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台湾文学述评

  一、台湾文学概述
  (一)20-40年代台湾文学
  1、 基本情况简述
  台湾现代文学是在大陆新文学运动直接影响与推动下发展的。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的留日台湾学生成立“新民会”,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月刊(蔡培火主编),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以此引发了台湾的新文化运动。
  台湾新文化运动一方面要谋求传统文学的新生,同时还要抵制日本殖民主义文化的同化。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张我军,在1925年出版了《乱都之恋》,是台湾第一个新诗集,后有《买彩票》短篇小说。重要的作品有赖和的《斗热闹》、《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
  1925年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主要是新旧文学的论争。1931年到1937年,是台湾文学的繁荣期,赖和《善讼人的故事》,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王白渊的《荆棘之道》以及“盐份地带”诗人群的创作。作品主要聚焦台湾在殖民统治下的灾难,兼而批判旧的传统习俗,呼唤不屈的民族魂。
  1937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进行种族同化政策,妄图用日本大和文化泯灭华夏文化,这段时期是台湾文学的凋零期。作品主要有吴浊流的《先生妈》、《亚细亚的孤儿》,杨逵的《鹅妈妈出嫁》等带有浓厚乡国情怀的作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迁台,是台湾文学的光复期。国民党去台后,实行“战时紧急戒严令”,台湾文坛被粗糙的反共文学所主导,直到70年代后才得以逐步解冻复苏。
  2、代表作家
  (1)赖和(1894-1943):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以现实社会批判和乡土寻根为本,为台湾现代文学指引了方向。主要作品有:《斗闹热》、《丰收》、《善讼人的故事》等。
  (2)杨逵(1905-1985):《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1900-1976):他的作品成为台湾社会历史的文学记录,具有“立此存照”的意义。有《先生妈》、《亚细亚的孤儿》等。在思念乡土的情结中构架了爱国反日的主题,流露出台湾人们失根的痛楚。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从50年代开始,由于国民党政权的统治,造成了台湾与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隔绝。
  台湾当局为了政治目的大力倡导“战斗文艺”和“反共文学”,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同时,一些怀乡文学作品、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依然存在,诗歌也开始了现代派诗歌的探索,《创世纪》等刊物创刊。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强调文学表现自我,具有鲜明的反理性倾向。强调诗歌的张力,小说的多角度叙事和多层次结构,文学在整体上富有实验精神。
  同时,随着意识形态的专制减弱,大众轻松的文学形式出现,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掀起了通俗文学的热潮。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回归传统,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如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王拓的《金水嫂》、李乔的《寒夜三部曲》等。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政治小说、都市文学、新女性主义文学、探亲文学等新品种。
  80年代台湾文学中杂文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李敖的《千秋评论》、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等。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后现代主义成为注目的文学潮流。
  情色文学得到解禁,女性写作受人关注。
  文学出现精致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精致化的倾向,文学的消费性日益显著,作品注重包装,作者的明星化商业炒作,内容偏于“软、浅、甜”。具有大众消费文化的品品格。
  二、代表性作家
  (一)白先勇:一九三七年生于广西桂林,父白崇禧为国民党名将。童年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先后流徙于桂林、重庆、南京、上海、香港。五二年迁居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考入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攻读。一年后因兴趣不合转攻文学。五七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六一年毕业,六三年到美国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六五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讲授中国语言文学。白先勇现已退休,并准备撰写一本关于他父亲的传记。白先勇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五八年白先勇于“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其后大部分作品发表于“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八三年发表长篇小说《孽子》。白先勇己创作三十六篇短篇小说。白先勇在一九六○年三月五日与一班台大外文系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对台湾文学发展影响深远。五六十年代台湾发展处于历史转折点,文化、社会、经济转型期,战后成长一代,纵面对“五四”文化断层,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对台湾新文化有强烈的索求。《现代文学》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学,并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重要是成为白先勇一辈作家的创作园地。白先勇除不断于《现代文学》发表创作,更长时间财政上支援《现代文学》出版。六三年白先勇到美国留学,刚历丧母之痛,更感世事无常,历史沧桑,“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六五年发表《台北人》系列第一篇作品《永远的尹雪艳》,同年发表《纽约客》之一《谪仙记》。《台北人》写的是四九年离开大陆挣扎生活于台湾的大陆人;《纽约客》写旅居于美国第二代台北人的失落、疏离感。白先勇对笔下人物总充满悲悯情怀。白先勇小说创作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参透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潮。他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有人形容白先勇为“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作品具历史感。曾说:“写作是因为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转变成文字......”
  白先勇小说的特点:古典与现代小说技巧的结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快。
  (二)陈若曦(1938-):女,本名陈秀美,七十年代以后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影响广泛的短篇小说集《尹县长》于1976年问世,接着小说集《老人》(1978年)、《城里城外》(1981年)《贵州女人》(1983年)和长篇小说《归》(1978年)、《突围》(1983年)、《远见》(1984年)、《二胡》(1985年)、《纸婚》(1986年)陆续出版,还有散文集《文革杂忆》(1979年)、《生活随笔》、(1981年)、《草原行》(1988年)、《西藏行》(1989年)等相继问世。
  1966年她与丈夫绕道欧洲回到中国大陆,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任职五年。时值“文化大革命”,耳闻目睹社会惨象和亲历动荡不安生活,政治上又受极“左”路线的岐视,她乌托邦的追求彻底落空了,1973年冬不得不全家移居香港,1979年再度定居于美国,并在美华文坛上开始了丰收的第三创作阶段。《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四部长篇小说是本阶段的硕果。
  《突围》是以现实主义的笔致,描叙了定居旧金山的华人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空虚孤独的心态。他们都在寻觅突破围困的道路,但都在现实面前碰撞得头破血流。这部长篇小说思想蕴涵的深刻之在于作者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所常见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华人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而非孤立、个别的和偶然的人生经历写照。
  《突围》之后另一部长篇小说《远见》是写台湾妇女廖淑贞,按照丈夫的“远见”,带着女儿去美国读大学并申请“绿卡”。为了母女的生活,她到华裔医生家当佣人受尽凌辱,幸亏萍水相逢遇一中国大陆一位赴美访问学者,在其开导与支持下,廖淑贞终于获得永久居留权。然而,当她返回台湾报喜时,讵料丈夫有了外遇并生了儿子。她只好“伤透了心”地飞回旧金山。故事情节很平凡,似乎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没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但陈若曦在小说中透露出对台湾、美国、中国大陆三地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方面孰优孰劣的评价,客观地赞美大陆的访问学者。如果作家缺乏全面、深入地观察与分析现实生活的科学态度,放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仅从一已的恩怨出发,陈若曦在《远见》里的主题思想就不是这样的了。
  第三部小说《二胡》写了美国华人胡为恒与在中国大陆妻子梅玖、美国华人胡景汉与大陆妻子绮华的婚姻家庭关系,展示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冲突,同时也通过梅玖临终前的谅解丈夫与胡景汉决定回大陆与绮华团聚的情节,反映了两种文化是可以包容融合的,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立足于唯物史观而使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的丰富与深刻性达到新高度。
  出版于1987年的《纸婚》,是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上海姑娘尤怡平自费留学美国,因违反规定到餐馆打工而被美国勒令离境。一位美国青年用“假婚”之计,使她逢凶化吉。然而待她获得“绿卡”时,那位美国青年身患艾滋病,不少亲友鄙弃他,尤怡平却留其身旁,陪伴他度过一生最后时光。逢场作戏的“夫妻”之间,却滋生出凝重的比任何恋爱都牢固的感情。(摘自李君哲《美国华文文学刍议》)
  《女儿的家》陈若曦对妇女问题的省思小说集。在其特殊离散背景及宗教修持下,隐隐然包容揉合了思想、社群、教育及心灵之下不同面向而自成其特色。由离家到回家,有家到无家;从“何处是女儿家”到“处处是女儿家”的感慨灌注书间。
  (三)欧阳子(1939-):女,原名洪智慧,台湾南投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散文集《移植的樱花》等。小说偏重对人物的心理表现,剖析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潜意识,多对人物病态心理的展示。被称为“心理小说家”。
  小说《花瓶》写男人的自私、专制和忌妒心理。《觉醒》写母亲恋子情结的病态心理、《近黄昏时》写一个男子的恋母情结。
  代表作《魔女》写一个母亲为情欲所困而造成的痛苦和乖戾的病态心理。
  欧阳子的小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倾向,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上具有现代派艺术的特征,但在语言等方面有具有传统文学的倾向,简洁、冷峻,多用于白描手法。
  (四)王文兴(1939-):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于福州。祖父王寿昌先生(晓斋主人)与詹天佑同为清季官费留欧学童之一,尝与林纾合译《茶花女》,晚年深识中西文化基本不同,曰:“中土文化特点为:贵德贱艺”。一九四二年,三岁迁厦门,时为抗日期间,故没上过几日学校,日日都在空袭扫射、炸弹投掷之下,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举家迁回福州,交通依靠渔船,途中遭遇海盗,贼船看只是渔船,没什么可夺,调头而去,之后又遇船上大火,时值夜晚,火光冲天,庆经扑灭。抵福州后,适逢鼠疫,父亲罹疫,幸得生还。一九四六年,举家迁来台湾,住东港,入东港东国民小学。一九四八年迁往台北,入国语实小,因学历不全,勉强编入三年级下期春季班。一九五一年实小毕业,因系春季班,台北只余附中尚愿接纳,遂报考,获录取。附中时教员乡音太重,多半课程听不懂,功课一落千丈,赖随班附读制度,勉强升入二年级,后遇国语标准的数理教员,成绩好转,毕业时直升高中部。一九五五年高中时,因执意写作,埋首英文及翻译小说阅读中,受老师及同学影响,开始阅读英文小说。亦因此数理成绩不佳。毕业后,因系春季班,在校内补习半年,等待联考。一九五八年考取台大外文系数学与国文成绩跌破师友眼镜,盖数学因赖同学代为补习加强之助,竟得75分,而国文竟只得40分,比对答案结果,知道作文可能是零分。附中老师大惑不已,三年作文成绩都作80分以上,何以竟拿零分。那年作文题目为: “读书的甘苦”,可能因破题时引用西方哲学家弗兰西斯.倍根的一句话:《有的书须要勤读,有的书只要浅尝......》触怒的坚持国粹的阅卷人。入大学后,对外文系课程极度反感,几乎找不到一门文学课程。所幸系图书馆藏书丰富,乃日坐图书馆内埋首阅读。四年中仍感佩教授初级法文的黎烈文教授,甚至黎教授翻译的诸种法国小说。也感佩一位客座一年的美国教授Jacot Korg,Korg 是当代著名批评家,英诗和卡夫劳仑斯的阅读,曾受Korg教授指导之惠。大学三年级时,与友人白先勇等创组《现代文学》杂志,此时在《现文》刊出的短篇小说,收录《龙天楼》中,后《龙天楼》易名为《玩具手枪》,最后易名为《十五篇小说》(洪范出版)。一九六一年大学毕业,曾在南方澳服役四个月,该处的水色山光,对个人影响甚巨。一九六三年赴美爱奥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就读,后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前数度在华府唐人街中国餐馆打工。一九六五年回国,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讲师,教授小说课程。一九六六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家变》一九六九年与广东新会陈竺筠女士成婚。赴美布法洛城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一年。一九七三年《家变》出版。一九七四年开始写作长篇《背海的人》一九七六年以交换学者名义赴美佛罗里达洲杰克森维尔市佛罗里达大学等校授课并研究一年。一九七九年升任教授,仍教授小说课程。一九八一年,父亲去世,《背海的人》上册出版。一九八五年入天主教。一九八八年《书与影》(评论散文集)出版。同年,独幕戏《书与影》刊投 《联合文学》三月号。一九八九年母亲去世。一九九五年赴柏林参加世界作家会议,个人论题为德译《背海的人》上册。同年,《家变》英译本出版。一九九七年,《背海的人》下册完成。
  (五)陈映真(1937-):当代作家。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台北人。1959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1961年毕业后编辑《文学季刊》,数年间又发表了《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六月里的玫瑰花》等小说,由开始存在的一些超现实的空想变为对现实切实的描写,由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转向对现实的揭露和讽喻。1968年,陈映真应美国衣阿华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行前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在狱中坚持创作,出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盛顿大楼》系列作品,中篇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等均是有影响之作。陈映真还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鉴于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7年授予他名誉高级研究员称号。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小说选》、《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六)黄春明(1939-):台湾宜南人。出版有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锣》、《小寡妇》、《我爱玛丽》等。早期作品具有逃避现实、追求唯美的许多现代主义倾向。后期小说具有乡土写实的倾向。展示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意识。他的小说用传统小说的形式,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不时的使用现代手法,富于表现力。小说的语言平实、活泼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七)王祯和(1940-1990):台湾花莲人。出版有小说集《嫁妆一牛车》、《寂寞红》、《三春记》、《香格拉》。长篇小说《美人图》、《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他善于写社会底层失去生活尊严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小说突出的特点是:把戏剧手法运用到小说中,用场景来带动故事;常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三是把国语和地方方言有机结合,语言充满表现力,又充满地方色彩。
  (八)李昂(1952-):女,主要以写两性关系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探讨女性的命运问题。主要作品集有:《混声合唱》、《人世间》、《爱情试验》、《杀夫》、《暗夜》、《一封未寄的情书》等。前期小说主要是鹿港系列小说,表现女性以在性上受到的虐待和以性的形式的反抗。后期小说主要写性与政治的结合。
  代表作《杀夫》:写鹿港一个叫林市的弱女子因不堪受丈夫的性虐待、性掠夺,精神崩溃而杀死丈夫的故事,对传统的男权意识进行了批评,表现了女性解放的主题。小说的出版,标志台湾女性文学进入了新女性主义时期。
  (九)黄凡(1950-):原名黄孝忠,台北市人。有中篇小说集《赖索》、《大时代》、《雾》、《自由斗士》等,长篇小说有《反对者》、》《天国之门》、《上帝的耳目》、《伤心城》等。他的小说创作,对于台湾政治小说的繁盛、都市小说的兴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小说主要写台湾的社会政治生活,表现政治势力与财团相互勾结的社会现象,表现大众在政治运作中的渺小、无力和无助感,反映台湾人对丑恶政治的厌恶态度。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都市文学,表现都市人的压抑、孤寂,表现都市人的生活困境。他的小说具有将现实关怀与现代风格、后现代美学熔为一炉的特征。
  (十)张大春(1957-):台北人。主要小说集有:《鸡翎图》、《公寓导游》、《欢喜贼》、《大说谎家》、《病变》、《撒谎的信徒》等。创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艺术上的开创和求新、求变。常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写作。他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糅合,把一些前卫的艺术探索与大量的通俗文学因素融合,作品表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特征,为文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顺应了消费文化的潮流。《大说谎家》把每日重大新闻时事与小说情节有机融合,使作品成为一部颇具特色的“新闻即时小说”。
  (十一)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十二)洛夫:

床前明月光
·洛夫
  不是霜啊
  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
  在千百次的
  月落处

  只要一壶金门高粱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
  让心事
  从此渡去
  
  (十三)郑愁予:
 生命
·郑愁予
  滑落过长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灯的流星
  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的路
  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雾
  够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华美!

  偶然间,我是胜了,造物自迷于锦绣的设局
  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线
  起落的拾指之间,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
  算了,生命如此之速,竟速得如此之宁静!
  (十四)杨牧:杨牧是台湾学府派的诗人和散文家,他与余光中一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兼擅翻译和评论。他最初以现代诗驰名于文坛,王文兴称赞他的诗创立了现代诗的新秩序--主题发展之完整,诗的内部组织像钟表一样的繁复而严密,而且包括了韵律学上的需求,《能令人反复咏诵,乐而忘疲》。就如《情诗》中,《你》是《芸香科》,而《我》则是属于《楝科的台湾米仔兰》,米仔兰又叫红柴︰
  红柴,土土的名字
  树皮剥落不好看
  生长沿海杂木林中
  也并没有好听的故事
  木质还可以,供支柱
  作船舵,也常用来作
  木锤。凭良心讲
  真是土
  杨牧将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融入散文中,令散文具有诗的风采和气质,被人称之为诗质散文,试看《调寄小连琐》中的一段︰《我何尝不梦寐追求一条遗落荆棘中的紫带,伴微风,守滋露。也为你吟,为你放歌。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异地而处,愿是移居泗水之滨的书生;窥你,候你,在白杨萧萧的墙头。》追求音乐性是杨牧散文的一大特色,他曾说︰《引车卖浆者流的声音是我师,古人刻意的声音是我师,其至西方文字中其尤为骇异的声音也是我师。》他反对《我手写我口》,而是《应写我口精约提炼的刻意语言,否则废话连篇,言不及义,白则白矣,散则散矣,何文之有?》跟很多同时期的名知作家和诗人不一样,杨牧并非由大陆迁台,他在1940年出生于台湾花莲,本名王靖献,15岁即在《现代诗》、《创世纪》等刊物发表诗作,启用笔名《叶珊》。1963年于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翌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和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改笔名为《杨牧》。现任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杨牧于90年代曾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在作香港文学双年奖评判时,曾经批评港式专栏文章,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受限制,受限制的框框在中国文化上说有点接近八股文,自明以后,八股把中国读书人统统搞到精神萎靡,既没有创作的自由,也不想得到自由》,他不忍心朋友或后辈受制于这些框框。
  (十五)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十六)琦君(1918- ):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十七)王鼎钧(1925-):山东省临沂县,抗战时期弃学从军,来台后任职于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及报社。文学经验长久而丰富,著作等身。现旅居美国,专事写作。作品常以年轻学子为阅读对象,有以作者在抗战时身为《流亡学生》所有的感怀及抱负为题材的小说,也有短篇既励志又抒情的散 文。作品多从现实生活挖掘题材,以高度的想象力,透过带有伤感的笔调,来剖析人心内部无奈的忧郁。
  (十八)张晓风1941-):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十九)简媜(1961-):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十余种散文集。自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水问》至今十多年,十多部作品,不同题材、不同的表现方式。简媜的散文先是试过以典丽繁复的词藻与怦然心动的情怀为青春结集(《水问》);继而转向佛祠,借着翻译佛经所得磨练出一副空灵文字,(《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化闽南母语于华语写作,量体裁衣打造出贴身贴心的农村风土人情(《月娘照眠床》);下来是《七个季节》;平日写札记的习惯又积压了一本光鲜智慧的《私房书》;同年又出版《浮在空中的鱼群》;喜欢喝茶至想把冻顶乌龙茶列入殉葬清单的地步,就有了《下午茶》;接下来的是《梦游书》和《空灵》;在都市台北住久了,连情书都不要在台北的夜间写,那都会面貌有《胭脂盆地》记录;几千年来,披裹万丈红尘颠踬前行的苦命女人从外到内到底获得多少解放,在简媜看来,女人真正拥有的是她自己的眼泪和经血(《女儿红》);再下来,常常发誓不结婚的简媜在她三十四岁上,三个月内不仅披上新娘喜衫还当上了准妈妈,于是当职母亲作牛作马忙里偷笔,找回自我与家庭角色的弹性空间,有了《顽童小番茄》和《红婴仔》。发掘出千百年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人母命劫,这时期的简媜于刚毅灵诡之外多了一份爽利的杀伐之气。读者全程跟下来,也是从苏州园林、桃花源一路逛到夜市、产房、婴儿床。 文字之于女人,常常是自迷自误的陷阱,又是浮华的云裳羽衣可作遮丑媚人之用。于是,文字常常被女人充当戏剧的幻影术,一不留神戏里戏外全成真的了。
  在华语女性文学中,简媜是为数不多的自觉者,走的路子是潜入内在去揪出瘀伤与痛楚,自疗,做自己的主人。读这类女作家的作品,你不必想像她的花边新闻,因为她不是那种因为迷恋葬礼的华丽哭着喊着舍生求死的闹剧主角,其作品字里行间已是内容形式的丰丰富富。这让人想起三十年代的萧红,魅力的文字出自魅力的性情以及执迷不悔的灵魂战斗。用简媜自己的话说,她是与这世界有时差的人,属于“宿罪族裔”,“通常拥有禀赋与能量,能轻易获得同侪企求之物,却不易被窄化的体制收编、把灵魂缴交国库......如此意兴风发,宛若骄子,然而一旦碰触生命议题,又比他人痛楚百倍;他们原应利用禀赋搜寻生命意义,可是那一分资质却更优先地洞悉虚幻。”
  (二十)于右任:于右任,国民党元老,诗人,书法大师。
   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敢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壬子元日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
  三、通俗小说
  (一)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在探问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代表性作家是琼瑶。
  琼瑶:以情爱为小说的主题,人物具有理想化色彩,情节模式化“一见钟情-情爱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钟情-遇阻-冲突-回归-团员”),语言流畅典雅,常常把古典诗词入小说,具有古色古香的诗意。
  弊端是模式化、理想化、表现生活肤浅化。
  (二)武侠小说
  古龙:小说具有现代意识,重侠轻武;通过武侠小说表现现代人的理念和感受;文体上创新,注重小说的悬念与推理。
  (三)历史小说
  高阳:小说情节结构宏伟,历史事件真实具体、社会生活广阔、意识情感丰富,具有鲜明的史诗风格。生活化、世俗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