧视为恶习,与潮州人勤劳自强的品格是格格不入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轰动全国的“三分地上闹革命,夺取亩产千斤稻”的奇迹就出在潮州陈桥乡。
(三)开放兼容的精神
潮州文化是开放兼容的文化,是典型的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而成的文化。早在古闽越文化时代就已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据史记载,闽越人多是“山行水处”,来往于海洋一带。后来,随着汉人的入主和农商文化的发展,开放性的文化内涵才有了质的变化。隋唐开始,潮州就已经与域外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加之潮州濒临大海,又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一代又一代的潮州人被迫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这就使外来文化成了潮州催发性的文化。客观事实证明,潮州文化的排它性并不严重,历朝历代的潮州官吏绝大部分都不是潮州本地人,宋代到潮州任知府有121人(北宋31人,南宋90人),其中福建籍74人,占60%。这些外来官员带来的文化与潮州本地文化兼容并畜,使本土固有的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