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古希腊的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成一体的艺术体裁。这种文学是继史诗、抒情诗之后形成的第三类文学体裁。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就体现在戏剧上,尤其是悲剧上。希腊悲剧气势恢宏,虽带有些命运观念,但富有英雄气慨。希腊喜剧诙谐而富有情趣,针砭时弊,在嬉笑中予人以教益。希腊人在这两方面的成就,在整个古典世界,乃至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至近代戏剧产生之前,都是无以匹敌的。

  希腊悲剧和喜剧的中心是雅典,这与雅典本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公元前七世纪起,尤其是经过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以及其他改革,经过希波战争的洗礼,雅典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民主制度日趋成熟。出于宣传教育的目的,雅典政府把原来不过是宗教仪式一个组成部分的戏剧演出正式化和法律化,把戏剧定为国家的全民性节日,从经济上资助演出活动,大力兴建剧场,发放“观剧津贴”,使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正因为此,戏剧在雅典发展到了顶峰,每年的酒神节戏剧竞赛也越办越大,越办越红火。

  雅典的戏剧竞赛会共举行六天,第一天是迎神活动,第二天由合唱队进行酒神赞歌比赛,第三天比赛的是五个喜剧,最后三天举行悲剧竞赛,由三个悲剧诗人各献三部悲剧或一个三联剧和一个“萨提尔剧”,分别在三天上演。“萨提尔”剧是一种滑稽讽刺剧,其中的合唱队是一群森林神,以人半羊或人半马的形式出现,又叫半人半羊剧。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可能由于战事的关系,竞赛会的时间改为五天,参加竞赛的喜剧由五个减为三个,分别在最后三天上午上演,下午则上演三个悲剧和一个“萨提尔”剧。竞赛会的费用,一部分由政府供给,一部分则由一些富裕公民承担。戏剧演出原来在酒神神坛附近,演出之前作一些临时布置;后来有了固定的剧场,设备也比较齐全。古希腊剧场是一种呈半圆状的建筑在宽敞地区的露天剧场,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伯里克利时代在雅典卫城附近兴建的大剧场,可以容纳一万七千名观众。

  古希腊悲剧

  悲剧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关于它的起源,后人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是由伯罗奔尼撒北部的山羊歌唱队发展而来。另有人认为,悲剧源于阿提卡乡村在节庆中关于死亡等悲伤事件的严肃表演。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从临时口占发展而来的,源于“酒神颂歌”。这种说法较为流行。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奥林波斯众神之一,在神界的地位不是太高。根据传说,他是宙斯和忒拜城公主塞墨斯所生,出生和成长历经艰辛。然而在民间,他却是备受尊崇的神祗之一,因为他是酿酒和种植葡萄的庇护者,同时又是掌管万物生机之神,即丰年神。酒神崇拜可能源于小亚细亚,但到公元前七世纪时,有关纪念活动风行整个希腊,尤其是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酒神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化装,庆典带有秘密宗教仪式的特点。人们排成盛大的行列,身披羊皮,头戴羊角,扮成半人半山羊的样子,跳起各种各样的舞蹈,组成合唱队,高唱酒神颂歌。后来,在合唱队之外出现了一位演员,他所描述的故事扩展到酒神传说以外的神话,与合唱队有问有答,由此逐步形成了悲剧。这种演变首先是在阿提卡地区发生的。公元前534年,在僭主庇西特拉图统治时期(公元前561年首夺政权;公元前546—527年在位),酒神祭成为国定的全民节日,悲剧演出及比赛成为春秋季节酒神节的一个正式节目,伟大的悲剧时代由此开始。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斯多德语)。所谓完整,是指事情有尾有头有身;所谓有一定长度,是因为悲剧上演的时间限于白天,一般要在六至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里上演三出悲剧和一出“萨提尔“剧,这就决定了每出悲剧平均仅有一千五百行;所谓严肃,是指悲剧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悲剧在艺术上继承了史诗和抒情诗的传统。从整个古希腊文学史来看,悲剧是前代史诗和抒情诗发展的结果。 “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则不是史诗里找到的”(亚里斯多德)。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和音乐则是从酒神祭典中演化而来的。合唱抒情歌多是颂神诗歌,它们构成希腊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歌的先驱。戏剧成分和抒情成分是悲剧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悲剧作家也是用诗创作悲剧的,其中许多段落是优秀的抒情诗。

  悲剧的创始人据说是忒斯庇斯。这位诗人在一次酒神节庆时为了让歌舞者能有一段歇息时间,就不时地出场用长短格四音步句式向听众作演说,初步形成了悲剧的形式。其后不久,埃斯库罗斯开始使用两名演员,真正的悲剧因此成为可能。后来索福克勒斯又引入了第三位演员,使悲剧艺术进一步完善。

  古希腊悲剧比赛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评判委员会由政府遴选自由公民组成,获胜的诗人和主角演员可得到奖品。当时没有现代所谓的舞台,场幕和布景也付诸阙如,竞赛会上,一个诗人所写的三部悲剧和一部“萨提尔”剧从头到尾一直演下去,中间没有休息。由于时间、剧场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一个演员要扮演好几个角色,古希腊悲剧的故事情节不可能过于复杂,篇幅也不宜太长。

  合唱队是希腊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悲剧的萌芽时代,合唱队充当第一号角色。至埃斯库罗斯时代,合唱队依然很重要,比如在其《乞援人》中,合唱队一直在场,实际上是全剧的女主人公,歌唱占全剧的三分之一。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对话日趋占居最重要地位。到索福克勒斯时代,歌唱仅占全剧的六分之一。而到了欧里庇得斯时代,歌队虽仍经常在场,但已成为戏剧的装饰。

  古希腊悲剧的题材主要来自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在早期,悲剧几乎就是荷马的替代物,它的许多主题,乃至常用的句式和剧作的内在形式,都和荷马史诗有很大关连。埃斯库罗斯曾说:“荷马有如一张摆满各种各样美好食品的大餐桌,我们仅是捡食些面包屑而已。”他的代表作之一《阿伽门农》的三分之二的情节取自史诗。不过,悲剧诗人往往对神话和史诗作新的解释,借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自己对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等各个问题的看法。在悲剧的鼎盛时期,悲剧诗人非常多,但是有作品流传到今的只有三人,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代表着希腊悲剧的三个时代。打个不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埃氏有点像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索氏有点像杜甫,欧氏则类似白居易。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于公元前五二五年左右出生于雅典,公元前456年客死西西里。他在少年时代经历过僭主暴政,成年时适逢希波战争。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勇敢地投身到抗击波斯入侵者的斗争之中,参加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海战等。正因为此,他为自己写了这样一个墓志铭:

  雅典人埃斯库罗斯,欧福里翁之子,

  躺在这里,四周荡漾着杰拉的麦浪;</PGN0043.TXT/PGN>马拉松圣地称

  道他作战英勇无比,

  长头发的波斯人听了,心里最明白。

  由此可见他浓烈的爱国情。

  埃氏开始创作悲剧时,希腊悲剧尚处于形成时期。他对悲剧的定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他最早引入了第二位演员,使剧中人物直接产生戏剧的要素——冲突;他首先注意塑造人物形象,开始突出戏剧对话的作用。同时,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悲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永为后人的楷模。正因为此,后人称之为“悲剧之父”。

  终其一生,埃斯库罗斯共创作了七十部 (又说七十九部)悲剧,另外还有许多“萨提尔”剧。他的作品在公元前四八四年首次在戏剧比赛中获奖,其后又曾十二次获得优胜(死后还得过四次奖)。现存作品共有七部,即《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其中后三部是现存唯一的三联剧,总名《奥瑞斯提亚》。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差不多都是用三联剧形式写成。三联剧采用互有关连的三个故事为题材,第一剧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留待下一剧解决,第二剧也是如此,第三剧则往往传达作者的结论。埃斯库罗斯的第三剧通常都是大团圆,与其他悲剧诗人不同。他的作品,除《波斯人》等极少数外,其余均选自神话题材。

  埃斯库罗斯走上戏剧创作之路,据说是受之于天命:童年时代,他在乡下看葡萄园时在葡萄树下睡着了,梦中感到酒神命令他从事悲剧创作。睡来后他尝试了一下,结果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又据古人的说法,埃氏写作多凭灵感,往往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信手写作悲剧,有如我国的李白所说的斗酒诗百篇。索福克勒斯据说就这样评论过埃斯库罗斯:“他做他应当做的,但是做了也不知道。”这些传言虽不一定可靠,但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埃氏的情况。埃氏具有一种别人难以匹敌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读他的作品,你首先感到的是一种逼人的激情,感到一种真正的悲怆力量和奇特的美妙之处。他的作品有一种超凡的才气,诗文庄严而富有浪漫气息,雄伟有力,想象力丰富,比喻华美而生动。埃氏善于用抒情诗叠积而成一种紧迫感,使剧中某些场景剧力万钧。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一些雄伟的人物:神和传说中的英雄。一般说来,剧中人物性格变化不多,刻划不深,但有些人物,如普罗米修斯,鲜明生动,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与所处悲剧形成时代有关,埃氏作品情节和结构一般较为简单, 《乞援人》和《波斯人》等根本没有什么情节,但是他的天纵奇才及优美的抒情诗句弥补了这一切,使这些作品自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统一。

  埃斯库罗斯现存的七部作品各有特色。 《乞援人》是叙述一个求援的妇女,在危急的时刻所唱出的一首很长的抒情歌曲,富于想象,奇妙而优美。 《波斯人》是现存唯一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悲剧作品,主要是讲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之子塞耳克塞斯不甘心波斯所遭到的失败,召集大军再攻希腊,一去不复返。太后托萨忧思成梦,梦见波斯人再遭败绩。该剧充分表现了雅典城邦成长时期希腊人所具有的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将攻忒拜》以英雄传说中的拉布拉科斯系统为背景,描写了三代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悲剧:俄狄浦斯虽屡为人民造福,却仍逃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命运,悲痛惊恐之下自刺双眼,王位落到了两位儿子手中。依照约定,哥哥先做了国王,但在任期期满后却不把王位交给弟弟,反把弟弟驱逐出忒拜城。弟弟借助于别国的力量前来攻打忒拜,久攻不克后选定七人强攻。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兄弟二人之间。经过一番苦战,哥弟二人同归黄泉。该剧烽火连天的战争气氛非常浓厚,人物刻划质朴有力,在古代就深为人们赞赏。喜剧诗人阿里斯托就称这是一出“充满了战斗精神的悲剧”,“每一个看了那出戏的人都想当兵打仗”。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奥瑞斯提亚》可谓埃斯库罗斯才能的最充分的体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其《普罗米修斯》三联剧之二,剧的情节取自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赐予人类的故事 (另二剧分别为《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和《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奥林波斯众神中的一个小神,曾帮助宙斯推翻了其父亲克洛诺斯。宙斯“一登上父亲的宝座,立即把各种权利送给了众神,把权力分配了;但是他对于可怜的人类不仅不关心,反而想把他们的种族完全消灭。”众神均不敢反抗,唯有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并教给人类各种技术,尤其是盗取天火赐予人类,使人类有了智慧和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危险的技能。狂怒的宙斯命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风雨侵蚀的峭壁上,让饿鹰每天去吸食他的肝脏,并逼他把所掌握的宙斯将被推翻的秘密讲出来,但是普罗米修斯勇敢地顶住了这一切,毫不屈服。

  普罗米修斯题材本就很大,加之主角被缚无法动弹,动作少,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创作难度很大。埃斯库罗斯借助其“浩瀚”和“有翅膀的”丰富想象力,运用其高超的创作技巧,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荒凉的山岭,沧海的波涛,广博的星空,柔柔飘堕的雪花,轰轰作响的风雷,地裂天崩,地动天摇,这些惊人的宏伟景色,都是为了突出宏大的主题。作品从普罗米修斯被缚开始,逐步揭示出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磨难及其受难之因:

  明朗的苍空,迅飞的飙风,

  滔滔的长川,欢笑的波澜,

  抚育万物的地母,洞烛万象的日环!

  我向你们呼吁,请你们看,

  我,一尊神,受到众神磨难!……

  哀哉哀哉,我呻吟嗟叹,

  为了今日、来日的辛酸。

  向天涯,我望穿慧眼,

  苦难的救星在何方灿烂?

  然而,普罗米修斯向合唱队叙述自己的过去和冤屈,并不是想求得别人的怜悯。他毅然决然地回绝了他的岳父、河神俄刻阿诺斯的劝降,虽身处逆境,却对同样遭到不幸的伊娥充满同情。

  任电光的曲折栏杆

  把我的骨肉摧残;

  任疾电把碧空震撼;

  任暴风吹乱天蓝;

  任狂飙把大地根基掀翻;

  任海上波浪卷起狂澜,</PGN0047.TXT/PGN>

  把天上星辰的轨道扰乱;

  任难逃的劫数的旋滩

  把我的肉身狂身,

  沦入塔塔洛斯的深渊:……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

  痛苦去换取奴性的唯唯诺诺。

  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今日是我,明日轮到他受灾。

  埃斯库罗期还通过对比等手法,侧面烘托出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火神对普氏心怀同情,却又不得不奉命捆绑他。威力神和暴力神狐假虎威,作恶多端。神使赫尔墨斯秉承主子意志行事,一副奴颜卑膝状。普氏的对手宙斯虽没出场,但他的暴虐、刚愎自用及外强中干暴露无异。

  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合唱队充当了第三角色的任务,具有重要地位。一如埃氏的其他作品,这些合唱歌曲都写得很有特色。埃氏笔力之豪迈,描写之生动,思想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剧作反映出民主时代希腊平民反抗暴政的社会现实。普罗米修斯这一为了人类和真理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千古流芳。

  《奥瑞斯提亚》三联剧标志着埃斯库罗斯悲剧的最高成就,也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中一部最成功的作品。该剧题材取自英雄传说中的阿特柔斯系统,描述的是迈锡尼宫廷政变和亲仇相杀的悲惨故事。根据传说,迈锡尼王佩洛斯的两个儿子阿特柔斯和忒耶斯提斯结成了怨仇。起初,忒氏奸污了阿特柔斯的妻子,并带走了他的孩子普勒斯提涅斯。普氏长大成人后奉忒氏之命去杀自己的生身父亲阿特柔斯,反被阿特柔斯所杀。阿氏在了解事实真相后怒火中烧,新仇旧恨交相迫,就愤而杀死忒氏的两个儿子,把他们制成丰盛的肉宴,假意地请忒氏来做客。忒后在宴会后呕吐不已,吐出了自己孩子的肉。他发出诅咒,一定要进行报复。正像相信命运那样,希腊人相信诅咒,认为亲人相残必定会祸及后人。后来,报应果然出现了。

  阿特柔斯之子墨涅拉俄斯因自己的妻子、古希腊最著名的美人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而怒火中烧,就和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一起与其它一些希腊城邦结盟,远征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为了平息神怒,以利行军,身为联军统帅的阿伽门农狠心地把自己的女儿伊菲格尼亚献上了祭台。此事大大激怒了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十年之后,希腊人历经苦战夺取了伊利昂,阿伽门农班师回国。然而,他绝对想不到,迎接他的竟是杀身之祸。

  三联剧中的第一部《阿伽门农》描写的就是阿伽门农回宫后被其妻子及其姘夫埃癸斯托斯杀害的故事。克吕泰墨斯特拉是埃斯库罗斯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中最有声有色的。她威严可畏,阴险毒辣,意志坚强,敢作敢为。她是一位很有特性的反面人物,剧作者对她有着某些同情。伊菲格尼亚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啊

  她的紫色袍裾洒落地面,

  她的双眼向每个献祭人,

  射出一绪目光向人乞怜,

  仿佛要向他们诉说当年:

  她在父亲宴客的筵席边,

  曾多次歌唱于宾客面前;

  那少女的贞洁歌喉连绵,

  直到她爱父奠酒第三遍,

  唱着赞美歌儿为父亲祝愿。

  阿伽门农杀女出征前的这一悲惨的一幕一直萦绕在克氏脑际,她决不能善罢干休!她固然畏惧与人通奸之事被人发现,但阿伽门农毕竟是他的丈夫。在迎接丈夫凯旋归来时(当时她不知道丈夫已知道她的不贞),她曾这样说:

  在围攻特洛伊的日子里,

  谁能像我一样理解我忍受的漫长岁月的苦楚?一个茕独的妇人深居在

  孤寂的屋里,

  形影相吊,没有爱人的胸怀可偎抱——

  这是会使人发疯的寂寥!……

  我——愁思绵绵不断,

  泪如泉涌,最后流尽,不遗一滴,

  我终夜不眠的眼睛,

  向着为你点燃的烽火哭泣不尽,

  黑影生起,黯然无光;

  可是音讯杳然,茫茫不见归期,

  睡着时,梦寐中为蚊蚋嗡嗡声惊醒,

  见到你恐怖万状!长夜冥冥无尽!</PGN0050.TXT/PGN>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这段话虽有虚假的成分,但也不乏真情实意。然而,随同阿伽门农而来的还有一位卡珊德拉,年轻而漂亮的侍妾。克氏的心凉了,旧恨之外又添新妒。终于,她下手了,杀死了阿伽门农。一同死去的还有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是《阿伽门农》的剧中的另一女性形象。她是一位失去了家园的特洛伊女俘,随其主子回到了迈锡尼。她预知自己和阿伽门农所要遭到的命运,却又无力改变。“日子到了,逃也枉然。”然而她没有退却,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厄难。从这么一位弱女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阳刚之气。

  埃癸斯托斯是忒耶斯提斯的第三个儿子,他有各种理由去杀阿伽门农,并策划了这一暗杀;然而,暗杀是克氏独自完成的,他却连提起利剑的勇气也没有,只能在事后对着阿伽门农的尸体咬牙切齿。他的怯懦与克吕墨斯特拉的敢作敢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伽门农》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布局比较巧妙。该剧开始时比较平静,守望人在房顶守望,随后歌队入场,由此引出引伽门农将要班师凯旋的消息和克吕泰墨斯特拉,为阿伽门农的登场作了准备。该剧具有一种累积的效果:随着剧情的进展,无数的罪行越积越多,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终于,隐隐的风雷爆发了,阿伽门农被其妻子杀掉了,戏剧达到了高潮。作为三联剧的第一剧,《阿伽门农》在剧尾通过歌队长和埃癸斯托斯的冲突引出了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提斯,很自然地为第二剧作好了准备。

  《奠酒者》主要写俄瑞斯提斯杀母和埃癸斯托斯为父报仇的故事。在杀掉阿伽门农后,为了斩草除根,克氏又想谋杀幼子俄瑞斯提斯。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救助下,俄氏逃脱了毒手。长大后,他得到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应以计谋和胆略杀母以报父仇。终于,他回来了,并如愿以偿。

  与《阿伽门农》一样,《奠酒者》写的也是谋杀;奥瑞斯提斯同时扮演着前剧阿伽门农和克吕泰墨斯特拉这两个角色,既是从远方归来的还乡者,又是作案人。该剧进行得很紧凑:奥氏携友直接上场,在父亲的陵前姐弟相认,和母亲相见,杀死埃癸斯托斯,继而杀母。《阿伽门农》中用的比喻比较多,阿伽门农的死就是用一张捕鸟的大网这个形象来说明的,同时日、月、星辰、天空、海洋、冬雪、五谷、黑夜里的信号灯等都出现在剧中;《奠酒人》中形象比喻较少,但更阴郁,如枯叶凋零的橡树林,流星,巨蟒,海怪等,与剧情很贴合。本剧有些场面写得很精彩,如姐弟二人在阿伽门农陵前相认,奥氏化装后和克氏的晤面等。合唱队在剧中仍起着很大的作用。

  奥瑞斯提亚为父亲报了仇,然而诅咒的魔力仍未消失:他因杀母而受到复仇女神的追逐。这是《奠酒者》剧末的内容,由此也引出了第三剧《复仇神》 (又译《降福女神》)。在阿波罗的指点下,无处藏身的奥瑞斯提亚逃到了雅典城雅典娜神庙。该剧引人之处在于雅典娜组织的元老院法庭的审判。复仇神称她们之所以折磨奥氏是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奥氏称克氏杀死了她的丈夫即他的父亲,理应当杀。奥氏责问她们为什么不追究克氏的罪责,她们称“她跟她所杀死的男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在激烈的辩论后,法庭举行投票,结果支持奥的杀母行为和反对他的杀母行为的票数一样地多;最后,雅典娜把她自己关键性的一票放在赞成奥氏一边,奥氏得以无罪赦免。这一剧的意义主要在社会学方面。复仇女神是旧的母权制的维护者,赞成血债用血偿还;雅典娜和阿波罗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秩序:父权制。奥氏的被赦免意味着父权制的胜利。

  埃斯库罗斯的剧本均以大团圆结束, 《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最后获得了解放,《埃瑞斯提亚》则以复仇神转化为降福神、光明再现人间告终。这有点不合悲剧精神,却是埃斯库罗斯独特的悲剧观的反映:悲剧应能给人以教益,人间重要的是中庸和谐。

  《埃瑞斯提亚》三联剧结构之巧妙、诗歌语言之精美、笔力之强劲、人物形象之鲜明、想象力之丰富,都达到了化境。正因为此,该剧自古以来就受到好评。

  鼎盛时期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496年,死于公元前406年,恰当雅典的最盛期。在三大悲剧诗人中,他享寿最高,获奖最多 (二十四次),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是三人中唯一在雅典安享天年的。他去世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又起战火,诗人的遗体因此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将军闻讯后特别下令停战,让雅典人放心地把他安葬在阿提卡北部的得刻勒亚附近。诗人的影响由此可见。

  索福克勒斯创作悲剧的时间比较早。自公元前468年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到二十七年后败给欧里庇得斯,其间罕有人能与他匹敌。在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约一百三十部悲剧和“萨提尔”剧。在刚开始创作时,他以埃斯库罗斯为样板,但不久就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悲剧的贡献,首先在于引起了第三个演员。三个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就可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使冲突表面化和戏剧化。在他的剧作中,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加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划人物的有力手段。他赋予歌舞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放弃了埃斯库罗斯惯于采用的三联剧形式,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如埃阿斯当着观众的面自杀,俄狄浦斯在刺瞎眼睛后再度登台。与埃斯库罗斯相比,索斯克勒斯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两人对神都深信不疑,但是埃氏认为神不一定是正义善良的,索比则认为神一定是正义的。埃氏相信命运,《奥瑞斯特斯》就可看作一部命运剧;他把命运看成一种具体的神灵;索氏的命运观则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具有明显的倾向人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命运的并不只是神,而应是人神共主。就剧中人物而论,埃氏的人物一般都是神或传说中的英雄,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索氏的人物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人。两人在戏剧情节的处理、戏剧结构、写作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我们将在下文结合具体作品予以介绍。

  自诗人去世到现在,两千四百年过去了。索氏的作品完整传到现在的只有七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 《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些作品所依据的都是英雄传说,包括底比斯系统、特洛伊战争系统和海克力斯系统。其中, 《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是最能充分反映索福克勒斯创作才能的作品。

  《安提戈涅》所依据材料的来源与挨斯库罗斯的《七将攻忒拜》相同,大致内容如下: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彼此不和,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结果两人同归于尽。克瑞翁以舅父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借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刻斯为叛徒,理由是他“想要放火把他祖先的都城和本族的神殿烧个精光,想要喝本族人的血,使剩下的人成为奴隶”,因而不准埋葬其尸首。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同时露尸不葬,会触犯神明,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尽了亲人应尽的义务。这一剧的结局很惨:安提戈涅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之妻愤而自尽,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在那里叹息。

  从表面上看,该剧反映的是国法与神律之间的冲突:遇到两难境地,应当如何是好?正因为此,西方著名哲学家柏克、黑格尔等说这是正义与正义之争,克瑞翁与安提戈涅都没有错。不过,索福克勒斯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在他的笔下,克瑞翁就像个僭主,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把城邦的法律置于神律之上,刚愎自用,残暴凶狠,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人类最大的灾祸来自愚蠢的行为。”安提戈涅却是一个“不知道向困难低头”的勇士,倔强而富有献身精神:

  我不会因害怕别人皱眉头而违背天条,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惩

  罚。我知道我是会死的,即使你没有颁布那道命令。……我遭遇这

  命运并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如果我让我哥哥死后不得埋葬,我会痛

  苦到极点。……如果在你看来我做的是傻事,也许我可以说那说我

  傻的人倒是傻子。

  该剧剧情不算复杂,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由克瑞翁的禁葬,到安提戈涅的受审,以及海蒙向父亲提出忠告、先知提出警告乃至悲惨的结局,可谓一气呵成。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全剧文字优美动听,堪与以文字见长的埃斯库罗斯相媲美,比如第三合唱歌:

  爱情啊,你从没有吃过败仗,爱情啊,你浪费了多少钱财,

  你在少女温柔的脸上守夜,你飘过大海,飘到荒野人家;没有一位

  天神,也没有一个朝生慕死的凡人能躲得过你;谁碰上你,谁就会

  疯狂。

  曾被亚里斯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也取材于神话传说,内容大致如下:神示说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会死在儿子手里,他记在了心里。不久,王后伊俄卡斯忒生出了俄狄浦斯,他就令仆人钉住婴儿的左右脚跟(“俄狄浦斯”一词在希腊语中为“双脚肿胀的人”,即得名于此),丢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上。仆人可怜婴儿,就把他送给了科任托斯牧人,后转由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因有人骂他是养子,他便跑到阿波罗神庙求问。阿波罗没有告诉他他父母是谁,只说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闻听此言害怕极了,就离家往忒拜方向走去,在路上同一个老年人为争路而发生口角,结果竟把那人打死了,而此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当时忒拜城正闹妖精,俄狄浦斯凭智谋和力量制服了作祟的狮面人身女妖,全城恢复了平静。忒拜人感受他的恩德,就让俄狄浦斯登上空缺的王位,把王后也嫁给了他,而王后就是他的生身母亲!数年之后,已为二男二女之父的俄狄浦斯终于发现自己未能逃脱注定的命数,杀了父亲,又娶了母亲,悲愤欲绝,就刺瞎了双眼,离开了忒拜城。这就是《俄狄浦斯王》所描述的故事。俄狄浦斯退位后,因两个王子年幼,王位暂由克瑞翁摄行。两个王子长大后,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而死,其妹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勇敢地为兄收尸安葬,这构成埃斯库罗斯《七将攻忒拜》和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所叙述的内容。俄狄浦斯本人在离开忒拜后四处漂泊,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最后再展雄风,在科罗诺斯成就了诸般英雄事迹,索氏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即取材于此。

  闲话少叙,我们接着谈《俄狄浦斯王》。该剧结构复杂,剧情发展紧凑、自然。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为什么呢?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城邦才罹受此劫。只有找出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俄斯死在三岔口,伊俄卡斯忒曾提到拉氏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及被杀时间,这一切已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氏的凶手,但俄氏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条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玻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就这样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忒拜而去,这一切都令人心碎:

  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

  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

  浪中了!……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

  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

  解脱之前。

  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被看作命运剧, 《俄狄浦斯王》更被视为命运剧的代表。但是,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 《俄狄浦斯王》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我是按人应当的样子来写作的”,索福克勒斯曾这样概括,确实如此!他所歌颂的都是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安提戈涅是这样,俄狄浦斯是这样,《厄勒克特拉》中的厄勒克特拉、《埃阿斯》中的埃阿斯等也是如此。他们都具有和仇敌或命运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相信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勇于负责,临危不惧,明知事之不可为而为之,这些人物永远值得人们歌颂。

  名扬身后的欧里庇得斯

  古希腊人爱把同类许多人、事连在一起,比如他们传说,埃斯库罗斯曾参加公元前480年反抗波斯侵略的萨拉米之役,索福克勒斯曾在那次战役后的庆祝会上充当少年歌队的首领,欧里庇得斯恰好生在那次战役发生的冬天。这种说法反映出欧里庇得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并不可靠,因为欧氏生于公元前485年与484年之间的冬天。他去世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06年,比索福克勒斯稍早,地点是马其顿。雅典人曾在效外为他立了个纪念碑,碑文如下:

  全希腊世界是欧里庇得斯的纪念碑

  诗人的遗骨在客死之地马其顿永埋,

  诗人的故乡本是雅典——希腊的希腊,

  这里万人称颂他,欣赏他的诗才。

  末一句似乎与欧氏的情况不尽相符。他处在雅典由盛而衰的时期,虽然年龄比索福克勒斯小十五岁左右,却在整个一生中处在索氏如日中天的声名的掩映之上,虽有诗才,且勤于创作,共创作过九十二部作品,但在戏剧演出方面几乎是个失败者;他所处时代把他看作一个臭名昭著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仅仅获过四次比赛的优胜(死后又获得一次)。

  然而,欧氏又是幸运的:他的离经叛道的作品得以在酒神节上演出,就是很幸运的。他在当时的名气虽然没有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大0,但身后的影响却是另二人难以匹敌的:埃氏和索氏均只有七部作品传世,欧氏自己就有十八部作品传至今日。

  欧里庇得斯也算得上是位悲剧改革家,是三大悲剧诗人中最具现代作风的一位。他降低了悲剧的格调,使悲剧更倾向于通俗悲剧结尾剧。在他那里,歌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成为装饰品,对剧情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他所用的语言,具有散文化的趋势,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十分自然。在创作方法上,他有两大贡献,一是写实,二是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这待下文详谈。

  诗人的剧作反映了时代的危机。时值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曾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神,乃至包括希腊宗教在内的整个价值体系都受到了怀疑。欧里庇得斯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曾醉心于哲学,深受诡辩派哲学家罗塔戈拉斯和普洛狄科斯、唯理论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影响,并时常在剧本中传播他们的学说。一方面,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者,另一方面又是个诞生于雅典的伟大的富有想象力的音乐大师。他富有同情心,观察敏锐,智能出众,向往宁静淡泊、深思默察的生活,却因入世太深、洞烛幽微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叛逆的态度。

  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一样,欧里庇得斯也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现存十八部剧作, 《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 《赫拉克勒斯的儿女》、《安德洛玛刻》、《赫卡柏》、《请愿的妇女》、 《特洛伊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海伦》、《俄瑞斯提亚》、 《疯狂的赫拉克勒斯》、《伊翁》、《厄勒克特拉》、《腓尼基妇女》、《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酒神的伴侣》和《圆目巨人》(现存唯一完整的“萨提尔”剧)都是如此。但是,如果说埃氏写的是神,索氏按人应当具有的样子去写,欧氏写的则是本来面目的人。欧氏蔑视神话传说中的神和半神半人的英雄,责备天神邪恶、残忍,制造人间的灾难,而对沉默寡言、不求闻达的普通人,寄予莫大的同情。他戏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是些很接近现实生活的人物。他对女性充满了同情。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三大悲剧诗人都写过以阿伽门农被杀为题材的故事,对于奥瑞斯提亚杀死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为父报仇一事,惟有欧里庇得斯认为不当杀。他不愿把男子理想化,却愿把女子理想化,甚至不容许人们厌恶他笔下最坏的女人。《希波吕托斯》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雅典国王提修斯出外未归,他的后妻淮德拉向他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求爱,因遭拒绝而自杀,并遗书一封给丈夫,诬称她是因遭希波吕托斯的欺辱而自绝于世的。提修斯回来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希波吕托斯放逐,并加以诅咒,结果希波吕托斯在放逐途中惨遭横死。该剧描写的爱是不洁的爱情。诗人一方面认为希波吕托斯对淮德拉的态度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认为淮德拉的生活处境也有不幸之处,她的死同样令人同情。欧里庇得斯有好几部悲剧是有关家庭问题的。《伊翁》写的是私生子的故事,责备男子在外面胡作非为;《阿尔克提斯》写斐赖城国王阿德墨托斯命中注定要短命。命运神告诉他,如果他的亲属中有人愿意替他去死,他就可以长寿。国王因此向他的亲友乃至自己的父母求助,结果是他的妻子阿尔克提斯自愿替他死了,后来由赫拉克勒斯把她从死神手里求回。该剧讽刺了雅典男子的自私自利。 《美狄亚》则更深刻地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痛责了男子的不道德和自私自利。

  善于刻划人物的心理,是欧里庇得斯的一大特点。《希波吕托斯》写变态的恋爱心理,《伊翁》写嫉妒心理,《酒神的伴侣》写疯狂心理,《赫卡柏》写复仇的心理,而 《美狄亚》一剧中的心理描写,可谓到了空前的地步。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上演于公元前431年,当时仅获末奖,但后世公认它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该剧取材于神话传说中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故事。伊阿宋的父亲名叫埃宋,原是帖撒利亚境内伊奥尔科斯地方的国王,后王位被其同母异父兄弟佩利阿斯篡夺。伊阿宋在马人基隆的抚养下长大,回到了故土。佩氏怕他要求恢复依法应由他继承的权力,就打发他到十分危险的科尔基斯去取金羊毛,答应他取回金羊毛便让他登上王位。伊阿宋因此邀请希腊各地约五十位著名英雄,包括奥尔甫斯、赫拉克勒斯等,乘特制的“阿尔戈”号船启程。历经艰辛,他们到了目的地。金羊毛的主人埃厄特斯同意给他金羊毛,但附加了种种要求。在爱上他的埃厄特斯之女美狄亚的鼎力协助下,伊阿宋取到了金羊毛,并携美狄亚回到了伊奥尔科斯。然而,在这期间,佩氏竟杀死了埃宋。为了为父报仇,伊阿宋就让精通法术的美狄亚设计害死了佩氏,随后一起流浪到科任托斯,在那儿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好景不长,伊阿宋贪图权威和金钱,竟然抛弃了对他一片痴情、于他有恩的美狄亚,准备另娶科任托斯国王克瑞翁的女儿。绝望的美狄亚愤而杀取了仇杀的办法,先是害死新娘及其父亲,其后杀死亲生的两个儿子,以令伊阿宋心痛如刀割,使之断子绝孙。其后美狄亚逃到了雅典,再嫁埃勾斯。伊阿宋晚景悲惨,孤独地死在破旧的“阿尔戈”号船板上。剧本主要叙述了美狄亚在遭抛弃后杀死亲生子和克瑞翁及其女儿这一悲惨的一幕。

  《美狄亚》一开始就给人造成了一种紧张气氛:遭到伊阿宋抛弃的美狄亚“躺在地上,不进饮食,全身都浸在悲哀中。”她原是为了跟这个男人出走才背弃了家园的呀!她的眼泪一直流着流着,双目死死盯着地面,同时不肯听朋友的劝告。“她甚至恨起她的儿子来了,一看见他们,就不高兴。”强烈的爱一旦破灭,就会变成可怕的恨:“我一生的幸福所倚靠的丈夫,已变成这人间最恶的人”,“我已经完了,我宁愿死掉,这生命已没有一点乐趣。”然而,女人尽管一向软弱,“可是丈夫欺负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比她更毒辣!”美狄亚要报复!

  我要去惩罚那家伙!从今后他再也看不到我替他生的孩子们

  活在世上,他的新娘也不能替他生个儿子,因为我的毒药一定会使

  这坏女人悲惨地死掉。

  但是,儿子毕竟是自己的血肉。欧里庇得斯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善于刻划人物心理的特长,运用大量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弃妇的恨与慈母的爱的激烈冲突:

  孩子们呀,孩子们!你们在这里有一个城邦,有一个家,你们永

  远离开这不幸的我,住在这里,你们会这样成为无母的孤儿。……啊,

  我的孩子,我真是白养了你们,白受苦,白费力,白受了生产时的剧

  痛。我先前对你们怀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为我养老,亲手装殓我

  的尸首,这都是我们凡人所羡慕的事情;但如今,这种甜蜜的念头完

  全打消了,因为我失去了你们,就要去过那最艰难困苦的生活,你们

  也就要去过另一种生活,不能再拿这可爱的眼睛来望着你们的母亲

  了。唉,唉!我的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拿这样的眼睛望着我?为什么

  要向着我最后一笑?哎呀!我怎么办呢?看见他们这明亮的眼睛,我

  的心就软了!我决不能够!我得打消我先前的计划,我得把我的孩儿

  带出去。为什么要叫他们的父亲受罪,弄得我自己反而受到这双倍的

  痛苦呢?这一定不行,我得打消我的计划。——我到底是怎么的?难

  道我想饶了我的仇人,反遭受他们的嘲笑吗?我得勇敢一些!

  然而,见到了孩子,她的心又摇摆难定:

  快不要这样做!可怜的人呀,你放了孩子,饶了他们吧!即

  使他们不能同你一块儿过活,但是他们毕竟还活在世上,这也好宽

  慰你啊!——不,……这一定不行,我不能让我的仇人侮辱我的孩

  儿!无论如何,他们非死不可!既然要死,我生了他们,就可以把

  他们杀死。命运既然这样注定了,便无法逃避。

  美狄亚深知自己“要作的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罪行”,因而临到终了仍难作决断:

  我的心啊,快坚强起来!为什么还要迟疑,不去做这可怕的、

  必须做的坏事!啊,我这不幸的手呀,快拿起,拿起宝剑,到你的

  生涯的痛苦的起点上去,不要畏缩,不要想念你的孩子多么可爱,

  不要想念你怎样生了他们,在这短促的一日之间暂且把他们忘掉,

  到后来再哀掉他们吧。

  对一位母亲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抉择!“我真是个苦命的女人!” 《美狄亚》一剧中如此细致入微的内心描写,在古希腊戏剧乃至各种文学形式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此,后人称欧氏为“心理戏剧鼻祖”。

  《特洛伊妇女》取材于荷马史诗。它以公元前416年雅典人大肆屠杀米洛斯人为影射对象,叙述了特洛伊人亡国的痛苦,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伊利昂城终被攻克,希腊人除大肆掠夺外,又瓜分亡国的特洛伊妇女:王后赫卡柏被分给了奥德修,她的一个女儿波吕克塞娜被杀献在阿喀琉斯坟前,另一女儿卡珊德拉成了阿伽门农的侍妾,特洛伊主帅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罗玛克去给阿喀琉斯的儿子作妾,其年幼的儿子则在奥德修的倡仪下由特洛伊城楼上扔下摔死。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景象实在令人不堪目睹。从总的说起来,本剧结构较松散,但悲剧的效果十分浓烈:它的情节不是像一般的悲剧那样由顺境转为逆境,而是由逆境转入更坏的逆境。诗人对被侵略者寄予深深的同情,并讴歌了卡珊德拉和安德罗玛克的勇敢精神,显示出她们的爱国之情:

  我们是为祖国死难,这真是一件莫大的光荣!

  如果战争一旦来临,那尽忠殉国的英雄应戴上荣冠,那贪生

  怕死的人才该受耻辱。因此呀,母亲,请不要再为这城邦而悲痛,

  为我的婚姻而悲痛,我自会借这婚事,把你我的仇人害死(卡珊德拉)。

  安德洛玛刻离开海岸时,大声呼唤她的祖国,还向赫克托尔的坟墓道一声永别,“活着受罪倒不如死了好”。剧中的合唱歌写得非常优美,显示出作者的高超诗才:

  如今啊,你的祖国正冒着火焰,这海岸前正放着悲声:有一些妇女在这里呼唤她们的丈夫,有一些在呼唤他们的年老的母亲,还有一些在呼唤她们的儿女,像飞鸟在悲唤雏儿。

  这些合唱歌不断地悲叹伊利昂为什么陷落,是怎样陷落的,给人一种累加的效果。

  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相比,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在开头和结尾也独具特色:开头有开场白,往往叫一位剧中人物首先出场说明剧情 (《美狄亚》中是保姆,《特洛伊妇女》中是波塞冬);结尾时往往以一位天神在云层中出现收场。这两种方法往往受到后人的指责,但是,开场白可以让观众知道剧本涉及什么样的英雄故事,具有取代起解释作用的第一幕的功用。以天神等解决剧尾的冲突完全缺乏戏剧性,但符合古希腊悲剧收场的艺术要求,以减轻紧张气氛。另外,欧里庇得斯作为一个思想家不相信神话传说,但他不得不据此写作剧本,可能因此采用了这种方法。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标志着英雄悲剧告一段落。在他以后,整个希腊悲剧也走向了衰亡。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欧里庇得斯的错。但是,欧里庇得斯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称他是最著名的悲剧诗人,新喜剧著名作家米南德等从他那儿承袭了许多东西。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在古代上演了六个世纪之久,罗马诗人恩尼乌斯翻译过他的《美狄亚》,小辛尼加仿作过《美狄亚》、《特洛伊妇女》、《淮德拉》和 《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琉善、维吉尔、奥维德等从他那儿汲取过丰富的营养。但丁在《神曲》中提到过欧里庇得斯,弥尔顿对他很欣赏,其他许多著名作家,如拜伦、雪莱、布朗宁夫妇、高乃依、拉辛、歌德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古希腊喜剧

  喜剧也是一种重要的戏剧体裁。大致说来,喜剧的主要内容是嘲笑、讽刺丑恶的腐朽的事物,肯定美好、进步的事物。在喜剧创作中,一般是充满了偶然性事件,充满了误会、巧合,手法夸张,台词幽默、诙谐。它的特殊力量是通过笑引起观众对反面事物的鄙视、警觉,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现象的要求。

  古希腊喜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共有两处,一是“下等表演的序曲”,一是西西里戏剧。一般认为,喜剧与悲剧一样源于酒神祭,是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演变而成的;与悲剧相比它较为粗俗 (尤其是在早期),服饰夸张、怪诞,有着一个大的男性生殖器象征,剧中语言也多有粗语。喜剧的中心也在雅典,不过它获得正式认可的时间要晚一些:公元前486年喜剧在酒神祭市祭上首次正式演出,公元前440年左右首次在酒神祭乡祭上正式演出。喜剧演出用的演员比悲剧多一些,一般是三四个,有时还有个别配角,此外是一个二十四人的合唱队。合唱队在喜剧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剧目都得名于合唱队的歌曲,如 《蛙》、《鸟》等。喜剧所用的题材与悲剧大不相同。悲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英勇悲壮的故事为题材,用最严肃的文学形式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藉以提高人的气质,净化人的心境,进而解除观众日常生活中的苦闷;与此相对,喜剧则是以放荡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式的题材,用诙谐、戏谑、机智、揶揄、讽刺等大众化的通俗台词制造笑料,藉以揭露社会的矛盾,启示人生的愚昧,暴露政治的黑暗,而给观众一种超脱现实的轻松愉快之感喜剧所反映的大都是现实生活,剧中的主人公不是神和王侯将相,而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所用语言虽仍是诗,但更接近日常用语,结构也较松弛。由于它有比较自由的创作内容,因而喜剧的创作方法也比悲剧更加自由。

  古希腊喜剧产生于雅典民主政治时代。正因为此,它才可以讽刺政治,嘲讽某些有名的人士,如《云》中讽刺了苏格拉底,《骑士》中抨击了克里翁。当时民主政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在喜剧舞台上,甚至希腊人所崇拜的某些神,也受到大为不恭的对待。但是,喜剧并不否认神的存在,并不攻击民主制度。与悲剧一样,喜剧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成分。

  喜剧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一、序曲:这是叙述性的开场;二、合唱队入场:向观众致词,并发表剧作者的意见;三、对驳场:两位剧中人就剧的主旨展开辩论,一位表示赞成,一位表示反对,第一位发言者总是失败者;四、评议场:所有角色都下场,合唱队长直接向观众讲话,所谈与剧情关系很小,随后是合唱;五、插曲:主要是合唱;六、终曲,它的显著特征是狂欢,结束时往往有放荡无羁的舞蹈。全剧的主题思想主要反映在对驳场。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几乎都由这六部分组成。

  喜剧在古希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后人将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旧喜剧阶段(公元前487—404年)。这一阶段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刺剧,对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哲学及文学艺术等,都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代表作家有克拉提诺斯 (约公元前520—约423年)、阿里斯托芬和欧波利斯(约公元前446—411年)等。克拉提诺斯是最早的一位重要喜剧诗人,作品数量不详,现知名字的有二十七部,在喜剧比赛中其获得过九次大奖。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富于说服力,但有些过于苛刻,“像山洪急流一样,把挡道的房屋、树木和人冲垮”。阿里斯托芬曾在《骑士》中讽刺他嗜酒如命,毁了自己。克氏在次年就以实际行动予以反击。欧波利斯是阿里斯托芬同时代喜剧家中最可称道的一位,是阿氏最大的对手。他至少获得过四次大奖,首次获奖时年仅十七岁。他的作品“优雅”而“富有魅力”,深受当代希腊人的欢迎。令人遗憾的是,克氏和欧氏均无完整的作品传至今日。

  中喜剧是指旧喜剧和新喜剧之间的雅典喜剧。这是一个实验的时期,没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民主政治的衰落,公元前416年不准讽刺个人的法律规定,对喜剧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喜剧很少批评政治,而把重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上,从喜剧形式本身而言,这一阶段比以前有所发展:与剧情无关紧要的评议场不复存在,合唱队的作用明显下降,情节渐趋复杂化,服饰方面也有所改变。在中喜剧作家中,阿里斯托芬是最早的一位,他的《公民大会妇女》和《财神》反映了一种转型。其后著名作家有安提法奈斯(约公元前404—330年)和阿莱克西斯 (约公元前375—275年)等五十余人,但他们的作品几乎全部佚失。

  到了希腊化时期,希腊喜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喜剧阶段(公元前323—263年)。新喜剧坚持了一种自旧喜剧末期发展出来的显著类型,在学习欧里庇得斯悲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这一阶段,合唱队不再起作用,夸张、怪诞的服饰被放弃,仅保留了面具,演员上场时多穿雅典人的日常服装。喜剧的中心仍是雅典,但剧作家有很多来自其他城邦,作品不再具有地方色彩。从题材方面看,过去常见的政治讽刺基本上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日常生活内容,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主角,如走运的士兵、被拐的少女、成功的冒险家、食客、艺妓等,其中许多作品描述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惊险的爱情故事。新喜剧代表作家除米南德外,较著名的有狄菲洛斯和菲莱蒙等,后者作品甚多,曾在戏剧比赛中多次战胜米南德。同中喜剧一样,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佚夫,后人仅能从古罗马改编本和一些纸草残片中略窥其风采。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谈及古希腊喜剧,不能不谈到阿里斯托芬,这不仅是因为传世的喜剧作品主要是阿里斯托芬一人的,而且(主要)是因为他在喜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阿里斯托芬于公元前446年生于雅典,去世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 385年,当时与他交往甚密的哲学家柏拉图曾为他写过这样一个墓志铭:

  美乐女神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

  他们终于发现了阿里斯托芬的灵府。

  他开始创作的时间很早,公元前427年,他以《宴会》一剧首次参加喜剧比赛,就获得了二等奖。终其一生,他共写了四十四部喜剧,得过七次奖。二千四百年过去了,人们仍可欣赏到他的十一部各具特色的作品:《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和平》、《鸟》、《吕西斯特拉塔》、 《地母节妇女》、《蛙》、《公民大会妇女》、《财神》。

  喜剧以批评和逗笑为目的,天纵奇才、想象力丰富的阿里斯托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特长。他的作品多为政治讽刺剧,其锋芒直刺当时一切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战争与和平,社会平等,妇女问题,教育,民主政治等,于嬉笑怒骂中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阿卡奈人》上演于公元前425年,是阿里斯托芬的成名之作,也是现存早最的希腊喜剧。它以公元前431年开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主题,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闹剧,揭示了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主题。

  当今多少事伤了我的心!快意事少得很,……

  痛心事却像海滩上的沙子数不清。

  阿提卡农人狄开俄波利斯今天又碰到了一件“伤了汗毛”的事:他早早来到公民集会场所,准备阐述他的反战主张,却先是发现会场空无一人,其后则被粗暴地赶出了会场。一气之下他出钱八元请人替他自己一家人同斯巴达人订立了三十年的陆海和约。此举触怒了受斯巴达侵扰的阿卡奈人 (合唱队),双方展开争执。狄氏辩称他并不想投靠斯巴达人,他本人也受到他们的蹂躏,但是,“我们遭祸,不能怪这些动了我们公愤的斯巴达人”,因为战争源于三个娼妇,斯巴达人也是受害者。在他的劝说下,一些阿卡奈人由主战转为主和,另一些人则请来主战派拉马科斯帮忙。狄氏和拉氏当场扭打,获胜后就去和伯罗奔尼撒人经商。最后,主战派冒险出征,吃尽了苦头;狄氏则头戴花冠去饮宴,在两位吹双管的女子的陪伴下欢度良宵。从表面上看, 《阿卡奈人》很不严肃,如狄氏和拉氏在台上撒野扭打,堂堂的雅典将军在台上哇哇大叫,一位农民在丢掉耕牛后到市场上去买“和平眼药”,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反战思想:

  我决不欢迎 ‘战争’到我家里来!决不让他跟我同躺一张榻、

  合唱酒令歌!他是个酒鬼恶煞:你喜气盈门,有福可享,他偏来乱

  闯,造下千灾百难,翻倒这个、摔破那个、扒来捣去;你白费口舌,

  三番五次邀请他: ‘坐下来,喝点酒,接过这友爱的杯子!’他只

  有变本加厉,放火烧毁了我们的葡萄园,穷凶极恶,硬是从我们的

  葡萄园里倒掉了酒浆。

  诗人插科打诨,极尽讽刺之能事,提名道姓的著名人物就有克里翁、欧里庇得斯、伯里克利、拉马科斯等。他曾因喜剧《巴比伦人》被克翁控以叛国罪,因而利用一切机会攻击克氏,“恨不得剥下他的皮来给那些骑士作靴底子”。

  《骑士》是阿里斯托芬的另一代表作,也是一部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的精美杰作。该剧剧情如下:一位叫“德谟斯(意即“人民”)的执拗的老人买了一位名叫帕佛拉丁的奴隶作管家,这家伙善于欺骗主人,压迫同伴。众人求诉神示,神示称一位卖腊肠的小贩会把帕氏赶走。腊肠贩勉强担任了打倒帕氏、代他统治雅典城的政治使命。双方当着德谟斯的面展开辩论,腊肠贩控告帕氏欺骗主人,拒绝和谈,侵吞公款,接受贿赂,主张战争,使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在事实面前,德谟斯认清了帕氏的真面目,把他撤换了。腊肠贩在获胜以后变成了一个很正派的人;他把德谟斯煮了一煮,使他返老还童,并把三个象征和约的女子找出来献给他。

  讽刺坏人不致引起旁人的反感,在那些善良的人看来,这事

  情反而值得称赞。如果我要责骂的是一个 ‘闻名’的人,我便不肯

  顺便提起我的朋友的名字。

  诗人以帕佛拉丁寓指克里翁,指责他说谎、伪誓、偷窃、不择手段。他在剧中再次表述了其反战思想,并对民主制度的缺陷进行了针砭:

  德谟斯,你的权力真正大,你像个君主人人怕,可是呀,也

  容易叫人家牵着耍。你喜欢戴高帽子,受欺受骗,老是张着嘴望着

  那些演说家;你并不是没有头脑,只是不知想到那里去了。

  阿里斯托芬自己最中意的作品是《云》。农人斯瑞西阿德斯有个儿子叫菲狄庇得斯。这个年轻人喜欢战车比赛,挥霍无度,令斯氏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斯氏便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所”去学习诡辩术,想用胡搅蛮缠的办法赖掉债务。苏格拉底接收了他为徒,向他谈论自然界的哲学、“动力”、音步什么的,但斯氏年老健忘,脑袋瓜死不开窍,什么也学不会。不过他并不灰心,又回家叫了年轻的儿子来求学。儿子不负所望,利用所学的诡辩术骂走了债主。斯氏高兴极了,就摆了丰盛的晚宴表示庆祝。乐极生悲,父子二人为了饮酒颂诗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儿子竟打了父亲一顿,还强词夺理说打得应当。斯氏在伤心的同时,感受到了诡辩派对年轻人的危害,便跑去烧毁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令阿里斯托芬伤心的是,这样一部精心之作在喜剧比赛中败给了克拉提诺斯的《酒瓶》和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仅仅获得三等奖即末等奖。

  在阿里斯托芬的各个作品中,《鸟》算最为独特的了。两位年老的雅典人珀斯特泰洛斯和欧厄尔庇得斯对城市生活,尤其是城市中的苛捐杂税和诉讼风气非常讨厌,就离开雅典四处漂泊,想找一块可以过上逍遥自在生活的净土。戴胜鸟在听完他们的陈述后,就给他们推荐了好几个地方,但均不尽如人意。因此,珀氏就建议在空中建立一个鸟国,这样既可以像蝗虫那样统治人类,又可以截断祭肉的香气毁灭天神,迫使天神臣服。众鸟一开始表示反抗,后来欣然采纳,因为珀氏说鸟原是世界的统治者,恢复过去的光荣是它们应尽的义务。这个鸟国名叫“云中鹁鸪国”,其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珀氏和欧氏也化作了鸟,成为该国的重要一员。他们赶走了来自人间的投机分子,撵走了神使,最后迫使天神宙斯把统治权交还鸟类,并把巴西勒亚 (王权)送给珀氏作老婆。全剧以帕氏和巴西勒亚的婚礼结束:

  前后左右鸟环飞,欢迎幸福新郎归,

  年少貌美多么好,我们国家好运追,

  鸟类幸福全靠他,唱歌欢迎他回家……

  欢呼胜利大家唱,高高在上乐无疆。

  《鸟》是现存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它想象力丰富,抒情气氛浓厚,在插科打诨方面达到了特出的高度。

  一般说来,阿里斯托芬的各个作品结构都比较松散,安排也不是太精妙,但是,作者通过自己超凡的才能和饱满的精神,赋予各个荒诞不稽的情景以活力,使之变得可信,并进而抓住观众的心。从语言方面来看,阿里斯托芬和其他旧喜剧诗人一样,粗俗言词经常出现,放浪的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他的诗句洗炼传神,抒情性的合唱诗写得非常美,如《阿卡奈人》中的一首合唱短歌:

  来吧,阿卡奈的诗歌之神,带足了火的威力,又强烈、又凶

  猛,来到我这儿,要来势像火花怒放,令人想起一盘小鱼正要下锅,

  有人在调盐加醋,有的人把鱼儿泡泡浸浸,搅出了五光十色,火扇

  一煽,橡树木炭里哄的一阵跳出了火星。请你就这样爆发出来,教

  你的乡邻一齐唱出亮亢激昂的、粗声野心的歌曲。

  再如《鸟》中的合唱曲:

  林中女神呀,啾啾啾,唧唧唧,五彩缤纷呀,同你在幽谷重

  岩之间呀,啾啾啾,唧唧唧,坐在槐树荫里呀,啾啾啾,唧唧唧,

  我的黄嘴唱出神圣庄严的歌曲,颂赞山神山母呀,啾啾啾,唧唧唧,

  好像佛律尼科斯呀,有如蜜蜂采蜜呀,收集起仙乐作出自己甜蜜的

  歌词呀,啾啾啾,唧唧唧!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是俗与雅、轻松与严肃、丑与美的绝妙结合。

  阿里斯托芬在古代就很受人称颂。古雅典人鉴于他在喜剧方面的卓越贡献,称之为“喜剧之父”。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学者十分推崇他的非凡的智慧、尖锐的讽刺和优美的风格。到了近代,他的喜剧作品再次产生广泛的影响,德国剧作家拉辛横仿他的《马蜂》写了《爱打官司的人》,歌德改编过他的《鸟》,其他如斯威夫特、海涅、菲尔丁等也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米南德及其喜剧

  米南德于公元前342年或341年出生在雅典一贵族家庭,死于公元前293或289年。他自公元前321年开始创作,一生共写过一百多部剧作,这些作品有些是为国家节日特意写成的,在庆祝神祗的剧场演出,有些用于在希腊其他城市演出,有些可能从无机会演出。米南德在生前仅获得过八次优胜,并非当时最受人欢迎的剧作家,比同代另一喜剧诗人菲莱蒙要逊色一些。不过,他在死后名声大振,被视为新喜剧最著名的诗人,有些古代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古希腊所有诗人中仅次于荷马者。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公元七、八世纪时封建教会所采取的文化毁灭政策,米南德的作品不复后传。到了本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米南德的一些戏剧,如 《公断》、《割发》、《赫罗斯》、 《农夫》等;六十年代以后,又发现了他的两部完整的剧本《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这也是希腊新喜剧硕果仅存的二部完整剧本。

  米南德的作品最为完整地体现了新喜剧的特征。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是他最擅长的题材,剧作的背景和主要角色都源自希腊尤其是雅典的现实生活。正因为此,后人把他的作品比作“人生的镜子”,并感叹地说:“米南德啊,人生啊,你们俩究竟谁摹仿谁?”他的作品常常带有规劝性质,这与他提倡中庸、平等、宽大、仁慈不无关系。可以说,新喜剧在米南德手里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时值古希腊戏剧日趋衰落之际,有着动人的故事情节、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的米南德喜剧令人如痴如醉,在希腊本土乃至希腊化国家都赢得了不少观众,同时对后来的罗马喜剧产生过无可比拟的影响。

  现存全剧三分之二的《公断》是米南德最著名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个传统的遗弃婴儿的故事:雅典一年轻人卡里西奥斯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娶了已有身孕的潘菲勒。五个月,潘菲勒生下了一个婴孩。卡氏又羞又气,愤而离家,包下了一位名叫哈布托农的竖琴女,却又没有和她同床。一位牧羊人拾到了一个婴儿,送给了一个烧炭人,后者后来向前者索取婴儿的信物,双方发生了争执。潘菲勒之父应邀进行了公断,判决“留给孩子的东西都归孩子”。婴孩的信物是个戒指,哈布托农凭这一线索发现卡氏竟是孩子的父亲。原来,几个月前,卡氏曾在酒醉后在暗中和一不识其面的女子有了私情,而这个女子就是潘菲勒。真相大白,夫妇二人重归于好。该剧人物性格鲜明,全剧结构复杂,剧情进展紧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古罗马戏剧家泰伦斯曾以 《公断》为蓝本编写了喜剧《婆母》,同样很引人。

  《割发》现存一半,是米南德的另一代表作。它所叙述的也是家庭生活内容:科任托斯人帕泰科斯狠心抛弃了自己的孪生儿女。一位老妇收养了女婴,而把男孩送给了米里娜。数年过去了,帕氏和米里娜结成了夫妻,女婴长成了大姑娘,且有了心上人。一日,她在街上遇到了孪生兄弟,正在相互拥抱时为心上人撞见,由此产生了误会,后者一气之下用剑割去了她的卷发。结果自然是误会解除,一对恋人同归于好。

  《恨世者》是米南德早年的作品,主要描写一位老农的孤僻性格及其转变的情况。在这位老人看来,人们都是只为自己,不顾别人,因而他独自经营一点产业,不同别人来往,甚至把妻子也逼走去和她同前夫所生的儿子哥吉阿斯一起过贫穷的生活,只留女儿和一老奴在身边。有一天,老农不慎落到了井里,幸赖哥吉阿斯的搭救才保全了性命。这就使他改变了对别人的看法。他自愿把一半财产分给哥氏,并让他作女儿的保护人,为他物色丈夫。一城市青年爱上了老农的女儿,希望娶她为妻,于是哥氏痛痛快快地成全了他们。这个城市青年请求父亲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哥氏,全剧以两对青年男女的结合告终。从艺术上讲,《恨世者》戏剧冲突不够,性格描写较差,不够成熟。但是,该剧着重阐明了人与人之间首先是贫富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米南德喜剧一贯具有的规劝性质。

  《萨摩斯女子》是诗人成熟时期的作品,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一个叫摩斯基昂的青年和邻家女子佛兰贡私下相好,有了一个儿子。摩氏的养父得墨阿斯有个情妇叫克律西斯,她收养了这个男婴。旅行归来的得氏获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就把克氏赶出家门。经过一番周折,矛盾解除,摩斯基昂和佛兰贡双方的家长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

  米南德的喜剧作品之所以能广为人传颂,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诗歌明白易懂,语言优美。他在剧中舍弃了阿里斯芬托等人屡屡使用的粗鲁词语,以一种新的风格进行创作。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米南德的二段诗歌:

  一、《我亲爱的土地》:

  你好,我亲爱的土地,多年之后重见,我要拥抱你。当我望

  见我的家乡的时候,一切地方我都不看重,只看重这地方,因为在

  我看来哺育我的地方是神圣的。

  二、《技艺给有安慰》:

  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没什么比一门技艺会给人更好的安

  慰,因为当他一心钻研那门技艺时船已不知不觉越过了重重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