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无产阶级的文学:小林多喜二、德永直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是日本现代文学初期阶段最为突出的文坛现象。1922年创刊的《播种人》杂志,则被称作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本营。然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播种人》中断了发行。

  1924年,作为后继的《文艺战线》创刊。《文艺战线》的主要同人作家有小牧近江、金子洋文、平林初之辅和青野季吉等。其中青野季吉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家,处于核心地位。1926年9月,他在《文艺战线》上发表著名的理论文章“论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这篇文章的史学意义在于指出日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种种实质问题。他在文章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一种集体活动,也就是说,已经明确目的的无产阶级艺术家亦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艺术家,必须使自然生长的艺术家,也具备同样的目的意识或社会主义意识。运动的意义正在于此,运动的必然正在于此。”

  从创作上看,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叶山嘉树。叶山的代表作有《卖淫妇》(1925)、《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26)等。黑岛传治则是具有工作体验的作家。代表作有《两分铜币》(1926)、《风雪西伯利亚》 (1927)和《撬》(1927)等。此外,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作品尚有里村欣三《苦力头的表情》(1926)、平林泰子的《治疗室》(1927)等。此期作品的特色在于体现工人阶级的觉醒。

  无产阶级文学中最为成功的作品,是小林多喜二的《蟹丁船》(1929)和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1929)。两部作品综合了叶山嘉树的小说及“新感觉派”文学这两种新时代不同文体的长处。不过,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在,此前的文学尽管文体上略显平滞,但比较重视人的内在心理与心情,兴隆期的无产阶级文学,真正重视的却不是人,而是物质的运动规律。人物仅在有效的时间中活动。因而,日 本的无产阶级的文学中亦有很多表面类型化的作品,原因在于过份拘泥于斗争、事件以及种种观念性。

  无产阶级文学在大正末年、昭和之初(本世纪20年代),一度有统治文坛之势。它本质上必然地反映了世纪初席卷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实际创作中,时时忽略艺术创作的规律,文学运动中也产生了各种矛盾与问题。因此,传之后世的佳作并不多。同时,战争时期法西斯当局的残酷镇压,更使无产阶级文学趋于衰退。战后,一些领袖般的代表人物如中野重治、藏原椎人等,亦因种种原因失去了绝对正确的光环。

  无产阶级文学的另一位理论家藏原椎人曾在《战旗》创刊号上,力倡“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创作中,忠实运用这一方法的作家只有小林多喜二 (1903~1933)。小林多喜二先后加入过工农艺术家联盟、前卫艺术家同盟和“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等无产阶级艺术团体。 1929年,“纳普”中的文学家分离出来,独立组成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纳尔普”)。小林多喜二被选为中央委员。此间他在《战旗》上发表了《蟹工船》,又在《中央公论》刊出《在外地主》。两部作品一发表,他所供职的银行便解雇了他。

  中篇小说《蟹工船》(1929),描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同时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所谓蟹工船,实际上是在帝国海军保护下,贪婪谋取暴利的一所海上移动蟹肉罐头加工厂。在这里做工的有矿工、渔夫和其他种种职业劳动者。他们在监工浅川的役使下,从事着无法形容的沉重体力劳动。最后,他们终于觉醒了,团结起来与资方进行斗争。监工浅川被工人群众坚强的团结吓破了胆,只好应允给予满意的答复。然而所谓“满意的答复”,竟是引来帝国海军的驱逐舰。号称“人民军队”的帝国海军,剑拔弩张地带走了9位工人代表。激荡人心的工潮运动悲惨地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挫折,渔民们却认清了真正的敌人。他们决心重新团结起来斗争。这部作品不仅在描写上自然、真实,素材来源也十分可靠。小林多喜二十分重视描述对象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在作品中包含了自身的革命愿望与激情。小说中,并没有特定的主人公,毋宁说主人公是作为群体的工人阶级。不管怎么说,从思想高度、主题积极性及方法的明确性等诸多方面看,《蟹工船》都是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杰作。

  1929年“战旗”社出版《蟹工船》中,尚收有1928年发表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这一年的3月15日,日本反动当局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疯狂镇压。作品通过真实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悲壮的场面。镇压中,众多革命志士被捕入狱且遭到严刑拷打。拘留所的墙壁上写着:“永远记住这一天——三月十五日!”“共产党万岁!”之类的革命口号。实际上,小多喜二本人在“三·一五”事件时并未受到检举,但他亲眼目睹了众多被捕者。事件使他受到强烈的刺激。因而,作品直接取材于“三·一五”事件,从各个侧面描写了当时小樽地区的革命家,写到他们在“特高”警察的残酷拷问下,仍然不屈不挠地斗争。这部作品发表后,人们普遍承认小林多喜二是无产阶级文学中最具才气的新秀作家。1933年,他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品《为党生活的人》。

  然而同年(1933) 2月20日午后,小林多喜二被筑地署特高警察逮捕。经过几个小时极其残忍的拷打,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作家小林多喜二惨遭杀害。时年仅31岁。他的死是反动当局镇压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的一个象征,不仅对日本文坛,对中国的鲁迅等进步作家也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小林多喜二1931年加入日本共产党,同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尚有《转形期的人们》等。

  同样,德永直(1899~1958)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作家。德永直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 《没有太阳的街》(1929),刊于“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团体协议会’的机关杂志《战旗》。德永直的这部成名作,使他一跃成为“工人出身”的无产阶级代表作家。同年,他又加入“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活。小说 《没有太阳的街》,主要描写印刷工人的工潮斗争。在东京小石川地区,有一条终日不见阳光的低洼街区,街上有一家大同印刷厂。厂里的工人和家属,都住在这阴暗潮湿的街道旁。小说基于德永直的亲身体验,生动地展现出印刷工人的生活状况与斗争历程,同时真实地再现了资方以及作为其后盾的财阀、警察、市议员相互勾结利用的情景。由于工人的斗争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工潮运动最终归于失败。但德永直在描写中运用了多视角的写作方法,虽然时有概念化、模式化的印象,却为当时的大正无产阶级文学,往入十分强烈的新鲜感觉。 《没有太阳的街》的史学意义表现在,作品超越了以感伤或反抗的心情描写工人阶级穷苦生活的阶段,而将工潮运动的整个过程系结于广泛的政治、社会背景,同时基于自己的劳动体验,开拓出新的素材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革命意识贯串了整个作品。有人认为,《没有太阳的街》是类型化的作品,人物性格缺乏深入刻划。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发挥过重大作用,给整个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带来了某种转机,同时为以后的社会问题小说、纪实小说指明了发展的可能性。遗憾的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并未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在《没有太阳的街》结尾处,有“第一部完”的字样。第二部,写的是《失业都市东京》(1930)。然而侵华战争开始的1937年,德永直却声明自我反省,《没有太阳的街》随之绝版。主要原因之一,是反动当局此时加剧了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扼制与镇压。《没有太阳的街》绝版,标志着战前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终结。

  战争时期,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受到反动当局文化政策的压制,无产阶级作家更是首当其冲。战后,一切外在性限制暂时消失,无产阶级作家如宫本百合子、中野重治等,满怀激情地投入了重建无产阶级文学的运动。他们不仅积极发表作品,还组成“新日本文学会”,创办《新日本文学》机关杂志,积极地展开了广泛的活动。与战前、战时相比,战后的社会氛围使无产阶级文学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然而,由于无产阶级文学本身的某种偏颇以及运动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使得无产阶级文学失去了战前的感召力,且渐渐地趋向衰颓。作为战后无产阶级文学重要象征的中野重治日后也承认,过份强烈的政治意识导致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