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明代前期诗文,虽然不能和章回小说的成就相比,但还是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家,其中,宋濂、刘基、高启是明初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明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故作品写事抒怀,较有现实内容和真情实感。他们之后的李东阳“茶陵诗派”,以及“前七子”的复古诗文,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台阁体”文风,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节 明初三杰
  在明初的文坛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文家是宋濂、刘基、高启,人们习惯上将他们称之为“明初三杰”。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早年从元代理学家和古文家柳贯、黄溍、吴莱等学习,有文名。元至正九年(1349)征为翰林院编修,他以亲老固辞不就,隐居龙门山。后与刘基一同受朱元璋征召。明开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又奉命修《元史》,为总裁官。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朱元璋誉之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因年老辞官还家。后因长孙犯法,又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贬四川茂州,死于途中。正德时追谥文宪。著作有《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有的版本名《宋学士全集》或《宋学士文集》。
  宋濂由元入明,虽说前后两期之文有所谓“山林”、“馆阁”之分,但他上承元季的道统和文统,则前后大体相同,论文主张文与道的统一。他在《赠梁建中序》中说:“其文之明由其德之立;其德之立宏深而正大,则其见于言自然光明而俊伟,此上焉者之事也。”因此,他力主宗经,说:“余之所谓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文”,“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次之,欧阳子又次之。”同时,他也较重视史家之文,在《叶夷仲文集序》中说:“先师黄文献公(溍)尝有言曰:“作文之法,以群经为根本,以迁、固二史为波澜。”宋濂的文论思想,对有明一代文坛上不断出现的复古主张有很深的影响。
  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他的传记文,得司马迁《史记》的笔法,生动形象,文学性很强,如《秦士录》写一个怀才不遇的奇士秦人邓弼。作品形容邓弼的眼睛,“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叙述其才艺道: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啸歌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末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能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文笔开阖动荡,凛凛有豪气,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其它如《杜环小传》、《李凝传》、《王冕传》、《记李歌》等,皆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写意传神,行文充满感情,对世态亦有抨击。
  他的写景散文,文笔简洁清秀,如《环翠亭记》写亭外竹林:“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荧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秀丽清新,自然生动。宋濂还有些寓言体散文,写得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卢沙》篇,讥讽好说大话、贻误国事的人,文章以“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作结,风趣诙谐,启人深思。此外,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以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后辈自强上进,文章恳切委婉,也很有影响。
  宋濂在政治上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之盛,所以为文对封建政治与道德多有颂扬,特别是入明以后的“馆阁”之文也有粉饰之弊,后来“台阁体”的出现与其不无一些联系。他的《见山楼记》一类文章,有意模仿古人,实为明代文学模拟之习之滥觞。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郎中,后因受排挤,去官归里。元至正二十年(1360)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参与决策,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后为胡惟庸所谮,归乡忧愤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毒死。著作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刘基在政治上崇尚儒家思想,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方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要求应试者的文章仿宋代经籍,代古人立言,多用排偶文体,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又称作“制义(艺)”。这种考试方法起到了巩固封建制度、禁锢思想文化的作用。刘基在政治上崇尚儒家思想,文学主张也强调儒家的“诗教”观,提倡“美刺风戒”(《照玄上人诗集序》),同时,主张师古,以汉唐文学为楷模。刘基的主张和宋濂的宗经理论是一致的,虽有助于纠正元明之际的纤丽文风,但也成为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先声。
  刘基诗文兼长。他的散文丰富多样,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写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分十八章,共一百九十五篇。书以讽谏为宗旨,也包含了对统治者腐败、贪婪行为的揭露。“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篇,写狙公驱使群猴采果实供奉自已,采不来就鞭打,后来群猴造反,“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此文讽刺统治者治民无道,很生动,也很深刻。“晋灵公好狗”、“灵丘之丈人善养蜂”、“济阴之贾人渡河”等篇,寓理于事,都写得很精彩。除《郁离子》外,《卖柑者言》也是篇思想深刻而富有寓言色彩的著名散文。文章通过卖柑者和作者的对话,揭露和谴责了封建统治者欺世盗名的丑行: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恍恍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修,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熟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基的这类言理散文,文笔犀利,而且文学形象性也很强,语言朴质,有秦汉古文之风,这与他的文学主张相一致。他的写景散文不多,较出色的有《游云门记》、《白云山舍记》、《松风阁记》等。
  刘基的诗歌吸收了唐代杜甫、韩愈诸家的长处,具有沉郁顿宕的风格,如《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谁谓江水清?淆之往往随沙泥。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乎成山谿。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刀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丈犀。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霓。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外间皇甫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疾藜。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魁叫啸风凄凄。梁甫吟,悲以凄。歧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他的长篇神话诗《二鬼》,描写管理日月的结邻、郁仪二鬼,被天帝暂放人间,五十年不得相见。后来宇宙变动,二鬼见面相约为天帝除翳,再造乾坤。天帝大怒,将二鬼重拘。二鬼无可奈何,只好待天帝息怒,重返上天同游。诗中二鬼喻自己和宋濂,曲折表现了在朱元璋牢笼猜忌下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诗歌极富想象力,风格雄浑,颇有浪漫色彩。刘基还写有相当数量的讽喻诗,如《野田黄雀行》、《畦桑词》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对黎民百姓的命运的关切,这些诗篇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有较多的社会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1369)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升户部员外郎,固辞不受,归隐青丘。后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图谋不轨,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腰斩于南京。著作有诗集《缶鸣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四部丛刊》所收为后人编辑的《高太史大全集》,较通行。
  高启的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四库总目提要》谓之“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然未能镕铸变化自成一家……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的是歌行体和七言律诗。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色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格调激昂豪放,近于李白,怀古而不伤感,是明人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明皇秉烛夜游图》,描写宫廷歌舞游宴盛况,色彩绚丽,笔力奔放。七言律诗如《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如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诗写得涵浑从容,尤其中间第三联两句,立意超迈,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
  高启还有些小诗写得颇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情趣动人。其咏物诗也写得极出色,如《咏梅》(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历代咏梅诗很多,多赞其姿态韵致,高氏唯重其格。诗极言梅的高洁品格及寒影依竹、残香委地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实为诗人形象之自道。
  在明代,高启的诗成就极高,影响也较大。和他同时的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与之号称“四杰”,但成就皆在他之下。高启在创作上主张“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这虽与后来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有所不同,但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也不无某种影响。

  第二节 台阁体和茶陵诗派
  在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杨士奇(1365~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建文初入翰林,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著作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杨荣(1371~1440),字勉仁。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著作有《杨文敏集》二十五卷。杨溥(1372~1446),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县)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著有文集十二卷、诗歌九卷。“三杨”久为台阁重臣,因此,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杨溥的《承恩堂记》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是这方面代表性的作品。张相评云:“此所谓台阁文字也。”
  这种台阁体诗文的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茅盾在《夜读偶记》中说:“所谓‘台阁体’,说得‘雅’一点,是雍容典雅,说得不客气,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种以阿谀粉饰为主题,以不痛不痒、平正膚廓为风格的文学,在那时,不但是文人们明哲保身的法宝,也不失为夤缘求进的阶梯。”台阁体风行一时,使当时的文风萎弱庸肤,千篇一律。
  与“台阁体”流行的同时,只有诗人于谦的作品独树一帜,与台阁体成为鲜明的对照。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为官清正,有声誉。“土木之役”,英宗被俘,蒙古瓦剌部军进逼北京,以英宗为要胁,于谦坚持主战。后来英宗还朝复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处死。著作有《于忠肃公集》。
  于谦的诗有较丰富的生活内容。他在任地方官时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如《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他还写有不少表现爱国精神的诗,如《出塞》、《夜坐念边事》等。他年青时写的咏物诗《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后世广泛传诵。这首诗成为诗人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的精神的写照。于谦的诗不事粉饰与雕琢,有真情实感,这在台阁体肆虐之时是颇难能可贵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风格道健,乃转出当日诗人上。”评价颇为准确。

  在“三杨”和于谦之后,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弘治八年(1495)以后,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死后谥文正。著作有《怀麓堂集》一百卷、《明会典》一百八十卷等。
  李东阳在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间,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和影响,追随者不少。因李东阳是茶陵人,所以这一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茶陵诗派”。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
  李东阳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他的诗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如《筑城怨》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所作五七言诗,也有佳作,如《春至》中写:“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农夫望春麦,麦种不在田。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又如《寄彭民望》和《游岳麓寺》(其三):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这些作品或咏史抒怀、写景道情,或悯民疾苦、感时伤世,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一些活气,与台阁体无病呻吟之作不同。李东阳还写有一些较好的散文,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等,摹物写景,流畅自然。这与他主张师法先秦古文的文学思想有关。李东阳还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从严羽的观点,重音调、用字、结构,指斥剽窃模拟,对内容注重不多。在李东阳的时代,台阁体尚有很大势力。李东阳这一派的创作,虽然也未脱尽台阁体之习,但其理论和创作毕竟已与台阁体有别,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李东阳成为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第三节 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继李东阳茶陵诗派之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主义文学。与李、何共同被称为“前七子”的作家是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扫荡台阁体文风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在创作上句拟字摹,矜才使气,也未能给文学找到真正的出路。从文学发展的渊源上看,“明代的诗文皆继承元人的诗文”(启功《启功讲学录》)。明初的宋濂,就十分推重先秦两汉之文,文论思想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他本身由元入明,实际上也是半个元代文人。“前七子”的“诗必盛唐”说,更是直接秉承了元人的“宗唐得古”的衣钵。由此看来,明代诗文家的创新精神实在太匮乏了,大多数的诗文创作不过是一些文化上的假古董。
  李梦阳(1473~1529),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弘治七年(1494)进士,至十一年始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弹劾权臣,入狱,不久宥出,罚俸三个月。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宦官刘瑾的奏章,被贬官,不久又因他事入狱,后康海救其出狱。刘瑾败绩,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而削籍。著作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李梦阳倡言复古,以纠正台阁体以来文坛庸弱的流弊。论文推重秦汉,谓“西京之后,作者勿论矣”(《空同子论学上篇》)。论诗主张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而七古兼及初唐。他的主张影响极大。《明史·文苑传》说他与何景明“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是针对台阁体而发的,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但缺少从复古中求创新的意识,有拟古不化的倾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及此一点说:“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梦阳振起痹痿,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之无功。而盛气矜心,矫枉过直。平心而论,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李梦阳晚年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诗集自序》中说“余之诗非真也”,承认“真诗乃在民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积极反思。
  李梦阳的诗以乐府、歌行在艺术上的成就较高,如《林良画两角鹰歌》、《石将军战场歌》等,讲究结构、章法,描写议论结合,笔力颇为雄健。后一篇中写石将军的勇武:“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寥寥数语就将人物骁勇善战的气势勾画出来,文笔颇有磅礴飞动的气势。他的七言律诗,取法杜甫,善用顿挫之法,也有可读之作,如《秋望》: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道郭汾阳。

  雄浑健拔,不逊唐风,故不当以模拟论之。
  “前七子”复古诗文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景明。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二十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复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著作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何景明与李梦阳齐名,史称“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在文学主张上,他也倡言复古,但以为“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述归赋》)。他的主张与李梦阳有不同之处,他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说:“仆观尧、舜、周、孔、子思、孟子之书,皆不相沿袭,而相发明,是故德日新而道广,此实圣圣传授之心也。后世俗儒,专守训诂,执其一说,终身弗解,相传之意背矣。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扑。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阐明了学古与创新的关系,表现了他在复古中还有些发展变革的创造精神。这是前七子复古文学主张中有价值的部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何景明论诗还强调抒写真实感情,肯定民歌情真,这与李梦阳晚年所写《诗集自序》中对民歌的肯定有一致之处。
  何景明的诗在“前七子”中算是比较出色的,有一定社会生活内容,如《岁晏行》、《城南妇行》、《官仓行》等,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同情。他的抒怀诗也有佳作,如《落花叹》:

  君不见树上花,东风吹始开。东风吹开更吹落,世间有乐宁无哀?汝南何生未三十,头发未白心已灰。见此落花三叹息,东风吹去何时来。

  诗中落花喻诗人自己,寂寞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诗人的个性。其文如《上冢宰许公书》、《上杨邃庵书》“抗言尊显,语涉时忌”;富于辞采,亦见风骨。
  “前七子”中的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诸人,诗文创作平平。康海和王九思被后人认识,则主要是在戏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