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专题

[一]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指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一场文学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思潮,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克罗奇(1866-1952),意大利人,最重要的著作是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包括《美学》、《逻辑学》、《诗论》等。
  1.直觉与表现
  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和康德的艺术自主理论都强调了诗学艺术是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物,但克罗齐在此基础上比这些浪漫主义理论先驱的艺术主张更前进一步,他抛弃了传统理性文论对艺术源于模仿概念的定义,转而从哲学的方面来探讨艺术,他把“表现”引入到他的论著中,并肯定了表现(直觉)必定是艺术的著名结论。
  克罗齐认为知识无非两种形式:直觉和逻辑。他把知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艺术家大部分时间是在用直觉进行艺术创作,这显然是勿庸置疑的,当然,克罗齐也并不否认逻辑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但他强调艺术之概念与哲学不同:“混化在直觉品里的概念,就其已经混化而言,就已不复是概念,因为它们已失去一切独立与自主;它们本是概念,现在已成为直觉品的单纯原素了。”概念在艺术家的意识深层并不一定与确切的科学性相关,艺术的概念已经被混化了,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性的概念状态,已经失去单凭它自身就可以独立自主存在的提前,任何的概念在艺术中都被确认为直觉品的单纯元素了,这些被完整化的概念形象在诗学中表现尤其明显,不管我们在诗歌中对概念的理解是多么零散和可分解,但是我们都可以用聚合的方式察觉到这些概念的存在,它是一个完整效果的整体,是通过直觉获得的。
  但克罗齐所理解的直觉不是一个确实的可以被认知的概念,他的直觉指的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主张直觉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他把前者称为心灵的事实,后者称为机械的、被动的、自然的事实。直觉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克罗齐认为,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唯有表现:直觉与表现是同一回事情假如把它们分开,就再也无法使之重新结合了。
  那么,什么又是表现呢?首先,它不是再现,也不是显现。对它的确定和说明必须和直觉联系在一起,分离它们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克罗齐认为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得到了表现,不论是内在于心还是外显于物--这似乎是在说一种展现,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可问题是,除非我们能确定我们内心世界所呈现的原初形态,否则,即使是这种表现是一种展现,至少也不是克罗齐所认为的艺术的表现,因为这种表现不是来源于真正的直觉,任何艺术是在于心而不是在于物,而直觉也是源于心而不是物,我们的内心世界总是容易被外物所触动,大多数人总是被印象、感受、冲动、情绪之类的情感所困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直觉是超越这一切的,是在心灵中最纯净的深处的触动。所以克罗齐为他的直觉表现下此定义: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直觉或表象,就其为形式而言,有别于凡是被感触和忍受的东西,有别于感受的流转,有别于心理的素材;这个形式,这个掌握,就是表现。直觉就是表现,而且只能是表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基于以上观点,克罗齐否定诗歌中用天才来阐释艺术,也反对用无意识在阐释天才,认为这把天才从高到不可仰攀的地位降低到人不俯就的地位。克罗齐确定了关于艺术是直觉的表现的概念,并肯定了“人都是天生的诗人”。
  就艺术欣赏和批评来看,克罗齐认为这是一种二度创作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在的表现,这就是直觉,然后将这内在于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批评家和鉴赏家历经的心理过程则相反,是从作品一路而上直溯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欣赏和批评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内省经验,相反,其中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因素。
  有鉴于把艺术表现判定为内在心灵的直觉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对翻译也持怀疑态度,认为翻译不外是或者减少剥损,或者铸入译者的经验,成为一个新的表现品。
  2.关于诗的新解
  尽管克罗齐关于艺术即直觉的表现主义文论肯定并强调了直觉活动源于内心而非外物,这似乎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学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但事实上,克罗齐的文学趣味是相当传统的,在他的《诗论》中,克罗齐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诗:一为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为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为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而他认为唯有第一种才诗真正的诗。
  克罗齐反对雪莱把诗抬得过高,认为诗是理性和道德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反对席勒过分的强调诗和艺术的救世功能。并指出诗和艺术的功用实际上并宥于政治一端,而且也远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的观点,克罗齐一方面反对那些或庄严华丽的颂赞或轻松活泼的讽喻,或宣言伦理、宗教或宣讲政治、警世或之类的“演讲诗”,同时也反对过分矫正演讲诗的所谓的“纯粹的诗”,那些被“神秘-声色”化的诗,这些诗不过是感官之娱和膨胀情绪的结合体,流露的尽是一些混杂冲动、情绪、道德的的混乱体。克罗齐尤其批评了“演讲诗”,并认为那就像巫师的盛宴摆开,高坐尊位供人膜拜的,却是魔鬼。
  用诗即是诗的同义复说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克罗齐对于诗的界定,于是他解释道:“纯粹的诗,就这个词的纯粹意义而言,当然是‘声音’,但这声音很显然并不具有散文声音那样的逻辑意义。这就是说,它并不交流某个概念、某个判断、或某种推论........但是说它没有逻辑的意义,并不是说它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音响,没有灵魂,一个体现在它的身体之中、与它的身体合而为一的灵魂。”显而易见,克罗齐对诗的理解超出了某个具体的实在的概念而引导向了诗的自身的最深处,克罗齐引用“直觉”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概念,对诗的确定就是一个直觉和表现的过程,在这里,克罗齐明显把诗和散文区别开来,以表现他的理论的可印证性,诗和散文的“声音”之为的诗传达概念、判断、推理和讲述故事不同,诗诉诸我们的想象,进而诉诸我们的情感,让我们心醉神迷。
  诗作为直觉和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克罗齐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的观点,但克罗齐的关于诗的内容与形式绝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样:诗的形式就是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但是当他的所思所言一旦入诗,就不复具有任何生活的本相,激情会迅速平静如水,转化为意象,这便是诗的魅力:,那是沉静和骚动、激情和控制力的两相结合,体现了思想的胜利。而这种愉悦是双重性的:它是一种充满痛苦的快乐,弥漫着一种莫名的甜蜜和温情,挣扎在激情和欲望的诱惑和拒斥之间,一面渴求生命,一面渴求死亡,然而总是在愉悦之中。这便是纯粹形式和美所赐予的快感。
  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罗宾·科林伍德,英国文学家、文论家。被公认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英国的继承人。
  1.巫术和娱乐的艺术
  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并对艺术两分:一为巫术艺术,一为娱乐巫术。
  巫术艺术:
  巫术,其特点是追求一种实用目的。确切的说是一种表现主义的艺术,它通过其明确的实用性企图重新唤起某种情感,虽然很多研究学者并不承认巫师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但科林伍德认为他们研究的观点都是不确切的,通过研究,科林伍德发现巫术与艺术有极大的相似性,因为在于巫术中包含有舞蹈、歌唱、绘画的解释,它们构成了巫术的中心因素,虽然巫术有明显的宗教目的,但勿庸置疑的是,巫术最终是希望激发情感,而且能使这种情感得到释放。就这些因素目的在于激发情感而言,它们是艺术;就它们都是达到预期目的的手段而言,又都不是真正的艺术。科林伍德认为差别在于巫术艺术是把被激发的情感用于实用目的,娱乐艺术则使情感得到释放,不使其干涉实际生活。
  他进而枚举了巫术艺术的类型。其一是流行乡村的民间艺术,如民间童话、谣曲和戏剧等,其二是为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低俗艺术”,如教士的布道、赞美诗、军乐队的器乐曲之类,其三为与上类似的宗教艺术,其四为爱国主义的诗歌、校歌、名人肖像、战争回忆录等。最后还有体育活动、社交仪典等也属于巫术。认为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其功利性。甚至是那些包括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样也应被归于巫术艺术一类。
  娱乐艺术:
  科林伍德所情调的娱乐艺术其实并不是单纯的非功利性和享乐性的艺术,相反,科林伍德认为娱乐艺术和巫术艺术一样有明显的功利性,不过,娱乐艺术的功利性引向某种外部的目的,不是引向艺术本身。他是为了表现艺术本身的娱乐的功利性,他的这种企图是表现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创造的是一个引向内心的愉悦空间,他和巫术艺术现实的功利性所表现出来的愉悦是释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事实上,从具体的功用来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多娱乐艺术是受到巫术艺术的排斥的抵制的,科林伍德认为表现情欲主题的艺术就是娱乐艺术,他所提供的感官刺激并不是引向现实而是引向内心,是提供虚拟的情欲对象在想象中完成的一次愉悦的过程。除了表现情欲的艺术之外,恐怖、谋杀、堕落、血腥、狂乱的宣泄与反常的行为表现都是属于娱乐艺术。
  概述:
  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把艺术与实用的功利性割裂在科林伍德看来是错误的认知,那些老套的为证明艺术的纯洁、神圣光芒的措辞在进入20世纪时候就已暗淡无光了,科林伍德对艺术的无功利性提出质疑,并肯定了艺术的功利性都是为了唤醒观众沉睡的情感,唯一不同的是,这种被唤醒的情感在艺术中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境下得以释放,这就是区别巫术艺术与娱乐艺术的根本。科林伍德否认了柏拉图断定娱乐艺术的过度发展会使一个社会中无益的情感超载,而肯定了亚力士多德关于情感在娱乐过程中就得到了释放的观点。这种坚持同时也是科林伍德早期的表现主义理论的基础,而且他情形的认识到他所处的时代(20世纪初)正处于一个声色感官的娱乐艺术泛漫无边的时代所以,作为一个社会和艺术的道德者,科林伍德认为社会还是需要虽然并不是真正艺术的巫术艺术.
  2.作为表现和想象的艺术
  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有涉情感,但它是表现情感而不是激发情感;真正的艺术有涉制作活动,但它是想象性的创造而不是技艺。
  (1)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
  科林伍德认为表现不是针对哪一类观众而发,而是首先指向表现着自己。表现主义要求,一个表现情感的人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如:一个演员不仅应按要求哭笑,而且应该明白为何哭笑。
  艺术表现感情:
  “一种不安的骚动,一次狂乱的兴奋,一场歇斯底里的激动,不稳定的情绪,强烈的情感显露,当我们意识到存在这么一种情感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神秘,于是,我们会通过做某些事或使自己的身体处于某种状态来表现它并试图从这种不稳定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表现“便出现了。”
  (2)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略个别。
  科林伍德认为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论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般的。真正的艺术只表现个性,这种个性是唯一的、特殊的,不可能类同于另一个个性。艺术表现情感,旨在强调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激发情感。当然这并不能解释清楚表现艺术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产生了表现的失衡,好像一切情感只需要表现即可被界定为表现艺术。
  (3)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
  事实上,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不但应当表现个别,而且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作为克罗齐表现主义文论的继承和发扬者,科林伍德强调了克罗齐关于人皆为艺术家的思想,表现主义艺术的个性特征强调了情感的均衡性,他不是诗人单方面的宣泄情绪,表现情感,而且还必须又读者的介入,需要靠诗人示范的方能把情感表现出来,当这种情感没有在读者中引起共鸣,那他还没有表现出表现主义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实际上显示了诗人表达情感必然是能够普遍引起共鸣的社会性的情感,而绝不是原封不动的仅仅限于个人的恩恩怨怨。
  艺术作为想象性的创造与真实世界的区别:
  想象是艺术的真正的创造者,就像自然的力量是一切物质的创造者一样,当自然力量存在的初始物质也同时被创造出来,当艺术家确认了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占有了位置之后,艺术作品自然也被完全创造了出来,当然,科林伍德的这种理解的确让人难以恭维,这种只重构思不中传达的立场显然是在为表现主义的艺术本质做出一种丧失客观性的辩解。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创造性是通过想象实现的,任何想象都能创造出事物(探讨:艺术存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音乐被想象创造出来的时候就已存在了,而且远比写在纸上的音符更具有艺术的客观性,而演奏无非是用某种形式表现出这个已经被创造出的客观物。所以,艺术在心不在物。
  为此科林伍德还提出了“总体想象性经验”的概念,它既包括感官经验,又超越感官经验。这适用于艺术家,同样也适用于欣赏者。科林伍德的结论因此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欣赏它的人运用他的想象力所领会、所意识到的总体活动。换言之,艺术语言所传达的只是艺术想象活动的一小部分,总体想象性经验有赖于接受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完成。

[二]启蒙主义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伏尔泰的文艺思想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德国启蒙主义理论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时代原始思维的特征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康德《判断力批评》中的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理论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诗的分类及其根据感伤的诗的类型历史的分类与风格的分类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创造艺术理想艺术发展史上的三种艺术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问题文学创作理论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海涅《论浪漫派》中文艺思想英国浪漫主义华兹铪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济慈的“消极能力说”雪莱与庇卡特的对峙法国浪漫主义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划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现实主义法国现实主义斯丹达尔对现实主义精神的阐发巴尔扎克论现实主义原则福楼拜大意客观性原则的强调俄国现实主义别林斯基论艺术与现实杜勃罗留波夫论“人民性”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泰纳论决定文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与文艺的关系艺术本质论艺术理想的确立及艺术效果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批评文学批评的任务文学批评的重点文学批评的目的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以科学控制文学、使文学回到自然以科学的态度记录事实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三]唯美主义
  戈蒂叶:艺术追求美,而美是没有目的的
  艺术无功利;艺术的目的;形式及其内涵;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和放浪
  佩特:以纯美充斥刹那
  脉搏与刹那;“让强烈的宝石般的火焰一直燃烧”;艺术批评
  王尔德:形式就是一切
  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无关
  艺术目标:形式
  艺术批评:批评家等于艺术家
  桑克蒂斯:艺术即形式
  对德国美学的批判:形式的崇拜
  形式至上:艺术即形式
  艺术批评:只能从艺术本质演绎出来的特殊准则来判断艺术

[四]直觉主义
  叔本华直觉主义艺术观
  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
  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
  直觉:主体成为无意识的纯粹感知,对象成为意志客观化的理念
  悲剧的类型和实质:三种类型,同一本质
  尼采直觉主义艺术观
  艺术与人生: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和悲观主义
  直觉: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即艺术态度)来反理性、反道德
  艺术发生论:艺术和艺术家的天才、灵感
  艺术种类论:音乐和诗
  柏格森直觉主义艺术观
  直觉:艺术家和艺术目的论
  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
  笑与滑稽:戏剧因素研究
  克罗齐直觉主义艺术观
  艺术本质论:艺术即直觉
  艺术发生论: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形式,形式即抒情
  艺术批评与艺术地位论

[五]象征主义
  先驱者爱伦-坡与波德莱尔
  爱伦-坡对神圣美的追求
  波德莱尔的感应系统理论
  象征主义运动的领袖马拉梅
  “用魔法揭示客观物体的纯粹本质”
  “诗歌高尚地帮助了语言”
  “两种象征交织在一起”-----“音乐和韵文的结合为诗”
  “诗人是孤独者”,“文学完全是个人的”
  瓦莱里的诗论
  纯诗论
  “诗的语言无实用目的”
  “任何真正的诗人都善于正确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作者、作品和读者各自独立
  叶芝的诗论
  “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其象征主义”
  统辖的意象

[六]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
  精神分析学理论概要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神话原型批评
  弗雷泽的《金枝》与剑桥学派---早期的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批评学派----发展阶段的神话原型批评
  弗莱及其《批评的解剖》--神话原型批判的集大成者

[七]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
  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世界
  独特的艺术形式观
  文学性与陌生化
  文学与作家
  文学与文类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发展
  新批评的范畴
  新批评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的贡献与局限

[八]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索绪尔语言学和捷克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
  罗兰-巴尔特的文学“代码”研究
  结构主义叙事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巴尔特对作者权威的否定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是因为人们需要感到自己是世界的本质
  艺术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对读者的自由的召唤
  文学意味着介入:保卫自由
  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
  本杰明的艺术思想
  阿尔多诺的艺术理论
  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阿尔都塞的艺术与意识形态理论
  马契雷的《文学产生理论》
  哥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十]阐释与接受理论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海德格尔:阐释的历史性
  加达默尔:阐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文学接受理论
  伊塞尔的文本接受理论
  尧斯的文学史理论
  读者的反应批评
  “意义即事件”:读者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
  读者反应的描述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与方法
  语言的规则系统和“有知识的读者”: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