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参见徐敬亚《圭臬之死》、《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第6、7期。
  [2] 钟明《狂犬吠日》,载《倾向》(美国),1996年春季号,总第六期,第205页。
  [3] 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第139页,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
  [4] 可参见《倾向》杂志自创刊以来发布的有关中国大陆地下刊物资料。
  [5] 有一种说法一度得到广泛的赞同,即认为八九事件后,最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流亡海外,大陆的文学和思想之类的精神活动实际已经停止。代表观点可参见苏炜:《1991年中国文学在海外》,见龚鹏程主编《1991年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评论》,三民出版社,1992年。
  [6] 欧阳江河:《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今天》,1993,3,第99-101页。
  [7] 欧阳江河:《星期日的钥匙》,《今天》,1993,No.2,第93页。
  [8] 参见欧阳江河《我们的睡眠,我们的饥饿》,《今天》,1995,No.2,Page152-159
  [9] 参见《今天》1997年3期,第137页。
  [10] [11] 参见西川诗集:《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第2页。
  [12]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收入诗集《大意如此》第3页,页末注明3个日期,
  1985、1987、1988。
  [13] 西川:《为海子而作》,收入诗集《大意如此》第31页。
  [14] 崔卫平为西川诗集《隐秘的汇合》作的序,参见该书第6-7页,改革出版社,1997
  年。
  [15] 《隐秘的汇合》,改革出版社,1997,第29页。
  [16][17],有关论述可参见《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88-189页;
  第203-204页。
  [18]孙文波《背景与策略》,载《倾向》,1996年春季号,第162页。
  [19陈东东《十二碎笔》,《今天》1993年第1期,第160页。
  [20]欧阳江河说过这样的话:“钟明和萧开愚某些作品的写过过程实际上是对另一种过程,即批评过程的掩盖。”参见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载《今天》,1993,No.3,第189页。
  [21]钟明:《魔鬼降临节》组诗《耳中优语》之五,《今天》1997年第二期,35页))
  [22]钟明《告别1989》,载《倾向》1997夏季号,第79页。
  [23]翟永明:《再谈‘黑夜意识’和‘女性诗歌’》,载《诗探索》1995年第1辑,第129页。
  [24]唐晓渡《谁是翟永明?》,载《今天》1997年第2期,第54-55页。
  [25][26]翟永明:《<咖啡馆之歌>以及以后》,参见:唐晓渡《谁是翟永明?》,同上书。
  [27]参见《今天》,1995,No.4, 第218-227页。
  [28]关于“不可援引性”出自诗人黄灿然的说法,参见黄灿然:《九十年代:诗歌的新方向》,载《倾向》,1996年秋季号,第136页。
  [29][30]参见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载《今天》,1993,No.3,第181页; 第196页。
  [31][32]程光炜:《误读的时代》载《倾向》,1996,秋季号,第三者22-134页。
  [33]唐晓渡的有关观点见《倾向》杂志,1996年秋季号,《世纪末的焦虑:文学在中文世界的境遇--1996年布郎大学“写作自由”长桌会议记录》,第340-357;第414-420。
  [34] 参见周瓒《“知识”实践与诗歌“写作”》,载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6-56页。
  [34]诗评家江弱生在与欧阳江河就北岛的诗展开商榷时,也承认北岛的诗“只有在过度阐释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意义。如果不以释梦的方式与解密码的技术去进行这项工作......结果将不欢而散,无功而返。”参见江弱生:《孤独的舞蹈》,《倾向》1997年第10期第22页。
  [35]参见欧阳江河的序言。
  [36]参见江弱生:《孤独的舞蹈》,《倾向》1997年第10期第29页。江文认为:“‘核桃隐秘的思想’与保尔·瓦雷里(Paul Valery)《石榴》(Les Grenades)一诗‘坚硬而绽开的石榴’那‘内心的隐秘结构’神形兼似,而‘云初醒时的孤独’也不妨追溯到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句‘我像一朵云孤独地游荡’”。 这可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或许还可从中看到一些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文本与文本之间总是有各种参照或近似,杜甫做诗被后人称之为“无一字无来历”,宋诗则有掉书袋的癖好。
  [37][38] 参见杨炼《易》的后记《关于易》,第187;192页。
  [39]Maghiel Van Crevel:《多多诗歌的政治性与中国性》,《今天》1993,No.3。
  [40]王家新《阐释之外》,载《倾向》1996年秋季号,第97页。
  [41]参见贝岭《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诗歌》,《倾向》1997年夏季号,第14页。
  [42](参见《沟通: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学》,英文版,第118页)
  [43](高行健:《没有主义》,第98页,香港天地图书,1996年)
  [44](《上海文学》,1982,第8期)
  [45] (转引自高行健《彼岸·戏剧六种第一集》,第87页,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6](本书涉及到的高行健的有关戏剧作品,都收入《高行健戏剧六种》,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7](参见《百年耕耘的收获》第27页,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8](参见高行健《没有主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6,第231页)
  [49]由于篇幅及材料的限制,相当多的诗人在这里无法展开论述,特别是于坚、杨克、韩东、朱文、张曙光等人未能论及,这是可能是本章最大的缺憾。此外,还有不少诗人未能论及,我想他们是值得关注的:萧开愚,孙文波,庞培,金海曙,余心樵,杨键,杨子,叶辉,唐丹鸿,蓝蓝,巫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