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

作者:蒋伟文

天延伸到夜晚,却太长,太长。
  当他来到这个城市之后,才发现距离还在不断增加。噪音取代了天籁。楼房取代了森林。街衢取代了阡陌。他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像一个盲人陷入了迷宫。
  其实他根本无法真正走进城市。
  开放的城市,设置了这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栅栏。语言的隔阂。人情的淡漠。文明的落差……越想靠近,越是感到遥不可及。
  他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孤岛。在茫茫的生活中漂泊。农业与工业的距离,很远,很远。
  永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
  
  民工日记:雪
  
  突如其来的雪,一下子把年关提到了眼前。
  漫天的愁绪纷纷扬扬,最早飘落在他们身上——小区清洁女工、早点小店开门人、失眠的打工者、到劳动力市场等待时间的人、互相抱着冬天取暖的夫妻。接着是——
  灌煤气的人。收废品的人。商店或宾馆服务员。和三轮车一样粗声叹气的搬运工。寻求庇护的讨薪者和伤残者。被民警从出租房带进派出所的肇事者。滑倒在民工子弟学校门口的孩子。不想回家的人和打算提前回家的人。
  雪落进夜的染缸。被染白的还有:最后一批走出工厂的年轻人。拖着疲惫离开吧台的女孩。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相信有一片雪属于我。风中不停打转的雪花,带来了远方的消息,此时抵达我的脸上,消失于止不住的泪流。
  大雪覆盖了凌乱的脚印,覆盖了城市、郊区……如果这场雪能够覆盖方言、籍贯、身份、地位以及隔膜、误解、冷漠、歧视,这些裸露或幽暗的部分,那么心灵的鸿沟就可以填平。
  那么,我们掀掉白雪这层厚厚的棉被,就会触摸到春天的脉搏。
  
  创作手记
  
  我生活在浙中永康市,那里五金制造业发达,民营经济唱主角,本地人口不足54万,外来务工人口竟达10多万。他们对生活要求很低,很无奈,常常为现代文明冷落、排斥和抛弃……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底层生活。难道不是作家、诗人们应有的责任吗?
  我尝试让散文诗从正面角度直接地进入生活,攫取典型事件和场景,勾勒人物注重细节和线条,尽力避免一般化、程序化的描摹,挖掘更深层面的东西,表现一种生存状态。
  当然,强调散文诗贴近生活,并非简单地理解为“写实”。但在这组文字中,我努力坚持客观的态度和平静的叙述语调。我觉得,太多个人因素的渗入,或者过分的修辞。都显得那么做作。并且可能削弱诗意的自然呈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