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国东邻——朝鲜的文学

  朝鲜是我国的东邻。长期以来,朝鲜社会和文学的发展也始终与我国有密切的关系。

  朝鲜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朝鲜半岛上,东滨日本海,西临黄海,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我国辽宁省、吉林省为邻,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接壤。领土狭长,南北长84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朝鲜为单一民族国家,居民为朝鲜人。朝鲜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与我国朝鲜族同源,据说是由许多不同民族 (如貊族、韩族、州胡族等)长期混合而逐渐形成的。朝鲜人讲朝鲜语,这种语言的系属目前尚未确定,但许多学者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文学史的开端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几个世纪,至今已有2000余年了。

  深受中国影响的古代文学

  朝鲜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之间。公元一二世纪时,逐渐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三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9世纪以后,又在内外矛盾中重新分裂为三。这段历史统称之为三国新罗时期。

  在三国鼎立之前,主要文学形式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祷词和歌谣等。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之后,由于汉字传入,书面文学随即产生。三国新罗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的借用汉字记载朝语,称为国语文学;有的直接采用汉文形式,称为汉文文学。国语文学方面以新罗乡歌最为重要。这类作品据说当时数量很大,但是目前存留不多。其内容有的描写世俗生活,有的表现风土人情,有的颂神拜佛,有的议论政治,形式则分为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三种,以十句体居多。汉文文学方面有薛聪、金大问、慧超、崔承佑、朴仁范、崔匡裕和崔致远等作家诗人出世,较国语文学更加成熟,其中以崔致远成就最大。

  崔致远(857—?)12岁即来我国(当时是唐朝)留学,以后应试中举,做官多年;28岁时回到朝鲜,不仅未被重用,而且屡遭排挤;最后只好辞去官职,隐居于伽■山。据说他写有今体赋5首,今体诗100首,《中山覆篑集》5卷,《桂苑笔耕》20卷等多种作品;但现存者只有《桂苑笔耕》以及其他30首诗。他的诗歌有抒发怀念故土之情的(如《秋夜雨中》、《东风》),有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 (如《古意》、《寓兴》),有描绘自然景色之美的 (如《石峰》、《题伽■山》),等等。他所写的汉诗在数量上超过他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也为前人和时人所不及。

  10世纪上半叶,高丽国王重新统一全国,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至14世纪末崩溃为止,延续400余年,史称高丽时期。高丽王朝初期,政治比较开明,经济、文化和文学获得较快发展;后期内忧外患交织,各个方面都显得不大景气。

  在高丽时期,国语文学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民间歌谣 (高丽歌谣)、文人诗歌(翰林别曲、时调)、传记文学(金富轼的《三国史记》等)、传说 (一然的《三国遗事》等)、小品文、杂录和诗话等都取得一定成果;汉文文学(尤其是汉诗)获得飞速发展,涌现出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李仁老、李奎报、李集贤和李穑等一大批诗人,将汉诗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李奎报。

  李奎报 (1169——1241)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由于性情耿直,在官场上曾遭降职、流放等处分;后因能诗善文而受到重用,升任宰相;晚年辞去官职,返归故乡,直至去世。他的作品收入《东国李相国集》中。26岁时所作 《东明王篇》是朝鲜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该诗描述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的开国业绩,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充满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孀妪叹》和《路上弃儿》等诗表现了对老妇弱子的怜悯,《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东门外观稼》和《代农夫吟》等诗则抒发了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如《代农夫吟》有“新谷青育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等名句。

  14世纪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李成桂起兵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王朝,其统治维持到2O世纪初,中间经过500余载,史称李朝时期。李氏王朝初期,由于实施改革政策,生产有所发展;但是到了后期,随着王室贵族日益腐化,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外族不断入侵,国力大为衰退,终于把朝鲜引上了殖民地道路。

  1444年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创立为国语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无限生机。国语诗歌的主要形式是时调和歌辞,时调是由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演进而来,最初产生于高丽末期,李朝时期逐渐构成一种定型诗体。金宗瑞、南怡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的爱怀时调都有一定价值,而尹善道 (1587—-1671)则堪称时调名家。他在官场不大得志,曾多次被流放,因而常常寄情于创作,以山水之优美反衬官场之污秽。他的名篇《山中新曲》、《续山中新曲》和《渔夫四时词》等都是出色的风景诗,感情饱满,笔法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朝鲜四时山川景色之变化。歌辞也是由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演变而来,并且受到时调影响。它的形式较为自由,长短不拘,但一般比时调长。第一首歌辞是丁克仁的《赏春曲》,其后主要作者有郑澈和朴仁老等人。郑澈 (1536——1593)是歌辞初期的代表。由于当时党争激烈,他的官场生活也十分坎坷,屡遭降职、罢官和流放等处分。其代表作为 《关东别曲》、《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以写景细腻、抒情大胆、语言生动、形式优美为特点,后两首有朝鲜《离骚》之称。其次是国语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国语小说是在大量稗说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有文人创作的,有以民间创作为基石创作的。前者如许筠(1569——1618)的社会改革小说《洪吉童传》,金万重(1637——1692)的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等;后者如爱国历史小说《壬辰录》,反映贫富对立现象的《兴夫传》,表彰舍身救父行为的《沈清传》,描写春香爱情故事的 《春香传》等。在所有这些小说中,名声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当属《春香传》。

  《春香传》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说唱脚本体小说,被公认为朝鲜古典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据说春香的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了;到了18世纪中叶,曾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演出过;其后又经过许多民间说唱艺人的丰富和加工,最后由申在孝整理成为比较完善的说唱脚本。《春香传》的版本多达几十种,既有朝文本,也有汉文本,其中以19世纪初叶出版的朝文全州土版本 《烈女春香守节歌》保留故事原貌最为完善,因而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

  《春香传》所反映的是李朝时期后期,即朝鲜封建社会趋向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写全罗道南原府改籍从良艺妓月梅之女成春香,在荡秋千时被南原府使李翰林之子李梦龙看中。李梦龙当晚便到春香家里拜访,并与春香订下百年之约。两人情投意合,爱意深笃。不料好景不常,由于李翰林调离南原,两人只得洒泪而别,约定日后重逢。下卷写南原府新府使卞学道到任后,下令传唤艺妓,并强迫春香为其侍妾。春香宁死不从,被卞学道严刑拷打,并下入牢狱。此时李梦龙已中文科状元,被钦点为全罗御史,化装乞丐,暗行私访。当春香濒临绝境时,他带人间入卞学道的寿宴,惩办了卞学道,救出了春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春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既忠于爱情,又勇于反抗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改籍从良的艺妓之女,春香尽管才貌出众,但是社会地位却很低下,被官僚贵族视为玩物。这种可怜处境并没有使她走上阿谀奉承的道路,却养成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她对李梦龙的爱情是纯真的、热烈的,为了维护这种感情她不怕严刑拷打,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她对卞学道的斗争是勇敢的、坚决的,并且能够推己及人,由自身所受的苦难想到百姓所受的苦难,在《刑杖歌》里唱道“使道士大夫,不把四政司,不知四十八方南原百姓的苦,但知枉法去徇私。今日纵然苦刑打死我,我爱李郎之心终不移”,甚至表示出“身无七去恶,受比七刑心不甘。愿得七尺剑,刺杀贼谗奸。打我的刑房你就快些儿打,打杀我这七宝女红颜” (冰蔚、张友鸾译文,下同)的决心。在这里,春香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忠于自己丈夫、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性,她已成为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并愿为百姓除害的女性了。大约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吧,所以春香的受刑轰动了整个南原府,引来无数男女老少,人人叹息,个个垂泪。

  《春香传》通过成春香和李梦龙悲欢离合的故事,赞颂了这对青年坚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揭露了朝鲜封建社会末期贪官污吏为所欲为、黎民百姓怨声载道的现实。“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书中这首诗是对卞学道统治下的南原府的艺术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当时整个朝鲜社会的艺术概括,堪称点睛之笔。

  《春香传》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注重人物描写。作者力图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示人物个性,在克服以往小说概念叙述多、具体刻画少的缺欠上取得重大突破,女主人公春香的形象是丰满的、感人的。二是富有戏剧性质。为了适应说唱演出的需要,作者讲究故事结构安排,使得情节发展迅速,矛盾冲突尖锐,一环紧扣一环,逐步达到高潮。三是语言兼容并蓄。作者既熟悉朝鲜民间口语,又通晓我国文化,因而书中既有生动的朝鲜口语,又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二者互相配合,别具一番风味。

  不过,汉文仍被文人视为正统文字,汉文文学仍为文人所看重,所以汉文诗歌、小说和散文创作继续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诗歌方面,李石亨 (1415——1477)、成侃(1427--1456)、李达(1561——1618)、权■ (1569——1612)、丁若镛(1762——1836)、赵秀三(1762——1849)和金笠 (1807——1863)等诗人辈出,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丁若镛的诗歌最引人注目。丁若镛、号荣山,出身两班(指封建儒生、官僚,由文武两班而来)贵族,为人刚正不阿,做官清廉正直,因而在官场上屡遭陷害、贬职和流放。他主张从事诗歌创作必须从关心国计民生的愿望出发,即所谓不忧君爱国非诗也,不伤时愤俗非诗也,非有美刺劝惩之义非诗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进步,有的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思 (如《述志》),有的描述百姓所受的苦难(如《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耽津农歌》、《耽津渔歌》),有的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如《波池吏》、《龙山吏》和 《海南吏》等《三吏》,《僧拔松行》、《猎虎行》和《狸奴行》等《三行》),有的提出改革社会的理想 (如《夏日对酒》)等。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可以举出的重要作品有金时习 (1435—— 1493)的传奇小说《金鳌新话》,林悌 (1549——1587)的讽刺小说《花史》和《鼠狱说》,朴趾源(1737—-1805)的小说和散文等,其中值得特别加以介绍的是朴趾源的创作。

  朴趾源号燕岩,出身没落贵族,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他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考察风土民情,并曾一度隐居山野,从事农业耕作。1780年,他随使团来我国祝贺乾隆诞辰,先到北京,后抵承德,所著《热河日记》便是这次旅行的记录。自1786年起出仕,历任缮工监监役、汉城府判官、安义县监、沔川郡守和襄阳府使等职,其后告老回家。

  朴趾源是李朝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实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实学派是一个进步思想流派,因主张以实证方法探求真理和经世致用而得名。18世纪是实学派活动的兴旺时期,其间还在实学派内部形成了倡导学习我国先进文化以及通过我国传人之西方先进文化为目标的北学,而朴趾源便是北学派的骨干。尽管朴趾源生活在实行锁国保守政策的社会,但他的知识是广博的,见解是先进的。

  朴趾源又是李朝后期优秀的文学家,在小说和散文领域成绩卓著。他流传下来的小说共有9篇,数量不多,篇幅不长,但篇篇均为佳作,思想深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的以揭露封建士大夫的腐败无能为主旨。如《两班传》,写一个不事生产、专读死书的两班,因无力偿还多达千石的欠粮,决定将两班头衔和特权卖给财主,财主得知两班种种特权以后悟出这将使其为盗,于是“掉头而走,终身不复言两班事”。有的歌颂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和高尚品质。如《秽德先生传》,刻画一个粪夫的形象,因终日与粪接触故曰“秽”,又因品德高尚故曰“德”,再加“先生”二字以表示景仰之意,作者认为“其处身也至鄙污,而其守义也至抗高”,最后得出“治者有不洁,而秽者不秽耳”的结论。还有的表现作者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如《许生传》,描写一个经商致富的儒生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乐土的故事,在他的指导下,人们“伐树为屋,编竹为篱。地气既全,百种硕茂。不灾不畲,一茎九穗”。他的散文以长达26卷的《热河日记》为代表作品。《热河日记》被誉为朝鲜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旅行记,内容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制度、古迹、文物等各个方面,观察细腻,描述精确,文笔生动,语言流畅。其中心思想则是,为了朝鲜的繁荣富强,必须尽快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热河日记》乃是作者北学派思想的艺术结晶。此外,他也写有不少汉诗,但可惜保存至今的仅有40余首。

  焕然一新的现代文学

  1910年,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沦为殖民地社会。日本殖民者和朝鲜统治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残酷压迫和剥削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忍无可忍,于1919年3月1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三一”民族独立运动,掀起了波及全国的反帝革命浪潮。20年代以后,朝鲜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从30年代初起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终于在1945年赢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在这种大动荡、大分化的社会背景下,朝鲜现代文坛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资产阶级文学阵营,有些作家公开宣传为艺术而艺术,倡导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反对文学与政治发生联系,反对文学为民族独立斗争服务,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他们的作品片面强调雕琢词藻,充满没落幻灭情调。属于这个行列的作家有李光洙、崔南善、金东仁、廉相涉等。另有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如小说家罗稻香(1902——1927)在短篇小说《哑巴三龙》里,描写一个哑巴奴仆,由于饱受欺凌,不得不铤而走险,放火烧毁地主庄园的故事。又如诗人金素月(1903——1934)则在 《招魂》、《我们盼望能有耕耘的土地》、《金达莱花》和《在田畦上》等名篇中,抒发了对祖国和乡土的热爱,歌唱了劳动的欢乐,表现了农民的纯朴性格。“那破碎了的名字啊!那飘散在苍空中的名字!那呼唤不应的名字啊!那喊得我要气绝的名字!”——这是《招魂》开篇第一节,诗人招的是祖国之魂和民族之魂,心情沉重,感情炽热,颇有动人肺腑的力量。

  在无产阶级文学阵营,作家们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2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开展,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应运而生。1923年组成了“焰群社”,1924年又出现了“帕斯求拉”(这个名称是由参加者姓氏字母拼成的),此外还有崔曙海、赵明熙和李箕永等人,虽不属于这两个组织,但在思想倾向上和这两个组织大体相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描写工农群众和下层人民的生活,不仅表现他们的苦难遭遇,而且讴歌他们的反抗行为,展示他们的美好理想。因为他们的创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倾向,所以被称为“新倾向派”。崔曙海(1901——1932)是新倾向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青年时代曾因生活困难来到我国东北寻找出路,其后重新回到朝鲜从事文学创作,写有《出走记》、《饥俄与杀戮》和《朴石之死》等小说。在 《出走记》里,作者描述了主人公朴君的曲折道路和奋斗过程。朴君本来是对生活满怀希望的,但严酷的现实让他碰了钉子,他终于懂得只有反抗才有出路,于是毅然走出家庭,踏上战斗之路。

  1925年,崔曙海、赵明熙、李箕永和韩雪野等一批作家,为了更好地团结起来,决定成立一个新团体——朝鲜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简称卡普。这个团体在其《纲领》里明确提出发展无产阶级艺术的目标,并且指出无产阶级艺术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目的在于排斥旧的意识形态,对抗专制势力,提高群众觉悟,促进人民团结。这时发表的优秀作品有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宋影的小说《石工组合代表》、李箕永的小说《元甫》和《造纸厂村》、韩雪野的小说《过渡期》和《摔跤》以及李相和的诗歌《被夺去的田野能有春天吗》等。赵明熙(1892——1942)是卡普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青年时代曾参加“三一”反日运动,之后前往日本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国以后写作诗歌和小说。在卡普时期先后发表了《到地下去》、《致R君》、 《低气压》和《洛东江》等短篇小说。《洛东江》里,作者刻画了一个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朴成云的形象,他是洛东江畔渔民的儿子,在我国东北和上海等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到故乡以后组织群众开展反帝斗争,最后被捕入狱壮烈牺牲。这篇小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卡普文学特点的作品之一。

  进入30年代以后,无产阶级文学在前进过程中又遇到了新问题,但同时也打开了新局面。一方面,为了适应发动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殖民当局加紧镇压朝鲜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文学运动,许多作家被捕入狱,卡普于1935年被迫解散。另一方面,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翻开了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篇章,既推动了朝鲜国内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学的诞生和繁荣。属于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有李箕永的小说《故乡》、姜敬爱的小说《人间问题》、韩雪野的小说《黄昏》、革命戏剧《卖花姑娘》和《血海》等。李箕永和韩雪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

  李箕永 (1895——1984)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贫困、失学和亡国的痛苦,一度四处流浪,当过矿工和苦力。1922年前往日本留学,一面做工,一面学习。在东京,他首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阅读了不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尤其深受高尔基创作的影响。       1923年回国后,着手从事创作活动。起初发表的几个短篇小说(如《哥哥的秘密信》、《贫穷的人们》、《民村》和《童养媳》等)虽然着重揭发黑暗现实,但已带有革命色彩,具有新倾向派特色。从1925年起,他积极参与创建和改组卡普的工作,发表过《在高尔基开拓的道路上》等评论捍卫卡普精神,并在《元甫》和《造纸厂 村》等小说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到了30年代,他的创作趋向成熟。尽管处在白色恐怖之下,环境相当恶劣,条件十分艰苦,曾经两度被捕入狱,他仍孜孜不倦地笔耕,相继出版《鼠火》、《故乡》、《人间课堂》和《春》等中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故乡》(1933)是李箕永的代表作品,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朝鲜一个偏僻的村庄——元德村。这里的农民受到政府、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就连丰收之年也不免挨饿受冻,更不用说荒年歉收了。这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金喜俊回到故乡,与贫苦农民打成一片,用革命道理启发他们,领导他们进行抗租斗争,并使这个斗争与附近丝厂工人罢工斗争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胜利。主人公金喜俊是作者在20年代刻画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如《元甫》中的石峰、《造纸厂村》中的黄云)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是一个成功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还不能说是真正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但他的确具有鲜明的革命倾向,尤其是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点上,超出了当时一般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准。

  李箕永在1945年朝鲜获得解放后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去,相继发表了《土地》第一部(1948)、土地》第二部(1960)、《图们江》三部曲 (1961)等一系列长篇巨著,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韩雪野 (1900——)生于没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曾因参加“三一”运动被捕入狱。1919年来我国北京留学,1921年又赴日本东京深造,研究文学,同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4年回国后,参与创建和改组卡普工作,并且根据卡普新纲领的精神创作了两篇短篇小说——《过渡期》( 1929)和 《摔跤》(1929),描述农民的痛苦、流浪和反抗,被视为卡普在20年代的重要收获。1934年,他与其他许多卡普作家一起被捕;出狱以后,依然毫不气馁,陆续出版了《黄昏》(1936)、《青春期》(1937)、《草香》(1938)和《塔》(1941)等长篇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黄昏》是韩雪野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的故事围绕一个纺织厂工人反对资本家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展开。所谓“产业合理化”,就是资本家为了对付20年代末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千方百计把负担转嫁给工人的一种手段。这个工厂的安经理便是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的代表人物,他使用阴谋诡计欺骗工人群众,分化工人队伍,不过最后终于不免失败,面对濒临死亡的黄昏世界。与之对立的形象是主人公俊植,他胸怀坦荡,不谋私利,既善于团结各式各样的工人,又敢于与狡猾奸诈的资本家斗争,引导工人运动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韩雪野自1945年以来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如表现农村新面貌的小说《村里的人们》(1946),讴歌抗日游击队的小说《凯旋》 (1948),揭露帝国主义罪恶的小说《狼》(1951),描绘青少年对敌斗争的小说《大同江》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945年8月 15日,朝鲜从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铁蹄下解放出来,结束了长达36年之久的殖民地历史。不过,由于历史形成的多种因素,自此以后,南北朝鲜的社会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与此同时南北朝鲜的文学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朝鲜北方在劳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46年3月,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宣告成立。在它的组织下,朝鲜作家开展批判反动文艺的斗争,同时积极投入革命文学的创作活动。1950年6月25日抗美救国战争爆发。在战争期间,许多作家浴血奋战,写出了大量鼓舞人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了革命文学的战斗作用。1953年战争结束后,文学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作家队伍不断扩大,作品数量不断增加。当代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广泛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抗日武装斗争,描写土地改革运动,表现抗美救国战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描绘近代历史画面,表达和平统一愿望等。当代作家也已形成一支实力相当雄厚的队伍。其中有的是卡普时期的老一代作家,他们仍在继续创作,并且起着骨干作用,如李箕永、韩雪野和宋影等都有新作问世;还有的是为数众多的中青年作家,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不断补充和壮大这支队伍,如赵基天、千世峰、石润基和边熙根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赵基天和千世峰则堪称其中之佼佼者。

  赵基天 (1913——1951)是朝鲜当代诗人。他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来随父母迁徙到苏联西伯利亚地区谋生,毕业于鄂木斯克高尔基师范学院俄文系。1945年8月回到祖国,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发表的重要作品有《土地之歌》(1946)、《白头山》(1947)、《生之歌》 (1950)、《在燃烧着的街道上》(1950)和《朝鲜在战斗》(1951)等。1951年7月31日在美国飞机轰炸平壤时不幸牺牲,年仅38岁。

  长篇叙事诗《白头山》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天才,稳固地确立了他在朝鲜文坛上的地位。《白头山》以1937年的普天堡战斗为中心,热情地讴歌了金日成同志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的辉煌业绩。长诗由序诗、七个诗章和尾诗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写游击队部署战斗,派人侦察敌情。第二三章写游击队在鸢谷进行战前准备。第四章写游击队开赴前线。第五六章写普天堡战斗经过。第七章写游击队取得胜利后重返根据地。游击队领导人金日成的形象是长诗的核心。长诗主要是从以下四个场面描写他的形象和刻画他的性格的:第一个场面写金日成在紧张激烈的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当日本讨伐队摸到白头山上,正在辨别方向时,领头的突然倒在地上。紧接着,枪声响了,一群白衣战士从天而降。这时,传出了金日成的第一声命令:“同志们,不要放走一个敌人!”随后,金日成登场——“一位青年将军,飞身跃上山坡的岩石,魁梧的身躯,穿着雪白的大袍,飘动的衣襟,象强有力的翅膀,准备随时飞向高空!”第二个场面写金日成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上的刻苦勤奋。在战斗的间隙,当战士全部沉入梦乡,连哨兵也打起哈欠,困得眼睛发涩时,唯有金日成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战斗计划,以便确定行动部署和战斗方针。第三个场面写金日成在处理杀牛事件上的原则立场。一个游击队员偷偷杀了老百姓的牛,金日成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讲了一番话,通过形象的比喻透彻地阐明了游击队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使杀牛的队员完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第四个场面写金日成的在总结战斗的讲话中所表现的坚定决心。当游击队突袭日军据点胜利回来时,金日成用钢铁般的声音宣誓:“朝鲜呵,朝鲜!我们一定会回来!”这表现了金日成和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必将解放祖国的坚定决心和宏图大志。《白头山》在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在叙事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事件进行艺术概括。与叙事相结合,长诗中又含有大量的抒情因素,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

  千世峰(1915——)是朝鲜当代小说家。他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高原郡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创作生活是人解放后开始的。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岭路》,发表于1946年2月。此后他接连写出了《新的脉博》(1947)、 《虎老爹》(1949)、《故乡之子》(1951)、《新管理委员长》(1959)、 《新春来的年轻人》(1960)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部分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广大农村的新面貌。《虎老爹》被认为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以虎老爹和他的一家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两个邻近村庄的农民争交晚稻公粮和争献爱国稻米的故事,真实地表现了获得翻身解放的农民爱护和支持人民政权的满腔热情。作为老一代的农民,虎老爹年轻时挨饿受冻,吃过不少苦头,所以解放后显得格外积极,这是不难理解的。正因为如此,虎老爹的形象令人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此外,虎老爹的妻子虎大妈和虎老爹的女儿宝贝这两个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有血有肉,颇为动人。

  在50年代初期,千世峰还发表了两篇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和 《白云缭绕的大地》。其中《战斗的村民》被认为是朝鲜祖国解放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优秀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以被敌人侵占的滩内村为中心舞台,描写广大农民和游击队员互相配合,为保卫自己的村庄而战,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齐心协力,浴血奋斗,终于消灭了美国侵略军及其走狗治安队和警察队的故事。由于作者在祖国解放战争期间始终投身于火热的斗争,参加过游击队,与农民群众并肩战斗过,亲眼目睹过美国侵略军队和他们的走狗所犯下的种种暴行,所以他的态度是爱憎分明的,他的描写是真实感人的。从50年代后期起,千世峰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石溪的新春》、《大河奔流》、《苦难的历史》和《祝愿》等。其中, 《石溪的新春》是反映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大河奔流》是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苦难的历史》则是描述革命斗争传统的。在这些长篇小说里,作者安排结构、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驾驭语言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朝鲜南方于战后不久成立大韩民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因而南方的文学也与北方迥然不同。在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有一批被称为“战后文学派”的青年作家活跃于文坛,他们喜欢从不同角度批判战争和人生,在艺术上则深受西方现代派 (如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张龙鹤、鲜于辉等是这批作家中较有名气的。到60年代,出现了两个针锋相对的流派——“纯粹文学”和“参与文学”。前者认为艺术即艺术,不能是别的,其作品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和虚无主义色彩。金承钰是其代表之一。后者主张文学应当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作用,其作品常常描写农民生活。朴敬洙、徐廷仁等的创作可以体现其特点。进入70年代以来,参与文学派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获得了更高的成就。他们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到群众斗争中去的口号。赵世熙、朴景利、李文求等人堪称这派作家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