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文学(二)·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
  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越出法国,形成世界性文学潮流,本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流派,它虽然不复存在,但影响极大,与传统文学比较,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有庞德、叶芝、艾略特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响——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叶芝
  爱尔兰杰出诗人、剧作家、192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驶向拜占庭》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奖

  庞德
  英国意象派诗歌代表
  《地铁车站》
  1、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其诗歌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2、意象派与象征主义的区别:象征主义重飘忽的音乐性,意象派则近坚实的雕塑性;前者常用隐晦的象征或神秘的梦幻来暗示某种心理状态,后者则用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意象派诗歌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其出现令欧美诗坛耳目一新。

  T·S·艾略特
  美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早期1909-1922
  艾略特的创作可以分为三期。从第一首诗歌发表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的整个创作可以看作是第一期。
  《普鲁弗洛克情歌》——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上流社会的一个男子于暮色黄昏之中去和情人约会的怯懦、充满不可名状的压抑的矛盾心理。
  2中期:1922-1927
  第二阶段的创作、即荒原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欲泛滥和人欲横流是时代的写照,幻灭、空虚、沉沦则是时代的主导精神。《荒原》正是一个没有了上帝没有了神性的荒芜世界时代精神的体现。
  《荒原》——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是一部“恐怖世纪的恐怖之诗”。其创作得力于两部人类学著作:弗雷泽的《金枝》就和魏士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渔王和圣杯传说是诗歌的结构框架。
  【思想内容】荒原意识就是危机意识、超越意识、拯救意识,荒原之死就是再生之死,涅磐之死。危机意识与拯救思索的重要代码是“水”与“火”的意象。“水”在前四章象征着情欲泛滥、人欲横流及其整个文化危机与死亡,第五章里的水则是生命之水,是拯救再生的圣灵。“火”的意象是对“水”的意象的补充和强调。
  【艺术特色】1、内心独白的运用;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3、神话色彩的框架结构,戏剧化的场景;4、追求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即“客观对应物”效果;5、大量运用典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透视
  《空心人》——艾略特写现代人精神空虚的代表作,把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思索上升到批判的高度。有悲观和虚无色彩。诗歌最后一部分围绕多刺的梨树象征现代文明世界的可耻结局: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3、后期:1927-1945
  、从1927-1945年发表《四个四重奏》为止,是艾略特创作的荒原后阶段。期间,作者还写了两部诗剧《大家庭谋杀案》《合家团聚》。1945年以后为创作晚期。诗人已经停止诗歌创作。
  《四个四重奏》——这是一首组诗,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乐章又由5部分组成,格式大致平行。通过一个音乐四重奏的结构去展开对“无时间性瞬间”的探索,叙述一个人皈依宗教之后的精神历程。

  夸西莫多
  蒙塔莱——195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7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水与土》《消逝的笛音》
  《乌贼骨》《境遇》——意大利的隐逸派是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表现主义
  流行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始于绘画,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等各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斯特林堡
  瑞典作家
  《鬼魂奏鸣曲》——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的私欲和“疯人院”式的“罪孽深重,痛苦无穷”。被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和楷模。

  卡夫卡
  1883-1924,奥地利作家,犹太人。表现主义小说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鼻祖
  1、长篇小说创作
  生前未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都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
  《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写主人公生于富裕家庭,16岁时被35岁的女奴引诱,和她生了孩子,后被逐出家门流落美洲大陆。故事没有结尾。小说在形式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用狄更斯式的传统叙述手法,揭示西方社会人的生存状态。
  《诉讼》——写银行K在30岁生日时被突然宣布逮捕,无论他如何四处奔走要弄清自己犯罪的原因都无济于事。一年后被架到一个荒凉的采石场杀死的悲惨故事。。这部小说标志着卡夫卡式的形式。
  《城堡》——【思想】从人与城堡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老百姓特别是小人物的象征,也是现代人命运的象征,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现代人的困惑”。
  【寓意】城堡有多层寓意,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2、短篇小说创作
  《变形记》《地洞》——《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及变形后的遭遇及其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地洞》写一只人化了的鼠类动物,为了保存自己,抵御大小动物的进攻而营造了一个既能储存食物又有不同出口的地洞。表现了小人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
  3、【“卡夫卡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它涵盖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且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1、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权威的不可抗拒;障碍的不可克服;孤独的不可忍受;真理的不可寻求。2、在形式上:卡夫卡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浓烈的自传色彩。

  奥尼尔
  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
  《琼斯皇》《琼斯皇》写的是黑人题材,通过琼斯暴君的仓皇逃窜的经过,着意表现他在当地人民的追捕下,只身逃到原始森林后的恐惧、惊慌、悔恨、绝望的复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的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其主题是人类归属问题。主要表现“人同自己命运的斗争”以及人在这场斗争中“心理发展的过程”。
  《毛猿》作者希望通过这部戏剧“指明这条失去的线索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至于扬克的困惑、迷惘,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有的人与人的冲突。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到本世纪20-30年代形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它所锤炼的各种技巧,对此后崛起的现代主义诸多流派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爱尔兰作家,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创作“宣告了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的新阶段”。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第一部作品,含15个短篇,并根据“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活动”四个阶段来安排故事,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冷静地描写了城市下层市民的生活:悲剧性的堕落和在梦中挣扎的人民。透过那些平凡琐事,借用象征手法,展现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破灭。贯穿15个短篇的共同主题是弥漫于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麻木、沉闷和无为的瘫痪状态。整部小说集就是由一连串的“精神感悟”组成。其中的代表作是《死者》。
  中《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是它正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意识流程展示了现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走向艺术就是走向死亡的命运。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它的出版“标志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最终解体”。
  【思想内容】书名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表明了这部小说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同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全书由3部分组成,共18章,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描述了3个主要人物在都柏林1904·6·16·am8至次日凌晨2点40分的生活经历和他们的意识活动。作品运用平行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以布鲁姆影射奥德修斯,以莫莉影射奥德修斯的妻子,以斯蒂芬影射奥德修斯的儿子。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清楚看到:古代驰骋疆场的英雄已变成今天含羞忍辱的凡夫俗子,过去以忠贞著称的女子已成为肉欲横流的荡妇,昔日雄姿英发的少年已变成当今精神空虚的骚客。在古代英雄人物的反衬下,现代西方文化哺育出来的人物显得那么卑微、苍白和渺小。布鲁姆是本世纪西方社会中非英雄化形象的代表。他的出现反映出西方现代文学史中关于“人”的观念在“质”上的嬗变。
  长篇《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最后一部小说,围绕人类历史上死亡与复活的循环往复这个中心主题,描写都柏林一家小酒馆老板伊尔威克梦中的经历,以表现当代世界已经进入死亡期的最后混乱。

  普鲁斯特
  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先驱
  《追忆逝水年华》——以“我”对往事的追忆为主线,展示了“我”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精神空虚的庸俗生活。但艺术手法上是用理性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无意识领域,与乔伊斯等人不同。

  威廉·福克纳
  美国“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喧哗与骚动》采用“时空交错”及多角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挖掘人物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未来主义
  20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活跃在意大利和俄国文坛,也影响了欧洲各国。其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追求文学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彻底革新。在主题上,未来主义者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在形式上,未来主义者彻底摒弃传统手法,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取消或破坏语言规范,打破传统句法与正常韵律,搞文字游戏和图案的剪贴、组合等。代表作家有马里内蒂、马雅可夫斯基等。

  马雅可夫斯基
  俄国未来主义最重要的代表
  《穿袜子的云》——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

  ■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系统阐述了运动的宗旨和理论观点,宣布超现实主义运动正式诞生。超现实主义有组织、有纲领、有刊物。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超现实主义美学的重要标志。代表作家有布勒东、艾吕雅等。

  ■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达达”的名字纯属偶然,没有任何意义。该派《宣言》宣称达达就是自由,就是破坏,就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达达主义从思想和组织上直接孕育了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查拉、布勒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