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散文丰富多彩。伊丽莎白时代,古代、意大利和法国文化渗入英国文化的发展,翻译蓬勃发展,产生许多优秀译作。诺斯译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从法译本转译,不够信达,但英文非常流畅,生动有力,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家提供了的素材宝库。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涉取了这个译本的情节、人物,有时甚至近乎于直接引用译文。法国作家蒙田是欧洲“散文”这一体裁创造人,他的《散文集》以漫谈口吻写来,亲切自然,既怀疑好奇又坦诚宽容,弗洛里欧的译本也很生动,莎士比亚和培根都受过影响。在翻译作品中,廷德尔和科弗代尔译的《圣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古时代使用的《圣经》是拉丁文的,一般人民无法阅读,威克利夫最早将《圣经》译为英语。廷德尔从希腊文译了《新约》,科弗代尔出版了他翻译的《旧约》。他们的语言雅俗共赏,对今后的《圣经》英译影响很大。后来国王詹姆斯一世选派54名学者翻译《圣经》,于1611年出了“国王詹姆斯本圣经”,即“钦定本”。“钦定本”吸收了以往英文译本优点,用词纯朴而富形象性,庄严又不失诗意,为近代英国散文树立了良好的楷模。
16世纪后数十年,传奇和写实性小说流行。传奇是写给“高雅读者”看的,代表作家有李利、劳杰、格林等。约翰·李利(1554—1606年)是伊丽莎白时代“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家,也是著名散文小说家,他在24岁时以《尤菲绮斯》扬名,1580年又出版了续集《尤菲绮斯和他的英格兰》。小说成功后他转向戏剧写作。《尤菲绮斯》的故事很简单,年青富有的雅典人尤菲绮斯来到那不勒斯,不听年老的智者的劝告,放纵享受,爱上了朋友菲劳斯特的爱人露西亚。喜新厌旧的露西亚不久便另结新欢。尤菲绮斯重返雅典,埋首书本之中。作者借这个故事,谈论了爱情、教育、信仰、道德、习俗等问题。李利的传奇与中世纪幻想传奇有区别,他刻划了当代生活。但是他着力于语言风俗,创造了被称为“尤菲绮斯体”的特殊的文体,在用词上大量使用直喻、隐喻、拟人、对仗、双声等手段,追求绚烂绮丽的效果。在句法上,作者将从句或短语骈化,类似中国六朝的骈体文。传奇中大量引用来自神话、古希腊罗马名人轶事的典故、谚语,使用双关语、俏皮话,极力堆砌。这种文体在宫廷贵族间盛行,作家中也有不少人进行模仿。锡德尼并不嘉许这种文体,但他的《阿卡狄亚》文笔也有些“尤菲绮斯”色彩。
与传奇相对的是另一类关于市民生活的写实性作品,代表作家有纳施和德隆尼等。纳施(1567—1601年)是牧师的儿子,就读于剑桥大学,是“大学才子派”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写的《不幸的旅客》是英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流浪汉的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新的小说类型,一般用自叙体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生活为线索,从下层人物角度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对社会弊端多有针砭。这种小说类型在16世纪的英国很流行,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中得以继续发展。纳施在作品里描写亨利八世宫廷里的一名侍僮杰克·威尔逊的丰富经历。他参加过战争;随文人游历欧洲许多国家;冒充伯爵行骗;目睹过罗马瘟疫流行时的种种社会罪恶。通过这个侍僮的一连串经历,勾出了当时生活的真实画卷。
德隆尼 (1543—1600)在当丝织工的同时,写歌谣和宗教论争性的小册子,因触犯当局被逐出伦敦。他的三部小说写了三个行业的普通人的故事。 《纽伯来的杰克》写的是织工,《雷丁的托玛斯》写的是布商,而《高尚的手艺》(1597)写的是制鞋匠。这本书中有3个故事,前二个故事是沿循浪漫传统写的,而简单质朴的第3个故事讲的是“西蒙·埃尔是怎样从一个鞋匠起家,后来当上了伦敦市长”。他真实描写普通手艺人的生活,语言虽偶有“尤菲绮斯体”影响,但总的来说纯朴、生活化。他与纳旋的作品成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声。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他生于贵族之家,父亲尼古拉斯·培根爵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如此年幼已表现出对中古经院哲学的批判态度。他离开剑桥后作为驻法大使的随员漫游欧洲大陆。父亲去世后,培根因为是幼子,没有继承权,为经济原因,进入格雷法学院学习法律。1548年,他当选为小说议员,在从政之余,研究哲学、文学。
1592年左右,女王的宠臣哀塞克斯伯爵尽力提携培根,多次向女王举荐他,为他政治上的腾达判定重要基础。但当1600年哀塞克斯举兵叛变未遂之时,奉命调查案件的培根不但没有帮助伯爵,而且借不徇私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这点引得前后世人对他品行大加非议。1603年女王逝世,詹姆斯一世继位,培根获封爵士。此时他作为律师、政客和文人都很著名。他连连升迁至枢密顾问官、掌玺大臣、大法官,并晋封为维勒拉姆男爵,不久又为圣·阿本斯子爵,勋业登峰造极。1621年,培根的仕运盛极而衰,他被指控受贿,失去官职,被判处罚金四万磅,从此隐居乡间,将余年用于文学、哲学著述。1626年,在赴宴途中,培根取路旁积雪作防腐试验,受寒得病而死,终年65岁。
培根主要的建树是在哲学方面,“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祖先是培根。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是唯一真正的哲学;而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门。……照他看来,感觉是正确无误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所有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于以理性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语)。作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以一切知识为我的研究范围”,努力在各个知识领域里寻求新的思想体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因此他写一套总名《伟大的复兴》的著作,虽只完成原计划六个部分中的一二部分,已造成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自然实际出发,重实验,运用归纳法。立新必得破旧,培根在第二部分《新工具》(1620)里,提出“四偶像说”,揭露了中古经院哲学的全观、片面、语词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他不仅在理论上了建立了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方法,还在《新大西岛》 (1626)里表达了他实现新科学的实际设想。在这个岛上的科研机关“所罗门院”里,人们以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62)。他对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他的由58篇短文组成的 《随笔》。
《随笔》在1597年初版时只有10篇,经过了1612年和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英国文学中元本随笔这种类型,由于培根的示范,才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出现许多以写随笔著称的名家,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58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处世立身之道,所以《随笔》的副题是“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作为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培根具有冷静深刻的观察力和要言不烦的表现力。他的随笔的内容关涉哲学思想(《真理》、 《死亡》)、论理探讨(《爱》、《忌》)、处世之道(《友谊》、《诡诈》)、治家准则 (《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还有对生活中读书、旅行、娱乐等具体问题的建议,对艺术与自然美的态度、观点。培根总是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立论警辟客观,文笔紧凑,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每件事物从正面、反面论述,反复衡量利弊得失,说理性强。戏剧家本·琼生评论培根的演说:“若论说话干净、准确、有份量、最不空洞、最没有废话,谁也比不过他。”他的随笔亦如此,围绕题目没有赘论,常有格言警句。他的《论读书》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读书不可存心立异;亦不可轻信盲从;亦不可从中撷取谈助;而应加以权衡思考。有些书仅宜浅尝,有些书仅宜狼吞,有些书则宜咀嚼消化;……读书使人渊博;谈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在当时文体大抵冗长、句式复杂的情况下,培根的文笔干净利落,加上充满睿智、比喻得当、凝炼有力而颇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