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文献

  一、 概说

  清代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最后一个时期3,文学批评在明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远较以前密切,比如清代文人均注重学问素养,学术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表现在文学批评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清人的诗文评著作理论性显著增强,各种诗说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范畴统领,象“神韵说”、“性灵说”、“格调说”、“肌理说”等。此外,学术研究的专门化也体现到了诗文评中,诗话类著作中的专门化批评也比前代突出,此期出现的若干杜诗话即表现出这一特点。另外,清人的单篇批评文献不仅不限于传统的诗文序跋,而且有的单篇文献从所拟题目到所写内容,均有较浓厚的学术味道,如翁方纲所写《黄诗逆笔说》、《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鲁九皋《诗学源流考》等都是较成熟的学术论文。因此,如果说明代文学批评是博而不精的话,清代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则体现出精而专的特点。其次,清人的文学批评由于有两千年文学批评的遗产,尤其是明代文学批评溯源辨体,对唐诗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以清人在抨击明人的同时,也颇能吸取明人研究的成果,对历代诗文评中所出现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总结,体现出集大成的批评特点。如阳羡派恽敬在《与舒白香》、《上曹俪笙侍郎书》等文章中,对历代古文及理论进行梳理,提出唐以来历代古文的两大派系,视野甚是开阔。第三,宋明以来,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关俗文学的研究批评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成就很高,但清代尊雅鄙俗的倾向远较明代严重,所以除了清初承明末之势,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外,其余就是对几大奇书剧本的评点,此外的研究与批评则较零碎,其整体成就似不及明代。
  清代文学批评文献较之明代,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话增多,而且质量远胜于前代,郭绍虞先生曾说:“诗话之作,至清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亦超越前人。”姑不论其质量,就其编纂之眼光而言,已有前代所不及者,反映出清代学术发展对诗话写作的影响。比如此期各类专题性诗话文献较前代有明显增加,地域性诗话有《西江诗话》、《全闽诗话》、《全浙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录》等,个人诗话有《杜诗话》、《李杜诗话》、《李商隐诗解》等,另象《辽诗话》、《五代诗话》等专论断代之诗,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则论福建一地女诗人,这些分类趋细密的情况,反映出清代学术发展对诗话著述的影响。二是小说评点的形式经清初金圣叹加以完善后,逐渐为后人所接受。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所使用的综合序、读书法,总评、回评加夹批的形式,成为此后小说评点的固定形式,并因此影响到戏曲剧本的评点,成为小说、戏剧剧本批评的重要形式。三是散文及骈文理论在此期有重要收获,成为两千年文学批评史文章理论的高峰。此期的散文理论先后有阳羡派、桐城派两大家的古文理论,又有象李兆洛等人那样的骈文理论家,他们推动了清代的文章学的研究和发展。四是清代词学复兴,浙派、常州派此消彼长,彼此词学宗尚的不同,带来论争,论争的结果,促进了对历代词史及词体本身的认识,词论文献也随之有较多增长,一改明代词论研究滞后的现象。这四个方面,大体构成了清代文学批评文献的基本特点。
  此期文献的构成大致同于前代,约略言之,有以下几类:
  一、书信序跋类。
  二、诗话文话类。
  三、词话曲话类。
  四、选本评点类。
  五、笔记杂著类。

  此期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其文献也可分四期叙述。一是清初,大致到顺治末年。二是清前期,约为康、雍二世。三是清中期,由乾隆至鸦片战争以前。四是清晚期,为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元年。
  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主要是由由明入清的思想家、遗民及部分文人所构成。因这部分批评家身份复杂,加之国势巨变,思想未有一统,故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有的仍承继明人中的某一派别,有的在旧说之中孕育着新的变化,有的综合前说而自创新途。
  思想家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人。四人中数王夫之于文学批评用力最多,留存的文献也最多,如《姜斋诗话》、《诗广传》、《楚辞通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但王氏著作一直淹没不彰,直至清末才由同乡整理刊刻出来。王氏以论诗为主,其持论虽对有明一代诸如七子、公安、竟陵都有所批评,但其论诗倾向实属七子一路,只不过不象七子那样主张模拟前人之作,而主张兴会神到,属于以七子宗唐思想为基础,兼综晚明诸家的诗学体系。顾炎武重实学,他没有专门的论诗著作,但在其《亭林文集》及《日知录》中都有若干篇较专门的单篇文学批评文献,今人所选各种历代批评文选中均选录有数量不等的顾氏论文之作。四位思想家中,对当时的文学批评产生过较重要影响的是黄宗羲,他的《南雷文定》中有多篇批评专文,并与吴之振、吕留良等一起编辑过《宋诗钞》,虽然三人中吴用力最多,但黄亦参与甚多。《宋诗钞》的编辑刊行,对清前期宋诗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黄氏论诗,重视时代风云及作家处境对诗作的影响,他认为好的诗文乃天地之元气与众阴相激而生成。比如阳气在下,重阴锢之,则击而为雷,反过来阴气在下,重阳包之,则抟而为风;商亡而有《采薇》、宋亡而有谢皋羽之诗,元亡则有席帽之文,此等文字,均由时为之,成为伟大的作品。黄宗羲对宋遗民的作品特别予以关注,在多篇文章里均注意张扬遗民诗,使此后的研究者开始留意这一特殊群体。又黄氏重视诸子百家之学,认为当以诸子百家之学周济诗学,因为诗非徒诗也。甚至不止于子学,他认为经史子集四部均有益于诗。黄氏的这一思想,在其后清代诗学中普遍的重视学养的风气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说明黄宗羲是一位敏感的极有前瞻性的思想家。傅山是清初一位极富个性色彩的遗民思想家,他与顾炎武相交,并互有倾慕。傅山开创了清代的子学研究,对《庄子》、《墨子》有独到的体会。他又精佛说,通医术,擅书画,杂家的思想与他生活于西北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他对诗文独特的看法。傅有《霜红龛集》。
  明遗民是指入清以后,拒不任清职,又怀抱复明理想的文人。其中王夫之、傅山也为明遗民,但其思想家的身份要重于遗民的身份,故而将其列入思想家一系。其它如屈大均、朱鹤龄、申涵光、归庄等则可归于遗民一系。屈大均为广东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屈氏虽为岭南人,但曾生活及游历于北方,是近代以来岭南人在北方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位文人。他的著述很多,与文学批评关系较大者有其文集《道援堂集》、《翁山文外》及《广东新语》。明亡,屈因愤激,一度削发为僧,不久还俗,参与过南明朝抗清事务。屈氏因与屈原同姓,故一生以屈原为标的,称屈原为“骚圣”,又主张以《易》为诗,神龙变化,同时还受明代岭南理学先驱陈白沙影响,以自然为尚。申涵光,河北人,入清隐,后因母故而复出,但拒任清职,以布衣终。申为河朔诗派代表人物,以为“我燕赵人多沈毅英爽”,对南人之诗则抱有偏见,申著有《聪山集》,论诗推重唐诗,又以杜诗为最高,其集中有《说杜》一卷,专门推扬杜诗。此期遗民中还有归庄、朱鹤龄、贺贻孙等人,其中归有《归庄集》,批评文献多为序文杂说一类,朱于文学研究用力较多,有《愚庵小集》、《杜工部诗集注》、《李义山诗集笺注》及《诗经通义》等。贺贻孙入清拒荐应试,亦曾剪发衣缁,隐迹山林,著有《水田居集》及《诗筏》。
  此期文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入清做了官的,如钱谦益、周亮工等。一类是以布衣终的,如贺裳、毛先舒、吴乔、金圣叹、李渔等。
  钱氏一生多变,人品屡为人诟,但若就其文学批评而言,则诚为由明入清文学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著述甚多,对同时及其后的文人影响也甚巨。钱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编有《列朝诗集》,其中的小传部分后来单行,称《列朝诗集小传》。钱氏论诗以眉山、剑南为尚,他对宋诗的提倡,与黄宗羲、吴之振等编辑《宋诗钞》不谋而合,在当时七子派及公安竟陵诗说均呈强弩末势的情况下,显露出新的诗学趣味,对清代前期宋诗派的兴起不无作用。钱氏所编《列朝诗集》,意欲仿元好问所编《中州集》,存有明一代之诗,虽然其选诗及评骘存在着一定的派别意识,受到后人的批评,以致于后来朱彝尊又编《明诗综》予以修正,但平实而论,若就其眼光识力及理论建树而言,钱氏要胜过朱彝尊。而且此书尽管有缺点,但它对明诗的整理,对各期诗人的品评,对明代诗坛人物掌故逸事的纪录,仍有不少可取之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周亮工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入清后任多种职务,生平著述甚多,惜晚年多焚之,仅余《赖古堂集》及《因树屋书影》(一名《书影》)。《赖古堂集》中有多篇序文书信涉及到文学批评,周氏于诗尚性情与自然浅近的诗风,故对唐人白居易的诗有好感。白诗素为正统文人所不齿,七子一派诋毁甚巨,周对白诗的喜好,也许是受了公安派的影响,是为数不多的对白诗有好感的文人。在散文方面周亮工喜唐宋文,也以其中多性情之语,从其论诗文的倾向看,大抵偏于明中后期道学影响下的文学思潮。《因树屋书影》一书保留了相当多的文坛史料,是了解晚明文坛人物交游与相关掌故的较有价值的著作,其中也有部分周氏论诗文之语。
  清初其它的文人多著有诗话,其中声名较著,影响较大的有虞山冯舒、冯班二兄弟。二人为钱谦益的同乡后学,明诸生,入清不仕。冯舒著有《默庵遗稿》、《诗纪匡谬》,与弟冯班一起编过《二冯评点才调集》。冯班著有《钝吟集》、《钝吟文稿》、《钝吟杂录》等。二冯是虞山诗派的中坚,但诗学倾向与钱谦益并不相同。钱氏虽欲泯除唐宋诗界线,但其宗宋的倾向较明显,二冯则喜晚唐诗,与钱谦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此期其它的文人也较有成就,如贺裳著有《载园酒诗话》、《邹水轩词筌》,吴乔著有《围炉诗话》、《答万季埜诗问》、《西昆发微》等,毛先舒著有《诗辩坻》,都是清人诗话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者。
  清初的小说戏曲批评也很有成就,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以前序,读书法,总评加夹批的形式,奠定了此后清人评点著作的基本形式。其对小说戏剧的结构、情节、人物、伏笔等方面的分析也颇为精到。此期另一大家是戏曲家李渔,他著有《闲情偶记》,其中的《曲论》二卷,为戏曲论著的名著,与以往的剧论多受诗文理论影响不同,这是一部真正从戏剧体制本身去探讨编剧与演剧理论的著作,其中不乏有创见的看法。
  清前期的文学批评处于康雍二朝盛世,故文学批评也体现出盛世之象。其一是在经过了清初近二十年的蕴酿之后,产生了属于清人的较成体系的诗学思想,如叶燮的《原诗》、王士祯的“神韵说”及初期的桐城文法。其二是此期的诗学思想多以雅正为宗,以雍容适度的美学趣味为趋尚,也体现出盛世之象。此外,文章学受到人们重视,有关散文的批评文献在此期逐步多了起来,并为此后清人骈散两类文章学的发达奠定基础。在诗论文献方面,以“南施北宋”为号的施闰章、宋婉写过一些诗文方面的批评著作。其中施闰章用力较多,他除了有《学余文集》、《矩斋杂记》中有相关的书信序跋及人物杂记外,还有一部《矩斋诗话》。宋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惟其文集《安雅堂集》中有若干诗序。与宋琬同为“燕台七子”的陈祚明,曾编有《采菽堂古诗评选》,这是清前期出现的一部较有眼力的选本,其中的评语多为后人所引用(见明代部分)。其后的叶燮是一位大家,他的《原诗》二卷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少有的具有较系统理论及逻辑性的著作,其中的理论包括对历代诗源流正变的看法,对诗人创作主客观关系的论述等,均较为辩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此书与评诗不合,乃“作论之体”,也从侧面说明此书所长在理论的建树上。《原诗》之外,叶著《己畦文集》中还有《汪文摘谬》一卷,系批驳尧峰汪婉的。叶汪二人相争,一方面当然是论文宗旨不合,但很大程度上还有使气的成分在。因两人均收有门徒,门户不同,声气相争,自然各不相让。但叶氏在汪琬去世后即对此事有悔意,并撰文以为少了一个论文诤友。比叶燮稍晚几年,一南一北产生过两位大家,即南方浙江秀水的朱彝尊与北方山东新城的王士祯。朱王二人著述均甚丰,朱彝尊学识较渊博,经史子集四部均有涉猎,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诗文集《曝书亭集》,编有《明诗综》、《词综》,其中《明诗综》中的评语部分单行而为《静志居诗话》。在朱氏诸多的文学批评文献方面,词学方面的建树与影响似大于诗文的方面。他所开创的浙派词,系与常派词鼎足而立的清代词派,为清词的中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诗的方面,所编《明诗综》纠正了钱谦益《列朝诗集》党声气的一些偏颇,但理论建树并不鲜明。故朱氏所长,更表现在词的方面。与朱氏相较,王士祯为学较专门,他更多倾注于诗的方面,早年推崇盛唐诗,编过家塾所用的选本《神韵集》,后又在钱谦益的影响下转向宋诗,至中年以后又复归盛唐诗,以《唐贤三昧集》为其诗说之本。王士祯虽推重盛唐诗,并引司空图、严羽之说为同类,但王所重者多为王孟清空淡远一类的诗风,如李杜大家则不与焉。王氏著作多种,其中以笔记类著作居多,如《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古夫于亭杂录》等,王另有文集《带经堂集》、《渔洋文》、《蚕尾文》等,门人综录各书中论诗之语成《带经堂诗话》,有33卷之多。王士祯的诗说代表了康熙年间太平盛世平和的气象,影响诗坛有五十年之久。但不料祸起萧墙,王的甥婿赵执信因与其反目,特撰《谈龙录》一书,推尊王士祯所不喜的“海虞二冯”,专驳其舅父之说,成文坛一桩趣话。赵氏是作,虽有意气的成分在,但以王氏所倡之诗“无人”、“无事”,指其虚矫空乏,也不为无理。鉴于王氏专主王孟一格而成诗病,赵执信取径则较宽,以为诗具神色气味而非涂饰者,无论其风格雄俊或清爽,均为好诗。故李杜王孟,甚或二冯所倡之晚唐之诗,均可入于囊中。
  此期诗学文献方面还有一部较重要的著作是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先后参与编辑的《宋诗钞》一书,据吴之振《宋诗钞凡例》,该书的编辑始于癸卯之夏,亦即康熙二年(1663)。其时吴、吴的侄子、吕留良三人一起读书于水生草堂,并开始编选《宋诗钞》,“时甬东高旦中过晚村,姚江黄太冲亦因旦中来会,联床分檠,搜讨勘订,诸公之功居多焉。”但此后由于黄宗羲讲学于越中,吕留良“著书之兴浅”,故此书最后是由吴氏叔侄完成的,而又以吴所付力气最多。《宋诗钞》于康熙10年刊行,编选历时8年。从该书的编选体例来看,基本上一人一卷,大家则一人数卷。由于《宋诗钞》刊行的时候诗论界对宋诗已有较长时间的推广,读书界对此书颇有所需,所以刊行之后即刻风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国初诸家颇以出入宋诗,矫钩棘涂饰之弊。之振是选,即成于是时。”是书之成,一方面适应了诗坛的需要,一方面也反过来推动了清前期的宋诗运动。此后倡导宋诗的还有田雯(《古欢堂集》)、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百尺梧桐阁遗稿》)等,他们现存文集中,保留了一些有关提倡宋诗的书信序跋类文献。
  清前期的散文理论也有不俗的收获,其中撰有多篇有关散文理论文献的有侯方域(有《壮悔堂文集》),汪琬(有《尧峰文钞》)、廖燕(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宁都三魏”和戴名世、方苞等人。三魏系三兄弟,即魏祥(有《魏伯子集》)、魏禧(有《魏叔子集》)、魏礼(有《魏季子集》)三人。三人中以魏禧最有名气,成就也最大。在论文的方面,兄弟三人互有补充,综而言之,以理、识、法、情四者为其论文要旨。兄弟三人均为学者,故与一般文章家多重视文章气势、结构、行文或者声色气味不同,表现出崇实的倾向。戴名世为桐城人,虽不属桐城派中人,但他对桐城的形成却有影响。他主张以古文为时文,与唐宋派及晚明艾南英所论相合,并影响至桐城文人中的方苞和刘大櫆。又主张文章的道法辞与精气神,其中道法辞是可见的,精气神则是不可见但可以体味的。二者相合,始为好的文章。这一思想对其后刘大櫆亦有较明显的影响。戴氏有《戴南山文钞》(台北新兴出版社1956年国学基本丛书本),另有《戴南山先生全集》及今人编校本《戴名世文集》行世。方苞被视为桐城派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中的第一位,论文首倡义法,虽然方氏拿《春秋》及太史公《十二诸侯年表》为其依据,并以《易》之有物有序作为义法的要领,但真正以义法要求作文,并详细剖析其开阖呼应、虚实详略、腾挪跳荡诸种义例的,仍以方苞为首位。又其主张雅洁,亦为桐城文派之律令。方氏有《望溪文集》,其论文之作皆存于是集。

  清中期的诗文理论并驾齐驱,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改以往诗论强而文论弱的局面。诗论方面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正统的批评家,代表着当时为统治者首肯的审美趣味。沈德潜是此派中首位重要的批评家,他早期屡试不第,至69岁亦即乾隆13年时才中进士,此后因诗受到乾隆皇帝恩宠,并将自己的诗集送给沈德潜,请其修改润色,沈氏于是成为一名御用文人。沈氏早年师事叶燮,又曾受王士祯赏识,故论诗一方面吸取了叶燮有关源流正变及创作方面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思想,也对王士祯的神韵说有所汲取。但他的诗论又自成体系,即始终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为核心。他所尊奉的前代诗人也与叶燮不尽相同,与王士祯则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别,即以李杜之诗为最高典范,其诗学思想颇合当时社会及上层的需要。沈德潜有关的著述及编辑的诗选有多种,自著《归愚诗文钞》,此书有乾隆皇帝所作序,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另有诗话《说诗晬语》。约与沈氏同时的李重华论诗与沈德潜相近,并受沈德潜青睐,所著诗话被沈氏比之于明徐祯卿的《谈艺录》。李有《贞一斋集》,诗话《贞一斋诗话》(一名《玉洲诗话》),内含论诗答问三则及诗谈杂录两部分。李氏论诗虽在整体上与沈德潜诗论较为接近,但也稍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李氏论诗对创作思维过程的神、气、巧、词、事五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可补沈氏之说。晚于沈德潜,但同为宫廷文人的纪昀是此派批评家中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纪昀因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为《四库全书》总编纂官,故其文人的身份多为其官员的身份所掩。实际上纪昀有著述多种,其中不乏重要的批评文献。纪氏文集名《纪文达公遗集》,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现代人认为此集中的多数评语系出自纪昀之手。又评校过多种诗文选本及诗文评类著作,其中有《纪评苏诗》、《纪校玉台新咏》、《瀛奎律髓刊误》、《纪评文心雕龙》等。此派论诗者中还有王昶,著有《蒲褐山房诗话》,王早年曾随沈德潜习诗,故诗论也宗主沈氏及沈的老师叶燮。
  另一类诗评家有郑燮、袁枚、赵翼、洪亮吉等人,表现出与沈德潜纪昀等正统批评家不同的倾向。他们四人大致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其中郑燮活动的时间约与沈德潜同时,属于同一个时期。袁枚的卒年要晚于沈德潜近三十年,属于第二个时期。赵翼又比袁枚晚近二十年,属于第三个时期。洪亮吉虽卒年早赵翼5年,但与赵是差不多属于同一个时期的人。四人虽生活于三个不同的时期,但有共同的倾向,就是表现出与沈德潜、李重华、纪昀等正统诗论家不同的诗学思想。其共同倾向是不大重视诗的格调,喜欢自然浅近,富有趣味的作品;在创作方面则强调诗歌创作的个性因素包括性灵才情等;对于历代诗的发展,厚古但不薄今,于历代诗人,不固守一代一家,唐宋兼取。三人中以袁枚的影响最大,有关文学批评的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及《随园诗话》等。郑燮有《板桥全集》。赵翼有《瓯北诗话》,洪亮吉有《北江诗话》。
  此期的第三类诗评家以翁方纲、潘德舆为代表。乾、嘉时期,学术受到重视,汉宋之争也很剧烈。总的来说,汉学在此期受到更多人的肯定,而宋学则为多数人所鄙弃,所谓乾嘉学派实即清人所复兴之汉学。此期的文人无论其尊汉学,还是喜欢宋学,对学术的崇尚则是其共性。学术的复兴对诗界的最明显影响即在于此期有若干诗人提倡诗中应具有学理。翁方纲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翁方纲的生平恰好贯穿了整个乾、嘉时期,但翁方纲在汉宋之中对宋学独有所锺,他觉得宋人既有学识,又能识理,宋诗也较以前的诗细密,为唐诗所不能范围。故其论诗一方面对宋诗大加褒奖,一方面又提出“肌理说”,欲将义理融入诗中,是清代学理诗的提倡者。翁氏对清前期王士祯的“神韵说”和此后沈德潜的“格调说”虽不完全否定,又觉得其过于空泛,故欲以“肌理”实之。其中“肌”即宋诗瘦硬、刻抉入里的风格特征,理则为义理。但翁方纲所主张的义理与宋明以来的道学诗,性气诗直接说理又是不同的,他虽然认为诗中应该有理,但又认为理应落到实处,且不外露才是好的。此外,理不仅仅指诗中的学识思想,而且还指有物有序,并以杜诗为肌理诗的代表。翁氏曾著《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一文,对之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翁方纲著述也颇丰,有《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小石帆亭杂著》、《苏诗补注》及《经义考补正》等。诗学文献较重要者除《石洲诗话》外,他所写的《神韵论》、《格调论》、《诗法论》及《黄诗逆序说》、《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与翁方纲思想较为接近的有潘德舆,潘比翁方纲小五十余岁,属于两代人,在对诗的看法上,强调诗的厚重质实。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
  乾隆以来,散文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桐城派”、“阳湖派”不仅在创作上显示了实力,在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桐城派”继清前期方苞以后,刘大櫆、姚鼐继之提出新的主张,对方苞的理论做了补充,构成“桐城派”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刘有《海峰文集》、《论文偶记》,又编选过《八家文钞》、《七律正宗》等,在方苞提出义法的基础上,又讲求文章的神气、音节、字句、品藻等。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惜抱轩尺牍》,编有《古文辞类纂》及《五七言今体诗钞》、《唐人绝句诗钞》等。姚氏在年龄上与翁方纲相仿,他在文章理论方面提出的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合一的意见,与翁氏论诗以“肌理说”相呼应,反映出时代的共性特征。“阳湖派”论文取径较桐城派宽,桐城派文章虽精粹,但既重义理,又倡考据,非一般人所能为,而且依“阳湖派”看来,“桐城派”的文章也因尊奉欧、曾之文,而有气弱的毛病。“阳湖派”的首倡者为恽敬,分将唐宋以来的文章归为两大派,一为枪棓气,二为袖袍气(见其《与舒白书》、《上曹俪笙侍郎书》)。前者为文有尽露之弊,后者为文有缓弱之病,“桐城派”文章即属后者。鉴于此,恽敬提出以诸子百家之学来周济文章,并注意分别各家文气之优劣,论文自然较桐城派的眼界宽。此外,该派论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视骈文,从恽敬主张“骈散合一”到李兆洛编辑《骈体文钞》,均可见出此派论文的旨趣。“阳湖派”的批评文献主要见于恽敬的《大云山房文稿》,张惠言的《茗柯文编》及李兆洛的《养一斋文集》、《骈体文钞》。此期撰有论文文章的还有一部分思想家和学者,这部分文献主要收藏于他们的文集当中。如焦循的《雕菰楼集》、程廷祚的《青溪文集》、戴震的《戴氏遗书》、钱大昕的《潜研堂集》、段玉裁的《经韵楼集》中。这些单篇文献中的重要篇目大多被近人所纂集的批评文选所收集,可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台湾成文出版社的《清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清代文论选》等。在“阳湖派”提倡骈文的影响下,此后还产生了一批倡导骈文的学者,如孔广森撰有《仪郑堂骈俪文》,曾燠编有《国朝骈体正宗》,吴鼒编有《八家四六文钞》,阮元撰有《四六丛话》,形成清代骈体文研究的高潮。此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批评家章学诚,章氏为浙江绍兴人,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两部重要的文史著作《文史通义》及《校雠通义》,另有辑录了他其它方面论著的《章氏遗书》、《章氏遗书外编》等行世。《文史通义》及《校雠通义》两部著作对文章家所应具有的才、学、识三方面的素质及文章叙事的特点与方法,古文十弊等,均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表现出史学家的文章观。
  清代词学号称中兴,词论也较前代有显著发展。清初至清前期已有多种词话面世。如李渔的《窥词管见》、沈谦的《填词杂说》、董以宁的《蓉渡词话》、邹祗谟的《远志斋词衷》、王士祯的《花草蒙拾》、彭孙遹的《金粟词话》、刘体仁的《七颂堂词绎》、贺裳的《皱水轩词筌》等。其后产生了浙派词与常派词两大词派。浙派词创始者为朱彝尊,编有《词综》,其中的发凡及其《曝书亭集》中保存有多篇论词的序跋,为浙派词论的核心文献。此外,浙派中其它词人也著有若干词学文献,影响较大者有汪森为朱彝尊撰的《词综序》,王昶编有《明词综》、《琴画楼词钞》、《国朝词综》等词集多种,论词追随朱彝尊,其批评文献主要见于词集的序言,此外还有郭麐的《灵芬馆词话》、《灵芬馆词品》(均见其《灵芬馆全集》)等,《灵芬馆词品》的体制仿《二十四诗品》,但只有十二则,是一篇用诗体描述词风的词学著作,此书之后,杨夔生又作《续词品》十二则,对郭氏《词品》进行了补充。约在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又产生了常州词派,其标志是刊行于嘉庆二年的《词选》(一名《宛邻词选》),系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合编的一本词选,书前张惠言所写的《词选序》被视为常州词派的纲领和开山之作。张氏论词讲“意内言外”,重风雅比兴,以温庭筠词为典范,以为有《离骚》“初服”之意,与浙派讲求词的清空骚雅不同。但张氏论穿凿过深,且取径偏狭,故其后周济著《介存斋论词杂著》,编《词辩》,撰《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对张氏词论有所修正,取径不专主南宋,亦兼取北宋,理论较张氏更为合理。常州词人中还有董士锡、宋翔凤等人。其中宋氏撰有《乐府余论》,但原创性及理论价值均不及张、周二人。
  清中期的戏曲批评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较之晚明及清初,似稍逊色。其中戏曲批评方面先后有毛先舒的《词曲》一卷(载其《诗辩坻》中),毛纶步金圣叹后尘,评《七才子琵琶记》,方法及体例均仿金评。另有无名氏的《桃花扇》评本,也是由总评、句评、眉批、夹批等组成。值得一提的是焦循的《剧说》和《花部农谈》,是清中期在花部与雅部之争中较重要的为俚俗辩护的曲论著作,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其它的著作还有李调元的《雨村曲话》、《剧话》。其它的多为曲目类文献及刊行于剧本前序跋一类。
  此期的小说批评以毛氏父子评《三国志》及脂砚斋评《石头记》为代表,还有张道济评《金瓶梅》及《儒林外史》评本。这类评点类著作均是在金圣叹开创的格局下进行,故而于方法上未能超出于金评,但在具体的评语方面,毛氏父子及脂砚斋对小说结构、人物、情节、语言的品评,有许多精采的论述,值得一读。

  清晚期文学批评处于转型期,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未能如清前中期那样取得重要的收获,新兴的批评还主要表现在一些思想观念方面,在文献形式方面除清末民初王国维撰有《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外,其余文献一如过往。约而言之,此期文献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传统诗文评,二是词论,三是戏曲小说批评。
  传统诗文评方面的文献主要由诗话文话构成,重要的如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陈衍《石遗室诗话》,方东树《昭味詹言》,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王闓运《湘绮楼说诗》,朱庭珍《筱园诗话》,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包世臣《艺舟双楫》,林纾《春觉斋论文》等。除诗话文话外,此期诗文评文献尚包括一些虽未撰专门诗文评著作,但却写过一些有关文学批评文章的著名作家,如龚自珍《龚定盦文集》,魏源《古微堂集》,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全书》、《饮冰室文集》等中均有数量不等的书信序跋或单篇文论。
  词论方面此期倒有一批较为重要的文献,其来源不一,有的系由后人辑录,如谭献《复堂词话》,系由其弟子徐珂从其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等中辑出;冯煦《蒿庵论词》,录自其选编之《宋六十一家词选》的例言。更多的是专著,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惠风词话》、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刘熙载《艺概·词概》、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此期戏曲批评随着新戏剧形式的产生和引进亦处于转型期,其中既有传统的曲话形式,如梁廷栴的《曲话》,杨恩寿的《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等,也有一些为新生剧种所撰写的批评文章,这些文献主要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当中,其中如欧榘甲的《观戏记》(刊于旧金山《文兴日报》),绍介法国及日本戏剧,呼吁革新中国传统戏。陈独秀也在《安徽俗话报》上撰写《论戏曲》的文章,强调改良戏曲。另外,陈去病、汪笑侬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系统地探讨了从上古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总之,此期戏曲文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气象。
  小说批评方面也同样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传统的小说批评形式依然存在,如小说评点在戊戌变法之前出现过一段较为繁荣的时期,仅《红楼梦》的评点本就“不下数百家”(参见黄霖撰《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99页),但如论其成就,显然还比不上此前金评《水浒传》、毛评《三国演义》和脂砚斋评《红楼梦》。其中较为有成就的是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桐凤阁评〈红楼梦〉辑录》),蒙古族人哈斯宝摘译蒙文本四十回《新译红楼梦》评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文龙评兹刊堂本《第一奇书金瓶梅》等。另一方面,与戏曲批评一样,此期小说批评的文献有一部分来自于报章杂志,如《绣像小说》、《新小说》、《月月小说》、《江苏》、《浙江潮》、《民报》杂志及《国闻报》、《时务报》等报纸,均发表过不少的小说批评及小说理论文章,这些文献,往往是在新思潮影响下撰写的,所以对传统小说的批评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目。总的来说,晚清小说批评和戏曲批评一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新气象,与传统诗文评形成鲜明对比。

  二、 诗话文话类文献

  郭绍虞先生曾说过:“诗话之作,至清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亦超越前人。”(《清诗话续编》前言)此乃论清人诗话之不刊之论。不惟诗话,清人词话亦达至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最高峰,尤其是清中叶至近代,词话之作,佳篇满目,美不胜收。兹择诗话词话之精要者解题如下:

  《诗筏》一卷,贺贻孙撰。
  道光《水田居遗书》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与多数诗话兼纪事不同,为评诗论诗专著。贺氏为江西永新人,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其论诗受竟陵诗说很大影响,比如重视诗的厚及作诗应求古人之真精神等,均来自于钟惺、谭元春的诗说。贺氏在《诗筏》中还对时人讨伐公安竟陵予以辩护,显示出其诗学倾向。但与公安竟陵不同的是,贺氏喜欢的作家为李杜,推崇境界阔大,雄奇俊放的诗风。

  《唱经堂古诗解》一卷,金圣叹撰。
  《风雨楼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是书专评《古诗十九首》。对《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二首,历来有认为是一首的,有认为是两首的。金圣叹认为当分为两首,故是书所析实为二十首。金氏解诗颇有特点,他反对以往解诗家往往只选择某些诗句或诗眼进行解析的方法,而是将诗视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将诗分为若干解,通过对每一解的分析来推求诗意。而对二十首古诗,一方面将每首诗视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更将二十首诗视为一个更大的整体。他说古诗二十首,“分之,则迭架二十首。合之,只斗接成一首。”所以他对二十首诗的分解往往能招前顾后,左顾右盼,挖掘出其内在联系。虽然其中颇有牵强处,但在历代古诗十九首的评析中是很有特点的一家。

  《唱经堂杜诗解》(一名《第四才子书》)四卷,金圣叹撰。
  《风雨楼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是书专评杜诗,共评析杜诗一百五十余首。每首撰题解,另有夹注、夹批、分解、总评等。金圣叹曾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列为天下六才子书,计划一一进行评点,但除《水浒传》、《西厢记》外,《杜诗解》的写作前后历时约二十年,晚年仍未完成,属未完稿,其余如《庄子》、《离骚》、《史记》则未见文稿。是书评杜诗如其评古诗十九首,将每首诗分为若干解,一般而言,他认为律诗多为两解,排律或长篇古体则分为多解,每一解之间均有起有转,有承有结,如一线贯穿,脉胳井然,金评杜诗也是历代杜诗评中最有特色之一种。金氏另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名《金圣叹选批唐诗》,亦收入《金圣叹全集》中)七卷,专评唐人七言律诗,计选评唐人律诗近六百首。其解法如上所述,乃将唐律诗分为二解,寻觅其结构脉络,欲将作者之用心揭橥于读者面前,所谓金针度人是也。

  《梅村诗话》一卷,吴伟业撰。
  《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吴梅村全集》本等。
  是卷原未收于《梅村家藏稿》中,稿本经杨学沆发现后,始附其后刊行的梅村文集中。
  是卷多记明末抗清诗人如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等人的行述及作品,对钱谦益之降清一事有含蓄的讥刺。吴氏认为诗与史通,故在引述晚明文人诗作时,注重挖掘其民族及爱国精神。此或与吴氏也未能全节孝忠,心有悔意有关。

  《围炉诗话》六卷,吴乔撰。
  《借月山房汇钞》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乃评诗论诗专著,在清初诗话中,吴著是规模较大的一种。吴氏对此书自视甚高,以为与贺公裳《载园酒诗话》、赵执信《谈龙录》,可并为谈诗之三绝。考吴氏是书,以晚唐李商隐为高,大抵与冯班、赵执信等人为一路,尊晚唐而抑两宋。由其所论,一者反对明七子以来剿袭之病,提倡以意为主。二者提倡晚唐比兴之法,贬斥宋人只知赋而不知比兴。按七子之说至清初顺治年间已如陈刍狗,故吴氏此说并无太多新意,惟其论诗主诗人之心及以意为主帅,虽也无新意,但切合作诗之旨,对时弊也不乏针贬的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贬此书甚多,据实而论,此书虽多陈言,但其可取之处,也在所不少。吴乔另有《答万季埜诗问》一卷行世,但据学者所论,此书或为《围炉诗话》之前身,以其内容多散见于《围炉诗话》中。《答万季埜诗问》有《清诗话》本。

  《历代诗话》八十卷,吴景旭编。
  《吴兴先哲遗书》本、中华书局排印本。
  是书为历代诗评杂著,共分从甲至癸十集,分别评论《诗经》、《楚辞》、赋、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杜诗、唐诗、宋诗、金元诗、明诗等。是书的体例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乃仿《学林就正》,《学林就正》乃明人陈耀文所著,列《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陈氏最为著称者乃其撰《正杨集》,驳杨慎《丹铅录》,而《学林就正》一书论学则系杂引诸说,归类成文。吴氏是编分条列目,每条各列标题,先引旧说,后杂采诸书以相考证,或辩是非,或参校异同,或参以己说。其所引资者,多前代诗话杂著,但不尽根于原书,故谬误所在不少。但是书取资广,对历代诗章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地理风土、掌故轶闻均有辑录,故对于阅读古诗不无参校之用。且书中若干条目汇集前代诗评,也有助于较系统地了解该条目所记内容。其中如楚辞及杜诗的部分,辑录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于楚辞学及杜诗学的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姜斋诗话》三卷,王夫之撰。
  《船山遗书》本、《清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姜斋诗话笺注》本。
  是书分为三编,卷一为《诗绎》,主要论述《诗经》;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为一般诗论;卷三为《南窗漫记》,为杂编,载录时人诗章,也有论诗之语。
  王氏论诗,颇重情景,对于创作则重兴感,故是书最值得重视者,也在其论述情景关系及创作的即兴之说。

  《诗辨坻》四卷,毛先舒撰。
  思古堂刻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为论诗杂著,兼评上古至唐历代诗。全书先总论,次评《诗经》、古逸诗、汉至唐诗,最后为几部论诗杂著,计有《杂论》、《学诗径录》、《竟陵诗解驳议》、《词曲》等。据书末作者《自叙》,是编之撰写前后历时八年,其初篇帙尚多,后削编成四卷。毛氏论诗首重诗教,推尊微而婉讽之作,又以古诗为样板,详论古诗门径,并直指近四百年诗坛无诗,对明以来七子、公安、竟陵之诗一概否定。清初诗坛倾向较为多元化,有主晚唐者,有主宋诗者,但未有一家能振臂一呼为天下所响应。毛先舒论诗推尊唐以前诗,虽取径较七子为宽,但仍具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反映出清初诗坛群龙无首,各逞己说的现象。

  《西河诗话》八卷,毛奇龄撰。
  康熙《西河全集》本、乾隆修补本、《昭代丛书》本。
  是书内容较杂,有考证,有纪事,有评诗,而以考证为主。毛氏为清初著名学者,学识渊博,是书中有些考证颇为今人所采纳,如辨析西湖“白堤”来历,颇有说服力。毛氏论诗较偏执,大体以唐诗为最高,但其贬抑唐以后诗太甚,非通家之论。是书与毛先舒《诗辩坻》在这些方面颇有相通之处。

  《原诗》四卷,叶燮撰。
  昭代丛书本、清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刊本(与《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合刊)。
  是书是一部纯理论性的诗论著作,详论历代诗歌发展源流正变,以为诗的正变并不以时而论,不能说前代诗为正,后代诗为变,变乃诗体之规律。以此原则为指导,叶燮对明人贬斥的宋诗持肯定态度。此书还提出了作家应具备才胆识力四要素,而客观因素则总结出理事情三要素,这是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从主客两方面论述诗歌创作原理的著作。在历代诗话中,此书以鲜明的思辩性见长。

  《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朱彝尊撰。
  嘉庆扶荔山房刊本、《四库全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是书原为作者所编《明诗综》的一部分,后由姚柳依单独辑出。朱彝尊编《明诗综》,初衷是为了纠正钱谦益《列朝诗集》党声气,严门户所造成的偏见,故朱氏此书在平实公允的方面胜过钱著。此书除选编明诗外,还有作者小传,汇评及朱彝尊自己的评语,原书并未列明评语的部分为《静志居诗话》,此名乃辑录者所加。
  是书的内容丰富,有摘句、品评、纪事、辑佚、析论等。朱氏论诗并未有一个系统的主张,但全书对明诗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诗人诗作的优劣还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间中也表达了作者对诗体的一些看法。与钱谦益贬抑七子,阐扬公安不同的是,朱彝尊对七子多有肯定,对公安竟陵则有较多批评。这也是清前期不少诗人的共识,大抵认为七子虽有模拟之弊,但路尚不失正,而公安竟陵及性理之诗,则离经叛道,与诗教相去甚远。

  《带经堂诗话》三十卷,王士祯撰,张宗柟辑。
  同治十二年刊本、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是书乃张宗柟从《渔洋文》、《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等18种书中辑录而来,编者以求全为务,故凡王士祯书中所有关涉诗的内容的尽予收录,但在齐备的同时,也有芜杂重复之病,有些不属诗艺内容的也一并录入书内。另在编排方面,也有一般类书的毛病,即门类甚多,有些分类不知所以。但尽管此编有诸多毛病,渔洋论诗之语或与论诗相关者,悉收入此编,故给读者以相当便利。
  是书卷首有“御笔类”、“应制类”,共计34则。其后分8门64类,8门为综论门、悬解门、总集门、众妙门、考证门、记载门、丛谈门和外纪门。以下类别繁多,不复赘引。王氏论诗,以“神韵说”见称,但其著作中并未有集中论述“神韵”的专篇文章,惟有《池北偶谈》中曾谈到自己首拈出“神韵”论诗,后发现前人已有所论。大概以其早年曾选编家塾课本《神韵集》,又其《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笔记中有若干段文字论到与神韵相关的内容,故给读诗人一种印象而已,其实论神韵者在明人中甚多。
  王氏另有《渔洋诗话》三卷传世,这是由王氏自己亲撰的诗话专著,其内容也与张编《带经堂诗话》一样,不止论诗,也兼有纪事成分,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兼“说部”之体。此书有多种版本,如《王渔洋遗书》本、《四库全书》本、《诗触》本、《清诗话》本、还有一卷本、二卷本若干种,会文堂石印本则为评点本,名《史梦溪评点渔洋诗话》。此外,王氏还编有《五代诗话》(未完稿)、口授《然灯记闻》(由何世璂述)、撰写《律诗定体》等多种诗学文献。

  《漫堂说诗》一卷,宋荦撰。
  《昭代丛书》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清诗话》本。
  是书篇幅不大,仅有十三条,但较精粹。其中最显著者在其对明末清初唐宋之争中对各派诗人优劣及唐宋诗的特点所作的分析方面。

  《古欢堂杂著》四卷,田雯撰。
  《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一、二卷论明以前诗歌源流正变,其说多承七子及明人旧说,盖源流正变屡为明人言及,田氏此书即其余响。书中对李商隐诗评价颇高,与清初尊晚唐诗者一路。三、四卷为诗评,具体评论历代作家,兼引前人诗说。

  《谈龙录》一卷,赵执信撰。
  《饴山全集》本、《学诗法程》本、《清诗话》本。
  是书以论诗为主,兼有纪事。赵氏论诗,推尊虞山诗人冯班及吴乔《围炉诗话》,与王士祯相左。其对诗的看法主要是强调诗中须有人在,即必须表现作者的真感情,对其时唐宋之争不屑之,因为无论学唐学宋,如无真感情,则同属优孟衣冠。又此书名为《谈龙录》,缘自于赵氏与王士祯、洪升一次谈诗的经历,三人均曾将诗喻为“神龙”,因以为名。但三人所喻之龙,含义各不相同,据书中所记,洪升所说之龙乃如雕塑绘画,全盘托出,王士祯所说则为神龙变化,一爪一麟,不见首尾,赵氏则以为诗如神龙,首尾完好。由此论,可见各自论诗倾向。赵氏另著有《声调谱》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书之著,缘于“执信尝问声调于王士祯,士祯勒不肯言。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勾稽,竟得其法,因著为此书。”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声律问题,是一部重要的诗律学著作,通行的有《清诗话》本。

  《载酒园诗话》三卷,贺裳撰。
  《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三卷计分综论一卷,又编一卷,补遗一卷。综论部分论历代诗发展源流,探讨诗法,兼汇评前人诗话。又编及补遗的部分分别对唐宋诗人诗作进行评述,贺氏在唐宋两家中不偏不倚,以为唐宋诗均不能一概而论,故于各家之诗能有持平之论。

  《说诗晬语》二卷,沈德潜撰。
  《沈归愚诗文全集》本、《清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刊校注本。
  是书名为“晬语”,取其随意琐碎之意,盖此书为闲谈性质的诗话著作。该书著于雍正9年沈氏中进士之前,为其前期著作,沈氏一生思想并无大的变化,故是书所表现的内容与其后期思想一致。沈氏是一位有着浓厚正统思想的诗论家,谨守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对诗史中有些作品不能正确对待。但沈氏又是一位有较高鉴赏能力的诗人,他论历代诗人诗作,往往能切中肯綮,不少评语相当精到,非一般蒙学之书所能拟。又其早年师事于叶燮,故对历代诗发展及诗创作的原理也有较正确的认识。无论如何,这应是清人中一部有价值的诗话。

  《全闽诗话》十二卷,郑方坤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为一部地域性诗话著作,但体例与裘君弘《西江诗话》不大一样,裘氏之编,录有作品及人物小传等,与选本近,而郑氏之书,则多录诗话或及他有关于闽地诗者。全书计分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清一卷,附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书共采书438种,非常宏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编皆荟萃闽人诗话及他诗之有关于闽者。......上下数千年间,一方文献,犁然有征,旧事遗文,多资考证,固亦谈艺之渊薮矣。”此书不仅以保存文献见长,其论诗亦间有可采者,明代以来,闽人诗作兴盛,故是书对闽诗由古至今的发展作了较清晰的叙述,指出其渊源流变及闽诗自明以来的地域特色。又是书对前代闽地所产之著名人物如严羽、林鸿、高棅等均下了极多功夫,收集其相关资料,对于研究者不无裨益。

  《一瓢诗话》一卷,薛雪撰。
  《昭代丛书》本、民国扫叶山房本、清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刊校注本。
  是书计有二百三十余条论诗之语,与清代其它多数诗话一样,此书也以论诗评诗为主,无闲谈文字。作者薛雪为叶燮的门生,故其论诗多宗其师说,如重视诗人“胸襟”,即承自叶燮。而在某些方面薛雪也有一些个人的体会,比如他以画兰为喻,将诗人创作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设水涤砚,洗笔磨墨”时,“伸纸拂拭”时,“一经下笔”时,设喻及分析新颖而深入。

  《贞一斋诗说》(一名《玉洲诗话》)一卷,李重华撰。
  《清诗话》本。
  是书分为两部分,一为《论诗答问三则》,二为《诗谈杂录》。此书颇受沈德潜好评,将之与明徐祯卿《谈艺录》相比,故此书的诗论倾向与沈氏大体是一致的,包括推重诗的格调,以唐诗为高等。但对宋诗,李氏并不一概排斥,认为宋诗虽比不上唐诗,但也能自成一家。在一些诗论的细节方面,李氏也有较沈德潜更深入的地方,比如对诗人创作思维的分析,从神、气、巧、词、事五个方面探讨创作过程,系统而且细密。

  《柳亭诗话》三十卷,宋长白撰。
  《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
  是书卷帙浩繁,三十卷,每卷有数十条不等,且每条前均列有标题,便于读者。全书内容多考证有关诗的典章名物,兼及品评自汉至清康熙年间历代诗作。是书前有俞樾序,俞对宋氏所作考证极为赞赏,其序云:“不独见国初先辈论诗之精,抑可见其读书之审。”实际上书中不仅考证有精详者,评诗也有独到之处,如对竟陵派,肯定其于三唐两宋之后,自少此种不得,实属独具只眼之论。

  《絸斋诗谈》八卷,张谦宜撰。
  乾隆刻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一、二卷为《统论》,三卷为《学诗初步》,四至七卷为《评论》,评由汉至清历代诗作,八卷为《杂录》。书前有张氏自序,叙其成书经过。全书内容较成系统,诗学原理居前,评诗居中,最后是杂论。从其理论来看,虽无太多创见,但所述皆为诗学大体,如重视独创,强调以意为主,对七子以来模拟剽窃之风批评甚多。又其论诗喜《二十四诗品》,表现出兼综诸家的特点,这也是清人诗论的共性。

  《葚原诗说》四卷,冒春荣撰。
  《如皋冒氏丛书》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纯论诗,且集中论各体诗法,是清诗话中较有特色之一种。

  《剑溪说诗》二卷,《又编》一卷,乔億撰。
  《清诗话续编》本。
  乔氏著述甚多,有《乔剑溪遗集》存世。是书前有沈德潜所撰序,序称:“中有所得,发而为言,自古逸、《风》、《骚》以暨六代、三唐、宋、元、明代,各有开陈,或述前言而衷以心得,或抽新绪而融以旧闻,于忠爱敦厚之意,丁宁三复。”是书内容,大抵如沈序所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在分体、分题评诗当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对李杜诗风的分析虽承继严羽之说,但也更为细密。

  《随园诗话》二十六卷,袁枚撰。
  乾隆小仓山房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江苏古籍出版社《袁枚全集》本。
  是书虽为诗话,但也收录有部分诗作,是选评合一形式的诗话体制,这在清人诗话著作中是较为少见的。又此书评诗论诗外,兼有纪事,是一种笔记闲谈式的诗话。袁氏论诗与沈德潜相左,沈主格调温厚,袁主性灵才情,两人分别为清中期两大诗论派别的领袖人物。袁氏于书中不仅对沈德潜进行批评,对王士祯及翁方纲也有批评。因袁氏主张摆脱任何格套束缚,任性而为,且其所论往往能击中上述几家的命门,故深受一些习诗者欢迎。此书也因此而在清人中有极大影响。
  袁氏另有《续诗品》存世,为诗体形式的诗话。其体例仿《二十四诗品》,但论述的内容及篇幅有别。其一变二十四品为三十二品,其二变论诗风为诗创作。其论创作心理及技法的有《斋心》、《理气》、《博习》、《戒偏》、《尚识》、《神悟》、《即景》、《精思》、《相题》、《布格》、《选材》、《用笔》、《取径》、《择韵》、《藏拙》、《空行》等。还有论到鉴赏及其它有关创作问题的。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郭绍虞《续诗品注》本及浙江古籍出版社王英志《续诗品注评》等。

  《纪河间诗话》三卷,纪昀撰,邵承照辑。
  光绪刻本。
  此书虽为纪氏论诗之语,但非纪氏专著,而是由邵承照从纪氏文集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简明目录》及《阅微草堂笔记》中辑录出来的。全书三卷分成内外篇,其中内篇两卷,外篇一卷。内篇上卷有总论及分论由六朝到宋历代诗,卷下论金、元、明、清四代诗。外篇则系录自于《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诗的部分,但内容较驳杂。是书因非纪氏本人所编,且有他书并存,故并不为人重视。纪氏诗学著作另有《玉溪生诗说》及评苏诗、评《文心雕龙》、《瀛奎律髓刊误》等存世。

  《瓯北诗话》十二卷,赵翼撰。
  《瓯北全集》本、《清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等校点本。
  是书撰于嘉庆7年,前十卷分论十大诗人,计有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从其所选诗人来看,唐宋金明清历代皆有,其中唐人四,宋人二,金人一,明人一,清人二。从其选录的标准来说,大抵以诗人的才气和创新能力为尺度,而不以时代为拘,这是他明显不同于流俗的地方。此书后二卷论“明妃诗”及七言律。赵氏论诗,与袁枚有共同之处,均较重视诗人的性灵及创造性,但赵名气不如袁枚大,也少了一些袁枚的浮躁与率意。

  《石洲诗话》八卷,翁方纲撰。
  嘉庆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陈迩冬校点本。
  是书撰于乾隆33年,为论诗杂著,前五卷分论唐宋金元之诗,第六卷为《渔洋评杜摘记》,第七卷、第八卷分别评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及王文简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翁方纲论诗揭橥“肌理说”,此书虽未有集中的文字论述“肌理说”,但其评诗却可与“肌理说”相印证。翁方纲尚有《七言诗三昧举隅》,亦是一本通过列举诗例说明其诗说的著作,有《清诗话》本。

  《雨村诗话》二卷本,李调元撰。
  《函海》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为诗评类著作,评由《诗经》至明历代诗人诗作,间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诗学思想。其中较突出的表现在他对诗的结构章法,起承转合非常注意,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其次他对诗的制题艺术也颇为用心,前此乔亿的《剑溪说诗》也对诗题进行过分析,但不如此书用力多。
  是书尚有作者的同名之作,为十二卷。书前有作者自序,大意是说谈诗如不及今人,则不为话,所以此书的内容是评述清诗人。但此书评诗理论性不及前者强,带有诗纪事的性质,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一卷,管世铭撰。
  光绪《粟香室丛书》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乃作者所编《读雪山房唐诗选》诸体诗前的序例,管氏成书后,后人觉得其中的序例论诗较有价值,便将此序例摘出单行,又管氏另有杂著《读书偶得》及《论文杂言》,二书中也有论诗之语,故后人又将二书与此序例合刻,即今《粟香室丛书》本。郭绍虞先生编的《清诗话续编》本与此本稍有不同,除《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外,郭氏此编仅附录《论文杂言》中有关唐诗者41则。
  是书内容乃分诗体论述各体诗之体制特征及源流变化,又点评诸体诗之代表诗人予对例释,其所推重者,视诗体之不同,而有不同之代表。如古诗,推李白,于七律,推杜诗,又认为杜甫绝句不工。管氏所论,虽未见超出明人者,但所述亦为公论,可资参考。

  《北江诗话》六卷,洪亮吉撰。
  《丛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是书前四卷乃经洪氏亲校手定,后两卷为其子续补。内容大抵以评诗为主,亦间有记述金石文字方志地理等内容。洪氏论诗,主要提出诗之五种要素,即性、情、气、趣、格。洪氏以为此五者为诗之“五可传”。但令人生疑者,既曰可传,当皆为诗之尤者,但五者之中,洪氏却于格有贬意,以为“至诗文讲格律已属下乘”。虽可见出其倾向,但也易生龃龉。推洪氏之意,当谓诗文亦有以格传之者,但属下乘。洪氏另有《玉尘集》二卷,亦为论诗之著。

  《养一斋诗话》十卷,附《李杜诗话》三卷,潘德舆撰。
  道光丙申巾箱本、民国上海扫叶山房本、《清诗话续编》本。
  是书为诗论专著,书前有徐宝善序,基本可概括此书内容及诗学倾向,文曰:“今潘子之书,以三百篇为根本,以孔门之言诗为准则,扬抑列代至胜国而止。”又云:“今潘子之书,必求合于温柔敦厚,兴观群怨之旨,是古今运会之所系,人人之心所迫欲言者。”由徐氏此言,可大致知道潘氏论诗之旨。又所附《李杜诗话》,乃其辑《作诗本经》一书“专取李杜集,择而录之,并为《总论》二卷附焉。”《李杜诗话》即其《总论》。书中评论李杜,大抵汇取唐宋以来诸家所论,汇而成书,有集评的性质。间中也有潘氏辨订或阐发之语,则以朱熹为准绳。虽则如此,此书汇集前人评李杜之语,亦有功焉。

  《灵芬馆诗话》十二卷、续诗话六卷,郭麐撰。
  《清诗话访佚初编》本,杜松柏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
  是书以记清人轶事及评诗为主,间论古人之诗,并有一些考证、闲谈一类的文字,书中还有一些记录当时闺秀诗的内容。据书前孙均序,此书前十二卷,当刻于嘉庆21年,而续诗话部分则刻于此后二年。是书虽为杂著,但也有一些论诗之语,大约尊雅尚清妙之诗,与浙中诗派趣尚相近。

  《昭昧詹言》正集十卷、续录二卷、《解〈招魂〉》一卷、《续昭昧詹言》八卷,方东树撰。
  《方植之全集》本、武强贺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是书卷帙浩繁,前后历时多年。正集十卷以论五古为主,其中一卷为通论,二卷至十卷分论汉魏五古及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杜甫、韩愈、黄庭坚等九人的五言古诗。《续录》则专论七言古,《续昭味詹言》则专论七律,评由初唐至北宋诸家诗人。方氏为桐城后人,选评历代诗作深受桐城派影响,其较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受桐城文派启发,对诗的章法脉络给以特别的重视,在评诗中时见此类做法。

  《艺概》六卷,刘熙载撰。
  《古桐书屋六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国安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校点本。
  是书六卷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论诗文赋词曲书法及经义八股等。书名为概,取“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之义。是书于各体文学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对作家作品也有很好的评判分析,其书自出机杼,精义叠出。是近代以来少有的一部有价值的理论著作。

  《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林昌彝撰。
  咸丰元年家刻本、《清诗话访佚初编》本。
  是书论当代诗人约四百余家,累时十余年。其弟子沈葆祯于例言中说:“夫子竭十余年搜辑之功,编诗话既成”。作者为福建侯官人,故是书以其所知,多论闽地诗人,但亦非如全闽诗话体例,仅记作者所知而已。作者生当鸦片战争之际,故其诗论有鲜明时代特色,“射鹰”者亦即“射英”,编者曾绘有《射鹰驱狼图》及《射鹰图》手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书首两卷辑录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及孙鼎臣等爱国诗人的诗,又多伤时感事之记,盖伤时事也。虽然,全书并未乖诗话体旨,全书评论各家诗话,辨析论诗之言,不落窠臼,亦时见新意。

  《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陈衍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是书实乃作者所撰各种诗话之汇编。陈氏曾为《庸言杂志》、《东方杂志》等撰诗话若干则,后集为此书。又续撰《石遗室诗话续编》十卷,今本即二者之合刊。书中对清末民初诗人网罗较多,对明清以来诗也多有评论,是近人诗话之作中较有精义的一部。陈另撰有《金诗纪事》十六卷、《元诗纪事》四十五卷,二书均有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论文偶记》一卷,刘大櫆撰。
  逊敏堂丛书本、《海峰文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合刊)。
  是书卷帙不大,共三十一则。其论文主旨在“神”、“气”二字,以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又说“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书中还论述了文章风格的奇、高、大、远、简、疏、变、瘦、华及用语的参差、去陈言等。

  《初月楼古文绪论》(一名《古文绪论》)一卷,吴德旋撰。
  《常州先哲遗书》本、《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论文偶记》等合刊)。
  是书共计六十条,据书中所附吴氏弟子吕璜所撰前序后跋,知此书乃作者过杭州时留居二十余日间“口讲指画”,后经吕氏记录下来的文字。吴氏论文远推先秦两汉,近宗韩、欧、苏,以师古为尚。又论作文技法,兼取阳羡、桐城两家文说。

  附其他诗话赋话文话类书目:
  《澜堂夕话》一卷,张次仲撰,昭代丛书庚集本。
  《钝吟杂录》一卷,冯班撰,《清诗话》本。
  《而庵诗话》一卷,徐增撰,《清诗话》本。
  《抱真堂诗话》一卷,宋征璧撰,《清诗话续编》本。
  《榆溪诗话》一卷,徐世溥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秋星阁诗话》一卷,李沂撰,《清诗话》本。
  《读诸文集偶记》,张履祥撰,重订《杨园先生全集》本。
  《蠖斋诗话》一卷,施闰章撰,《清诗话》本。
  《春酒堂诗话》一卷,周容撰,《清诗话续编》本。
  《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毛奇龄撰,台北艺文书局1970年影印本。
  《龙性堂诗话》二卷,叶矫然撰,《清诗话续编》本。
  《龙性堂诗话续编》,叶矫然撰,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古今诗话续编》影印本。
  《渔洋诗话》三卷,王士祯撰,《清诗话》本。
  《然灯记闻》一卷,王士祯口授,何世璂述,《清诗话》本。
  《五代诗话》十卷,王士祯辑,书目文献出版社校点本。
  《律诗定体》一卷,王士祯撰,《清诗话》本。
  《谐制别部》六卷,王士祯撰,清乾隆五十四年自序刊本。
  《师友诗传录》一卷,郎廷槐问,王士祯、张笃庆、张实居答,齐鲁书社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本。
  《师友诗传续录》一卷,刘大勤问,王士祯答,同上。
  《风人诗话》一卷,刘廷銮撰,庚辰丛编五石瓠本。
  《诗史》十二卷,葛震撰,葛用霖辑,康熙四十二年序刊。
  《汇纂诗法度针》三十三卷,首一卷,徐文弼撰,乾隆二十三年序刊,英德堂藏板。
  《汇纂诗法纂要》三卷,徐文弼撰,贯名苞校,[日]安政四年序刊。
  《小沧浪诗话》四卷,张燮承纂,刘汝璆录稿,咸丰刊本。
  《海山诗屋诗话》十卷,李文泰辑,光绪四年铅印本。
  《月山诗话》一卷,恒仁撰,艺海珠尘本。
  《唐音审体》一卷,钱良择撰,《清诗话》本。
  《诗义固说》二卷,庞垲撰,《清诗话续编》本。
  《初白庵诗评》三卷,查慎行撰,海盐张载华辑本。
  《声调谱》一卷,赵执信撰,《清诗话》本。
  《汪氏说铃》,汪婉撰,旧抄本。
  《说诗乐趣类编》二十卷,伍涵芬撰,清康熙华日堂刻本。
  《铁立文起前编》十二卷、《后编》十卷、卷首一卷,王之绩撰,康熙42年刻本。
  《西江诗话》十二卷,裘君弘编,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古今诗话续编影印本。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一卷,张泰来撰,《清诗话》本。
  《李义山诗解》一卷,陆昆曾撰,上海书店影印康熙刊本。
  《汉诗总说》一卷,费锡璜撰,《清诗话》本。
  《寒厅诗话》一卷,顾嗣立撰,《清诗话》本。
  《方南堂先生辍锻录》一卷,方贞观撰,《清诗话续编》本。
  《定泉诗话》五卷,陈梓撰,嘉庆刊本。
  《说诗菅见》一卷,吴雷发撰,《清诗话》本。
  《全唐诗话续编》二卷,孙涛编,《清诗话》本。
  《西圃诗说》一卷,田同之撰,《清诗话续编》本。
  《兰丛诗话》一卷,方世举撰,《清诗话续编》本。
  《小澥草堂杂论诗》,牟愿相撰,《清诗话续编》本。
  《野鸿诗的》一卷,黄子云撰,《清诗话》本。
  《莲坡诗话》一卷,查为仁撰,《清诗话》本。
  《榕城诗话》三卷,杭世骏撰,《丛书集成》本。
  《诗学纂闻》一卷,汪师韩撰,《清诗话》本。
  《柳堂诗话》一卷,题子黼居士撰,清抄本。
  《唐人试律说》,纪昀撰,清抄本。
  《白鹤堂诗话》三卷,彭端淑撰,乾隆刊本。
  《唐人五言排律诗论》三卷,蒋鹏翮编释,乾隆寒三草堂刻本。
  《艺苑名言》八卷,蒋澜纂,乾隆怀古轩刻本。
  《古今诗话探奇》二卷,蒋鸣珂录,乾隆杭州蒋氏一楳轩刻本。
  《全浙诗话》五十四卷,陶元藻编,嘉庆元年怡云阁刊本。
  《全浙诗话刊误 》一卷,张道撰,正觉楼丛刻本。
  《消寒诗话》一卷,秦朝釪撰,《清诗话》本。
  《养自然斋诗话》十卷,钟骏声撰,同治十三年自序刊本。
  《蒲褐山房诗话》(不分卷),王昶撰,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古今诗话续编》影印本。
  《辽诗话》一卷,周春撰,《清诗话》本。
  《拜经楼诗话》四卷,吴骞撰,《清诗话》本。
  《说诗乐趣类编》二十一卷,伍涵芬辑,汪正钧订,清嘉庆六年刊本,经国堂板。
  《七言诗三昧举隅》一卷,翁方纲撰,《清诗话》本。
  《复初斋王渔洋诗评》一卷,翁方纲撰,《烟画东堂小品》本。
  《历朝诗话偶录》五种,翁方纲录,清抄本。
  《静远草堂诗话》,周乐清撰,稿本。
  《逃禅诗话》一卷,吴殳撰,清抄本。
  《山静居诗话》(不分卷),方熏撰,《清诗话》本。
  《静居绪言》,阙名撰,《清诗话续编》本。
  《考田诗话》八卷,喻文鏊撰,道光刊本。
  《茗香诗话》一卷,宋大樽撰,《清诗话》本。
  《梧门诗话》十六卷,法式善撰,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古今诗话续编》影印本。
  《履园谭诗》一卷,钱泳撰,《清诗话》本。
  《说诗牙慧》十三卷(附作诗本经纲领二卷),潘德舆撰,稿本。
  《伯山诗话》一卷、《续集》一卷,康发祥辑,稿本。
  《修竹庐谈诗问答》(不分卷),徐熊飞撰,齐鲁书社《诗问四种》合刊本。
  《柳隐丛谭》六卷,于源撰,清咸丰二年刊本。
  《达观堂诗话》八卷,张晋本撰,同治刊本。
  《诗话粹金》,焦循撰,订稿本。(按是书未见著录,藏日本立命馆大学图书馆,其中第二册以下题作《诗话碎金》,注为清末写本。)
  《媕雅堂诗话》一卷,赵文喆撰,荔墙丛刻本。
  《南苑一知集论诗》二卷,马鲁撰,马氏丛刻本。
  《南野堂笔记》十二卷,吴文溥撰,《南野堂全集》本。
  《鱼计轩诗话》一卷,计发撰,覆桂琴甫钞本,适园丛书第十二集。
  《梅崖诗话》一卷,郛兆麟撰,山右丛书初编《梅崖文钞》本。
  《玉尘集》二卷,洪亮吉撰,《粟香室丛书》本。
  《星湄诗话》二卷,徐传诗撰,峭帆廔丛刻本。
  《吟斋笔存》三卷,梅成栋撰,覆旧钞残本,屏庐丛刻本。
  《荫椿书屋诗话》二卷,师范撰,云南丛书初编集部诗文评类。
  《药栏诗话》二卷,严廷中撰,同上。
  《酌雅诗话》二卷,《续编》一卷,陈伟勋撰,同上。
  《竹冈诗话》一卷,赵敬襄撰,竹冈斋九种《竹冈诗草》本。
  《快园诗话》十六卷,凌霄撰,清刊本。
  《读山谷诗评》一卷,黄爵滋撰,逊敏堂丛本。
  《买春诗话》一卷,马国翰撰,《玉函山房全集》本。
  《梵麓山房笔记》六卷,王汝玉撰,覆抄本,己卯丛编本。
  《停云阁诗话》四卷,李家瑞撰,咸丰五年刻本。
  《不敢居诗话》,佚名撰,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古今诗话续编》影印本。
  《浴泉诗话》,于春沾撰,同上。
  《国朝诗话》,杨际昌撰,《清诗话续编》本。
  《石园诗话》,余成教撰,同上。
  《老生常谈》,延君寿撰,同上。
  《小清华园诗谈》,王寿昌撰,同上。
  《三家诗话》,尚镕撰,同上。
  《辍煅录》,方南堂撰,同上。
  《诗学源流考》一卷,鲁九皋撰,《清诗话续编》本。
  《艺谈录》二卷,张维屏撰,《张南山全集》本。
  《国朝诗人征略》六十卷,张维屏撰,道光十年自序,番禺张氏刊本。
  《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六十四卷,张维屏撰,道光二十二年自序,番禺张氏刊本。
  《东轩吟社像》一卷、《小传》一卷、《题词》一卷,费丹旭绘像,诸可宝撰小传,汪曾唯辑题词,光绪二年泉唐汪氏振绮堂刊本。
  《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十卷,补遗一卷,施淑仪撰,民国十一年崇明女子师范讲习所排印本。
  《广陵诗事》十卷,阮元撰,文选楼丛书本。
  《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引用书目一卷,名氏目录一卷,刘声木撰,直介堂丛刻初编本。
  《泾川诗话》三卷,赵知希撰,泾川丛书本。
  《春秋诗话》五卷,劳孝舆撰,岭南遗书第二集。
  《明人诗品》二卷,杜荫堂撰,小石山房从书本。
  《本朝名家诗钞小传》四卷,郑方坤撰,《龙威秘书》三集本。
  《退庵随笔》,梁章钜撰,《清诗话续编》本。
  《竹林答问》,陈仅撰,同上。
  《白华山人诗说》,励志撰,同上。
  《问花楼诗话》,陆蓥撰,同上。
  《筱园诗话》,朱庭珍撰,同上。
  《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张晋撰,《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诗概》,刘熙载撰,同上。
  《游艺约言》一卷,刘熙载撰,《古桐书屋续刻三种》本。
  《本事诗》十二卷,徐釚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清诗话访佚初编》本。
  《庐诗话》三卷,沈涛撰,同上。
  《瓶水斋诗话》(不分卷),舒佐撰,同上。
  《石溪舫诗话》二卷,吴嵩梁撰,同上。
  《东泉诗话》八卷,马星翼撰,同上。
  《春草堂诗话》八卷,谢堃撰,同上。
  《十二石山斋诗话》十卷,梁九图撰,同上。
  《然脂余韵》六卷,王蕴章撰,同上。
  《眠云酿说》一卷,平步青撰,同上。
  《越缦堂诗话》三卷,李慈铭撰,同上。
  《雁山诗话》二卷,梁章钜撰,同上。
  《名媛诗话》四卷,沈宝善撰,同上。
  《吴兴诗话》八卷,戴璐撰,同上。
  《律诗话》二卷,陈廷敬撰,同上。
  《吟斋笔存》一卷,梅成栋撰,同上。
  《读吴诗随笔》二卷,沈炳莹撰,吴兴长桥沈氏家集《春兴草堂集》收。
  《雪桥诗话》十二卷,杨钟义编,刘承干校,民国三年吴兴刘氏求恕斋刊本。
  《续诗人玉屑》八卷,清蒋澜撰,民国十二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台阳诗话》二卷,王松撰,1959年台北台湾银行排印本,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四种。
  《滇南草堂诗话》十四卷,檀萃辑,嘉庆五年门弟钱氏等刊本,蕴经堂藏板。
  《通斋诗话》二卷,蒋超伯撰,民国四年南城李氏宜秋馆排印本。
  《古今论诗绝句》一卷,宗廷辅辑注,《宗月锄先生遗著》本。
  《梦痕馆诗话》四卷,胡薇元撰,玉津阁丛书甲集。
  《味蔬诗话》四卷,余云焕撰,宣统二年鸿云石印本。

  《文学正路》三卷,[日]武藏丰干撰,[日]天明由己堂和刻本。
  《五色笔》二卷,日抄本。
  《句选》四卷,《诗式》一卷,[日]蒲守之辑,[日]随斋抄本。
  《伯子论文》一卷,魏际瑞撰,《昭代丛书》本。
  《日录论文》一卷,魏禧撰,《昭代丛书》本。
  《万青阁文训》一卷,赵吉士撰,《万青阁全集》本。
  《文颂》一卷,马荣祖撰,《昭代丛书》本。
  《文谈》一卷,张秉直撰,《青照楼丛书》本。
  《絸斋论文》六卷,《家学堂遗书》本。
  《论文四则》一卷,杨绳武撰,《昭代丛书》本。
  《鸣原堂论文》二卷,曾国藩撰,《曾文正公全集》本、《四部备要》本。
  《文笔考》一卷,阮元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梦陔堂文说》十一卷,黄承吉撰,《梦陔堂全集》本。
  《论文蒭说》一卷,朱景昭撰,《无梦轩遗书》本。
  《文概》一卷,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艺概》排印本。
  《艺舟双楫》九卷,包世臣撰,光绪十四年《安吴四种》重校刊本。
  《读文杂记》一卷,方宗诚撰,《柏堂遗书·读书笔记》本。
  《论文章本原》三卷,方宗诚撰,同上。
  《古今文派述略》一卷,陈康黼撰,《四明丛书》本。
  《四家纂文叙录汇编》五卷,胡念修辑,《刻鹄斋丛书》本。
  《论文集要》四卷,薛福成辑,《文学津梁》本。
  《论文连珠》一卷,唐才常撰,《古今文艺丛书》第一集。
  《春觉斋论文》,不分卷,林纾撰,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合刊)。
  《香草谈文》一卷,于鬯撰,《于香草遗著丛辑》本。

  《赋话》十卷,李调元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历代赋话》十四卷、《续历代赋话》十四卷,浦铣辑,乾隆复小斋刻本。
  《复小斋赋话》二卷,浦铣撰,乾隆复小斋刻本。
  《作赋例言》一卷,汪廷珍撰,《逊敏堂丛书》本。
  《读赋卮言》一卷,王芑孙撰,《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
  《见星庐赋话》十卷,林联桂撰,《高凉耆旧遗集》本。
  《复小斋赋话》二卷,《檇李遗书》本。
  《赋学联珠》二十四卷,阙名编,清光绪七年经史阁刊本,砚耕轩藏板。

  《四六金针》一卷,陈维崧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六丛话》三十三卷,《选诗丛话》一卷,孙梅编,嘉庆三年子曾美旧言堂刊本,清光绪七年刊本。
  《四六丛话缘起》一卷,孙梅撰,《二余堂丛书》本。
  《制义丛话》二十五卷,梁章钜撰,梁逢辰等校,清刊本,知不足斋后修。

  附清诗话整理文献:
  《诗触》,芝麓主人辑,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艺经堂藏板。按此书计收入由梁钟嵘《诗品》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16种诗话。
  《花薰阁诗述》十卷,清雪北山樵辑,清嘉庆二十二年序,家塾课本。共收入宋至清诗话、选本及音韵学著作11种。
  《谈艺珠丛》,清王启原辑,光绪十一年长沙玉尺山房刊本。此书共收入由梁钟嵘《诗品》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26种。
  《清诗话》,二册,民国丁福保编,计收清人诗话43种,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清诗话续编》,三册,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续收清人诗话34种,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清诗话访佚初编》,十册,杜松柏编,计收清人诗话20种,其中多为近代诗话,台湾新文丰出版社影印本。
  《古今诗话续编》,四十三册,计收由宋至清诗话36种,其中以明人诗话最多,清诗话也有多种,台湾成文书局1973年据台湾中央图书馆珍藏善本书稿影印。

  三、词话曲话类批评文献

  《窥词管见》一卷,李渔撰。
  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渔全集》本,《词话丛编》本。
  是书为清代第一部重要的论词专著,内容主要包括辨析词体、论词的音律、做法及词的章法结构等问题。

  《西河词话》二卷,毛奇龄撰。
  清道光世楷堂刊本、《词话丛编》本。
  是书乃论词杂著,以辑录明末清初词人轶事为主,兼论词律,并对词牌词调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毛氏另撰有《西河诗话》等,见本章诗话部分。

  《七颂堂词绎》一卷,刘体仁撰。
  台北艺文出版社1975年美术丛书初编第一辑本、《词话丛编》本。
  是书乃论词专著,主要研讨词的体制特性,结构章法及品评词的优劣等。

  《远志斋词衷》一卷,邹祗谟撰。
  《词话丛编》本。
  是书亦为论词专著,其突出的特点在其对词牌词韵词调的研究方面用力较多。其它诸如词的体制,词作法及前人论词著作选本等也间有提及。

  《金粟词话》一卷,彭孙遹撰。
  台北艺文出版社1975年美术丛书初编第二辑本、《词话丛编》本。
  彭氏为浙派词代表词人之一,与朱彝尊、厉鹗并称为“浙派词三家”。是书篇幅很小,仅有18则,其所长在其对词境、词风的分析方面,时见精义。书中对词法等也偶有所论。

  《词苑丛谈》十二卷,徐釻撰。
  康熙蛾术斋原刊本、《四库全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丛书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圭璋校点本。
  是书分为七类,每类又分若干条,并撰有条目。七类分为十二卷,其中卷一论体制;卷二论音韵;卷三至卷五为品藻,品评历代词人词作,但以宋人词作为主;卷六至卷八为纪事,搜采词人遗事,记录历代词坛掌故;卷十为辨证,考辨词作者及词牌词调;卷十一为谐谑;卷十二为外编。
  关于此书的成书,作者有自序记之,谓始于癸丑,迄于戊午,凡六年,所抄撮群书,不下数百种。是书刊行后,嘉庆十年,冯金伯曾就是书删去其十分之一,又复撰十之三四,成《词苑萃编》一书,共二十四卷,冯著在某种程度上补正了徐著原来体例方面的一些缺点。但其影响则不如徐著大。
  是书论词,有自评,亦有引他人语者,其引述前代词评有《复斋漫录》、《词绎》、《稗史》、《湘山野录》、《词品》、《古今词话》、《梁溪漫志》、《野客丛书》、《能改斋漫录》等书。又评前代词集如元好问《中州乐府》等。徐氏论词指出词亦有初盛中晚,但不以时代为拘,表现出其较通脱的词史观。又其论词多引王士祯、朱彝尊等人之语,表现出其宗尚。

  《花草蒙拾》一卷,王士祯撰。
  《词话丛编》本。
  王氏论诗著作多种,已见上录。是书论词不出其论诗的基本范围,大约亦以神韵兴象求词,其对《花间》、《草堂》诸词的评价也多如其评诗,取其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者为上。

  《邹水轩词筌》一卷,贺裳撰。
  《词话丛编》本。
  是书杂评历代词作,间及词调声律及词作法等。

  《历代词话》(一名《历代诗余话》)十卷,王弈清辑。
  《词话丛编》本。
  是书乃前代词话的辑录本,间中也有作者自撰。全书按年代顺序将唐、五代十国、两宋、金、元、明词话分十卷予以编排,书中集中收录了历代词评及词人轶事,有一定参考价值。

  《雨村词话》四卷,李调元撰。
  《函海》本、《词话丛编》本。
  是书在清中前期词话著作中属于篇卷较多的一种,内容也较丰富。书中对词体与诗体的关系,词的渊源流变进行了考察,对历代较为生僻的词语予以汇释,对词法及词的鉴赏也提了不少好的意见,是清代词话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周济撰。
  《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周氏《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合刊)。
  是书乃论词专著,为常州派词论的代表性论著之一。书中内容有词史论,有词评,又兼论词律,虽然篇帙不大,却是一部在理论上较有价值的词论著作。

  《乐府余论》一卷,宋翔凤撰。
  《词话丛编》本。
  是书仅有十三则,但较精粹,内容包括词的起源、体制、词本事等,兼评若干词作。

  《复堂词话》一卷,谭献撰,徐珂辑。
  《词话丛编》本。
  是书乃作者去世的由其门人徐珂从谭氏多种著述中辑录而成。谭氏论词承继常派理论,以比兴寄托言词,强调词的折中柔厚。谭氏于词有精到的体会,但与常派其他词人一样,亦时有迂腐之论。

  《白雨斋词话》八卷,陈廷焯撰。
  光绪二十年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陈氏为常州词派继承者,提出“沉郁”词说,以风骚之旨为作词之本,主张“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并以温飞卿、王沂孙词为最高,其论词诸说均是在常派张惠言“词有内外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陈氏早年还曾编有词选《词则》一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蕙风词话》五卷、续编二卷,况周颐撰。
  《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人间词话》合刊)。
  是书以论词为主,兼记琐闻,并有考订。作者亦为常派之后继,对常派词论有所发展,其中论词提出拙、重、大为作词三要,尤有新意。此外,作者对历代词人词作也时有品评,富有见解。

  《人间词话》二卷,王国维撰。
  《王静安先生遗书》本、《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蕙风词话》合刊)。
  是书出版于1905年,由体制而言,为传统的词话形式,由内容而言,则兼有西洋哲学、文学思想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诗话词话向新文学转变时期的一个富有标志意义的著作。书中对词境、词作法等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是近代以来最著名的词学著作。

  《闲情偶记·曲论》二卷,李渔撰。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成》本、《李笠翁曲话》标点本。
  是书乃作者所著《闲情偶记》中的一部分,共二卷。书中内容专论戏曲剧本的撰写艺术与戏曲演出诸如导演、表演、配器、剧目选择及演员的训练等方面的问题,是书最大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前此戏曲批评多从曲辞、关目方面着眼的局限,体现出戏剧批评本身的特性。

  《雨村曲话》二卷、《雨村剧话》二卷,李调元撰。
  《函海》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曲话》前有自序,言其曲观,以为曲之为道,达乎情而止乎礼义者也。强调戏曲的教化作用。上卷论元代曲家及作品,下卷论明清曲家及作品。
  《剧话》前自序以为戏剧如人生,“人生无日不在戏中”,强调了戏剧的社会作用,与《曲话》自序相成表里。上卷论戏曲源流,考证戏剧程式及制度。下卷考订戏曲题材,兼录地方戏相关材料。在清代文人以雅为尚的风气中,李调元鲜明地表示了对俚俗文化的肯定。

  《剧说》六卷,焦循撰。
  《读曲丛刊》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是书成书于嘉庆乙丑年,为戏曲资料集。全书共辑录自汉以来近二百余种典籍中所载有关戏曲资料,涉及戏曲史、戏剧角色、戏曲题材、表演、演员等,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又书中对历代曲本及作家也偶有评论,因而也有资于文学批评。

  《花部农谭》一卷,焦循撰。
  《怀豳杂俎》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是书作于嘉庆己卯年,一年后作者逝世,故此书为作者晚年之作。时花部亦即民间地方戏在江南颇为市民及农民喜欢,但文人士大夫以其俚俗而不齿。焦氏于此书挖掘其价值及美感,并记录其剧场演出及相关资料,卷帙不大,却也有一定的价值。

  附词话曲话类文献目录:
  《古今词话》八卷,沈雄编,《词话丛编》本。
  《词洁辑评》,先着、程洪撰,同上。
  《西圃词说》,田同之撰,同上。
  《铜鼓书堂词话》一卷,查礼撰,同上。
  《雕菰楼词话》一卷,焦循撰,同上。
  《灵芬馆词话》二卷,郭麐撰,同上。
  《词综偶评》,许昂霄撰,同上。
  《戏鸥居词话》,毛大瀛撰,同上。
  《张惠言论词》,张惠言撰,同上。
  《词学辨体式》二卷,吕德本选辑,乾隆刻本。
  《词学辨体》一卷,不明作者,清抄本。
  《片玉山房词话》一卷,孙兆溎撰,同上。
  《词苑萃编》二十四卷,冯金伯编,同上。
  《本事词》二卷,叶申芗撰,同上。
  《莲子居词话》四卷,吴衡照撰,同上。
  《双砚斋词话》一卷,邓廷桢撰,同上。
  《问花楼词话》一卷,陆蓥撰,同上。
  《词迳》一卷,孙麟趾撰,同上。
  《听秋声馆词话》二十卷,丁绍仪撰,同上。
  《憩园词话》六卷,杜文澜撰,同上。
  《词学集成》八卷,江顺诒撰,同上。
  《赌棋山庄词话》十二卷,续词话五卷,谢章铤撰,同上。
  《蒿庵词话》一卷,冯煦撰,同上。
  《菌阁琐谈》一卷,沈曾植撰,同上。
  《芬陀利室词话》三卷,蒋敦复撰,同上。
  《词概》一卷,刘熙载撰,同上。
  《岁寒居词话》一卷,胡薇元撰,同上。
  《论词随笔》一卷,沈祥龙撰,同上。
  《词征》六卷,张德瀛撰,同上。
  《袌碧斋词话》二卷,陈锐撰,同上。
  《词论》一卷,张祥龄撰,同上。
  《词话丛编》,六册,唐圭璋编,计收清人词话41种,中华书局排印本,台湾广文书局复印本。
  《词籍序跋萃编》,施蜇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新传奇品》,高奕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制曲枝语》,黄周星撰,同上。
  《南曲入声客问》,毛先舒撰,同上。
  《看山阁集闲笔》,黄图珌撰,同上。
  《乐府传声》,徐大椿撰,同上。
  《笠阁批评旧戏目》,笠阁渔翁撰,同上。
  《曲话》五卷,梁廷栴撰,同上。
  《艺概·曲概》,刘熙载撰,同上。
  《小悽霞说稗》,平步青撰,同上。
  《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杨恩寿撰,同上。

  四、选本评点类批评文献

  清代诗文选本虽不及明代兴盛,但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选本,有的还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们择其中较有理论性的部分予以叙录。重要的小说剧本评点亦附列其中。

  《古诗评选》六卷、《唐诗评选》四卷、《明诗评选》八卷,王夫之辑评。
  清曾刻本、民国上海太平洋书店本、文化艺术出版社标点本。
  三书皆分体编排,有选有评,评语大抵指陈诗的章法句法意旨用意等,系选评结合之选本。
  《古诗评选》前有萧度总序一篇,刘人熙序两篇。选诗计有古乐府歌行一卷,四言诗一卷,小诗一卷,五言古二卷,五言近体一卷。
  《唐诗评选》前有刘人熙序一篇,选诗计有乐府歌行一卷,五言古一卷,五言律一卷,七言律一卷。从入选诗的数量来看,杜诗所占份量最重,计有七律37首,五律19首,五言古19首,歌行12首。其次为李白,计五律7首,五言古17首,歌行16首,除歌行体多出杜甫4首外,其它均大大少于杜诗。
  《明诗评选》份量最大,有八卷,情形略同于曹学佺的《石仓历代诗选》。其中入选明初高启、刘基的诗最多,其次是杨慎、杨维桢等人。
  王氏此选亦有历代诗选的性质,但其不选宋诗,于唐又特推重杜甫,约略可见其大致不出李何七子的趣味,尽管他对李何颇多批评。又此选可见杨慎对王氏影响颇多,一来明诗选中选杨诗不少,二来在评语中也有受杨慎影响者,如有关诗史的看法等。观编者诗评,虽不乏精到深刻者,但也有不少评语较虚玄,且喜借题发挥。总体来看,其水准似不如陆时雍的《诗镜》。

  《列朝诗集》八十一卷,钱谦益纂。
  绛云楼原刻本、清顺治刻本、清宣统重刻本。
  是书共六集八十一卷,计乾集、甲集、乙集、丙集、丁集、闰集。其中列帝与诸王之诗入乾集,僧道闺秀宗潢妇寺蕃服诗入闰集,自元末至明太祖建国之遗民编入甲前集,余者依时编入甲乙丙丁四集。入选者凡一千六百余家。全书以人系诗,以诗系传,体制仿元遗山《中州集》,虽所选诸家诗仍以古诗今体诗为序编排,但与明人选本惯常以分体标目不同。是选的目的,依钱氏所说:“间有借诗以存其人,姑不深论其工拙”,要“使后之观者,有百年世事之悲,不独论诗而已。”
  是书于各家诗前均列有小传,后陆灿辑出单行。小传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传主生平里爵,且对其诗作特点、师承源渊、与各家交往等一并予以评述,故小传既可单独成文,连缀起来,可做诗史来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小传在绍介传主的同时,也时有发表意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因而也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其书虽亦有党声气、严门户等毛病,但总体来说,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清初朱彝尊编选《明诗综》,实取资于是书甚多。
  宣统年《重刊钱牧斋列朝诗集缘起》云:钱氏“家富藏书,里居多暇,乃尽出其所藏故明一代人文之集,就其诗甄综而次第之,案其姓氏爵里平生,与其诗之得失为小传表诸首,庶几元遗山之选《中州集》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之意。二百余年间,新声雅作,连篇累牍,洋洋大观,览者可以明夫有明一代国史得失之故矣。......惜其书未几遽遭禁毁,坐令巨制鸿裁所以备一朝典故者,久久湮没,而朱竹垞《明诗综》乃得窃其余,袭而尸其位,其《静志居诗话》多钞撮牧斋所譔此集小传而成,乃反巧肆诋諆,至使是非倒置。”对此书评价甚高。
  《列朝诗集小传》有清康熙诵芬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二冯评点〈才调集〉》,冯班、冯舒评。
  清康熙垂云堂刻本。
  据是书弁首冯氏之后冯武所撰《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凡例》,冯舒“日拈是编,阅凡五次,皆自首迄尾,但书不尽存。钝吟所阅,多属友人藏本旁行侧里,或丹或墨,行草不类,而其定本藏毛氏汲古阁,尢喜默庵,批评圈点,一一附载,今特会萃,合成一集,俾诗家获睹是书,而诗宗正传昭然大白,可无素丝歧路之忧。”从冯武所言,知是书之批点,实由二冯分别为之,而由后人将二人圈点批评文字合刻而成。
  此书体例,圈点处均分别用不同记号标注,使读者易于分辨何处为冯舒所圈,何处为冯班所点。又每卷有说诗法,列于每卷第二行后,说单篇者列在诗题后,说句者列在句下,评注则列于句旁。凡冯班评记云钝吟云,冯舒评者则注明默云。是书所载二冯评语颇为丰富,其中有评题旨、意境、体制、措词、用字、章法、声律等,间有评析前代选本评点者,其中不乏有识之见。
  凡例外,又有冯班撰记两则及他本原附跋语数则。
  是书编成后,颇受时人欢迎,据康熙年间汪文珍所撰序称:“近日诗家尚韦縠《才调集》,争购海虞二冯先生阅本,为学者指南,转相橅写,往往以不得多致为憾。”

  《宋诗钞》一百零六卷,吴之振等编。
  《四库全书》本。
  是书为宋诗选本丛辑,其本无专集或有集而所选不满五首者不录,共得89家110种宋人诗集。
  每集之首系以作者小传,略如《中州集》及钱谦益《列朝诗集》,而品评考证,比《中州集》详,比《列朝诗集》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季诗派,最为芜杂,其初厌太仓、历下之剿袭,一变而趋清新,其继又厌公安、竟陵之纤佻,一变而趋真朴,故国初诸家颇以出入宋诗,矫钩棘涂饰之弊,之振是选,即成于是时。以其人自有集,故甫刊一帙,即摹印行世。”可见是书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书》(一名《金圣叹选批唐诗》)十卷,金圣叹选批。
  清顺治十七年刻本(甲集八卷本),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卷前有金氏所撰《葭秋堂诗序》、《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次有其子金雍辑《鱼庭闻贯》,系辑者平素记录金氏讲唐七言律诗595首之评语,又加上私抄金氏与其二三同学往来论诗书札数十条,以及金氏平素于书中批语,壁间柱上浮帖纸条各数十条,汇集而成。
  是书内容主要是选评唐人七律诗,评诗体例,大抵于名下系传,记其生平爵里并仕宦、佚事及撰著等。诗题下均撰有题解,概叙此诗内容及特色。评诗则将律体分为前解、后解,并于诗句后注明,每解撰有评语若干。金氏评诗最显著的特色大概就在于将律诗分解,他认为七言律体虽仅有七言八句,但精义往往在于“八句五十六字中间空道中”,亦即未写出的部分,故而他往往注意挖掘字句之间的联系及作者用笔之苦心,从体势章法等整体上把握律诗的脉络。一些诗经过金氏的解析,往往能显出其精义或读者原本未曾留意的地方。但金评有时也有失之穿凿甚或有武断的地方。

  《唱经堂杜诗解》四卷,金圣叹选批。
  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是书前有金氏兄长所撰《才子书小引》及《叙第四才子书》,系综论性的文章,因此书系金圣叹去世后由家人“多方搜辑”而成,所以两文主要介绍了撰写缘起及金氏若干论诗之语。全书共收录杜诗一百五十余首,体例与《选批唐才子诗》相近,亦含题解及分解。惟此书所选除七言律外,尚有五、七言古诗,故而在解法上与《选批唐才子诗》不同,其中解析古诗,或一句、二句一解,或四句一解,不分前后解,有的诗另撰有“别批”,律体仍分前后解,与《选批唐才子诗》相同。
  金氏另有《唱经堂古诗解》,系解析《古诗十九首》之作,全书亦采用分解之法。惟其分解如《杜诗解》,一首之中,有分为半解、一解、三解、四解等不同结构。另此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撰者将《古诗十九首》(金氏分为二十首)看作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所以在解析的过程中时常注意将诗与诗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有的解法很有新意。但与金氏他书一样,也时见牵强的地方。

  《天下才子必读书》八卷,补遗一卷,金圣叹选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是书选《左传》、《国语》、《战国策》、秦文、西汉文、东汉文、后汉文、晋文、唐文、宋文等共计八卷,一卷补遗。全书依时代顺序编排,每篇前有总评,句有夹评。

  《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八卷,金圣叹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金圣叹全集》本。
  是书卷一有序两篇,一为《恸哭古人》,二为《留赠后人》。卷二为《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共计81条。卷三附录元稹《会真记》传奇、《古艳诗》二首及《莺莺诗》多首,又录白居易《和微之梦游春诗百韵》、杜牧《题会真诗三十韵》、李绅《莺莺歌》等。
  卷四至卷八为金氏评点《西厢记》正文,评语形式包括每出总评及夹评等。

  《圣叹外书水浒传》(一名《评论出像水浒传》)七十卷,金圣叹评,[日]平山高知先生译。
  [日]江户书林复刻清万笈堂、庆元堂本。
  是书前有高知撰中文序一篇,附原书序三篇,另附宋史纲、宋史目两种。卷一有金圣叹撰《读第五才子书法》。书题高知译,实仅以片假名注音而已。
  金氏评语有回评、夹评、眉批(用朱笔)等。回末有王望如评语。
  又此书有明崇祯间贯华堂原刻本,其书正传七十卷,楔子一卷,施耐庵序一卷。其圣叹外书、圣叹序三首,及《宋史纲》、《宋史目》、《读第五才子书法》又为三卷,附于书前,共七十五卷。

  《明诗综》一百卷,朱彝尊编。
  《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代:“二百七十年中,主盟者递相盛衰,偏袒者互相左右。诸家选本,亦遂皆坚持轸域,各有尊所闻。至钱谦益《列朝诗集》出,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彝尊因众情之弗协,乃编纂此书,以纠其谬。每人皆略叙始末,不横牵他事,巧肆讥弹。里贯之下,各备载诸家评论,而以所作《静志居诗话》分附于后,虽隆、万以后,所收未免稍繁,然世远者篇章易佚,时近者部帙多存,当亦随所见闻,不尽出于标榜,其所品评,亦颇持平,于旧人私憎,私爱之谈,往往多所匡正。六七十年以来,谦益之书久已澌灭无遗,而彝尊此编,独为诗家所传诵,亦人心彝秉之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评价甚高。但凭实而论,钱氏《列朝诗集》并不如《提要》所说之尽非,此书也不如《提要》所说之尽是。朱氏此书实参考钱著甚多,惟钱著成禁书后,彼趁虚取而代之矣。

  《古诗源》三十二卷,沈德潜编。
  清康熙刻本、光绪步月山房新刊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
  是书主要收录自上古至隋古诗及歌谣,于唐人仅录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沈氏于所录诗多数在篇末附有简要评释,指其例义及风格艺术等。于少数作者名下附其传记及前人评语。其书选目主要依据明人冯惟讷《古诗纪》选录,沈氏以为诗至唐为至高,而唐以前古诗为其源,故名。清闻人倓曾为此书作注,名《古诗笺》,有乾隆芷兰室刻本。

  《唐诗别裁集》二十卷,沈德潜编。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民国扫叶山房五朝诗别裁集石印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是书名为别裁者,以其自认为有别于前代唐诗之选本。书前有原序一篇,其云:“自有明以来,选古人之诗者,意见各殊,嘉、隆以后,主复古者拘于方隅,主标新者偭而先矩,入主出奴,二百年间,迄无定论。而时贤之竟尚华辞者,复取前人所编秾纤浮艳之习,扬其余烬,以易斯人之耳目,此又与岐趋之甚。而诗教之衰,未必不自编诗者遗之也。夫编诗者之责,能去郑存雅。”此文对明以来唐诗选本进行了一番评隲,也说明了自己编选唐诗别裁之目的。又从序中知,沈氏于束发后即喜抄唐人诗,三十年间录诗五十卷,现本乃从中筛选而成。此书康熙间刻本为十卷,四十年后,于乾隆间又出重订本,厘为二十卷,录诗1928首。又前此诗人未立小传,今立之。原未录诗话,今录之。原评释较简,今详之。故其体例,殆由小传、录诗、诗评三部分组成。而编排顺序,依然因体为别,先古诗,后近体,先五言,后七言。
  此书较典型表现出沈氏论诗以唐诗为宗,唐人中又以李杜为尚的宗旨,其录诗诸体多以杜诗最多,次李白,表现出鲜明倾向性。重订本序言云:“新城王阮亭尚书选《唐贤三昧集》,取司空表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沧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意,盖味在咸酸外也。而杜少陵所云鲸鱼碧海,韩昌黎所云巨刃摩天者,或未之及。余因取杜韩语意定唐诗别裁,而新城所取,亦兼及正。”亦可见其宗尚。
  除上述二种选本外,沈氏另有《沈归愚诗文集》、诗话《说诗晬语》(见诗话部分)、选本《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唐宋八大家文集》(评选本)等存世。

  《唐音审体》二十卷,钱良择编。
  康熙四十三年刻本、《清诗话》(一卷)本。
  是书收录唐代古近体诗一千三百余首及古赋律赋若干。书前有《自序》一篇,《例言》一篇,《例言》称其选诗之法有三:一曰尊体格,二曰存面目,三曰汰其熟调。此书承明人辨体之法,对所选诗按各体类别予以编排,以显示体制之别,计有古题乐府、新乐府、古诗四言、五言、齐梁体、古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应制、律诗五言长韵、律诗五言联句、律诗五言绝句、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四韵、律诗七言长韵、律诗七言绝句、古赋、律赋等。各体之前,并撰按语,间有评论,兼录前人论诗之语。《清诗话》本仅录书中有关诗论的部分。

  《唐贤三昧集笺注》上、中、下三卷,王士祯编选,吴煊、胡裳辑注,黄培芳评点。
  光绪翰墨园重刊听雨斋本。
  是书前有王鸣盛、姜宸英等撰序,内文由吴、胡二人作注,黄培芳用朱笔圈点,并著眉批及夹批,阐发王氏思想。

  《诗比兴笺》四卷,陈沆撰。
  中华书局排印本。
  是书前有魏源撰序,其方法乃以汉儒笺《三百篇》之法笺注汉、魏之诗,俾使读者知比兴之所兴起,以知诗人志之所之也。

  《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罗贯中撰,毛伦、毛宗岗评。
  醉耕堂《四大奇书第一种·古本三国志》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本、《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本、乾隆三十四年世德堂本《三国志演义》、北京大学出版社《三国演义》汇评本。
  毛评《三国志演义》有版本多种,醉耕堂《四大奇书第一种》本为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也被认为最接近毛评本原貌,此本前有李渔所撰序一篇,后出的如芥子园、文英堂、三槐堂等毛评本有金圣叹所撰序文一篇,今人多认为此文乃删改李序而成。序外,尚有毛氏父子撰《凡例》及《读三国志法》,系参考金圣叹评《水浒传》的体例而成。《读三国志法》一文综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及艺术成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其中指出《三国演义》有十五种妙处,涉及小说创作中人物描写、性格表现及选材布局等各方面内容,极有新义。内文则有回评、夹批及眉批及旁批,对作品中出现的具体描写进行品评,与其读书法相呼应。醉耕堂《四大奇书第一种》本卷首尚有三国人物绣像40幅。此本现有中华书局1995年刘世德、郑铭点校本。

  附其他选本及评点本:
  《而庵说唐诗》二十二卷,清徐增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樊维纲校注本。
  《唐诗评三种》(黄生《唐诗评》、吴修坞、吴智临《唐诗续评》、《唐诗增评》),黄生、吴修坞、吴智临等撰,黄山书社何庆善点校本。
  《删订唐诗解》二十四卷,明唐汝询选释,清吴昌祺评,康熙刻本。
  《晚唐诗抄》二十六卷,清查克弘、凌绍乾合选,康熙刻本。
  《唐诗贯珠》六十卷,清胡以梅笺,康熙刻本。
  《唐省试诗》十卷,清陈纡笺评,康熙刻本。
  《宋诗百一钞》八卷,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点阅,乾隆刻本。
  《元诗选》六卷、补遗一卷,清顾奎光选评,乾隆刻本。
  《诗持》四集,清魏宪评选,康熙刻本。
  《天下名家诗观》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中集十三卷、别集一卷,清邓汉仪评选,康熙书林道盛堂刻本。
  《本朝试赋丽则》四卷,清李光理辑,李光琼等辑评,许士发等笺注,乾隆金陵李氏三多斋刻本。
  《忠雅堂评选四六法海》八卷,明王志坚辑,清蒋士铨评选,同治十年序,萃文堂刊本。
  《本朝名媛诗钞》六卷,清胡孝思评辑,乾隆三十一年胡孝思刻本。
  《杜诗提要》十四卷,清吴瞻泰评选,清刻本。
  《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二十卷、《文集》注解二卷,清张晋评注,清康熙读书堂刻本。
  《杜诗评钞》,沈德潜评选,台北广文书局1976年印行。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清仇兆鳌辑注,中华书局排印本。
  《读杜心解》六卷,卷首二卷,清浦起龙撰,王士祯圈点批评,录沈德潜杜诗评,清雍正二年浦氏宁我斋刻本。
  《韩文起》十二卷,清林云铭评注,康熙刻本。
  《李义山诗集》三卷,朱鹤龄笺注,顺治刻本。
  《玉谿生诗笺注》,冯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蓼园词选》,黄苏选评,尹志腾校点,齐鲁书社1988年《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本。
  《词辨》,周济选,谭献评,尹志腾校点,同上。
  《宋四家词选》,周济选评,尹志腾校点,同上。
  《词则》四集二十四卷,陈廷焯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稿本。
  《古文析义》十六卷,林云铭辑并注,清末据康熙中刊本重刊。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徐乾学等奉敕辑并注,清刊本,尊经阁藏板。
  《骈体文钞》三十一卷,李兆洛选,谭献评,台北世界书局1960年版。
  《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十二卷,曾燠辑,姚燮评,花雨楼丛钞本。
  《古唐诗合解》(古诗四卷,唐诗十二卷),王尧衢撰,[日]宝历十二年序,据李模、李桓同校本重刊。
  《濂洛风雅》九卷,张伯行撰,[日]文政八年江户昌平坂学问所据清魏麐校本重刊(官板)。
  《新刊分类文腋》八卷,李桢选注,嘉庆二十五年序刊。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撰,张道深评,康熙刻本。
  《儒林外史》,吴敬梓撰,闲斋老人撰序,无名氏评,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会校会评本。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二卷,五十五折,附录一卷,或问一卷,汤显祖撰,清陈同、钱宜、谈则评点,《或问》清吴仪一撰,康熙三十三年据康熙兰园重刊玉茗堂本,久保文库据康熙三十三年本重刊。
  《西厢记》,王实甫撰,金圣叹评,《四大名剧传抄本导读》本,江天编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桃花扇》,孔尚任撰、评,同上。
  《长生殿》,洪升撰,吴仪一评,同上。

  五、文集中的批评文献

  现存清代文集数目不少,据有人统计,包括各种刊本稿本抄本在内,总数当在二、三千种左右(参见《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这一统计实际上保守许多,其总量应远不止二、三千之数。在浩如烟海的清人文集中,今人研治文学批评者阅读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事实上,自明清以来,一般的文人都喜言诗,在文集中都或多或少收录了一些谈诗论文的书信序跋一类的文字,但因中国诗文评发展到清代,专门的著述已如汗牛充栋,故而学者除了一些大家文集之外,很难再有精力大海捞针般地去爬梳一般文集中的材料,但相信到了一定阶段,这些尚未被完全开掘的领域,当会受到人们的注目。以下所列,也仅为研究者常用的文集目录。

  《牧斋初学集》一百一十卷,钱谦益撰,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牧斋有学集》五十卷,补一卷,校勘记一卷,钱谦益撰,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初学集》系钱氏于明崇祯以前所撰,《有学集》则为顺治后所撰,二书中均有数量较大的书信序跋类批评文献。钱氏为明末清初江南广有影响的诗文大家,集中所录文献,颇有资于了解明末清初文坛掌故及作者的诗学思想。书中题跋更为后人辑出,名《绛云楼题跋》,单独印行。

  《愚菴小集》十五卷,朱鹤龄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计赋1卷,诗5卷,序2卷,记1卷,书(跋语)1卷,论1卷,辨1卷,杂著2卷。集中论诗文的部分主要收录于序、书两部分。朱氏另著有《杜工部诗集注》、《李商隐诗集笺注》及《诗经通义》等。

  《水田居文集》五卷,贺贻孙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贺氏有《诗筏》,已见前叙录。是集为其文集,未收诗。贺氏论文与同时八股名家艾南英不同,主张以悟写文,以痛快淋漓为尚,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特一气挥写,过于雄快,亦不免于太尽之患也。”集中所载书信序跋,可与其《诗筏》相参看。

  《聪山集》十四卷,申涵光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是书卷首列年谱传志一卷,次以文三卷,诗八卷,附《荆园小语》一卷,《荆园进语》一卷。申涵光为清初河朔诗派代表诗人,是集所收文三卷中有若干书信序跋论及诗文。

  《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施闰章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前有魏禧所撰序一篇,集中卷1为赋,卷2至卷10为序,卷11至卷15为记,卷16、17为传状类,卷18至卷24为碑铭祭文等,卷25、26为杂著,卷27、28为书信。是集卷2至卷8中多有论及诗文之序,集中若干祭文及传文亦多有涉及明清作家者。施氏诗作及论诗,颇受王士祯好评,王士祯选《感旧集》、《山木集》,集中所录诗,以施闰章诗最多。但施闰章言诗则自觉与王氏不同,王《居易录》曾记施言于王士祯门人洪升曰:“尔师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吾诗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施氏著作版本另有黄山书社1992年《施愚山集》点校本。《蠖斋诗话》亦有单行本,已著录。

  《尧峰文钞》五十卷,汪琬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前23卷多为传状碑铭一类文字,卷24、25为赠序,卷41至卷50录其所作诗。惟卷26至卷31有多篇诗序,卷32至卷40有传赞、杂著及祭文,间中也偶有论诗文之语。汪氏与叶燮有杯葛,由是集可见出汪氏论诗主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清初诗坛云:“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而琬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宋荦尝合刻其文以行世,然禧才雄纵横,未归于纯粹,方域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惟琬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二家迥别,其气体浩瀚,疏通畅达,颇近南宋诸家,蹊径也略不同。......琬性狷急,动见人过,交游罕善其终者。又好诋诃,见文章必摘其瑕类,故恒不满于人。”。

  《曝书亭集》八十卷,朱彝尊撰。
  《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
  是书前有王士祯、魏禧序各一篇。计有赋1卷,诗22卷,词7卷,书信3卷,序8卷,跋14卷,其余各卷内容依次为考、议、论(含《诗论》二则)、传、记、题名、行状、碑、墓志铭等。朱彝尊在清前期为江左大家,《四库提要》记赵执信《谈龙录》云:国朝之诗,以彝尊及王士祯为大家,谓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之,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及论其失,则曰朱贪多,王爱好。其集中所载论诗之语,主要见于书集序跋及传、记、论、题名诸卷中,可与《静志居诗话》参阅。

  《毛西河先生全集》经二百三十六卷,文二百五十七卷,毛奇龄撰。
  乾隆35年重刊本。
  是书含有较多诗文评内容。其中《经集》中包括《诗传诗说驳议》五卷,《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
  《文集》有《文例》、序34卷,跋1卷,书8卷,牍札1卷,题题词题端1卷,释二辨文1卷,诗话8卷,词话2卷,徐都讲诗1卷。

  《陈检讨四六》二十卷,陈维崧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卷1至卷2为赋,卷3至卷10多为诗序,卷11至卷15为赠序、寿序,卷16以下为书、碑、颂、记、志铭、祭文、跋等。除诗序外,在书、记、跋中也有若干论诗文的文章。

  《方望溪全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补遗二卷。
  咸丰味经山馆刻本。
  是书正集无诗赋,仅录文,集外文中有少量诗赋。
  其中卷1为读经,卷2为读子史,卷3为论说,卷4为序,卷5为书后题跋,卷6为书信,卷7为赠序寿序,卷8为传,卷9为纪事,卷10、卷11为墓志铭,卷12、13为墓表,卷14为记,余为颂、铭、哀辞、祭文、家训、家传、志、表等文章。
  集外文卷4收序21篇、跋10篇,卷5收书信26篇,中有论诗者。
  补遗一辑书信6篇,尺牍4篇。补遗二录《史记》评语。

  《随园全集》,袁枚撰。
  乾隆嘉庆间小仓山房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袁枚全集》本、台北启明书局1960年语译标点本。
  是书卷1至卷8为《小仓山房尺牍》,另有《牍外余言》1卷、《小仓山房诗集》37卷、《诗集补遗》2卷、《随园诗话》16卷、《随园诗话补遗》10卷。余为袁枚女弟子诗选18种。
  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王英志主编之《袁枚全集》八册,为目前最齐备之版本。其外集收录题为袁氏所作《诗学全书》一书。其内容计论古风、乐府、近体、排律、变体、章法、句法、对句、字法、押韵、双声、脱胎换骨、全仄体、回文体、禽言体等,并引诗为证,是诗选与诗论合一性质的书。但是书是否为袁枚所作颇可怀疑。

  《古欢堂集》三十六卷,田雯撰。
  《四库全书》本。
  是书前15卷为古近体诗。其与诗文评有关者计有卷16至卷23为杂著,中有不少论诗之语,并兼记诗坛掌故及诗文佚文等,颇有可观处,后人曾将此部分辑为《古欢堂杂录》单行。卷24至卷27为序,中有专门诗序若干篇。卷28为题辞,撰有柳柳州、韩昌黎、庐陵、临川、苏老泉、苏东坡及曾南丰等人题辞。

  《惜抱轩全集》文集16卷、文后集10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3卷,笔记8卷。
  清同治五年省心阁重刊本、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增订中国学术名著丛书本、中国书店1991年影印本。
  是书与诗文评相关者计有文集卷4,内含多篇诗文序,卷5题跋中有少量诗文评,卷6书信中有多篇与时人讨论诗文的文章,包括《与鲁絜非书》等重要书信。文后集卷1说序中有多篇书信与文学批评相关,卷2题跋也有多篇短文,卷5有《刘海峰先生传》。《笔记》卷8为评集部诗文,计论《文选》、《五言诗选》、《杜子美集》、《李义山集》及《苏子瞻集》等。

  《亭林文集》六卷,顾炎武撰,四部备要本。
  《顾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撰,中华书局标点本。
  《南雷文案》十卷、外卷一卷,四部丛刊本。
  《黄宗羲全集》,黄宗羲撰,浙江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船山遗书》,王夫之撰,上海太平洋书店本。
  《船山全书》,王夫之撰,岳麓书社排印本。
  《常熟二冯先生集》,冯舒、冯班撰,清刻本。
  《西堂杂俎》一集八卷、二集八卷、三集八卷,尤侗撰,康熙刻《尤西堂全集》本。
  《水田居文集》五卷,贺贻孙撰,同治重刻本。
  《安雅堂文集》二卷、重刻文集二卷,宋琬撰,《安雅堂全集》本。
  《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侯方域撰,四部备要本。
  《魏伯子文集》十卷,魏际瑞撰,易堂本《宁都三魏全集》。
  《魏叔子文集》外篇二十二卷,《日录》三卷,魏禧撰,易堂本《宁都三魏全集》。
  《魏季子文集》十六卷,魏礼撰,易堂本《宁都三魏全集》。
  《西河文集》一百七十九卷,毛奇龄撰,《四库全书》本。
  《尧峰文钞》五十卷,汪琬撰,《四库全书》本。
  《陈检讨四六》二十卷,陈维崧撰,《四库全书》本。
  《己畦文集》二十二卷,叶燮撰,宣统梦菉楼刻本。
  《戴名世集》,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朱彝尊撰,《四库全书》本。
  《翁山文外》十六卷、《翁山文钞》十卷、《翁山佚文辑》三卷、《翁山佚文》二辑一卷,屈大均撰,花城出版社《屈大均全集》本。
  《渔洋集》文十四卷,《蚕尾集》文八卷,《续》文二十卷,王士祯撰,《带经堂全集》本。
  《西陂类稿》三十九卷,宋荦撰,《四库全书》本。
  《二十七松堂文集》十六卷,廖燕撰,[日]和刻本。
  《古欢堂集》三十六卷,田雯撰,《四库全书》本。
  《饴山文集》十二卷,赵执信撰,四部备要本。
  《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方苞撰,四部丛刊本。
  《归愚文钞》二十卷,余集八卷,沈德潜撰,《沈归愚诗文全集》本。
  《柳南文钞》六卷,王应奎撰,乾隆刻本。
  《樊榭山房文集》八卷,厉鹗撰,四部丛刊本。
  《海峰先生文录》二卷,刘大櫆撰,道光《国朝文录》初编本。
  《鲒埼亭集》三十八卷,外编五十卷,全祖望撰,四部丛刊本。
  《空山堂文稿》十二卷,牛运震撰,嘉庆八年刻本。
  《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袁枚撰,四部备要本。
  《袁枚全集》八册,袁枚撰,王英志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忠雅堂文集》十二卷,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瓯北集》五十三卷,乾隆刻《瓯北全集》本。
  《潜研堂文集》五十卷,钱大昕撰,四部丛刊本。
  《童山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李调元撰,《函海》本。
  《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文后集十卷,姚鼐撰,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童山文集》二十卷,李调元撰,《函海》本。
  《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翁方纲撰,道光刻本;《集外文》四卷,嘉业堂丛书本。
  《章氏文集》八卷,章学诚撰,商务印书馆《章氏遗书》排印本,
  《崔东壁遗书》,崔述撰,顾颉刚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述学》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汪中撰,四部丛刊本。
  《洪北江诗文集》六十六卷,洪亮吉撰,四部丛刊本。
  《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补编一卷,恽敬撰,四部丛刊本。
  《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张惠言撰,四部丛刊本。
  《雕菰集》二十四卷,焦循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宛邻文》二卷,张琦撰,宛邻书屋丛书本。
  《研经室集》一集十四卷、二集八卷、三集五卷、四集二卷,阮元撰,四部丛刊本。
  《养一斋文集》二十卷,李兆洛撰,四部备要本。
  《齐物论斋文集》五卷,董士锡撰,民国2年刊本。
  《仪卫轩文集》十二卷,方东树撰,同治刻本;《考槃集文录》十二卷,方东树撰,光绪刻本。
  《万善花室文稿》七卷,方履篯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赌棋山庄文集》七卷、《续集》二卷、《续二集》二卷、《余集文》三卷,谢章铤撰,光绪间家刻本。
  《复堂类集》二十一卷,谭献撰,光绪十三年刻本;《复堂文续》五卷,谭献撰,刻鹄斋丛书本。
  《定盦文集》三卷,续集四卷,补五卷,龚自珍撰,四部丛刊本。
  《东洲草堂文钞》二十卷,何绍基撰,何氏家刻本。
  《东塾集》六卷,陈澧撰,光绪菊坡精舍刻本。
  《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撰,光绪刊本。
  《通义堂文集》十六卷,刘毓崧撰,求恕斋丛书本。
  《饮冰室全集》,梁启超撰,中华书局排印本。
  《清文汇》七册,王文濡编,台北世界书局1965年版。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台北国风出版社1967年版。

  六、笔记杂著类批评文献

  《日知录》三十二卷,顾炎武撰。
  《四库全书》本、道光黄汝成集释本、岳麓书社1996年集释排印本。
  是书乃顾炎武费三十年精力而成的学术札记,初刻本为8卷,后作者又陆续增补,今本32卷是他的弟子潘耒于顾氏去世13年后刊刻的。潘于此书的序中说此《日知录》则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顾炎武曾将其内容概括为上、中、下三部分,大抵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书中虽不分门目,却以类相从,计前7卷论经义,8卷至12卷论政事,13卷论世风,14、15卷论礼制,16、17卷论科举,18卷至21卷论诗文,22至24卷论古义,25卷辩论古事真妄,26卷论史法,27卷论注书,28卷论杂事,29卷论兵及外国,30卷论天象术数,31卷论地理,32卷杂考。其中论诗文者有四卷之多,与顾氏治学擅考证相一致,四卷论诗文多考据古今诗文辞章典故及各种文病,又其论文重视人格修养,亦显示出顾氏论文特色。

  《广东新语》二十八卷,屈大均撰。
  广东人民出版社李育中等校点本。
  是书乃专记广东古今风物艺文的札记体笔记,全书28卷计分天语、地语、山语、水语、石语、神语、人语、女语、事语、学语、文语、诗语、艺语、食语、货语、器语、宫语、舟语、坟语、禽语、兽语、鳞语、介语、虫语、木语、香语、草语、怪语。内容涉及自然及人文各方面情况,系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与诗文评相关者计有卷10之学语(多论明以来广东理学家学术与活动),卷11之文语(杂记广东学人著述乃其他方言及讲学之事),卷12诗语记杨孚以来广东诗人诗作及诗社及粤地歌谣等情况,卷13艺语记各种书画印琴等物,对于了解岭南文化及诗文源流不失为一部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书影》(一名《因树屋书影》),周亮工撰。
  雍正怀德堂刻赖古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本。
  是书乾隆年间因《读画录》语涉违碍,连带周氏他书一起被定为禁书,遭查毁。此书亦为作者顺治年间被劾入狱时所撰。书中作者记其生平所见所闻及所学,内容颇多评论古今诗文赋及记晚明以来文坛掌故、诗文遗文等。又作者对小说戏曲甚或音乐绘画也有较浓厚的兴趣,故书中也兼记此类文献,对于诗文评及小说戏曲研究均有较高文献价值。
  是书10卷,编排较随意,古今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及谈艺析文等内容错杂一起,未分类编纂,是故查阅不及分类编辑者方便。

  《艮斋杂说续说》十卷,尤侗撰。
  康熙《西堂余集》本、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与《看鉴偶评》五卷合刊)。
  《艮斋杂说·续说》内容较驳杂,但编排尚大致以类相从,分条排列,不撰条目标题。其内容卷1论经;卷2论子史;卷3论诗文散曲书画;卷4记神佛及古今风俗;卷5记各地文人遗事及诗坛掌故;卷6闲谈佛理及易理;卷7论《诗》;卷8论科举兼记诗事;卷9论《易》及历朝史实,兼记诗事;卷10论佛理。尤氏精百家之学,于诗词曲艺亦留心,故是书所记颇可补传统文献之不足。

  《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何焯撰。
  乾隆十六年刻本、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本、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
  是书卷帙浩繁,五十八卷中与诗文评相关者计有卷7、卷8论《诗经》,卷30至卷34分论韩愈集中赋、诗、杂著、书序、碑志杂文、外集等各体诗文,卷35至卷37分论柳宗元《河东集》,卷38、39论欧阳修文,卷41至卷44论曾巩文,卷40论曾巩诗,卷45至卷49论《文选》,卷50论陶渊明诗,卷51至卷56论杜甫各体诗,卷57、58论李商隐诗。集中论诗文的内容约占全书三分之二以上,又何氏精于考证之学,故所论诗文多文字及典章名物考订,间有精要的艺术评点,颇具参考价值。

  《香祖笔记》十二卷,王士祯撰。
  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书本。
  是书为王士祯所撰多种笔记中最著称的一部,据书前自序及宋荦序,学者考证此书约作于康熙42、43年,此时王氏在京城任刑部尚书,此书乃其“偶有见闻,笔之简策”所成。书中多记唐宋以来历代文人诗作、遗事,辨其真伪,兼论诗艺,体例如同周亮工《书影》,是一种随笔札记类的著作,因王氏见闻博洽,又具极高的艺术鉴赏力,文笔亦散淡有致,故无论消闲或作研究参考,都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书。但王氏此书之撰,有不少凭记忆而成,故其论唐宋人诗也间有误记者。王氏其他笔记类著作见下。

  《柳南随笔》六卷、《柳南续笔》四卷,王应奎撰。
  嘉庆借月山房汇钞本、民国上海扫叶山房本、中华书局清代笔记史料丛刊本。
  《柳南随笔》六卷初刻于乾隆五年,《柳南续笔》四卷初刻于乾隆二十二年,嘉庆时由张海鹏汇刻在一起。是书体例约同于宋人洪迈所著《容斋随笔》,属随笔类札记,惟《随笔》各卷不拟小标题,《续笔》则各条另拟小标题。此书内容涉猎广泛,凡经史子及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所论,对古代典籍及名物章句多有订正考辩,其论诗文多及六朝以后,尤对唐宋明人之诗多有所论。又是书多记遗闻趣事及各地风土人情,对于了解晚明以来文人活动亦多有可参之处。

  《文史通义》内外篇九卷、《校雠通义》内外篇四卷,章学诚撰。
  嘉业堂校刻《章氏遗书》本、中华书局叶瑛校注本。
  二书乃章氏论学专著,其中《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四卷,书中有专门论述诗文的篇目,其中内篇一有《诗教》上下,内篇三有文德、文理、文集三篇,内篇四有《诗话》,内篇五有《古文公式》、《古文十弊》等。《校雠通义》中的《原道》、《宗刘》及补校汉志诸篇也与诗文评有相当的关系。章氏论学折中于汉宋之间,于诗文坚守古典传统,是清中期较重要的批评家,论者常将此书与唐人刘知几撰《史通》相提并论,视为史学家论文的代表。

  《两般秋雨庵随笔》八卷,梁绍壬撰。
  道光钱唐汪氏振绮堂刊本、宣统上海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本。
  是书八卷,分条排列,每条各撰有小标题。书中记录不少清代文人事迹及对所著诗文的评析,其中涉及的较著名文人有赵翼、袁枚、毛奇龄等,对前代女诗人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也有考评。又其对书画小说戏曲也有涉猎,内容较为丰富,是清代晚期一部较为重要的笔记类批评文献。

  《钝吟杂录》十卷,冯班撰,何焯评,《丛书集成》初编本。
  《广阳杂记》五卷,刘献廷撰,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答三辨文》一卷,毛先舒撰,乾隆《西河合集》本。
  《三欢堂杂著》八卷,田雯撰,台北新兴出版社《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本。
  《分甘余话》四卷,王士祯撰,中华书局清代笔记史料丛刊本。
  《古夫于亭杂录》五卷,王士祯撰,同上。
  《池北偶谈》二十六卷,王士祯撰,同上。
  《居易录》三十四卷,王士祯撰,同上。
  《不下带编》七卷,《巾箱说》一卷,金埴撰,中华书局清代笔记史料丛刊本。
  《潜邱劄记》六卷,阎若璩撰,《四库全书》本。
  《经史问答》十卷,金祖望撰,四部丛刊本。
  《随园随笔》二十八卷,袁枚撰,乾隆《随园三十八种》本。
  《陶庐杂录》六卷,法式善撰,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读雪山房杂著》一卷,管世铭撰,粟香室丛书本。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钱大昕撰,上海书店影印民国商务本。
  《文史通义》,章学诚撰,中华书局排印本。
  《大云山房杂记》二卷,恽敬撰,台北新兴出版社《笔记小说大观》本。
  《逊志堂杂钞》十集,吴翌凤撰,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
  《啸亭杂录》,昭慩撰,中华书局排印本。
  《巢林笔谈》,龚炜撰,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惜抱轩笔记》,姚鼐撰,四部备要本。
  《复堂日记》八卷,谭献撰,光绪仁和谭氏刻本。
  《复堂日记》补录二卷,续录一卷,谭献撰,徐彦宽辑,台北学海书局1974年版。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陈澧撰,四部备要本。
  《佔毕丛谈》六卷,袁守定撰,光绪刻本。
  《茶香室丛钞》二十三卷,《续钞》二十五卷,《三钞》二十九卷,《四钞》二十九卷,俞樾撰。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
  《九九消夏录》十四卷,俞樾撰,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
  《蕉廊脞录》八卷,吴庆坻撰,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清诗纪事初编》,邓之诚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附近人整理之文献书目:
  《清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吴宏一、叶庆炳编辑,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
  《清代文论选》,王镇远、邬国平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百种诗话类编》,台静农等编纂,台湾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中国古代文论类编》,贾文昭、程自信编,海峡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郭绍虞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词籍序跋萃编》,施蜇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崔令钦编,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