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菩影禅风

作者:金 叶 施用和




  广州越秀区,海珠中路和人民北路交界处有一条马路,名叫净慧路。
  其实并没有烟火。可是奇怪的是,一拐进这里,一种烟火缭绕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马路的两边,是出售香烛等物品的小店铺,还有不少素食馆。间或,你还会同一两位身着袈裟、和尚装扮的人打个照面……
  沿着这条马路走到头是一个空阔的广场。广场前有树,很多老人坐在树下休息,还有很多小孩子在附近玩闹。这里有一座四平八稳的庙宇,抬头仰望,可以看到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光孝寺。
  大名鼎鼎的它,在岭南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谓是独一无二,有“岭南第一名刹”之称。千百年来,西天梵僧远渡重洋,九死一生,东来震旦弘法,这里是他们北上传法的第一个佛门驿站;由海路西去天竺取经的中国僧人,这里是他们的始发之港;历代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岭南的高僧大德,这里也是他们的必到之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著名的慧能六祖,就是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剃度落发。也是在光孝寺那阔大的庭院里,他吐露出“不是风动,也不是蠕动,仁者心动”的名句。
  这个本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岭南樵夫,在光孝寺开启了开坛讲法的历史。他所说的《坛经》,构建了中国禅宗的根基。中华历史上数不清的文学家、思想家,都是从这个看似最卑贱、最穷困、最不起眼、最无知的岭南樵夫那里,寻找到了智慧和力量。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佛教徒著书立说的不少,但被尊为经的只有这一部《坛经》。
  而这段与广州密切相关的历史,却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曾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一本旅游小册子上看到几行不起眼的小字:“光孝寺……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开创佛教禅宗南宗之先河。”她吃惊地追问,风动幡动的哲学辩论,菩提树下的剃度,竟是在广州?为何在历次的广州行中,无人提及?
  这样的记忆,是不是已经被我们所遗忘。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广州,实在是一个内蕴深长的城市。
  
  旧时王榭后庭花
  
  时光的指针向前拨两千多年,那个时候的广州是南越土围的领地。广州那时候的名字还叫番禺,而积很小,大概东至今天中山三路芳草街一带,西至广仁路和教育路一带,南到西湖路,北到越华路。
  光孝寺所在的位置属于当时城市的外围。想必是因为环境清幽,又离中心城区并不十分遥远,南越王国的末代皇帝赵建德在登上皇位之前,赣将自己的王府兴建于此。
  南越国的历史不过存在了区区93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遄五路南征大军灭南越,伏波、楼船两将车来攻王国都城番禺。“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史记·南越传》),末代皇帝的后花园,也在一片涂炭的烽火中烟消云散。
  公元223年斤右,中国的历史进入三国时期。岭南成为东吴属地。当时东吴有个叫虞翻的学者。他曾经深得东吴国主孙策和孙权的器重,不过,这个人性格耿直,看不惯的人,无论是谁,都要出言斥骂,甚全连孙权部不例外。久而久之,终于让孙权无法忍受,将他流放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广州。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虞翻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广州,住的地方就在赵建德的旧宅。那个时候,距离南越国灭亡已经过去了330多年。摆脱了仕宦生涯的虞翻,从此住这里潜心研究《周易》,写就了《易注》九卷,被后人称为“虞易”。据说,虞翻还在这里招徒讲学,四方人士纷纷慕名前来,门徒多达数百人。这在当时荒蛮的岭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人以“树木树人,功不可没”赞誉他为岭南文化发展的贡献。
  吴嘉禾二年(233),70岁的虞翻病故。他的家人获得赦免,回到故乡浙江。虞翻的后人“舍宅为寺”,名为“制止寺”。光孝寺作为寺庙的历史便从这时开始。
  从这一年算起,光孝寺至今的历史有1700多年。在今天岭南四大古刹中,韶关南华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6),肇庆庆云寺创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它们的历史都不能与光孝寺相比。所谓“岭南第一古刹”,可谓实至名归。
  
  菩提栽羊城禅宗传光孝
  
  印度高僧栽菩提
  
  梁代是光孝寺发展比较快速的时期。因为当时华夏大地的一国之君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大肆修建佛寺,广招各地高僧,还曾几次舍身佛寺,出家做和尚,大臣们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把他们的皇帝赎回来。
  在梁武帝的影响下,佛教成了梁朝的国教,岭南的佛教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为地处珠江口,随着中外海上贸易的日益发展,来广州弘扬佛法的海外僧人越来越多,光孝寺成了他们必定要停留的一个场所。
  天监元年(502),一位印度来的僧人——智药三藏,历经千辛万苦,踏着海上的风浪,在,一州上岸。
  除了多本佛经之外,在他的手上,还拿着一棵细小的绿色树苗。
  这足一棵菩提树的幼苗。说来也奇怪,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从印度到广州,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可是,不知道这位高僧用了什么办法,竟让这棵菩提树苗在如此漫长的旅程中活了下来。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29岁出家,走入森林开始苦修,就是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整整七天七夜,终于开悟。菩提在佛教中,从此有了“智慧,觉悟”的含义。
  根据史志的记载,智药是一位善于预知未来的高僧。他把菩提树种在了光孝寺里,同时立下神奇的预言:“吾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菩提的幼苗,沐浴在光孝寺的和风阳光里一天天地长大。一百七十多年后,智药和尚的预言是否能成真?
  唐高宗仪风元年(676),本为岭南人氏的禅宗慧能六祖,来到光孝寺,在菩提树下落发出家。
  当年,初祖达摩来华传法,就是先在光孝寺驻留,到了六祖慧能,禅宗法脉再次传回光孝寺。佛门也许真的自有难以言说的殊胜因缘?
  而掰着指头算一下,此时距离智药和尚的预言,正好过去了174年。
  
  达摩祖师留圣迹
  
  灵山法会
  佛祖释迦牟尼手拈一支金色波罗花,不发一言。在座弟子不晓其意,面面相觑。只有摩诃迦叶若有所思,展露微笑。
  佛祖于是当众宣布:“我有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天,我将此法传于摩诃迦叶。”
  禅宗就是如此这般,诞生于拈花微笑之中。从摩诃迦叶之后,禅宗代代相继,第二十八代传到了菩提达摩这里。
  菩提达摩奉师父临终遗命,带着作为信物的释迦牟尼的袈裟和钵盂,跨过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弘扬禅宗佛法。
  历经三年海上颠簸的菩提达摩抵达广州,在珠江北岸的绣衣坊码头登岸。彼时,如今人声鼎沸的西关下九路,还属于城外江边,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