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六世纪德国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末,在德国大体上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政治上的分裂和封建诸侯的割据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也造成了德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法国、意大利、英国相比,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晚,从经济结构上看,十六世纪初的德国,依然是一个封建国家。在农村,农民遇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十三、十四世纪已成了自由人的农民,这时封建主义力图把他们变成依附农、农奴。领主可以任意蹂躏农民及其妻女;在城市,中世纪的行会组织保持着主宰地位。尽管如此,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在一些地区,在某些领域里有了迅速的发展,象沿海城市的贸易,工业中的采矿、冶炼、纺织、印刷,白银的产量已居欧洲之首。

  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也必然在包括文学在内的上层建筑里得到反映。作为这个世纪德国文化领域和精神生活上的重要标志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三者对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规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要晚,从十五世纪中叶起,由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和活版印刷的发明(古腾伯格在1446年),它才在一个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了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称为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在文化和思想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德国文艺复兴运动虽然没有取得象意大利的那样巨大的成就和影响,但是它的成绩是不容低估的。正是由于文艺复兴和随之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才结束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宗教性质,开始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人文主义 (即人本主义)从狭义上看,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标志。因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世俗的性质,世界的中心、人的精神内容不再是神,而是人本身。它要把人从中世纪的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禁欲主义和僧侣的伪善,充分肯定现世的生活和人的价值和意义。这实质上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新兴的、尚处萌芽状态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人文主义产生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德国较晚,直到十五世纪中叶,才出现了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德国的第一代人文主义学者多半是自然科学学者,他们的活动范围小,特别是对文学的影响也有限。到十五世纪末,第二代人文主义学者出现了,其中最孚众望的有洛依希林、埃拉斯慕斯、胡腾等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著作,如魏姆费林、洛依希林、洛赫尔的戏剧,胡腾和鲁比安努斯等人的 《蒙昧者书简》、埃拉斯慕斯的《愚蠢颂》、胡腾的富有煽动性和战斗性的短诗和对话,都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为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先导,起了推动的作用。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的活动还仅限于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范围里,他们为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思想上做了准备,而形成德国资产阶级的第一次革命运动却是由马丁·路德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宗教改革家。他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腾堡教堂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成了声讨罗马天主教和教皇的战斗檄文,恩格斯写道:“路德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①大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运动了。”市民阶层、农民、骑士,甚至部分诸侯和一切在天主教压迫下的人都把路德的这一勇敢行动看做是反对天主教奴役的信号。

  德国的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表达了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用宗教语言提出的要求。路德是这一运动的发难者。他在1520年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关于基督教徒的自由》和《教会的巴比伦幽囚》)中宣布了自己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宣称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否认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无上权威,认为人只有依据《圣经》的信仰才能解救自己,号召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

  路德不仅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者和文体家。他翻译的 《圣经》既忠实又生动形象,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他在翻译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对德国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路德不但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①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从此,不仅新教的唱诗和说教,就是一般的诗歌和戏剧也都使用路德的语言。

  除了语言上的成就之外,路德还根据《圣经》翻译、改写和自己创作了一些圣歌和赞美诗。他在进行这类创作活动时遵循他自己提出的原则:应该避免时尚的和宫廷的表达方式,选择简单易懂,可吟唱和有民风的表达方式,内容必须表达清楚明了,忠实地再现赞美诗的原意,但诗人不需奴隶般地拘泥原字原句。路德在1524年、1529年、1542年出版的歌集中,分别有他翻译、改写和创作的歌曲共四十一首。它们都体现了他的上述主张。在路德自己创作的诗歌中,其中最有名的是《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堡垒》,海涅把它称做是“宗教改革的马赛曲”。

  除了宗教歌曲之外,路德还翻译了伊索的一些寓言,并在每则寓言的结尾处,自己撰写了“教训”,来宣扬自己的宗教主张和道德原则。

  路德不是一个革命者,但是他所发难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战争的先导,这场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更广泛更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路德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成了农民反对天主教和贵族的武器,然而,当农民发起了这场反对教会反对贵族的战争时,路德便转而反对农民,恶毒地对农民加以咒骂。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坚定的领袖,这就是托马斯·闵采尔。

  托马斯·闵采尔 (1490—1525)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热心拥护者,曾在莱比锡与路德会面。但他不满足路德的宗教主张,他不仅对宗教而且对国家也进行猛烈的抨击,要求实现一个摆脱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力的新世界,人不应在来世而应当在现世中去寻求天国。在地球上建立起的这样一个天国应该不再有阶级差别和私有财产。他热情地进行鼓动宣传,并在1525年上半年创办了一种共产主义公社。他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农民战争,失败后被捕牺牲。① 《德国农民战争》,单行本,人民出版社版,第38 页。① 《自然辩证法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6 页。

  闵采尔是一个革命的神学家,是农民和城市平民的革命领袖。为了鼓动宣传,他先后写了不少充满战斗激情的说教词、号召书,如《致阿尔史塔特人号召书》、《致曼斯费尔特伯爵书》等。这些小册子不单是一般的号召书和布道词,而是德国历史上最早的革命宣传文学。

  这场伟大的农民战争不幸失败了。在当时文学中,除了少数民歌之外,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反映。然而它在此后的德国文学中,成了许多著名作家所采用的一个重大的主题。在农民战争失败之后,德国政治上陷入更深的分裂,经济上处于停滞状态。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的潮流,在德国内部,在路德教派的内部却出现了分歧。人文主义者也为这次农民战争的失败付出了代价,他们的活动局限在古代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保存,他们的影响仅限于大学和拉丁语学校。

  文学也处干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直到十六世纪末,德国没有出现特别重要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作家。在这个时期,除了一些寓言、笑话、动物故事之外,值得提出的就是汉斯·萨克斯的诗歌和戏剧,约翰·费沙尔特的讽刺小说以及在德国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民间故事书”。

  十六世纪的德国没有产生如同一时期邻国那样一些著名的作家,如莎士比亚、拉伯雷、阿里奥斯托等,但是这是一个战斗和革命的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农民战争不仅在德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