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文主义作家

  约翰·洛依希林

  洛依希林(1455—1522)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者,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对希伯莱文尤有艰深的研究。在十六世纪初,在洛依希林与心胸狭隘的经院派神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509年,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普法费尔克伦呼吁焚烧犹太典籍。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洛依希林和一些学者的抗议。普法费尔克伦在1511年写了一篇文章《手鉴》为自己辩护并对洛依希林进行攻击。洛依希林为此写了一篇题为《眼鉴》作为回答。由此他招致了科隆大学的神学教授和教会的围攻,他们企图将他送上宗教法庭。对洛依希林的威胁意味着人文主义面临的巨大的危险,如果他被判为异教徒,那此后的任何新思想都会以不同的借口被判为异端。于是许多人文主义者联合起来,发表了支持洛依希林的书信。1514年洛依希林把这些书信、声明汇集成册,冠以《著名人士书简》加以出版,在1519年又出版了续篇《知名人士书简》。洛依希林的支持者在1515和1517年又分别编纂出版了上下两部《蒙昧者书简》。上部的主要作者是克罗图斯·鲁比亚努斯,下部的主要作者是乌尔利希·封·胡腾。两部书的作者以不学无术的蒙昧者的口吻,装做是经院神学家和教士的身份,用拙劣而夸张的文风给洛依希林的攻击者、科隆神学家奥·格拉齐乌斯写信。表面上是控告人文主义者对神的种种不敬和亵渎,实际上是对中世纪神学和宗教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抨击。例如,一个人想当教士,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害了不治的相思病。于是他写信向格拉齐乌斯求教,因为格拉齐乌斯说过,他写有一本可以博取任何女人欢心的小册子。

  洛依希林不仅是一个有很高造谐的语言学者,他在1496和1497年还分别用拉丁文写了喜剧《塞尔求斯或者笨蛋》和《排戏或者汉诺》。在前一部作品里他鞭挞了僧侣的愚昧,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后者是一部类似法兰西闹剧的作品,它讽刺了法官的昏庸,这部戏给作者带来了声誉,成为人文主义戏剧的典范。埃拉斯慕斯·封·鹿特丹

  埃拉斯慕斯·封·鹿特丹 (1466—1536)是欧洲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出生于鹿特丹,是一个牧师和医生女儿的非婚生子。他是一个荷兰人,但他的活动和著作对德国的影响甚大。他于1509年用拉丁文写就的《愚蠢颂》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里有一个名为“愚蠢”的女人,她在台上发表演说,竭力夸耀自己的愚蠢,声称,如果所有人的思想、行为、要求,不归结于愚蠢,不是以自私自利、自欺欺人、傲慢虚荣、沽名钓誉的面目出现,那这个世界就根本不会存在。作者在作品里对教皇、牧师的愚昧无知、堕落腐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封建领主的恶狠好斗加以猛烈的抨击。《愚蠢颂》这部作品由于对真理的热爱、对生活观察的深刻、富有形象感以及犀利的讽刺和会心的幽默而在世界文学中占一席之地,给作者带来了声誉。埃拉斯慕斯除了这部《愚蠢颂》以外,还写有《亲切的谈话》(1519)。

  埃拉斯慕斯的作品对德国的宗教改革起了有益的作用,但他本人却不是一个有战斗精神的革命者,他的性格和他对宗教改革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他私心重,追名逐利。在《蒙昧者书简》中,他的同时代人就说过:“埃拉斯慕斯是一个为己的人。”他对路德的宗教改革采取拒绝的态度;当胡腾参加骑士起义失败后前往瑞士投奔他时,他拒绝接纳。他的这些行为受到同时代人的批评。

  乌尔利希·封·胡腾

  胡腾 (1488—1523)是德国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最热情最富有革命精神的战斗者。他生于富尔达的一个没落的骑士之家,曾在科隆、爱尔福特、莱比锡等地的大学学习。1515—1527年他先后去意大利,在罗马、波罗尼亚攻读法学。返国后进行反对教皇的活动。他认为教皇是德国一切灾难的根源。1521年他参加了骑士济金根领导的骑士起义,失败后逃到瑞士,受到瑞士人文主义学者茨温格利的保护,不久即客死苏黎士湖上的一个小岛。

  胡腾是德意志民族思想的先驱者,他的活动和斗争都是为了德意志祖国的自由和解放。他用这样的话来表明他的志向:“我为之战斗的不是荣誉,不是财富,不是为了统治,我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把被强力剥夺掉的自由还给祖国。……我想到的总是自由,我衷心渴望是及时地为祖国服务。”胡腾的文学活动是他进行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的组成部分。《蒙昧者书简》下部大都是由他撰写的。

  胡腾还写过多篇讲话、对话体的文章以及一些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胡腾以一个革命政论家的姿态,抨击了宗教、领主、贵族们的残忍、野蛮。在①题为《法拉利斯主义》的对话里,胡腾让希腊神话中的使者麦尔库尔把镇压

  “穷苦康拉德”起义的刽子手威腾堡公爵领入地狱。在那里他遇到历史上的一些暴君,如梯伯留斯、卡利古拉、尼禄等人会面,并向他们求教。

  胡腾的语言准确有力,通俗易懂,力求形象具体,他把“诚实,不务浮华”作为自己写作的信条。他用拉丁文和德文写的著作在民间流传很广。塞巴斯蒂安·勃朗特

  1494年在巴塞尔出版了一部题为《愚人船》的讽刺作品,这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是人文主义作家勃朗特。

  勃朗特 (1457—1521)出身市民阶层,在巴塞尔大学攻读法律,后来成为该校的法律教授。1500年他返回故乡斯特拉斯堡,成为高级官员。他深受马克西米连一世的赏识,被授予皇家顾问的职务和法尔茨伯爵的头衔。

  勃朗特的政治态度和宗教观点是保守的,他墨守经院学派的陈规陋习,对科学和进步持怀疑态度,对同时代接近人民的文学保持距离。然而他在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却与他的这些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主要作品《愚人船》是一部对时代的批评和讽刺的总集。在一艘船上乘有一百一十个愚人,他们分别代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各式各样的蠢行的化身。作品对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恶德和丑行,诸如卖官鬻爵,谄媚求宠,荒淫好色,贪婪欺诈,嫉妒,粗鲁等进行了嘲笑和鞭挞。

  这部作品由于其尖锐的讽刺和对社会弊端的揭露,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人① 法拉利斯,公元前六世纪西西里的暴君,以施酷刑为乐。①

  文主义作家的欢迎。有人称赞它是“神的讽刺”,胡腾认为《愚人船》开始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① 此处把《愚人船》与但丁的《神的喜剧》(即《神曲》)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