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五)——纪君祥、康进之和元代前期其它杂剧作家

  第一节 纪君祥的生平和历史大悲剧——《赵氏孤儿》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生卒年均不详。元大都(今北京市)人。与郑廷玉、李寿卿同时。据此,他应是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一生所作杂剧六种,今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赵氏孤儿》有三种流传本:“即《元刊杂剧三十种》本、明臧懋循编《元曲选》(一名《元人百种曲》)本和《古今名剧合选》本。元刊本四折,只录曲词,科白全无;《元曲选》本,曲词科白俱全,且多出一折,共五折,部分曲词已和元刊本不同。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主要写春秋晋灵公时,晋国朝中有一文一武,文臣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均被杀害。只有一个刚生下的婴儿为门客草泽医生程婴所救,才幸免于难。这个婴儿就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得救后,下令搜捕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婴儿,并要尽行斩决,以绝后患。为藏孤救孤,和救全国婴儿,先后有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最后程婴又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代赵氏孤儿,再次保全了赵氏孤儿的性命。二十年后,赵孤长大成人,且文武双全。程婴看到复仇时机已成熟,遂将当年屠岸贾杀害赵氏满门的惨状绘成图卷,逐一向赵氏孤儿说明了真相。赵氏孤儿决意报仇,遂擒杀了屠岸贾及全家。元刊本到此结束。《元曲选》本还有第五折:赵氏孤儿擒拿了屠岸贾后,由晋悼公派上卿魏绛将屠岸贾凌迟处死,并满门抄斩。赵氏孤儿被封。为赵氏死难的人也得到褒扬。
  《赵氏孤儿》是一出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并根据历代流传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的一部壮烈的历史悲剧。剧中所描写的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斗争,从表面上看,不过是历史上常见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惨酷的斗争;它所歌颂的也不过是一些人的侠义行为和牺牲精神而已。如果再深一步探讨,剧中所反映的屠、赵两家的矛盾斗争,就已经大大超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忠奸之争;同时还把一些人的侠义行为和牺牲精神扩大到为正义斗争而死,为解救人民的危难而牺牲的精神。作者在剧中是充分肯定了这种为正义而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复仇精神的。屠岸贾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他残忍凶暴,灭绝人性。不仅杀害了赵家三百余口,而且为了捕杀赵孤,还不惜杀死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其性格之凶残,手段之毒辣可以想见。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则代表了正义力量。他们为支持正义,解救赵孤和人民的危难,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有的自刎,有的被杀,有的舍弃亲子,有的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隐藏赵孤达二十年之久。在残忍凶暴、灭绝人性的邪恶势力面前,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肯定,与元亡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引起的人民不甘心做奴隶,愤起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情绪不无关系。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悲剧。王国维指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尖锐的戏剧矛盾,激烈的戏剧冲突,使这部杰出的大悲剧更具特色。该剧自始至终都处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之中。陷害与被陷害,灭孤与救孤,生死与存亡的斗争,一直在十分尖锐激烈地进行着。屠岸贾一登场,就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地追述了他派人行刺赵盾不成,又用恶犬扑咬赵盾的惨烈情景。接着又逼附马赵朔自杀,囚已怀孕的公主于府中,造成极端紧张的悲剧气氛;赵氏孤儿出世后,屠岸贾派人严守府门,以防赵氏孤儿被人盗走。为救赵氏孤儿性命,公主自缢而死,韩厥自刎身亡;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被人盗走后,立即下令逮捕全国半岁以下儿童,并要将他们全部杀死。赵氏孤儿的性命也危在旦夕。形势更趋紧张,悲剧气氛也更浓烈。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国婴儿的性命,公孙杵臼舍命,程婴舍子,用一老一小两条性命的代价,换取了矛盾冲突的暂时缓解。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全部悲剧的高潮。不仅主要人物都登场了,而且是短兵相接,矛盾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赵氏孤儿长大以后,能否为赵家报仇,仍然是关系到一场你死我活的问题。因此,程婴才费尽心机,将赵家二十年前的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向赵氏孤儿讲述了往事,以启发他报仇雪恨之心。最后屠岸贾虽得以处斩,但仍然显得十分紧张。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一步紧一步地构成惊心动魄的悲剧效果,一幕一幕地制造出悲剧气氛,用以歌颂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英雄人物前仆后继,为正义事业而作出的重大牺牲精神的。全剧用悲壮的基调,表现出一种悲剧的崇高美。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人杂剧中尚不多见。
  《赵氏孤儿》中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突出。屠岸贾的奸诈狡猾、凶暴残忍、灭绝人性;公孙杵臼的沉着老练、正直刚强,都塑造得很成功。尤其是程婴这个人物,虽然没有用正末扮演,在整本剧中也无一句唱词,但他却是一个贯穿全剧始末的关键人物。从灭孤搜孤到保孤养孤,直到最后的助孤报仇雪恨,每件事都有他参加,而且都是重要人物。他的活动像一条红线,把全剧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个个动魄惊心,感人肺腑的场面贯串起来,使全剧呈现出一种磅礴紧张的气氛。显示出一种有仇必报、有冤必伸,正义必胜的昂扬正气。
  《赵氏孤儿》问世后影响极大。南戏有与此剧同一题材的《赵氏孤儿记》;明人徐叔回将此剧改编为传奇《八义记》;清代的京剧和地方剧都改编了这个剧目,取名《八义图》;近代京剧有《搜孤救孤》、《兴赵灭屠》、川剧有《赵氏孤儿大报仇》、秦腔有《赵氏孤儿》等。其它许多地方剧种中都有改编演出。此外,在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甚至奏章、表册中也多次用《赵氏孤儿》中英雄人物事迹,借古喻今,反对民族压迫、激励御敌斗志。

  第二节 康进之、高文秀

  元代优秀的水浒戏作家康进之和高文秀都是以写水浒戏著称的杂剧作家。他们的剧作,使元代剧坛别具一番风光。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写有《李逵负荆》和《黑旋风老收心》两种水浒戏。今存《李逵负荆》一种,是元杂剧中水浒戏的代表作。
  《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李逵负荆》。所述情节与《水浒传》小说中有关回目大体相似:恶棍宋刚、鲁智恩冒充宋江、鲁智深,抢走酒店老板王林的女儿满堂娇。李逵下山到王林酒店喝酒时得知此事,不由大怒。立刻赶回山寨,要与宋江、鲁智深算帐。他不仅当面斥责了宋江、鲁智深,而且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为了辩明真相,宋江和鲁智深同他一起下山对质。在弄清事实真相后,李逵深悔莽撞,负荆请罪。并协同鲁智深下山,捉住强盗,将功补过,使王林父女重新团圆。
  《李逵负荆》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义军是一支纪律严明、上下平等、同心同德,并以解除人民苦难为宗旨的队伍。为了突出这一主旨,剧作者在剧中描写了两种矛盾冲突:即梁山义军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梁山义军与恶棍宋刚等的矛盾冲突。前者是构成戏剧冲突的主线,后者则为副线。两种矛盾冲突交织发展、互为因果。恶棍宋刚、鲁智恩抢夺了王林的女儿,引起梁山义军同恶棍间的敌我矛盾;由敌我矛盾引起梁山义军中李逵同宋江、鲁智深的内部矛盾冲突。随着义军中矛盾冲突的发展,李逵大闹忠义堂,斧砍杏黄旗,斥责宋江、鲁智深并要他们亲自下山对证,辨明真假。这就促进了敌我矛盾的解决。真假辨明之后,李逵知道是自己错了,自负荆杖,准备向宋江负荆请罪。宋江命李逵下山捉住了恶棍,将功折罪。敌我矛盾的解决又促进了义军内部矛盾的解决。
  《李逵负荆》是一部著名的喜剧,而李逵则是其中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艺术形象。剧作家没有从李逵英勇杀敌的刀光血影中去刻画他,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的描写,刻画出他性格中的方方面面。如以带醉买醉的细节,描绘他的豪爽任侠性格;以李逵的用黑指头捞取水中的桃花瓣儿,以及贪看随水飘去的桃花瓣的细节,描绘出他纯朴天真、心地善良的特点;以听说满堂娇被恶棍抢走,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决心过问此事的细节,描绘出李逵嫉恶如仇的性格;以许诺三日之后送回满堂娇的细节,描绘李逵的急公好义;用大闹忠义堂,斧砍杏黄旗的细节,描绘李逵的粗卤莽撞,遇事不冷静和深思熟虑,易轻信人言,以假当真的性格;以向王林索要证据和嘱咐王林记熟“状本”等细节,描绘出李逵的认真、细心和谨慎;通过李逵对梁山景致的赞美,表现他对梁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以及为了一个百姓的女儿,不顾与宋江结下的半生情义,还以头相赌,咬定是宋江夺了王林的女儿。一旦真假辩明,真相大白,李逵又向宋江负荆请罪等等。作者就是通过对李逵性格中这些“缺点”和细节的描绘,把一个本来十分粗犷、大意的李逵,塑造成对任何事物忽然认真、煞有介事的细心人。他越是认真,越是煞有介事,便越显得可笑,越能引出一个又一个的笑料,构成一个个的喜剧场面,引得读者或观众的捧腹大笑。人们在笑声中,同时也会感到李逵的可爱,从而喜欢他、赞美他。明明是在描写李逵的过失和缺点,但却收到了赞美和歌颂的效果,这就是《李逵负荆》中李逵形象塑造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滑稽,表现力强。尤其是剧中不少正话反说、粗人雅语、以诮对诮等语言的运用,对刻画人物、增强喜剧的艺术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文秀,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生卒年不详。他创作的杂剧,存目有30 多种,是一位多产的杂剧作家,当时有“小汉卿”之称。今存五种杂剧,和《周瑜渴鲁肃》曲文二折。从存目上看,高文秀又是元代写水浒题材最多的杂剧作家。其中专写李逵的杂剧就达八种之多。可惜这些作品都已散佚。仅存《双献功》一种。
  《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又名《双献头》。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黑旋风李逵为救被权豪势要迫害的孙孔目,不畏艰险,乔装打扮成庄稼汉,深入监牢的侠义故事。剧中着重刻画了李逵性格中所特有的,富于正义感的侠义行动。同时也突出了他粗中有细、机智聪明的一面。比一些小说中仅写李逵的粗鲁、杀人不眨眼等鲁莽性格要可爱得多。
  高文秀的其它杂剧,大都以写历史人物的勇武机智和壮烈故事为主。有写廉颇、蔺相如的;有写项羽、樊哙的;有写范雎的;有写刘备的等等。这类作品都能描绘出这些历史人物勇于改过,急公忘私、团结御侮,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品质。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思想内容。语言大都雄深爽朗,很适合于写历史题材和塑造历史人物形象。
  元代前期比较重要的杂剧作家,除上述诸人外,还有杨显之、石君宝。
  杨显之,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说他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并经常与关切蹉技艺,又长于替别人修改作品,被人称为“杨补丁”。杨显之还十分熟悉舞台演出,所作戏曲多行家语,易被艺人接受。一生共写作八种杂剧。今存《潇湘雨》和《酷寒亭》两种。
  《潇湘雨》,《全名临江驿潇湘夜雨》,故又简称《潇湘夜雨》。写书生崔通在探望伯父崔文远时,和与父失散被崔文远收养为义女的翠鸾相遇而一见钟情,并由伯父作主结为夫妻。崔通中状元后,背亲忘旧,另攀高门,又娶主考官赵礼部之女为妻,授官秦川县令。
  翠鸾寻夫至秦川,崔通不但不相认,反而诬蔑翠鸾是逃婢。严刑拷打后,刺配沙门岛,并吩咐解差于途中将她害死。行至潇湘地界,夜宿临江驿站,在凄风苦雨中,翠鸾在哭诉自己的苦处时,被歇宿孤馆,现已做了廉访使的父亲张天觉发觉而被救。张天觉欲将崔通就地正法,经崔通伯父说情,才赦免了罪过。最后翠鸾与崔通重新团圆。
  《潇湘雨》批判了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富贵易妻的负心行为。对崔通内心肮脏,阴险毒辣的卑劣行径和性格狠毒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剧以凄风苦雨贯穿始终。尤其是第三折,抒写翠鸾在被押解赴沙门岛途中,带枷走雨的场面,和第四折对潇湘水色、风雨凄迷的抒写,中间插入临江驿弃妇的哀诉等,都是以景衬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衬托出翠鸾的悲苦和被迫害的哀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但戏的最后,在“一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支配下,以团圆结束,不但显得很勉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
  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所作杂剧存目的有十种。现仅存《秋胡戏妻》、《花酒曲江池》和《风月紫云亭》三种,且都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遭遇和斗争精神的。以《秋胡戏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秋胡戏妻》,全名《鲁大夫秋胡戏妻》,写秋胡从军,一去十年,其妻罗梅英在家奉养婆母,贫不改志,艰难度日。后秋胡得官,衣锦还乡。夫妻二人于桑园相遇而不相识。秋胡始而以言辞挑逗梅英,继而用黄金引诱,均遭梅英拒绝。回到家中,方知桑园调戏者乃是与自己离别十年的妻子梅英。《秋胡戏妻》是一出喜剧,但又具备相当多的悲剧成份,构成悲喜交加,以喜为主的多种戏剧冲突。剧中着重表现了罗梅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逼不能屈的坚贞品格。以及只身一人,不辞辛劳地待奉婆母的美好品质。罗梅英坚强、大胆、泼辣而又十分勤劳、善良的性格在剧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戏中虽然也描写了她烈女不事二夫的封建思想,和无可奈何地与秋胡和好的软弱面,但她仍不失为元杂剧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放射着异彩的妇女形象。

  第三节 《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元代神话戏的“双璧”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是元杂剧中两部充满奇异瑰丽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剧,被誉为元代神话戏中的“双璧”。这两出戏写的都是人神恋爱的故事。《柳毅传书》,全名《洞庭湖柳毅传书》。是根据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而成的。写洞庭龙王之女三娘,嫁与涇河小龙为妻之后备受虐待,被罚至涇河岸上牧羊。龙女修书一封,希望有人替她捎回洞庭求救。恰遇落第书生柳毅路经此地,替她将书信及时送往洞庭,龙女因而得救。为答谢柳毅传书之恩,洞庭龙王欲将三娘许配柳毅为妻,却遭柳毅婉言谢绝。几经波折,最后终于结为夫妻。剧中人物不多,但性格,形象都还鲜明。柳毅的富于正义感和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以及细微的心理活动,变化等都描绘得细腻、真实;龙女三娘的善良多情;钱塘火龙的粗鲁暴躁,嫉恶如仇;涇河小龙的蛮横骄纵,暴躁无理等,虽着墨不多,但都各自鲜明、突出。
  《张生煮海》,全名《沙门岛张生煮海》。写潮州书生张羽借宿东海岸边石佛寺,乘月弹琴。龙女琼莲闻琴声而至。二人一见钟情,约为婚姻。张羽一心追求琼莲,在仙人的帮助下,煮沸海水,迫使龙王答应了这门亲事。《张生煮海》也是一部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人神恋爱的神话剧。其故事情节,可能“受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堕珠者著海中经》的影响。”(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它和《柳毅传书》一样,都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去表现现实生活,歌颂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批判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包办、干涉。煮海一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神较量;是一场凡夫俗子、文弱书生,战胜“摧山岳”、“卷江海”的东海龙王的较量,呈献出奇特绚烂的神话色彩。全剧写海和龙宫景色的曲词甚多。气象万千,变化莫测;绮词丽语,美不胜收。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可以做为一篇《海赋》来看。”(《元人杂剧概说》)
  李潜夫,(一作李行甫)字行道,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不详。今存杂剧《灰阑记》一种。《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写妓女张海棠渴望从良,过正常人的生活。嫁给马员外作妾后,生下一子。马员外之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害死了马员外,诬指海棠为凶手,并谎称海棠之子为已生,妄图霸占马家全部财产。郑州太守苏顺,不听海棠分辩,完全听信于赵令史,将海棠严刑拷打,造成冤狱,送往开封府。开封府包拯在查看卷案时,发现其中冤屈。为审清此案,他采用了一个极聪明的办法,即通过灰阑(用石灰画出的园圈)拉子之计辩明了真假,平反了这场冤假错案。
  《灰阑记》是元代公案戏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与《旧约圣经》(即《旧约全书》中苏罗门王判断二妇争孩的故事十分相类。也许此剧题材原是受有外来故事的影响。”(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灰阑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而且与其它包公戏里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完全两样:既描写了包拯的富于正义感和高度的智慧;又写了他是一个具有浓厚人间烟火味的人。没有把包拯神秘化、神话化。包拯的形象也很朴实、亲切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