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散文

 
  第一节 李大钊的杂感

  杂文是现代散文史上飞出的第一只春燕,率先搏击风云,兴盛发达。在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而有一个波澜壮阔的遍至全国的“杂文运动”。杂文,指的是议论性的文学散文。当时刊登杂文的期刊报纸很多,作者队伍庞大,和现实生活保持密切关系,多运用杂文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杂文样式也长短不拘,形式多样,期刊报纸刊登时冠以种种名目。杂文创作呈现这种丰富多彩的盛况,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新青年》、《每周评论》、《语丝》、《莽原》等是这时期较出名的刊有杂文的报刊,反映了这时期杂文创作的概貌及其发展的轨迹。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新青年》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启蒙。1918年下半年,在李大钊的推动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促进中国社会思想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对“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了“唤醒群众”,进行革命启蒙宣传,《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同人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都选取了杂文这一战斗武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的杂文都以较充分的科学和民主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其时代和民族的特征。中国现代杂文,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灌注着蓬勃的战斗精神,就有着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就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流的。在《新青年》上,杂文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既有长枪大炮式的篇幅较大的文艺性政论,也有匕首式的精悍的“随感录”,有评论,有杂感,有随感,有杂记,有通信、讨论、答问、编者按等等。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马列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与鲁迅和周作人都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重要杂文家。1916年前,李大钊在他主编的《晨钟报》和《甲寅》月刊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政论性杂文。1916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青春》。1918年,李大钊参加了《新青年》编辑部,同年底和陈独秀共同创办《每周评论》。这年底,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政论性杂文《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是震动整个思想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斗篇章。在李大钊的推动下,《新青年》从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启蒙,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青年》的带动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李大钊的散文,主要是发表在《每周评论》和《新生活》上,如《新纪元》、《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政论性的杂文,绝大多数是短小的随感录。李大钊是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战士,他的杂文内容广泛,但主要的是反映现实中重大而尖锐的政治问题,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那些篇幅较大的政论性杂文,善于把问题放在较广阔的历史范围、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洞见其发展趋势,在明快晓畅的析事辨理的文字中,激荡着波重浪迭的革命激情。他的随感录,短小精悍,摇曳多姿,有着嬉笑怒骂的“谑而虐”的风格,但又常常一清见底,缺少余味。对后起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在共产党刊物上的《战壕断语》、《并非闲话》、《小言》、《寸铁》、《反攻》栏目中的随感录影响较大。

  第二节 周作人等的小品文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木魁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诗人。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早年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授。五四时期开始写作新文学作品,三十年代后藏身书斋,躲避现实。“七七事变”后不听友人劝告,拒绝南下,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任督办。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建国后获释,主要从事文史研究工作。
  周作人一生著述方面广、数量多,主要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看云集》、《知堂文集》、《苦茶随笔》等。诗集有《过去的生命》,小说集有《孤儿记》,论文集有《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有《欧洲文学史》,及《知堂回想录》等。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他最早提倡写作美文和“言志”的小品文,从理论上加以阐发,并付诸实践。早期不少散文抨击社会黑暗,反对北洋军阀,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表现了“浮躁凌厉”之气和斗争的锋芒。但真正显示他的创作个性,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却是抒写他淡远闲雅情怀的作品。在历史渊源上得益于英国随笔、我国的笔记小说和明人小品。他熔知识、哲理、趣味于一炉,在娓娓的絮语中说古道今,随意而谈,庄谐并出,博学多识,挥洒自如,笔致亲切、通达,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写作时不刻意求工,文字质朴,有一种“苦涩味”。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一个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人在内的很有权威的散文创作流派。到了三四十年代,随着周作人思想的演变,沉溺于苦茶古玩、谈鬼论怪之中,他的散文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篇有影响的重要论文。作者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加以提倡,这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叙事与抒情散文。经过作者的倡导,并与一些作家一起探索创建现代语体散文,开辟出一块新的文学园地,在“五四”时期创作出大批美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推动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喝茶》是一篇叙事抒情小品,作者以平淡恬适的心情、洒脱的笔墨、朴实的文字、博杂的学识,从中国喝茶的历史,说到各地喝茶的习惯方式,又涉及日本的茶道、英国的午后茶,一直到故乡绍兴的茶食,上下古今,海阔天空,在娓娓的叙谈中融入他个人真切的体会、思乡怀旧的情思,富于智慧和情趣。《鸟声》通篇谈的是鸟和鸟的鸣声,围绕着“以鸟鸣春”的古语,对北京早春没有鸟儿唱出悦耳的歌声感慨颇深。作者以亲切的絮语、冲淡的文字、幽默风趣的语言,熔知识与趣味于一炉,古今中外,上下四旁,款款道来,跌宕有致。在清逸高远、闲适淡泊的表面底下,蕴含着不尽的余味。《乌蓬船》详尽介绍了故乡这一特有交通工具的构造、外观的特点及其用途,着重叙述乘坐乌蓬船时特有的恬淡闲静的情趣,在对故乡田园风光的描写中隐现着乡愁。笔调亲切有味,行文舒徐自如,描写质朴隽永、清丽明朗,充分体现了作者早期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为人称道。《闭户读书论》发表了著名的“闭户读书论”。由于时局的逆转,作者避开谈论政治。在历史的进退之间,主张“苟全性命于乱世”,闭门读书,作出了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抉择,这是周作人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故乡的野菜》是一篇记述地方风物的小品。作者把对故乡三种野菜的颜色性状和用途的介绍,与浙东地方民情风物的描写揉合起来,写得活灵活现。他以故乡的野菜为着眼点,抒写故乡风土人情之美,表达他对故乡深挚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作者观察细腻,旁征博引,不仅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显示了浙东深厚的文化意蕴,用笔简练明净,行文从容不迫,如谈家常,富于情味。
  [作品选析]
  乌蓬船周作人
  《乌蓬船》采用书信体形式,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不作全面介绍,而是抓住“乌蓬船”这一最能代表绍兴水乡特色的事物,娓娓而谈,勾勒了一幅幅古朴宁静的水乡风景画。作者行文间或有重复拖沓之处,如第一段以“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结尾,第二段又以“我所要告诉你的”开头,作者对此亦不作更改,以作者的文学修养而言,断不致于看不清其中的瑕疵,也许为了显示自己信笔所至,不事藻饰的文体特色亦未可知。但一旦转入对“乌蓬船”的描述,则立刻显得有板有眼,层次井然:先写“半圆形”的蓬,次写两扇“定蓬”之间的“一扇遮阳”即“明瓦”续写船尾的橹,船首的篙和船头那“状如老虎”的装饰,最后由外而内,写船舱里大布置。读着这些文字,仿佛遇见一个称职的导游,正在要言不烦而又饶有情趣地向大家作着出色的介绍。
  如果说文章的前半部分还是静态的描写,那么后半部分就化静为动,转而写坐船时的所见所感了。这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也最能展示作者闲适恬淡的情致和风韵,请看这两处描写: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
  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其中“颇有趣味”“行乐法”云云,不就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追求和向往吗?可见,与其说这是一篇介绍“乌蓬船”的散文,不如说它旨在借“乌蓬船”宣扬了某种人生境界,是一篇典型的闲适小品。
  我国士大夫向来有“寄情山水”的传统,他们向往宁静要求自由,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有时也欣赏适度的变化和波澜......凡此种种,都对周作人产生影响,一旦拿起笔来,自然会在《乌蓬船》这样的作品中有所流露。当然,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乌蓬船》也增添了一些活泼的平民和泥土气息。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等的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是顶尖的少数几位散文大家之一。《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是他的抒情记叙性散文的主要作品集。朱自清的散文,一类是很朴实地记事写人的,一类是特意地追求一点艺术效果的。他最为感人的作品是《背影》。作者质朴真切地叙说家庭遭逢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的动人情景,抒写了至深的亲子之爱、至亲的父子之情。回环复沓四写背影,构思精巧独特,感情真挚深沉,笔触清幽委婉,描写亲切而有情味,语言简洁洗练,自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灵,激起强烈的共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背影》集中的《儿女》和《你我》集中的《给亡妇》,也是同一类型的至情之作。《儿女》描写身边子女的情态非常生动逼真,既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情趣,也表现了作者的温暖感和自责感。《给亡妇》抒写对亡妻的怀念,在真切的诉说中同样深切动人。他的这些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些家庭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人看。”(赵景深语)朱自清认为,散文艺术的生命在情感。他的这类作品,多是在坦诚自然的记叙中蕴着强烈的感情。与这特点相一致,文字上不施浓墨重彩,通篇看来,显得素淡简洁,读来娓娓动听。可知情感的真实和个性的自然的表现是朱自清记叙性散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朱自清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有极高的成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以形象逼真和情景交融的特色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作者凭借对自然风光的精确观察,对声音和色彩的敏锐感觉,动静结合、浓淡相间、虚实相生地描绘出月夜景物千姿百态的形象。运用比喻、对比、联想和通感等手法,通过缘情写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描写,表现作者曲折起伏、微妙纤细的感情波动,并以清新柔美的语言,刻画月夜荷塘及其四周景物的声光色味,渲染静穆幽远的迷人意境,成为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美文”而向受推崇。写秦淮河在桨声灯影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从下船游玩到离船上岸,一路精勾细描、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绘的是灯光、水色、桨声和歌声,使得轻巧的游船如同载着过多的梦幻和历史的艳迹。当写到向歌妓邀歌时,作者又写出了复杂的内心感受。他既欲听歌而又感到一种“道德律的压迫”。他摆脱不开这样一来的矛盾,遂致归途时“由懊悔而怅惘”。全文写来舒徐有序,创造出亦幻亦真的意境。语言流畅而美艳。
[作品选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