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诗人和休斯

  黑人诗歌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的保罗·劳伦斯·邓巴,它后来又为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和克劳德·麦克基所发展。但是它的真正起源则是在古老深远的黑人文化中,它来自民间故事、神话、舞蹈、劳动歌、爵士乐、圣歌、秘密格言以及戏谑土语等等。黑人诗的精髓是“声音”,而不是印刷文字或形象,随着二十年代的哈兰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黑人说话的声音也进了更复杂的文学形式中了。那个时代的诗人最早的一位,对战后诗人引起强烈影响的,是兰斯顿·休斯。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作家和诗人,曾享有“哈莱姆桂冠诗人”的称号。他从小就随外祖母过着不断迁居的生活,在贫寒清苦中度过了十二年。休斯从中学时代就爱上了文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诗歌创作。他一面写诗,一面钻研当时新诗运动中杰出人物的作品,卡尔·桑德堡的诗对休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学毕业后,靠远在墨西哥的父亲供养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在社会上独自闯荡惯了的休斯对学院的正规教育不感兴趣,吸引他的还是社会,特别是黑人聚居区哈来姆。他经常去那里找黑人兄弟交谈,听他们唱古老的黑人民歌和叙述动人的传说故事。他在自传中写道:“哈莱姆人除了语言之外,看起来与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我喜欢他们的那种语言色彩:作为哈莱姆的一员,他们的问题和利益便是我们的问题和利益。”他的创作活动也在此时开始了,他主要写短诗和民谣,他的处女作《黑人唱河流》在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主编的《危机》杂志上发表,立即流传到整个美国,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诗中写道:

  我了解你——河流

  我了解你——那同世界一样古老的,

  比人们血管中的血流还要古老的河流。

  我的心灵已变得象河水一样深沉。

  当天刚刚破晓,我来到幼发拉底沐浴,

  又在刚果河边架起我的小屋,

  那河水低哼着让我入睡。

  我望见了尼罗河,一座座金字塔在远处隆起。

  当林肯走下新奥尔良,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在歌唱,

  我看到它那浑浊的胸瞠在夕阳下变得一片金黄。

  我了解你——河流,

  那古老的、浑黑的河流。

  我的心灵已变得象河水一样深沉。

  在这首诗里,休斯以深沉、亲切的笔调抒发了这个苦难民族的内心美。

  1925年,休斯和另外几个美国黑人作家在哈莱姆地区组成了一个黑人文学团体,他们互相切磋、鼓励、出版刊物,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政论和小说,大大推动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休斯是这个文学团体的主要领导人,他执笔写了一篇名为《黑人艺术家和激进的大山》的政论性文章,成为这个团体创作黑人文学的宣言,对促成当时的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黑人作家在休斯领导的哈莱姆文学团体的激励下投入了这场进步的文化运动。

  休斯这一时期主要写些短小的抒情诗。诗中充满了黑人们对生活、对自己民族的深沉的感情,表达了黑人民族的骄傲。这些诗使生活在深深的民族偏见中的美国读者不仅享受到了黑人民族文学的艺术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一种格外清新的感觉。休斯在一首小诗中写道:

  夜很美,

  我民族的脸也一样的美。

  星星很美,

  我民族的眼晴也一样的美。

  太阳很美。

  我民族的心灵也一样的美。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休斯以记者身份前往西班牙采访问。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休士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作品更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意义,诗人的眼界更为高远,把黑人民族的命运同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在诗中呼喊道:

  听着,

  你们这些一切美的创造者,

  将美暂时放弃吧!

  你们看那羞辱,看那痛苦,

  重新看看人生吧。

  看饥饿的婴儿在哭泣,

  的富人们在撒谎,

  看饥饿的中国在垂危中,

  听东方在轰响。

  休斯的主要诗集有《亲爱的死神》(1931)、《梦乡人》(1932)、《新歌》 (1938)和《哈莱姆的莎士比亚》(1942)等。

  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休斯因他的进步立场和与国外进步人士的交往受到传讯,政治上开始消沉,创作上转向娱乐性的爵士诗和幽默小品。由于作品风格幽默、情节动人、结尾常常出其不意,酷似欧·亨利的小说,他因此得名“哈莱姆的欧·亨利”。

  休斯是一位进步的黑人诗人,他的一生和黑人群众的命运紧紧相连,对美国社会和黑人民族的苦难历史和现状都有切身的体会。他的中期创作反映了美国黑人觉醒,给在痛苦中呻吟的黑人兄弟以感奋的力量。著名黑人评论家艾兰·洛克认为:黑人群众在休士的诗歌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休斯的诗歌富于音乐性,他吸收了黑人民间音乐和民歌的强烈节奏感、深沉和悲怆的基调,自然而巧妙地把黑人民族的历史、风情、人物同他们的心理愿望揉合在一起,在诉说中包含着抗争,在愤怒中潜藏着力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他的诗都对后来的黑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斯一代的其他诗人也为战后的黑人诗歌开辟了道路。这些诗人包括梅尔文·B·托尔森(1900—1966),著有《与美国约会》(1944)、《为利比里亚共和国作的歌词》 (1953)、《哈莱姆画廓:馆长》(1965);与休斯合编 《黑人诗歌》(1746—1949),本人是《美国黑人诗歌》(1963)的编辑的阿纳·邦当 (1902—);抒情诗人康蒂·卡伦 (1903—1946),他的最好的作品 《我主张这些》(1947)在他死后才发表。

  随着黑色权力运动在六十年代的兴起,一种新的诗歌类型出现了。诗中孕育着黑人命运的意识,它的主题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种诗更具有社会性,比以往更意识到它的根源,更多地担负起克服黑人在白人的美国中的双重意识的任务。一些优秀的黑人诗歌一方面探索新的、更完美的艺术形式,一方面真实地反映黑人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如查尔斯·安德森在诗中渴求“一个红色的未来”。埃瑟里奇·奈特的第一本诗集《狱中诗抄》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提出了愤怒的控诉。还有“恩伯拉协会”中的一些青年诗人如大卫·汉德森、罗兰德·斯纳林斯等,写出了一些战斗性很强的诗篇,例如斯纳林斯的《黑人歌手》(1963)把诗人比作“战士、前哨、黑夜告警的号角,预言的战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诗坛上确立了地位的黑人诗人是布鲁克斯和勒洛依·琼斯。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 (Gwendlyn Brooks, 1917—)出生于堪萨斯州的托皮卡,她从小爱诗,她推崇艾略特、庞德等现代诗人,在一定程度上受他们影响。她曾获得许多奖(其中包括1950年普利策诗歌奖),并因其极为可观的作品而赢得高度的赞扬。综观她初期的《布朗泽维尔的一条街》(1945)和《安妮·艾伦》(1949)到后期的《豆食者》(1960)、《在麦加》(1968)、 《骚动》(1969)及更近期的创作,她似乎特别擅长描绘美国黑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视野广阔多样,基调乐观,语言准确完美。1968年出版的《在麦加》标志着她的诗歌创作的一大转折。她继续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她的兴趣的中心,同时她又为爆发于六十年代中期和末期的许多城市中的破坏性大骚动所表达的绝端极望而深深感染,这就使她在七十年代以更为严酷的基调写作,她的诗越来越只是想听“黑人那严峻的、率直的、美丽的气质和性格”——并拿起武器。”

  艾马穆·阿米里·巴拉卡 (Imamu Amiri Baraka,1934—)是目前黑人文艺界最有影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3年毕业于霍华德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过诗歌和戏剧。五十年代曾与垮掉派打交道,羡慕奥尔森的投影诗。在唐纳德·M·艾伦的《美国新诗歌》中,他的作品才第一次为人所知。但是他很快地脱离了白人的文化,成了一个黑人回教徒,放弃了原来的白人的姓名勒洛依·琼斯,另取了一个阿拉伯名字艾马穆·阿米里·巴拉卡。他是纽华克城“护教出版社”和 “精神书店”的创办人,他早期的诗《二十卷自杀者笔记的前言》(1961)有力量,批判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腐败和不道德,表现出存在主义倾向。但是在《死讲师》(1964)和《黑人艺术》(1966)中,他的愤怒就尖锐地集中在有关种族问题的事件上了。巴拉卡后期的诗作还有《黑色魔术》(1961—1967,1969)、《诗选》(1979)等。他反对包括格律、音乐、音韵在内的旧的诗歌形式,主张用口语和呼吸的节奏表达诗人情感的自由诗体。他在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