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共和国文学的艰难历程(1949-1985)

  重点:1、对这一时期理想主义文学的理解。
  2、“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难点:1、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与30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比较。
  2、从理想主义文学到“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民族精神振奋和理想主义文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下半期,从此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岸三地”的格局。大陆的文学,进入了理想主义文学的时期。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在他们还处于十分困难,随时可能牺牲生命时,他们已经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作品。共和国成立后,这一类作品发展成为主流文学。大致上说,理想主义文学在50年代经历了高潮之后,在60年代逐渐衰落,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被极“左”思潮所彻底否定,便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
  正如新生的共和国有一股潮气蓬勃的新气象,共和国文学也处处都有新事物。全国文联成立后,各个协会都热情地开展工作。在中共的民族政策下,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都得到很大发展。在民族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民族文学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与“五四”时主要向西方文学学习不同,这时比较注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一大批青年作家在共和国的阳光下成长,逐渐成了共和国文学的主力军。
  这时期的文学特别注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力图把正面的先进人物写成人们学习的楷模。因此,关于塑造英雄形象的问题,关于典型的理论,成了文艺界持续不断的争论的问题。
  共和国文学是从启蒙文学踏过若干台阶发展而来的,已大不同于“五四”时代的文学。即使是抗战后解放区已形成的共和国文学雏形,和建国后的文学仍有所不同。因此,一方面在开国后特有背景下出现 蓬勃的气象,但也不断地有各种摩擦、困惑和痛苦。特别对于不能很快地把自己的创作纳入理想主义文学轨道的作家,更是这样的。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是如此,从解放区来的作家也并无轻车熟路之便。

第二节、建国后的文艺批判运动

  建国后,中共最先是在经济战线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接着发动“反右派”斗争,这是在政治战线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伴随着这个过程,又不断地开展思想文化上的斗争,尤为突出的是开展文艺批判运动。因为文艺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风雨表”,能十分敏锐地反映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因此各种政治运动,往往先从文艺上开刀。到了60年代,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已发展到中共内部,党内出现“修正主义”,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于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又是首先从文艺界开始。这样,便形成了建国后绵延不断的文艺批判运动,主要包括: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斗争;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1959年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60年代初期文艺上的“反修”斗争和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艺批判运动接连不断,“左”的思想威压在文艺界的头上,除去影响了文艺生产的繁荣外,更大的危险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损害。

第三节、文学界的“十年浩劫”

  60年代初期,伴随着政治上的纠“左”,思想解放的欲求又开始萌动。但不久,毛泽东便对此进行了严重的警告。这意味着文艺界一场大风暴已是在所难免了。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份《纪要》彻底否定了建国十七年乃至3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艺,成为了江青等“四人帮”在文艺界进行“文化大革命”,毁灭共和国文学,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实现全面夺权的纲领性文件。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文艺界的“十年浩劫”也从此开始了。
  在“十年浩劫”中,大批作家艺术家 被迫害致死、致残,有的被捕入狱经受多年牢狱之苦。而“五四”以来创造的新文学 、左翼文学、共和国文学,除了一个鲁迅,几乎全部被否定。当时被“红卫兵”、“造反派”烧掉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新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十年浩劫”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艺术创作,因而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成果极少,但此时仍有一些非正常形态的文学。例如,为“四人帮”政治服务的“阴谋文艺”;当时还有很少一些幸免于难,或较早“解放”的作家,发表了少量的作品。在正常创作困难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地下文学”,这指的是通过传抄渠道得以传播的文学作品。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出现了早期的“知青文学”。
  1976年清明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天安门诗歌运动(即“四五运动”)。革命群众自发悼念周总理、批判“四人帮”。“四五运动”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天安门运动及广场上的诗词却成为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奏。

第四节、文学界的思想大解放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共和国文学也进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紧接着,思想解放运动开始,这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此后的走向,发生极大的影响。随后,文艺界一大批冤假错案逐渐平反,曾经被打为“毒草”的文艺作品重新出版。与此同时,也展开了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文艺论调的批判。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次会议对作家艺术家们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经过这样的过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文艺界出现了建国后从未有过的思想解放,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生动活泼局面。但这同时必然又是充满了矛盾、摩擦的过程。文学界开展了对“伤痕文学”、“‘ 歌德’ 与‘缺德’”、“朦胧诗”等一系列文艺思潮的讨论。
思想解放必然伴随着思想斗争,还更尖锐地表现在对某些具体作品的评价上。如对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电影剧本《女贼》、《在社会档案里》以及据白桦的《苦恋》拍成的电影《太阳与人》等的或讨论、或批评。大约从此后,这一类叙述方式,就不再在创作中出现了。

  本章思考题:
  1、 理想主义文学在前三十年的发展过程。
  2、 1958年出现的“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及表现形态。
  3、 为什么有很多作家在建国后会出现创作上的痛苦?
  4、 为什么文艺领域会成为思想批判运动的重灾区?
  5、 简述“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6、 “天安门诗歌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
  7、 第四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