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它对后来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和6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小组:一是“莫斯科语言小组”,由雅各布森创立于1914年,其他成员包括维诺库尔、布里克、托马舍夫斯基等人;另一小组是“彼得堡小组”,从1916年起称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成员还有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鲍里瓦诺夫、日尔蒙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其基本文论包括:1、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文学性2、文学的本质--它和其他事物的差异3、文学语言的陌生化4、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20年代中期以后,诗歌语言研究会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等的影响。形式主义者接受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语言学中各种因素相互类比的结构观点,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的因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他们对当时文学研究的现状极为不满,认为其弊端在于文学研究忽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仅将文学当作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资料,过于关注对作者生平、社会与时代背景的考据。他们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他们多次强调,文学研究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有的体系和内在规律。这是一切文学阐释、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取向的基础,同时也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界标。文学的内在规律存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现象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其他事物。形式主义者将文学的内在规律称为“文学性”(Literariness),试图通过对“文学性”的研究来建立评价文学,也就是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
  实际上,“文学性”牵涉到文学的本质问题。“文学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异”。这是安·杰弗森对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概括。文学与其他事物最大的差异在于其赖以产生的材料--语言。语言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即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与对立。于是,“文学性”研究的焦点就在语言这一组成作品、可被观照的具体表象之上。安·杰弗森进一步指出把对“文学性”的研究“限定在差异基础上,而不是在固有性质基础上,所以确定文学性这一观念以及给予文学研究以某种科学的地位就成为可能了。”因此,文学的内在规律,也即形式主义文学研究的焦点就是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
  什克洛夫斯基用“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概念来描述这个差异,认为艺术使那些已经变得习惯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并且举例:“舞蹈是一种被感觉到了的步行。”这就是说,作为艺术的舞蹈并不是对日常生活步行的模仿。因为,日常生活我们走路时并不着意去感觉它,以期当作一种独立的活动来看待。因此,一旦将“步行”作为独立的活动来感觉时,它就与生活分离开来--步行就被陌生化了。被陌生化的步行就不会以日常生活的规律为其根据,而是将步行作为步行来感觉的舞蹈艺术的规律,这就是作为艺术来看的舞蹈之本质所在。就文学来说,文学语言就是陌生化了的语言。陌生给人以新鲜感,这不仅是文学中可以运用那些实用语言所不能使用的语法和词汇,而且也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手段(如诗的韵律)。“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针对模仿论和形象论所提出的,他将“陌生化”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陌生化的过程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因而将模仿者和被模仿者排除在外,强调的是艺术的自主性。形式主义者把文学作品看作纯艺术现象,只有文学特有的内在规律,即“陌生化”才能说明艺术品的形式和结构,及其与其他任何外部事物的独立性。
  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自主性还涉及到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们习惯于将内容与形式区别开来加以研究,这样容易导致将形式看作作品可有可无的外衣,而着重对于内容的研究。那么文学的内容所反映的现实就成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文学作品的独立性由此遭到破坏。所以,形式主义者用“手段”和“材料”的概念取而代之。前面已经指出,文学的材料不是现实中的物体,也不是激情,而是语言。形式手段是实现语言陌生化的唯一手段,而且,艾亨鲍姆指出:“‘材料’概念仍在形式范围内,它本身就是形式的。”所以,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就是:通过形式手段,让“陌生化”控制并改变“材料”(语言,而非现实或形象)在非文学环境中的存在方式。
  形式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确立“文学性”,从而对文学作品独立进行研究,从具体的、客观的语言现象中寻求文学的内在规律、构造过程以及结构原则,并以此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是:
  第一,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形式主义者指出,他们研究的是作为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而不管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如何。因为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句子不可能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简单反映,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
  第二,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形式主义理论家们分析了审美感知的一般规律。他们认为,人们感知已经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自动感知的。这种自动感知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要使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需要采取“陌生化”手段,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自动感知中解放出来,重新审美的感知原来的事物。作家应该尽可能的延长人们这种审美感知的过程。所谓“陌生化”就是要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这一概念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也就是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要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形式主义者认为,既然文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组织,因此文学性仅存在于文学的形式。形式主义也由此得名。
  第四,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能够科学的揭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形式主义者按照索绪尔的办法,把文学研究也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着眼于以形式分析为主的内部研究。在他们看来。共时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文学科学化研究的理想方法。
  从理论上来说,俄国形式主义者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把文艺创作视为一种表现形式。认为文艺创作有自己独特的目的性,即为人提供感受与体验。欣赏文艺的人直接得到的首先是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从批评实践上来看,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就本质而言,它没有超出唯美主义的范围,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延续。在具体文学作品研究中,他们一边强调唯艺术形式的分析,一边又不得不涉及作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