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十六世纪的法国,以中世纪市民阶级为前身的资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益发展,已经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能够影响封建朝廷的政治。他们在政治上,势必早晚要和封建势力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这种倾向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用法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意义,本来是指重新研究和宣扬古杀腊、罗马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史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但实际上,法国的文艺复兴的意义已远不止此。因为当时指导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则表现为:用人性反对神权,用革新思想反对宗教教条,用个人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用理性智慧反对迷信和蒙昧,用博学和对经典的历史直貌的恢复以取代伪科学、伪知识以及愚腐落后的观念。因此,发生于十六世纪法国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始向封建意识和教会神权发动进攻,为日后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扫清道路。

  由于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所以,十六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就成了文艺复兴思想——人文主义在文学上的全面反映。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继承了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反封建精神,把它从自发状态提到比较系统的思想意识的高度。此外,近代文学的各种体裁:如长短篇小说、抒情诗、戏剧、散文等,在文艺复兴前期都有所发展。总之,人文主义文学不仅思想内容崭新,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亦丰富多样。

  一、激进的人文主义文学巨匠——拉伯雷

  拉伯雷(1494?~1553)是十六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毕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巨人传》,代表法国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正像但丁《神曲》露出它最初的曙光一样。如果说,《神曲》像一首悲愤诗,那末《巨人传》就像一篇批判檄文。它充满一种饱满的战斗精神,它的锋芒指向腐朽古老的制度,不仅要把它打垮,而且要在那废墟上,建筑起一座新的、壮丽的广厦。而且这座广厦不是像但丁那样是在虚无缥渺的天堂,而是建立在现实人间的土壤上。

  拉伯雷生于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他的父亲是有钱的法官。希农城号称“法兰西的花园”,拉伯雷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拉伯雷天资聪颖,生性好动。他讨厌学校那些枯燥乏味的功课,放学后,常跟小伙伴们到山间乡野扑蝴蝶、钻山洞。恬静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村习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终身难以忘怀。

  拉伯雷的父亲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修士,十几岁时便将儿子送入离家不远的塞乃村寺院中受教育,研习拉丁文和经院哲学。拉伯雷勤奋好学,对文学、法学、医学、哲学都很感兴趣。他尤其具有学习语言的资质,通过各处正规练习,系统锻炼记忆,很快便熟悉了教会的拉丁语。二十岁左右在圣方济修道院当修道士。在这所修道院里,拉伯雷结识了皮埃尔·拉米。这位修士为人耿直,性情开朗,且是个古希腊文化的崇拜者,并与当时已名气鼎盛的人文主义者吉约姆·布代交往甚密。他俩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常常在一起切磋古籍精义。

  拉伯雷的广博学识和有选择地跟一些知名人士的密切交往,招致保守派的歧视与迫害,没收了他的全部希腊文书籍,并对他实行惩治性的禁闭。这种触犯人的尊严,扼杀个人自由的粗暴行为,激起了拉伯雷对教会的怨恨和愤概。通过这次事件,使拉伯雷更加成熟起来。他痛切地感到,文人学士无非是权贵人物的人质,他们的学识能否得到发挥,他们的财产乃至人身是否获得安全,全赖某些大人物的兴趣。要在这个循赃枉法、暗无天日的社会中求得立身之地,就得寻求强有力的保护。似此,拉伯雷转到本笃会圣彼得修道院。院长若弗鲁瓦是一位爱好古典主义的开明主教,他十分看重拉伯雷的才学,便聘他为自己的私人秘书和他侄儿的家庭教师,并带拉伯雷往属下各修道院视察。从此,拉伯雷走出修道院的四壁高墙,摆脱单调乏味的经课,不仅呼吸到大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气息,而且感受到思想交往的自由空气。在这段期间,拉伯雷不仅与文人学士和知书识墨、深谙教会罪恶的教士有来往,而且广泛接触了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人、法院书记、农场主、农夫等各色各样的人物,了解到封建法律制度的黑暗内幕和经院教育对人性的摧残,从而促使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渐趋成熟。

  1528年以后,拉伯雷遨游法国中部各大名城:波尔多、图卢兹、布尔热、奥尔良,最后到达巴黎。这次遨游,使他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理视野和理智视野,不仅看到了“黑暗的力量”,而且意识到了“摆脱了峨特式的黑夜,我们的眼睛迎着太阳的明亮火炬涨开了”。这时于他日后《巨人传》的写作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酝酿和创作素材的准备。

  1530年,拉伯雷进蒙比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六个星期就毕业了。这很可能得益于他平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此外,他娴熟掌握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也帮了他很大的忙。在实习期间,他直接根据希腊文原文,雄辩地阐述了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医学格言》和古罗马医生盖论的《小医术》,使在座的听众无不为之叹服。次年,拉伯雷便在里昂罗讷河圣母堂医院当医生。据他的朋友多来说:“拉伯雷是医学的泰斗,他能够把死人从坟墓门口唤回来,使他们重返于生命。”可见他在医学上的造诣之高和医术之精了。

  当时的里昂是人文荟萃的名城,名流学者毕集的地方,也是当时出版事业的中心。拉伯雷一面行医,一面开始从事文艺创作。拉伯雷这时从书坊间读到一本无名氏的民间故事畅销书《高大硕伟的巨人卡冈都亚大事记》,受到启发。他就也写了一部《巨人卡冈都亚之子,狄波莎德王,十分有名的庞大固埃的可怖而骇人听闻的事迹与勋业纪》。宠大固埃是民间故事里的海鬼,传说当人们熟睡之际,他把盐撒在他们的喉里,让人们醒来时口渴难当。可在拉伯雷的小说里,海鬼变成了贤明的君主,他身躯硕大无朋。出世的时候,从他母亲肚子里一连跑出来六十八匹骡子,背上驮着海盐,以此表示他的来历。作品在荒唐滑稽的外表下,掩藏着极端辛辣的讽刺。拉伯雷在书里猛烈攻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经院哲学及其支柱巴黎神学院、法院和教会等;对于文艺复兴的新精神,则颂扬备至,并热烈欢呼古语文、古典籍的重被发现和研习。拉伯雷将自己极其大胆的革新派思想,隐藏在无穷无尽的粗言俚语中。并且用人的原名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十六个字母颠倒排列的笔名 “亚尔戈弗列白斯奈埃”。这部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爱好,出版者在一个月之内所销售的数量竟超过九年所售“圣经”的总数。但它却惹起了卫道士们的愤怒,认为这部小说“淫秽”被禁止出售。正是这部小说的问世,使拉伯雷如他作品中的巨人一般屹立于文坛,从而揭开他从事文艺活动的新的一页。这部小说后来被列为《巨人传》的第二部。

  1533年,拉伯雷跟随大主教杜伯莱出使罗马,游览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意大利,访问了许多名人和古迹。拉伯雷在这闪灼着古代文化的璀璨光辉的古城里,激发了他的无比热情和极大好奇,竟使他对考古学发生了强烈兴趣。次年返回里昂,他发表 《巨人传》第一部《庞大固埃之父、巨人卡冈都亚十分骇人听闻的传记》,说明卡冈都亚是这部作品中的英雄。此人身躯高大,食量过人,他降生之时,是从他母亲左耳朵里出来的。但是巨人的身心和智慧都发展到平衡和谐的顶点。作者在书中除宣扬他的重实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方法外,又一次对经院哲学、教会、修道院、法官和教育机构,发动了更猛烈更大胆的攻击。此书出版后又受到神学院的追究。

  1537年拉伯雷重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里昂用一具被绞死的犯人尸体作人体解剖,这在当时是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不怕触怒教会的非常大胆的举动。这时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的学问包罗当代许多学科: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医学、植物、音乐、法制、教育、古经文,成为恩格斯所说的 “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时代的巨人”。1545年,拉伯雷的小说第三部 《善良的庞大固埃的言行第三卷》,第一次用医学博士拉伯雷的真名发表,并在扉页上,给纳瓦尔王后玛格丽特·德·瓦洛亚题了这样一篇献词:

  深奥、崇高、入迷的心灵,

  只知望着你的来处、天庭,

  撇开尘世的身躯,

  你那和谐的外形,

  生活神秘,专事修行,

  弃绝情感,一切无动于衷,

  难道你就不愿意走出

  你那神圣的、永远不离开的城堡,

  下来看一看善良的宠大固埃

  有趣的言行录的第三部?

  玛格丽特,素以保护人文主义者著称。拉伯雷之所以在扉页上写了这篇献词给这位王后,其同意无非是让她为自己的作品作后盾,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以防保守势力来找麻烦。第三部主要叙述庞大固埃已几乎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认识了朋友巴汝奇,并在此人帮助下击败了巨人军首领“人狼”。在打败敌人之后,巴汝奇动了家室之念。于是他们遍访诗人、木士、哲人、神学家、医生、女巫、疯子,从这些人口中引出无穷无尽的滑稽对话和笑料,反映当时社会上关于妇女问题的混乱思想。由于字里行间仍喷射出批判的火焰,从而招致神学家们的嫉恨,连玛格丽特也帮不上忙,小说再次被列为禁书,出版人被樊毙示众,拉伯雷自己也逃到帝国边城梅斯避难。

  1552年,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第四部出版。小说讲述宠大固埃和巴汝奇为探讨结婚的利弊,远涉重洋,寻访神瓶。小说继续讽刺罗马教廷。这部作品跟头三部遭受的厄运一样,出书后不到两个月,索帮神学院便将它列为禁书,并撤销拉伯雷担任还不到两年的本堂神甫之职,并传出他被逮捕入狱的消息。1553年四月九日,这位反封建反教会的斗士病死于巴黎。

  在拉伯雷逝世后九年,以他的名字发表了第四部的续篇《钟鸣岛》,小说描写钟鸣岛上钟声不绝,住着羽毛不同的各种鸟类,名为僧侣鸽、修士鸽、主教鸽等,说明作者的矛头是指向教会的。宠大固埃继续航行,又经过许多岛屿和国家,见过各式各样的奇人异事,最后到达神瓶岛。神瓶岛的启示是一声清晰的“饮”。据法朗士的解释,是请你到智慧之泉上,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就是全书精神的总结。两年后,包括《钟鸣岛》十六章的《巨人传》第五部全部出齐。

  拉伯雷的一生是:被迫害、被毁谤,颠沛流离,受到各种可怕的威胁的一生,但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扼杀他的天才,阻止他走向真理。而他倾注 20年心血创作而成的《巨人传》,既非消遣小说,也不是《疮科大全》,而是一部抨击时政、针砭流弊的具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意义的讽刺文学经典。因为《巨人传》表现了对“人”的尽情讴歌。主人公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这两代巨人,他们不仅形体魁伟,食量过人,力大无比;而且他们品德高尚,智慧超群。无论他们是在保卫国王的疆场上,还是在风云多变的旅途中,他们都能凭借奇智大勇或超人的力量轻巧取胜。对生活,他们永远乐天自然,纵情享受。对教会,他们的行为极为不恭,极尽揶揄、讥诮之能事。卡冈都亚一脚跨上神圣的巴黎圣母院钟楼,解开裤子撒尿,并将教堂大钟摘下当马铃摇,真可说是大天神权威风。巨人的形象,表面上荒延不经,实际上则充满人的自豪、自信的精神表现,更是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价值的本色绽露。

  《巨人传》通过两代人的活动和经历,广泛地揭露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恶行劣迹。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导致侵略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巨大的灾难。“穿皮袍的猫”的法官身上挂着张开口的借袋靠贿赂打发时日,它们的法律好比蜘蛛网专捕小苍蝇,不敢招惹大牛蝇。压榨机式的税收制度专门榨取民脂民膏。教会更是万恶之源,比瘟疫还更加使人害怕。“瘟疫不过害人肉体,然这些骗人的东西却毒害人的灵魂”。教皇则更是“对世界的一个威胁”。作品特别突出了教会教育制度的陈腐,揭露其愚民政策是如何窒息人的美好天性。

  《巨人传》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境界。它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为约翰修士建立的“德廉美修道院”。这里不奉行禁欲主义,男男女女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人平等相待,任何人都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里可以公开相爱,可以自由致富,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修道院只有一条院规:“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这正体现了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实际内容。

  总之,人文主义理想贯穿小说始终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卡冈都亚一出生,就张开嘴巴要“饮”,最后,宠大固埃找到“神瓶”得到的启示也是要“饮”,首尾呼应,一线始终。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拉伯雷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是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的概念的……拉伯雷以天才的想象和巨匠的概括,创造出英勇人民的肖像,把他们推到历史舞台口,预言了他们的伟大的未来”。

  《巨人传》之所以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的高峰,首先是由于作者知识渊博,才气纵横。为了表现这些巨人,整个小说的行文风格是大气磅礴,奔放不羁,它本身就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品质和个性以及精神风貌。其次是小说以幻想和写实的手法,广泛地反映了十六世纪上半期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饱含浪漫主义激情,又富有人间社会的真实图景。尤其是作品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小说以夸张、讽刺、滑稽,把生活中的巨大矛盾加以本质的概括,从逗笑、取乐的故事情节中揭示深刻的社会内容。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语言丰富、粗犷、诙谐而具有表现力。艺术结构有较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小说没有中心事件,故事背景亦变换频繁,虽由许多故事串连,然作者始终将人物和事件当成故事之间的连接线索,使一个故事既有起讫、各自独立,然全书又成为整体。整个小说围绕一个中心思想:通过描述巨人们的成长和丰功伟绩来热烈赞美人的力量、人的智慧,显示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在长篇小说的初创阶段,也还是要有高度的艺术匠心的。

  拉伯雷倾注二十年心血创作而成的《巨人传》,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于一炉,辛辣地嘲讽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整个天主教会,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严厉谴责了封建君主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热情歌颂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全面阐述了他理想中的君主制度以及教育和社会结构,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泼辣,使历代读者为之倾倒。这部作品不仅确立了小说这种体裁在文学上的地位,而且成为讽刺文学的经典,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拉伯雷的确是激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巨人。

  二、“七星诗社”的两大才子龙萨和杜倍雷

  “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诗人组成的一个诗人社团组织的称谓。“七星”,顾名思义,是七位诗人的誉称。由龙萨、杜倍雷、巴依夫、蒂亚尔、佩勒蒂耶、若代尔、多拉等人组成。龙萨是七星诗社的领袖和中心人物。就成就而言,以龙萨和杜倍雷最具影响。前者被誉为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后者则发表了 《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篇宣言而闻名,对法国诗歌的革新有很大的贡献。七星诗社是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影响的一种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它在当时的法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龙萨 (1524~1585)既是七星诗社的领袖,又是当时文坛的坛主。他出身贵族,从少年时代起,就出入宫廷,给王太子当侍童。后因病听觉失灵,改变他从事外交和军务的志愿,决定写诗成名,荣获荣显地位。他曾刻苦学习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知识,并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借鉴,来革新法国诗歌。1550年发表的《颂歌集》,一举而震动诗坛,使其声誉大著。

  龙萨的传世之作都是他的爱情诗:《龙萨的情歌》(1552)、《情歌续集》 (1555)、《情歌再续》(1556)。特别是年已五十岁的龙萨写给他新爱恋的爱兰娜姑娘的情诗《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被认为是他的情诗中最佳诗作。当你到了垂暮之年,

  夜晚,你在烛光之下,

  坐在炉火旁,边理线边纺纱……

  那时我已长眠地下,

  成为没有形骸的幽灵,

  休息在姚金孃的阴影下;

  而你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妇人,

  怀念着我的爱情,

  悔恨自己的不就自大。

  要生活啊,

  信我的话,

  别等待明天,

  就在今天采摘生命的玫瑰吧。

  也许这首情诗,会被人认为音调哀怨凄凉,感情低沉忧郁,但却是真情流露,情真意切。龙萨不愧为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他的情诗发自心底,坦率、真诚。特别是格律工整,词藻典雅、华丽,感情委婉、深沉,美学品味高雅,确是心曲的剖白。他虽承袭了中世纪宫廷诗风,然在文采方面有所创新,给当时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龙萨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写诗的桂冠诗人,但是他的诗歌在西欧各大国的宫廷中却传诵一时。比如他的《致卡桑德拉》:

  乖乖,让我们去看看那玫瑰,

  早晨,他迎着朝阳绽开艳红的裙,

  看看今晚是否失去了那红裙的皱褶,

  以及和你肤色一样的青春。

  唉!乖乖,你瞧,

  转眼间它已花瓣缤纷,

  唉,唉,它的美艳已萎归黄尘!

  噢,大自然是它残忍的后妈,

  这样美的一朵花儿呀。

  只从早晨开到了黄昏。

  乖乖,相信我的话吧,

  你正值这鲜花盛开的年龄,

  又被这绿色的新叶陪衬,

  采撷吧,快采撷你的青春,

  否则,它就象这玫瑰花一样,

  衰老将使你的美艳变成灰烬。

  在这首表达对意大利的姑娘卡桑德拉的情诗里,不免有短暂的人生之叹,然却是发自肺腑之言,这和我国的“花开堪折直害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龙萨的情诗之所以为近代人接受,是由于它体现了个人思想的觉醒,后世读者读他的诗,无丝毫隔膜之感,这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杜倍雷 (1522~1560)虽出身贵族,然自幼父母双亡,“受尽凌辱”,青年时期“在黑暗的年月里度过”。他学过法律。1547年结识龙萨后,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的《橄榄集》(1550)中的许多小诗,虽也表达了人生短暂、须珍惜自己的青春和及时行乐的思想,然在这种极为简朴、优美的抒情诗里,深含着蒙田的深刻的怀疑主义的思想影响。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对中世纪以来战乱频仍的岁月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宗教中虚伪的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的反叛与抗议,表现了对自身意识的新的觉醒。《橄榄集》与龙萨的爱情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与龙萨的共同思想基础。

  杜倍雷于1558年发表的《村戏集》里的《扬麦农民的愿望》又表现了另一番情趣:它描写农夫在扬麦时对轻风的絮语:

  用你温柔的呼吸,

  吹拂着这片平原,

  使这儿凉风习习,

  而我扬着麦子,

  冒着这炎炎烈日。

  尽管是短短的几句小诗,却把扬麦农民的愿望表现得恰到好处。也许由于杜倍雷的遭遇没有龙萨那样“一路春风马儿蹄”吧。所以,在《橄榄集》之后,他写出了《村戏集》这类反映劳苦大众农田生活的小诗。也就是说他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扩大了视野,思路产生了变化的产物,这又是他与龙萨的不同点。

  杜倍雷的贡献在于:1549年,他发表了有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代表七星诗社的主张。这篇宣言是由诗社的诗人共同商议、推杜倍雷执笔撰写的。宣言的要旨如下:认为法兰西民族语言完全可以与希腊、拉丁语言媲美,完全可以用法语写出文学杰作,不过需要设法使法语更加丰富多采;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至少在诗歌方面,但不主张单纯地翻译古代作品;在法国流行的各种诗歌体栽不值得保留,应当代之以古代诗歌格律;一个诗人不但要掌握写诗的技巧,而且必须具有受之于天的灵感。

  应该说,这篇宣言中的论点:主张用法兰西语言,而不用拉丁文写诗,认为吸收民间语言可以使法语更加丰富,这在当时是有着显著的进步意义的。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流派的宣言,七星诗社同仁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使法语的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进展,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而语言的统一,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又是起了多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使这种已被埋没的诗体、成为法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他们的功劳。

  诚然,七星诗社的诗人们大都出身于贵族,与宫廷关系密切一些,思想既不如拉伯雷的激进,也赶不上蒙田的深刻。但他们的在诗歌革新上,在诗歌创作实绩上,在语言规范化上,倒也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许多树桩打基的扎实工作,这就是七星诗社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前期的其它作家

  在文艺复兴前期的法国文学界,除拉伯雷、龙萨、杜倍雷等人之外,还有马罗、阿米欧、拉贝、玛格丽特·德·纳瓦尔、德佩里昂·杜巴尔杜斯等知名作家。

  马罗(1496~1544)是法国第一位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而有所成就的诗人。“修辞派”宫廷诗人让·马罗之子。自幼熟读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中世纪文学名著。他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1526年,因在四旬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狱,写成著名的讽刺诗《地狱》,把夏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法官比作冥王,对黑暗的司法界加以抨击。

  马罗的诗作以讽刺诗针砭时弊,特别是指责教会的反动、贪婪和腐化,最富有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比如用诗简形式写成的《讽刺诗》四首(1532)嘲讽僧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伤风败俗,腐化堕落,并指出教皇是“大土地所有者”。短歌《修女》更是把矛头指向教会:“我询问她,她叫苦不迭,悔恨万分,这些我都明白,可怜的人儿多想过另一种生涯,走出这修道院吧。在这密密的面网下露出惨白的颜色和一副受尽煎熬的面容,而丝毫没有爱情的润泽。于是我说,我吃过这个苦,在那儿要失去多少东西啊,走出修道院吧!”诗人通过对一位修女的刻划,谴责了天主教会的修道生活。马罗的讽刺诗简洁明晰,剪裁有致,具有幽默感和民歌节奏,而且保持了法兰西诗歌语言的纯洁。

  拉贝(1524~1566)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的女诗人。父亲是富有的绳索制造商。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娴于骑术、剑术,喜欢冒险。据传十六岁时曾乔扮男装跟随王室军队出征。后与一富有绳索制造商结婚。她在里昂家中组织文社、招待社会名流和文人学士,因称“里昂派”。她写有一部散文体谈话录《疯狂与爱情之辩论》。主要诗作有三部哀歌和二十三首十四行诗,1555年以《里昂路易丝·拉贝作品集》为名出版面世。诗作以歌唱爱情为主要内容,感情真挚细腻,其中有些诗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玛格丽特·德·瓦洛亚 (1492~1549)系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即拉伯雷在《巨人传》第三部扉页上给纳瓦尔王后的献词的人。她素以保护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而著称。她喜爱文学,曾依照意大利著名作家薄加丘的《十日谈》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集《七日谈》。小说主要讲述五对贵族青年男女因洪水泛滥被隔一处,相互约定每人每日讲一个故事。小说未写完,只有七十二篇。其中如《罗兰蒂娜》是述说一位贵族少女恋爱故事:她敢于面对其父及王后的干涉,表示对自己恋爱行为“绝不后悔”,表达了反对封建婚姻束缚,争取自由恋爱的人文主义思想,全书以情节较为委婉动人见称。

  德佩里昂(1510~1544)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曾任过玛格丽特的秘书。 《新的娱乐和愉快的谈话》是他的重要作品。作者描述了宫廷中从国王到大臣的狡猾、毒辣以及他们的堕落行径。全书对无知而狡黠的法官,学究气的律师,施行江湖骗术的医生,大吃大喝的教士进行了讽刺和嘲笑。比如讥刺教士:“你们到处许愿,对所有的人都说得天花乱坠,但你们聚在一起开教务会时,却像你们喝的清汤一样。”

  杜巴尔杜斯 (1544~1590)在龙萨诗人全盛时期登上诗坛。他的《创世周》 (1578~1584)诗篇中,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他的欢乐,人是他圣洁的形象,他爱他的作品,是因为他热爱人类。”虽然诗篇描绘的是上帝在一周内创造天地万物的故事,在这样的宗教性的故事里,作者也喷发出他对人的讴歌。

  四、著名的散文大师——蒙田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极负盛名的散文大师和思想家。 (又译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出身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蒙田曾当过十五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过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为《随笔集》或称 《随感录》,共两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经蒙田修改增订的《随感录》第二版和新著《随感录》第三卷问世。直到逝世前不久,作者仍继续修订他的著作。1595年,经过作者生前修订过的《随感录》第三版出版。

  《随感录》三卷共一百零七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有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但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作者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汇贯通,形成其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作者在《随感录》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比如第一卷第八章 《论闲暇》,讲他写《随感录》的动机;第十九章《讲哲学,就是学死》,谈作者的人生哲学;第二十七章《论友谊》,歌颂他和拉·布厄西的友谊;第二卷第十章《论书籍》,评价他所读的书;第十七章《论自大》,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第三卷第三章《三种交游》,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第九章《论虚荣心》,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第十章《论善用意志力》,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上述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在《随感录》里著名的最长的一章是第二卷第十二章《为雷蒙德·塞朋德的辩护》。在这一名章中,蒙田纵览古今,发现理性因人因地而异;道德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没有一定标准;科学则充满无知、错误和矛盾;最后归结为怀疑一切,得出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

  蒙田认为人性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随感录》另一重要篇章则是第一卷第二十九章《论儿童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使儿童身心健全,而且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判断力。

  《随感录》作为一部散文著作,可谓是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纯真性情。比如他谈到儿章要博取众长,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是这样写的:

  蜜蜂这里那里去撷采花蜜,但后来把它酿成了蜂蜜,这就完全是它们自己的东西了,再也不是百里香竹和唇形香草了。他就要这样把那些取自他人的断章残篇,经过改造和融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即他的判断力。

  这断话可以看出蒙田的散文风格: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无丝毫学究气,善用比喻,富有形象性。可以这样说,这段谈儿章学习要博取众长的文字,是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鲜明的形象,贴切的比喻,同作者的见解融于一炉,紧紧地结合于一体,这就是蒙田的散文风格。

  《随感录》作为一部思想著作或一部哲学著作,它的贡献有二:

  1.蒙田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震聋发馈的口号:“我知道什么?”在这里,哲学家不仅怀疑别人,怀疑民世界,而且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因为面对一个发展着的世界时时处处都感到耳目一新,深深感到自己知之甚少或根本无知。其实真正的无知是认为自己还知道点什么。文艺复兴时,自然科学、神学和哲学以及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巨子们之所以对旧有的一切观念产生怀疑,主要是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新的思想来审视旧有的一切。蒙田的怀疑论的提出,反映了人类走向成熟的一种文化心态,因为怀疑是人类大步启进前的一种瞬间的踌躇和神思。

  2.蒙田对以往成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和观念提出大胆怀疑的同时,主张意志自由和意识独立:正如蒙田所说,人应该有雄心,即使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但又要不为这种雄心所制约。面对一切体制和利益,人应该保持他个人意识的主权和自治,做自己的意志的主人,而不做他人意志的奴隶,他的原则是:到你想到的地方去,做你想作的事情,按照作的意志去组织自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蒙田的思想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思想的萌芽,蒙田思想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充满理性的光明世纪的来临。所以说,蒙田怀疑论的提出,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

  综观文艺复兴前期的法国人文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处在思想革命前期的一种新兴的文字。反封建、反教会为其主要使命。从贡献上看,它创造了现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别是:生机勃勃,豪迈奔放,气势雄伟,不拘形式。也正是这些特点的延伸,使得文艺复兴后期的文学形成一种 “奇崛”(巴洛克)的文学风格。从而至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中叶,流行一种“巴洛克”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