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文章四友研究

  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等“文章四友”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他们之中李峤和杜审言的文学成就尤其突出,所以本世纪学界对他们也比较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文章四友生平研究

  李峤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李峤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茂元的《唐诗札丛·李峤生卒年辨证》、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李峤》(第一册)、陈尚君、陶敏《唐才子传校笺·李峤》(第五册补正)等。马文认为近人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谓峤生于贞观十八年甲辰,卒于开元元年癸丑这一说法不对,李峤应生于贞观十九年,卒于开元二年。傅文首先考证了李氏世系,又对李峤一生一些重要行事作了辨证,如他认为李峤出为润州司马当在长寿元年(692)一月后,于长寿三年八月前已由润州入朝,后即为凤阁(中书)舍人,景云元年峤似未赴怀州任即致仕,峤之卒官当为庐州别驾。陈尚君对傅文作了一些补正,如他据1928年出土的李峤长子畅的墓志,考知李峤在万岁通天二年(697)一月时仍任凤阁舍人。
  杜审言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杜审言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杜审言传”、傅璇琮的《杜审言考》、张清华的《杜审言评传》、王雄夫的《杜审言小传》、王永昌的《“峰州”考》、陈贻焮的《杜审言评传》、毛水清《杜审言四题》(上、下)、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杜审言》(第一册)、陈尚君、陶敏《唐才子传校笺补正·杜审言》(第五册)等。
  其中马文考证了杜审言谪吉州的时间,他认为,审言离开东都时当圣历二年(公元644年)春,其还东都当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四月,其卒年当在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盖在入修文馆不久,即以暴疾而死。另外,该文认为《新传》所载审言云“久压公等”之言,恐非其实。傅文认为,审言的生年虽不可确考,但当生于648年之前,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于646年,大致不差。该文还对审言一生重要行事和所作诗歌作品尽量作了考证和系年,涉及到审言与杜易简、苏味道、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人的关系,补考了杜审言永昌元年(689)前后曾在江阴任职,当由江阴入为洛阳丞,于698年由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参军。王雄夫小传在杜审言生平行事的叙述方面基本上与傅文相同,没有新意。陈贻焮文第一部分“‘恃才謇傲’的狂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杜审言的生平大略及其謇傲的性格,探讨了他遭时辈嫉妒的原因。毛水清的文章中的前两个问题是有关杜氏生平的,对杜审言等人何时称“文章四友”这一问题,该文的答案是在杜氏30岁前,地点在东都洛阳,原因是“由于共同倾附武则天和张氏兄弟的政治立场,又都擅长五言律诗”,后来这种齐名更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杜审言贬吉州的原因,他补充了傅璇琮在《杜审言考》中的说法,认为“此次杜审言的吉州之贬,大约是由于(杜)支持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反对武承嗣,因而触犯诸武兄弟的缘故。”
  对于崔融的生平,傅璇琮在其《唐代诗人考略》曾作了一些考证,他认为,崔融应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卒于神龙二年(706)。文章还对崔融与当时著名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的交往也作了考证,补充了崔氏早年的一些仕履经历。最后补充了他的家世。
  至于苏味道的生平,本世纪未见有人进行新的考证。

  二、文章四友诗歌研究

  文革以前 本世纪大半时间内,人们多是在各种文学史、唐诗论著中论及文章四友的诗歌成就,专题论文要到文革以后才开始出现。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认为,苏、李所作,“今存者,类多应制之诗,未能窥其真性情。”谓:“在这几个人中,审言自是以天才独傲的。”云崔融“的诗咏从军者为多”,像《西征军行遇风》“颇具有异域的风趣,置在这个时代里,总算是别调”。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在论述“珠英学士”时也主要以“文章四友”为主,他认为,“李峤诗大半以自然现象和日常用品属题,──如日月江海牛羊笔墨之类──太无意味。惟《汾阴行》后段,慷慨悱恻,颇能动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也认为,“他们集中,五律最多,可知他们都是律诗运动中的重要推行者。李峤作律诗一百六十余首,偏于咏物,天文、地理、禽鱼、花草以及文具用品,无不咏到,成为唐代第一个咏物诗人,而其作品颇少情韵。他的七言《汾阴行》,为传诵人口之作,然统观全体,并不甚高。苏、李二人的诗,亦俱平庸。只有杜审言的作品,在四友中是较好的。”他认为,杜审言“集中五律占去大半,如《登襄阳城》、《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篇,可称佳作。七律很少,成就不高。他的七言绝诗,较有特色。......这种诗富有情感,表现得也还细密,比起他那些故作华丽的律诗来是好得多了。不过,我们在诗体的形成上,我们要注意一件事,便是五言排律,到了杜审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闻一多在四十年代的唐诗研究中对文章四友颇多关注,他认为,杜审言晚年的诗虽然受过王绩的影响,却已进一步把它变为纯粹的唐代诗风。“他的诗现存三十多首,造诣已达盛唐境界。”“如果从诗的对仗工稳和通体匀称来说,杜固然远不如沈、宋,但他好诗的数量却驾乎沈宋而上,所以这批诗人中,除去王杨,杜审言还隐然有领袖群伦之概。”对于崔融,闻一多认为,“不以人废言而论,融的某些作品,亦有可传价值”,如五律《吴中好风景》“竟不像一首律诗,简直是从西洲曲化出,极为生动,颇带歌谣风味,是从古诗到律诗过渡期间的绝妙佳作”,五古《关山月》“尤见浑厚”,“无怪要令杜审言那末倾倒了”。
  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崔融》对崔融诗歌也有一些论述,作者首先指出,“现在的一些文学史著作和唐诗选本,是几乎不提崔融名字的,其实在初唐诗坛上,崔融应该有他的地位。”他认为,崔融“现存的诗数量虽然不多,但颇有一些好诗。......《文镜秘府论》论对类又引及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当即所谓‘盛谈四声,争吐病犯’的关于诗歌格律的著述。由此可见,崔融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诗歌理论家。”
  文革以后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些专论“文章四友”诗歌成就的论文,重要者如马茂元《李峤咏物诗“杂咏”与“单题”名异而实同》、刘树勋《杜家诗学话渊源──谈杜审言》、徐定祥《关于杜审言诗歌的评价──兼与傅璇琮同志商榷》、王雄夫《读杜审言诗札记》、姜光斗等《论杜审言近体诗的历史地位》、张传曾的《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结构和语音形式美》、徐定祥《“文章四友”与盛唐边塞诗──兼谈边塞诗的文学渊源》、陈贻焮的《杜审言评传》、毛水清《杜审言四题》(下)、徐定祥《论李峤及其诗歌》、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诗〉谈起》等。
  其中徐定祥《商榷》一文认为,杜审言的诗,正体现了初、盛唐接壤时期的特色。杜审言的诗以浑厚见长。与同时的沈、宋、苏、李相比,较少浮靡之气。文章也指出,杜审言还有工致细腻、清新流丽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描写优美恬静的自然景色的诗中。
  姜光斗文首先指出,杜审言的近体诗占其全部存诗的百分之九十五。其中五律二十七首,五排七首,七律三首,七绝三首,除五绝不存外,在这四种近体诗中都有严格合律的佳作,这是在初唐格律诗形成阶段非常突出的例子。至于他在近体诗发展史上的贡献,作者认为,约有以下数端:首先,杜审言是以全力创作近体诗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格律精严,诗风浑厚,足为后代模式。他在近体诗发展史上的地位,足以与四杰、沈宋比美而毫无逊色。在某些方面,还能超越数子而凌驾其上。其次,杜审言壮阔、雄浑的诗风促进了初唐诗歌的迅速转化,对于矫正六朝积习,改变采丽竞繁、萎弱绮靡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复次,杜审言的某些写作技巧,比如音情顿挫地组运偶对的手法,善于捕捉景物的典型特征加以逼真描绘的技巧,以及结构严密完整、字句工巧自然、设色富丽和谐等手法,均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
  徐定祥《“文章四友”与盛唐边塞诗》则强调文章四友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文章认为,在四友现存诗作中,以边塞为题材或涉及边塞生活的,计杜有五首,崔、李各有六首,苏仅得二首,数量可说是微乎其微了,但它们却是四人存诗中最好的或较好的,在初唐边塞诗中,也称得上是颇有特色的佳篇。四杰边塞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描写了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反映了与边境少数民族或战或和的关系。在这方面,崔融首先值得注意。在他现存的十八首诗中,边塞之作占了三分之一,是四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的一个。崔融的《关山月》对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作了高度概括,辞气劲健,风格苍老,情调雄浑悲凉,堪称初唐边塞诗的杰作,即使和盛唐的名篇佳制相比,也不见逊色。实际上,它正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导。另外,崔融的边塞诗对边塞特殊风光和激烈征战生活的真切描绘,为初唐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等的滥觞。文章针对文学史家对崔氏于七律开创之功多不提及的情况,特别详加论列,并谓崔氏在七律方面的成就,当不在沈杜之下。至于苏味道的边塞诗,也能把景物描写与军事活动结合起来,表明了诗人对正义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平定边患的良好愿望,还是较有特色的。而杜审言和李峤的边塞诗则反映了唐廷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一面。李峤还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唐廷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祖国的强盛统一,是“文章四友”边塞诗的又一重要方面。文章最后说,尽管它们在反映边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远不及盛唐诗人,但其主要内容,也都是盛唐边塞诗的基本主题。至于在艺术表现,创作方法乃至艺术风格上对后人的影响,更是不容置疑的。
  毛水清《四题》(下)有一部分涉及“杜审言是否是宫廷诗人”的问题,文章针对徐定祥《杜审言诗注·前言》所云“诗人身居宫廷时间不长,奉和应制之作只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故不能据此而遽定为宫廷诗人或御用文人”的观点,指出是否为宫廷诗人,“不能仅仅看现存应制诗的多寡,而应该主要看本人与宫廷(皇帝及其宠臣)的关系如何。即使是宫廷诗人,为人亦有良莠之分,诗歌创作成就也有大小的不同”,“我们说沈宋和文章四友是宫廷诗人,并不妨碍我们对杜审言的为人和诗歌创作成就作出较高的评价”。
  徐定祥的《论李峤及其诗歌》一文对李峤诗歌艺术成就的评述较全面,她首先指出,李峤的那些咏物诗“就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而言,可说是前无古人。这些篇什皆为五律,对偶精切,裁剪整齐,隶事用典,刻划精微”。其次,强调了李峤在五律及其他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李峤诗歌的艺术风格,作者认为,“前人多以典丽来概括”,实际上,这只符合应制诸作及咏物诗的情况。此外,李峤的诗还兼具雄浑、高古、幽丽、清新等特色。
  葛晓音在其《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中也谈及“文章四友”,她认为李峤的咏物诗一百首“很可能是修《三教珠英》的副产品。苏味道”存诗不多,虽喜用‘金银花玉’一类当时流行的词采,却常与较疏散的意象结合,因而较为明丽开朗,没有过分秾艳和堆砌之感“。崔融,”拟古加写实,构成了他的基本风格“。”大体上仍是沿袭齐梁的模式。“”杜审言的新颖之处是在他已注意到物与情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他的某些景物描写还注意到景物动态和意象、气氛的协调,力求真实地烘托出某种主要的感受“。他的七律《春日京中有怀》”虽用巧思,而神情圆畅,格调较高“,”是构思新鲜而气度高逸的一首佳作“。
  另外葛晓音的《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一文认为,《李峤百咏》是唐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之风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效仿的创作范式。这一诗体咏物类书的出现,标志着初唐律诗至此已成熟到了可以广为普及的程度。文章还认为,在初唐诗文作法类著作的发展过程中,《李峤百咏》的出现,带有划分阶段的意义。总之,本文第一次将《李峤百咏》在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揭示出来了,发人所未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章四友作品的整理,有徐定祥注的《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徐定祥注的《李峤诗注》、《苏味道诗注》,二书亦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5年6月版。其中,《李峤诗注》对部分诗歌作品作了编年。另外,陈尚君的《唐才子传校笺补正·杜审言》指出,张庭芳的《李峤杂咏注》实际上未佚,今日本藏有三个系统之七种抄本,分别藏于庆应义塾、天理图书馆、阳明文库等处,对进一步整理李峤诗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